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理教丧葬仪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唯一号: 020634020230000168
专题名称: 奇台理教丧葬仪式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33/001
起始页: T00186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俗称死为“走”,有坐着走和躺着走的,坐着走也称坐化,坐化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①。在奇台的观音阁(佛教)、三清宫(道教)都有坐化的。 有学者认为:理教领众去世后有坐缸的习俗,《理报》曾载《论理教中人逝世后之坐缸》一文,专门论述以缸代棺,省财省地、防腐防盗等六大好处,呼吁理教徒广泛采取坐缸的葬式。在上海,理教领众坐缸的习俗十分普遍[2]。 在奇台,把端坐迁化者移入专门的缸内而保持端坐的姿势称为“坐缸”,所以坐缸是坐化者的待遇。躺着走的放在棺内则顺其自然,把躺着走的硬放在缸里似乎不合人情事理。在奇台坐缸的也有佛教和道教的信众。在中国佛教史上坐化的高僧大德大有人在。奇台理门公所坐化者平时修炼的坐静法是佛教的禅坐法还是道教的丹道法,无从调查。但坐化者必须是清心寡欲而不恋俗事者,主持公所的领众一般要住在公所里,专职办道,不从事社会职业,衣食所需费用由承办来供给,领众不事俗务常修坐静,相当于出家,具备了坐化的条件。但在理门内坐化也非领众的专利,领众遇根器好 者也传坐静法,在奇台坐化的张爷就是一般的信徒。所以,坐化不是呼吁号召的结果,也不是理教信众都能遵从的习俗。《理报》说的以缸代棺,难道躺着走的也放缸里?光绪年间因天津杨柳青二众公所第三代“领众”孙奶奶虔心修行,无病坐化而名声大振,使皈依在理教人数大增[1]。解放前奇台的老百姓对坐化者也十分仰慕,理门公所主持坐化以后有专门的地方埋葬,信众们称“梁爷公地”,位于奇台北郊,现蔬菜队与二屯交接处,俗称菜园子,天津来的菜农在此已繁衍五六代人。原先公地四周用青砖砌的围墙,围墙内种着笔直的钻天杨,荫荫凉凉,梁爷公地前后共埋葬过三个人,梁爷、张爷、李爷。奇台理门公所自建成到最后解散主持有三代。第一任主持名叫梁德忠,称梁爷;第二代主持名叫李锡晋,称李爷;第三代主持姓蒋,称蒋爷。解放初理门公所自行解散,蒋爷回天津了,奇台理门公所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一代和第二代主持都是坐化而亡的,梁爷和李爷都是主持,埋在这里理所当然,张爷也埋在这里,自有一段故事和理由。张爷在天津就入了理教,后来老伴死了,女儿、女婿来到新疆奇台做起了小买卖,就剩张爷一个人呆在天津,故来新疆投奔了女儿。但是张爷租房子自己单独过,可谓没有什么牵挂。经常到理门公所去,梁爷就传他坐静法。梁爷公地由一个姓尚的老汉专门看护,尚老汉也种点地。有一年腊八,赶上小斋口,张爷 清晨就到梁爷公地下参,天气很冷,下完参,张爷到尚老汉房子坐一会,茶没喝,起身又去下参。尚老汉两口子做好早饭,还没见张爷出来,于是去公地看,发现张爷在梁爷坟边的砖炉子上坐化了,鼻子下流有“通天柱”,也就是鼻涕。一般坐化的人有通天柱,通天柱越长表示功夫越高。尚老汉赶紧到公所通知,信众们将张爷坐缸后埋到了公地。这种缸是专门供坐化的人用的,从天津驼运过来,缸盖的顶部和缸身的底部都有莲花图案。缸身内置木座,上铺棉垫,坐化者着蓝色老衣端坐在上。缸身和缸盖有如丝口一样的构造,当人装进去以后,盖上缸盖,与缸身旋紧即可。梁爷和刘爷在公所坐化,由信众们送至公地,公所的法鼓队也吹吹打打,为梁爷、李爷送行。张爷因为在公地坐化,所以在公地装缸。没有坐化的信众的后事分两种情况,同不在理的天津人无甚差别。一种是人死后深埋在“天津义园”,自建小坟园,虽不能叶落归根也与乡人同处。一种是将棺材靠义园的墙边放,仅以土块垒成透风的小室,或将棺材直接放在城隍庙后面的大房子里,等棺内尸体干了以后,家人将其用桐油布包裹运回老家。有专门从事驼运尸骨至呼和浩特(归化城)的商家,有能力叶落归根的当然是较富裕人家。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