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魁阁轶闻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670
作品名称:
魁阁轶闻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06
起始页:
T00046_00.pdf
责任者:
谢玉明
谢连华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杂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一、文曲星托梦讨封号 话说元朝入主中原以来,穷兵黩武,大兴干戈,对外极力扩张疆土,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由于征战不停,遥役和赋税沉重,人民不堪其苦,反元斗争此起彼伏。朝廷和官府的高压政策,往往不能奏效,反会激起民怨和更加剧烈的反抗,统治者在镇压之余,又想出了借助神佛之力的招数,来麻痹愚弄人民,进行精神方面的控制和束缚,以图抑制和平息人们的反抗情绪,于是在各地倡兴寺庙,采取“以神治人”的策略,对缓和阶级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相传到了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当朝,已是危机四伏,群雄并起,中原大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黄陵岗(今河南兰封东北)首先发动治河民夫起义,各地起而响应,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起义,时以“红巾军”声势最大。后来安徽凤阳的朱元璋崛起,这时元朝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说这时的顺帝也到了风烛残年,他竟被起义大军吓昏了头脑,精神恍惚,夜间常做怪梦。某夜,只见一个青面红发,锯齿獠牙,凶相毕露的恶鬼,自称是文曲星到此,要顺帝快快让位于他,不然要立毙其命。顺帝环顾左右,竟无一人上前救驾,无奈之下,只好苦苦哀求:“我身为人间帝王,天星何必欺我太甚,你本是上界的天星,理应在天廷里去争位,哪有来人间争要帝位的道理,乞望星君三思!”文曲星一听此言,勃然大怒:“汝胆敢胡言戏我,那上界的玉皇大帝,乃是万神之主,谁敢不尊,我岂能与他相争,明明是让我招惹众怒,既犯天条,还得罪了众神,幸亏我还明智,不然就中了你的诡计。”说罢揪住顺帝的脖领不放,顺帝万般无奈,心里却想到一国不能有二主,我若将他封为皇帝,我上哪儿摆啊?片刻之间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我封他为帝,我在后边再加一个“君”字,以有别于人间帝王。于是便试着说:“我封你为‘文昌帝君’如何?”文曲星一听,倒还可以接受,反正总算有了帝位,可以龙袍加身了,只是我还是个鬼的模样,真不知如何是好。顺帝见他有些缓和,便顺水推舟地说:“那太好办了,你可以‘满脸贴金,隐去鬼相’。”文曲星听罢这才松了手,这鬼临走时告诫他,我不与你争帝位了,可是还有人与你争。说罢在他头顶猛击一掌打掉了王冠。顺帝被这一掌,惊醒,原来是一场恶梦,浑身都是冷汗,从此便颠三倒四,口出呓语。大臣们见顺帝六神无主,急忙请来太医,太医详查病情,说是惊吓所致,故而魂不符体,需请巫师除邪。巫师来了,正巧碰上顺帝胡言乱语,巫师听出了门道,原来如此,巫师说那是文曲星,头生双顶,位居北斗,属第五颗星,他主宰人间科考,谁要被他点中,就能做状元,故尔又名魁星,他是来找皇上讨封的。大臣们一听便随声附合地说:“既然皇上金口玉言封他为‘文昌帝君’,虽是梦话,也该算数。”巫师说:“理应如此,此病即可痊愈。”朝廷立即颁诏传谕各地,祀奉文昌帝君,兴建“文昌庙”。但在当时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哪还顾得上修庙造神呢?因此各地文昌庙所建无几,这便是后世少见“文昌庙”的缘故。 再说这位文昌帝君,虽然得了封号,因与传说中的神灵仙界素无往来,各路神仙皆不屑顾与他为伍,“配神”更不好安排,只好让他自称孤家寡人,唯我独尊了。这样以来,闹得僧尼也无所适从,以致文昌庙里少见僧尼,难怪平日香火不盛,只有文人学子偶而一顾。 这文昌帝君本是人造的偶像,说穿了不过是一堆草泥而已,他只能装模作样的呆在那里,度着漫长而又清静的岁月。。 二、明神宗敕建文昌阁 明朝万历间,文昌帝君的偶像又被皇帝抬了出来,鼓噪一时,真可谓“神运亨通”了。 万历元年(1573)神宗朱翊钧即位,择吉日登上宝座,百官朝贺。