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爷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269
作品名称: 疙瘩爷庙
其他名称: 原名:八郎爷庙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32/001
起始页: T00060_00.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621年—1627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疙瘩爷庙原名八郎爷庙,它的前身是龙王庙,位于张家窝村正中。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占地约十余亩。庙中供奉四海龙王,意在求一方风调雨顺。当时百姓习俗,凡治病消灾、添丁增口、发家致富、考取功名等,皆需求助于神灵庇护。但仅靠四海龙王是没有这么大福荫的,于是众议将龙王庙扩建,多设神位。 清光绪8年(1882年)庙宇重建。由天津紫竹林派一老僧来此督导建庙事宜,并更名为八郎爷庙。据传疙瘩爷系女儿身,是八郎爷的胞妹,姓柳,祖籍直隶省香河县,兄妹同在天津修成正果。疙瘩爷能治百病,尤其擅医治疙瘩,故民间俗称疙瘩爷庙。 大殿为砖木结构,用青砖、青瓦修砌而成,东西耳房各两间,为土坯建筑。台基高1.3米,面阔三间,进身两间,即明三暗五。硬山小式造,人字脊,五架抬梁式建筑。 大殿正中后墙上,悬挂壁画松、竹、梅、兰,意在四季长青。大殿正中上层供奉泥塑天皇、地皇、人皇,庄重威严。前下首为泥塑的八郎爷雕像,木刻的疙瘩爷塑像。坐像、行像栩栩如生。左下首为泥塑的药王爷神位,有一马童牵一匹白龙马,为药王爷的坐骑。右下首为泥塑的四海龙王塑像,吞云吐雾,永降吉祥。旁边有活动木雕的小龙王爷塑像,民众祷告求雨将小龙王爷塑像搬至殿外,以求风调雨顺。大殿西侧墙上,有伏虎图,佛家手持金刚圈猛打下山之虎,以求保民众平安。伏虎图案下首为高天官、判官两大金刚的塑像,判官手持狼牙棒,招魂牌,威武站立。大殿东侧墙上有降龙图,墨龙在图案的右上角,降龙罗汉手持金钵、宝珠戏飞龙。降龙图案下首为雷公、闪电两大金刚,叱咤风云,呼风唤雨。 庙宇内左右侧的山墙上,在四大金刚南侧,各有2米的拱式玄门,供和尚、僧人出入大殿。正殿屋檐走廊东西墙上绘有四知图,即:年知、月知、日知、时知。正殿门口右侧梁上挂高1米、直径0.5米的铜钟,和尚、僧人开庙门或诵经敲响铜钟。进殿彩梁上悬挂着海灯用于照明。疙瘩爷神位前,有一香案和跪垫,拜佛者,手持香火,跪铺垫叩拜、祷告。香案右侧角有一磬,有僧人站立一旁,来人叩拜、祷告,僧人敲磬,以示各神位已听到了。 梁顶饰卷云纹彩绘,书写“有求必应,诚则灵,敬如在”题记。 庙台高12米,宽8米,计96平方米。正殿前两侧为进庙马道。庙台下摆放着大红香炉,长1.9米、宽0.6米、高0.88米,正中书有“阿弥陀佛”四个大金字。香炉供人们烧香敬神之用。 山门建于民国13年(1924年),中央为两扇大红玄门,高3.7米、宽1.6米,左右两侧各一大红小门,高2米、宽1.3米,属硬山顶,人字脊,不式造建筑。1953年小学扩建,山门拆除,1987年10月15日由村委会在原地南侧10余米处重建山门。山门为阁楼式建筑,上下两层,上层五脊,歇山顶。下层砖砌券,拱顶过道,券内外上镶有“恩及九州,高照环宇,吉祥如意”题记。 自明朝天启年间建庙起,即有僧人住持,多则3至5名,少则1至2人。历代僧人圆寂后,都葬于庙西北墓地。至民国初年,庙内尚有两名僧人,法号“普悦、普照”,乃境内高村人氏,俗家姓毕,系亲兄弟。普悦圆寂后,普照于民国15年(1926年)还俗,后庙内一直无僧人住持。 民国9年(1920年)庙宇补修,殿内壁画重绘。东西山墙的降龙伏虎图系本地马平林所绘。正面墙壁画出自本村杨西荣之手。图中花草为本村的杨殿臣和康庄子王少坤的手笔。民国12年天津县官产局欲拍卖庙地,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村民卢开明为民请命,迫使官产局改变初衷,后为保护庙产,在庙一角建天津县小学,即今日张家窝小学前身。 1950年破除迷信,殿内陈设皆被清除,取缔庙会。1952年小学校迁入殿内。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庙宇建筑损坏严重,墙体倒塌,仅剩四梁八柱托住殿顶未倒。震后,村内用红砖将墙体修复,做裱纸厂、画杆厂的仓库,存放物料。1993年村民自发捐资,请命修庙。张家窝村委会顺遂民愿,为拯救保护古建筑和古文化,用村民个人和企业4万余元捐资,按原貌将庙宇重建。组织施工人靳延忠,监督指导人田云发,由张秀延、田云发拟文和雕刻,制作了疙瘩爷简史和流传百世的两块牌匾。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册

《西青文史第十册》

本书收入文章16篇,包括西青区重要的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杨柳青庙宇的来历和传说,魅力名镇杨柳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大院,独具特色的天津热带植物园,精武精神、浩然长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