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唯一号: 020634020230000026
专题名称: 竹枝词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T00165_0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竹枝词,主要因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甚多而来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于长庆二年(882)任夔州刺史时,这年春正月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颺之”。实际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词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写过竹枝词。 宋代黄庭坚称赞刘禹锡的竹枝词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苏轼也很赞赏,当黄庭坚向苏吟读刘禹锡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轼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见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词》)。宋代不少文人写竹枝词,除苏轼、黄庭坚外、还有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杨柳青等地的景观与情感。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柳青及相关地区的思念、赞美和描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