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667
作品名称: 文昌閣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06
起始页: T00036_00.pdf
责任者: 李刚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杂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文昌阁,是杨柳青三宗宝仅存的一座古建筑,位于杨柳青16街的南运河畔,它集中国楼阁古建筑精华而建筑,结构玲巧,造型别致,是杨柳青历史文明的象征。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迄今已有四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是华北地区独具特色保存最完好的楼阁类古建筑。 文昌阁因内祀文昌帝君的偶像而得名,严格地讲它属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宫祀类建筑。文昌帝君是道教神仙谱系中职掌天下禄籍的神明。关于文昌帝君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东晋时期蜀地梓潼县人张亚子,世居七曲山,为晋朝官员,于战事中逝世,人们为其立庙四时祭祀。唐末,唐僖宗避难逃至四川,张亚子显灵护驾,僖宗返回长安后,设周天大醮追封为英显王。道教称为梓潼帝君。元代加封为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另一种传说是:唐代的张亚子从浙江迁往四川梓潼做教书先生,由于人品、文章都出类拔萃,辞世后人们立庙奉祀。历代对他俱有封号,元代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从此,称他为文昌帝君。 文昌阁为砖木结构,三重楼阁式,平面呈六角型,共三层,边长5米,通高15米,六柱通天,飞檐高翘,螭卧架头,内设木构踏梯,可通达顶层。基础为高大的砖砌基座,第一层砌封闭型砖墙,正面设券门;第二层正面设木构隔扇门,其它五面以砖墙封护,开设圆形或八角形木隔透窗,外檐为木制勾栏一周;第三层较开敞,各面皆作隔扇门窗,外檐有木制回廊一周。顶部是六角攒尖式,置覆钵式宝顶,六条垂脊的下端置垂兽、小兽、仙人,垂脊的上端与宝顶结合部安置大吻,檐角处挂风锋。风吹作响,声传数里。 文昌阁始建后,屡遭劫难,至今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修缮。明末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山东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失败,余部向蓟州转移,在此休整三日,因明军紧追,临行举火焚烧,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重新修复。清代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部分人马在此驻扎,后移驻静海独流,转移时,文昌阁再次于战争中焚毁。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地方绅士、商贾筹资将其修复,因第三层受损轻微,顶部没有毁坏,所以至今“崇祯七年重修”的字迹依稀可辨。。日伪统治时期,杨柳青镇的伪政权,为了配合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骗局,于1941年,由伪镇长姚芹洲主倡,对文昌阁进行了局部的修缮。 1964年,西效区人民委员会投资4400元,委托杨柳青16街生产大队对文昌阁进行全面检修,并在宝顶之处安装了避雷器,以防雷击。 1999年,西青区人民政府决定由区文化局负责,再次对文昌阁进行全面的修葺。现在整修彩绘一新的文昌阁为古镇展现了一个绚烂的文化旅游景点。 文昌阁是杨柳青最早的办学遗址,阁上层祀魁星,中层祀文昌帝君,下层祀孔子,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出版的《天津政俗沿革记》记载,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杨柳青镇在文昌阁内开办崇文书院,延聘大儒高善观为山长,在此办学20余年,造就了一批秀才、贡监、举人、进士等。清代末年,清政府废科举,建新式学堂,崇文书院关闭。解放后辟为杨柳青镇第五小学校。 二十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天津市的富有阶层,文人墨客,每逢农历二月初三,纷至沓来或观瞻或以文昌阁为背景摄影留念。津门各大报章竞相刊登文昌阁的照片,九九重阳节又有登高的习俗。抗日战争爆发前,文昌阁已几近塌毁,杨柳青镇公所将门窗封堵,闭门谢客。 昔日的文昌阁为全镇最高建筑物,每逢争战之时,又作侦察之用,若逢天朗气清,登阁远眺,远近河川风物尽收眼底,尤其是春季,细雨霏霏之时,云雾缭绕,犹如空中楼阁,被文人儒士誉为“崇阁蒙雨”,属杨柳青古镇旧时的十景之一。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为保护好这一文化遗存,1987年,西郊区人民政府将文昌阁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文昌阁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古镇投资浩大,规模空前的民俗旅游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文昌阁作为旅游开发带,已全在整修完毕对外开放。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