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依阁摆兵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唯一号: 020634020230000193
专题名称: 白莲教依阁摆兵阵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35/001
起始页: T00158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明代天启二年(1622)冬,白莲教起义军兵败,由山东退至杨柳青,占据文昌阁等地,依阁楼摆下“迷魂大阵”,以阻明军追兵,后焚阁而逃,致使文昌阁这一辉煌的古建筑又遭一劫。 故事还需从头说起: 白莲教是我国延续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起源于宋代,元代曾被禁止。元、明、清三代常为农民利用。作为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工具,并不断爆发起义。教派名称随时随地变化,明代有“闻香教”、“大乘教清茶门”等名称。清代有“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等名称,皆属白莲教门。 明代利用这些组织起义的就有:洪武三十年(1397)陕西的田九成起义。永乐十六年(1416)河北、山西的刘化起义,弘治十八年(1505)河南的赵景隆起义,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川的蔡伯贯起义,天启二年(1662)徐鸿儒起义。到了清代还有一些较大的起义,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还有山西的曹顺起义。 这里单说天启二年在山东的徐鸿儒起义,缘起于与天津有关的“闻香教”。首领名叫王森,是河北蓟州(今天津蓟县)人,后迁居河北滦州(今河北滦县)石佛庄,首创“闻香教”(也称大乘教清茶门,为白莲教的一支),秘密组织群众,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信徒达数十万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王森被捕,判了死刑,行贿得释。后又潜入北京继续传教,万历四十二年又被捕,关押五年死于狱中。 王森之子王好贤投奔了山东,与徐鸿儒一道共举义旗,才又引出徐鸿儒起义一折。 徐鸿儒,山东钜野人,活动在梁山(宋代宋江聚义的地方)一带,先与闻香教首领王森有秘密往来。王森死后又与其子王好贤过从甚密,在万历年间一直秘密活动了二十多年,曾联络白莲教其它教派,共推徐鸿儒为首领。天启二年(1622),联合了景州(今河北景县)的于弘志、曹州(今山东菏泽市)的张世佩、艾山(今名不详)的刘永明等起义组织,自称“中兴福烈帝”,定国号“大成(乘)兴胜”。设丞相、总督、总兵等官职,共统兵二十万众。天启二年四月兴兵起义,连战连捷,仅用两月的时间,连克鲁南的浑城(地近钜野不到百里)、邹县(孟子故里)、臻县等,膝县知县文允誓死不降被处斩。起义军虽然战法骁勇,然多乌合之众,有勇无谋,且缺乏统一指挥,渐转劣势,随被明军将领杨肇基、陈九德设计擒住了徐鸿儒,又各个击败了起义军,只用半年多的时间,义军便土崩瓦解了。同年十月,官军收复了所有失守的州县,徐鸿儒斩于市曹。 王好贤在十月间奉命率领两万多义军,攻打深州(今河北深县),于途中得知徐鸿儒被擒,起义军战败的消息,知大势已去,不敢再回山东。放弃攻打深州的计划,逃为上策,只好率众北上,以避军官的锋芒。 蓟州本是王好贤的老家,他深知那里有群峰峦叠的盘山,往北就可进入燕山主峰雾灵山(在河北兴隆)一带,乃是易守难攻之地,可以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天启二年冬,北上途中,路过天津重镇杨柳青。守军只有几百人,哪能抵挡这支两万多人的白莲教起义军,官兵闻讯早已撤离,追兵尚未到达,估计至少摆脱了官军五天的追程。王好贤利用这一时机,率众进镇,以补人吃马喂,小作休整。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