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欠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唯一号: 020630020230000153
人物姓名: 赵大欠
人物异名: 本名:赵福堂;字:德谦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T00105_00.pdf
性别: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90
籍贯: 静海县(今天津西郊南河镇)孙庄子村

传略

赵大欠本名赵福堂,字德谦,属虎,因谐音,德谦被人喊为“大欠”,后居然叫响,流传至今,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一个土匪。他出生于1890年,位于直隶静海县(今天津西郊南河镇)孙庄子村的一个佃户家庭。 赵大欠的家族以务农为生,租种大户的土地,生活艰辛。然而,赵大欠不满足于靠扒拉土坷垃为生,决定学习做生意。起初他贩卖鸡鸭,但收益有限。于是他与他人合伙偷鸡,虽然盈利增加,但利润需要平分。赵大欠仍不满足,于是决定独自行动,夜间进入民宅偷取鸡笼,后来甚至开始偷盗牲口。 赵大欠的盗窃行为引起社会混乱,静海县政府命令当地民团拘捕他。赵大欠感到恐慌,不敢回家,整天躲藏。正巧当时爆发了直奉战争,奉军失败溃逃,赵大欠找到两支枪,从此正式成为土匪,从事抢劫、绑票、砸店等犯罪活动。 赵大欠的活动猖獗,村民们对他恐惧如虎,白天工作时一到傍晚就赶紧回家,担心被绑票或被抢走牲口。生活得好的人家更是提心吊胆,经常不敢在家睡觉,常常躲藏起来。只要大人说一句“赵大欠来了!”,孩子们立刻止住哭声。可见赵大欠在大家心中是一个可怕的恶魔。 随后,为了防范土匪,民团要求各村购买枪支,按地亩分摊,每百亩土地分配一支枪,男人们轮流值夜班以保卫家园。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年之久。 他在中国历史上以其犯罪行为而闻名,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西青文史第一册》

本书记载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人和事共十九篇文章,其内容都是出自西郊大地,内容包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杨柳青年画史略”、“三赶西大营”、以及土匪赵德谦、李帽头的罪恶行径和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深入敌占区对敌斗争的故事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