皇上令大臣们议奏兴国大策,有的说“兴农桑”,有的说“倡百工”,还有的说要“修武备”,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神宗初登宝位,为了显示皇帝的大度,便一一允奏。这时轮到掌管“钦天监”的下监,在旁急得直出虚汗,只因无本可奏。虽说他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可与六部大臣相比起来,算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眼下在这个场合,即便胡谄上几句,也不失御前大臣的体统,免得众臣贻笑,再说也是一个讨好皇上的机会,为了取悦神宗,便煞有介事地“谄”上一本,说:“启奏皇上,微臣近观天象,紫微星霓彩炫耀,文曲星斗光四射,乃是吉祥之兆。预示皇上洪福齐天,国朝文运肇兴,依臣愚见,上为仰遵天意,下为广和民心,应在各地建庙,祀奉文昌帝君,兴儒学,重科考,广选经国栋梁,乃是安邦定国大策,以图大明江山千秋万代,皇上英明,伏望准奏。”没想到钦天监这一一通胡诌,竟说到皇上的心坎上,神宗听罢,龙颜大悦。认为这是登位之时再好不过的奏章,既遵了天意,又合乎民心,当即允奏,还对钦天监大加褒扬了一通。随即颁诏责令礼部传谕各地为文昌帝君建造庙宇。礼部大臣奉命全权督办此事,焉敢不尽心竭力,可是遇到了难题,若以元朝的旧制去建庙,那文昌帝君算哪一路神仙?它本是主管科考的偶像,若建成庙宇,定难容留僧众,尼姑也难存身,道士们讲求法术,只顾修炼仙丹,调合阴阳,又与读书科考没有缘分。想来想去,只能奏明圣上,把修庙改成建阁,以有别于寺庙庵堂,幸得皇上恩准,于是独辟蹊径,称为“文昌阁”。再说文昌帝君位列九五之尊,它却管不了众神,只能把它摆在阁里,让它高高在上,却与各位神灵各不相扰,又远离僧道尼姑,少了许多麻烦,只供文人学士顶礼膜拜,免得过分冷落吧。礼部的巧妙安排,就把神与神、神与人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了。 再说金陵(南京)本是皇家的故都,时下朱元璋的皇陵尚在南京,京杭大运河便成了帝王南巡的一条捷经。各地官员为使过往的王公大臣们能够亲眼目睹建造文昌阁的功绩与盛况,故多在南运河畔建阁,各州府县几乎无一例外,即便临河小镇,也争相建阁,而且有大有小,式样各异,但最高不得超过三层。 有了神宗的提倡,各地文昌阁,多在万历年间修造。清代仍然沿袭旧风,建阁不止,成了地方文化的象征。直到清代同治五年(1866),在台湾省的台南市赤嵌楼旧址,修建了清代最后一座文昌阁,可见余波未了。再说近地在万历年间建阁的就有独流、静海、唐官屯、青县、兴济、沧州等城填,大都临南运河兴建。如今却只剩杨柳青一处,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说杨柳青镇,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已渐繁华,初见三街六市,虽系小镇,却因地物风貌酷似江南而小有名气了。地方多有缙绅名士,太学生高居宝之后裔,乃是本镇大儒世家,万历年间曾是云骑尉官居六品,为显示大家风范,请领了为家乡修建文昌阁之事。县太爷正愁杨柳青迟迟尚未建阁,唯恐落个抗旨不遵的罪名,欣有高某请缨,愿为官府解忧,为地方做此善举,实属难得。高某情愿独资承建,镇上士绅也争相捐助,自然工程进展顺利,不到一年的光景,一座巍峨的文昌阁即已建成,于万历四年(1576)春正式落成,县太爷亲为文昌帝君“开光”,杨柳青镇空前热闹。登临阁上,三街六市尽收眼底。谁知过后便清静起来,无人问津了,文昌帝君大受冷落,偶有文人学士前来瞻仰,众乡绅见此光景,便问计三官庙老僧,怎样才能使文昌阁香火旺盛,老僧苦笑着说:“实不相瞒,就是我这座小庙里,只供着几个没有用的牌位,什么天官、地官、人官的,连个偶像也没有,也是香火不盛,竟连老衲(年长僧人的谦称)的糊口也成了问题,何况文昌帝君是个闲差,它不管人间求财祈福的事,谁肯买它的账?我倒有良策妙计,就是请来几位‘娘娘’,准保热闹起来。”众乡绅无奈,明知文昌君与“娘娘”素无瓜葛,只好依计再建个娘娘殿,请来了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果然每天香火不断,求子的、治病的络绎不绝,文昌帝君便有机会与善男信女们见面了,老僧的三官庙里也有了香火。提到当年文昌阁的选址,最后选中了镇东小梁庄,与三官庙仅距数丈,据说当时是看了风水,南运河自西向东蜿蜒而下,镇内一段河道恰似一条游龙,龙首在东,可惜是个“独眼龙”,也就是只有一座三官庙,据说是游龙的一只眼,如在此再建一座文昌阁,便可双目圆睁了,那么杨柳青必成福地,那时人们崇尚迷信,只知靠天求神,把福祉都寄托在迷信上。(待续)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谢连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