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青区元宵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4020230000722
专题名称:
西青区元宵节习俗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46
起始页:
T00038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角钱,刚出门,就遇见了子辈的磕头,他给了两角钱。没几步,又遇见仨,又掏出三角钱。没走多远,又碰到了给磕头的,就又给钱。不一会儿功夫,钱没了,可老远又看到了孙子辈的,吓得小孩转身哭着跑回了家,说啥也不出门了。 过大年的重头戏是晚宴。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难舍晚上也顿饭。这顿饭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平时,少了谁,饭照样吃,而这顿饭,一个也不能少。全家人齐聚一堂,举杯庆贺,热闹非常。这顿饭也是一年到头,最丰盛的家宴。平时舍不得吃的好吃好喝全摆上了桌,美酒佳肴,香气扑鼻,都想放开肚皮,好好解解馋。这顿饭也是祈福的饭。饭前,家家户户都把老祖宗(也就是家谱)高挂在北墙上,点上蜡烛,供上祭品,然后,在大门口放上一挂上千响的鞭炮,将老祖宗"请进家”,家里最长辈的燃起一著高香,三鞠躬后,跪到地上,全家人也都席地而跪,静听最长辈人向老祖宗的祈福。那仪式是虔诚而庄重的。 我想,说我们是敬老爱幼的礼仪之邦,很可能有这个原因。过去,有人批评这是封建迷信,我觉得这是一项优良的民族文化的传统教育,不忘记祖先,才能不忘本,不忘本的民族才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到了元宵节,已经把过年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要不人们怎么将“过”改成了“闹”呢?有歌词唱道:“正月里,闹元宵”,我感觉非常贴切。元宵节的最大特点是红火、热烈。 在我的老家,人们还在睡梦中,大清早便噼里啪啪响起了鞭炮声,年轻人立刻没了睡意,都纷纷从被窝钻出来,披上衣服,跑出去放鞭炮。爆竹声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震耳欲聋。 紧接着,伴着悠扬的唢呐和喧天的锣鼓,秧歌队扭上了街。从古至今,东北的大秧歌就是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艺术。不仅成套的曲调千变万化,秧歌的套路更是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得让人眼花缭乱。那可真是扭出了“美”,扭出了“浪”。扭秧歌的如醉如痴,看秧歌的都看花了眼。 东北解放前,秧歌队都是有钱人家花钱雇的。解放后,秧歌队单位组织的。大的工厂,自己组建秧歌队,一些系统联合组建秧歌队。我们东北的秧歌队可不像咱天津的秧歌队,十几个人就成队了。我们东北的秧歌队拉出去就是百八十人,那个壮观劲儿就甭提了。而且,秧歌队不是一支两支,上百支都打不住,在长春十里斯大林大街(现已改为人民大街)那是见首不见尾!每支队的风格和形式也有区别,平地走的秧歌以舞蹈花样取胜;踩高跷的以人物妆扮和幽默舞姿取胜;耍龙的、耍狮子的、跑旱船的,都有各自取胜的高招。而且,秧歌队是边走边扭扭到哪家机关、工厂或商店的门前,燃放爆竹,以示欢迎。秧歌队也要根据所放鞭炮的多少决定表演的时间长短。褂有大商场一下子就放了十多挂鞭炮,秧歌队扭得就更欢了,什么老汉推车、悟空翻筋斗表演还不算,还要唱上几段秧歌冒。引得人山人海的看秧歌的人的喝彩起彼伏,喊声震天。 闹元宵,就不能没有元宵。三四十年前,在东北没有私人开的点心铺。元宵都是国营食品厂组织工人加班加点提前赶制出来的,再由各个食品商店卖给百姓。所以,元宵就成了紧俏商品,家家食品商店前都排起了长龙。大人把元宵买回家,孩子们又将锅台团团围住,直到元宵进了肚子,才算消停。现在回忆起来,才又明白了当年闹元宵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物资匮乏。拿到今天,还用得着起大早去排队买元宵吗?孩子们还能淌着哈喇子围着锅台盼着元宵快点出锅吗? 元宵节还叫灯节。这一天,不仅家家户户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商店也都彩灯高照。而且,最热闹的要数文化部门统一组织,全市所有单位参加的灯会。各单位都有自己做灯的能手,在单位的支持下,大显身手,做出的灯不仅形状美妙、图案精美,而且,还动用声光控等手段,让灯转起来,动起来,唱起来,扭起来了。临街的单位、明月与彩灯相映成辉,引得家家户户倾家出动,争相欣赏。其实,赏月观灯如此让男女老少,凡是能动弹的都走出了家门。还有一个习俗人们都修循,那便是“走百病”。意思是,这一天要是能出门走一百步,有病的病好,没病的病不侵身。对此,我是不相信的。二十老伴儿患了慢性肾炎,经过医治,好得差不多了,结果,出去溜了一圈,累出了俩加号,只好接着喝中药。 我认为,我们老家与咱天津过元宵节风俗习惯最大区别是,东北人自己不仅要乐呵呵地观灯赏月,还不忘了让故去的人也与活着的人一齐观灯赏月。元宵节那天,吃过晚饭,每家每户,都要开车、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来到故亲人的墓地,点上好的灯,摆上祭品,再燃放鞭炮、燃烧纸钱、磕头跪拜(像我们这些回不去老家的东北人,也要在十字路口,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点上用电池和手电灯泡做成的灯,所有仪式完成后,才返回家去,上街观灯赏月,看秧歌。我一直认为我们东北“送灯”这个习俗好,好就好在到什么时候都不忘祖先。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