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408
颗粒名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官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村官工作繁重、生活艰苦。办公条件简陋,交通工具有限,肩负的任务艰巨。他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题,每天晚上召开会议讨论各项工作。待遇较为苦累,生活廉洁,不享受特殊待遇。他们的思想作风廉洁,但较为守旧。有些村官识字不多,表达方式不够规范,观念较为保守。然而现任领导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朴素作风仍心怀敬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村级干部待遇得到规范,村官能够领取工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重大举措,使他们感到经济和精神上的回报。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村官

内容

春节前的一天,我在杨柳青镇振兴市场买菜时,遇到一位年逾七旬的村官,他披着棉衣对我说,“咱退休十多年没扔下种菜的老本行,家里吃不了就拿到市场上卖点儿。前些年队里分点,种菜挣点,孩子给点,够吃够喝凑凑活活。…….我们那些年是怎么干的?这个,你最清楚。那时上边也知道我们的难处,可也没办法,当时就是那种形势,谁叫咱赶上那个年代呢?现在行了,区里领导还惦记着我们,从今年一月份给退休的村官开工资,跟你们一样吃上‘皇粮’啦!”我一九七零年四月调到镇委工作以后,曾有四五年的时间在村里蹲点,与许多村官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他那“我们那些年是怎么干的”问话,让我情不自禁地忆起村官当年工作的情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村大地弥漫着路线极“左”、以粮为纲、物质贫穷的寒气。因此,那时的村官工作繁重、生活艰苦。首先,办公条件相当简陋。杨柳青镇二十五个村子,多数没有村官独立办公的屋子,晚上研究工作只能占用唯一的会计室。人们头顶一盏昏暗的灯泡,或坐炕席或坐板凳或蹲地上,“吧嗒、吧嗒”地吸着自己用烟叶卷的“喇叭”筒,“咕嘟、咕嘟”地喝着缸里的水。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人们俗称大“铁驴”的自行车,骑着它到东西南北大洼的逐块田地察看庄稼的长势,骑着它往返几十里路到区镇开会学习。每个村子只有一部设在传达室的电话,值班的老大爷接到找某个村官的电话,就对着喇叭扯着脖子一个劲地喊,不管你家离得多远,也不管你正吃着饭还是刚睡着觉,只要听到吆喝就急忙跑着去接。其次,肩负任务相当艰巨。不但要带领群众“面向黄土背朝天”,从土坷垃里刨出供给自己和上缴国家的粮食,还每年兴师动众地大搞区镇两级的水利工程。镇上的领导经常在高音喇叭里声嘶力竭地发出命令:“喘气的(指劳力)、冒烟的(指拖拉机)、带毛的(指牲口),一个不落、零点集合上前线(指出河工)”,因此“挖了东淀挖西淀,西淀没完转鸭淀(水库)”。此外,领导机关部门林立、工作繁杂,“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项工作“一股脑”都往村官这个针眼里穿,都往他们那个口袋里装。能不能穿得进、装得下,就看村官的本事了。当时村官甚少,小村三人,中村五人,几千人的大村才准设七人。因此,他们深入小队及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时,不但采取“下去一把抓,中心带其他,各记一本账,回来再分家”的策略,而且几乎每天晚上召开装满“一口袋”任务的“大杂会”。既要研究当前农林牧副渔的生产进度、问题和对策,又要商量妇女、民兵、治安、批地、盖房、计生等项的琐碎工作。诸如:谁家媳妇又“怀”上了,谁家盖房超高了,谁家婆媳不和闹着分家了,哪个小队长“撂挑子”了,等等。书记看看墙上的钟表说,“都十二点了,今天就到这吧!”人们刚要抬屁股走人,有人大喊一声说,“我又想起个事来…….,”于是,大家就又似坐不坐地参谋起来。就这样,“马拉松”式的会几乎天天开到后半夜,顶着满天的星星回家。再次,思想作风相当廉洁。别看他们操心多、受累多、吃苦多,但待遇一点也不比群众多。上等劳力一天挣一个工(十分)才两三角钱,他们却拿中等劳力的工分,一个月顶多两块多钱。他们跟其他农民一样,不享受国家肉、油、蛋、糖等副食的定量供应。在“两半户”(农民和居民混住)的大杂院里,居民炒菜锅里“呲呲啦啦”,村官炒菜照例“干干巴巴”。他们唯一能够改善生活搞点特殊的,就是一年一度区里召开的“三级干部(区、乡镇、村)”大会。那四五天在乡镇聆听中央文件、讨论一年大计时,才能美美地吃上几顿有鱼有肉的会餐。不过,“馋虫”还没钩上来,就又“该干嘛干嘛去”了。因此,有的村官遇到怄气别扭的事情往往也撂挑子“歇菜”。心想:“反正咱不吃工资拿月钱,何必吃苦受累找挨骂?”他们毕竟多年受过党的教育,身子“歇”了,心却没“歇”,躺在家里依然惦记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因此,镇上领导前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后,就又正确对待、走马上阵了。
  村官毕竟是从村里选举出来的官,他们忠厚老实、艰苦朴素、不搞特殊,但多数识字不多、论资排辈、观念守旧。有的在区镇听完报告,由于不会完整记录,回村召开大会时往往凭着脑瓜记忆说,“报告很好,讲得很细,都是咱们必须做的大事……。”十几分钟就把领导讲了半天的“认清意义、明确任务和落实措施”传达完了。虽然“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仔细一想倒也没落下什么太大的事情,只是省略了一些道理,颠倒了报告的次序。有的村官讲究辈份,党员会上有时表决重大问题产生分歧,他就说,“别再呛呛(争论)了。论职务我是书记,论辈份我是爷爷。就按我刚才说的办!散会!”大家听了只能忍气吞声、如此而已。有些村官思想僵化,很难接受新生事物。上面推广什么先进种植方法时,往往掰开揉碎讲得口吐白沫,他就是摇头晃脑听不进去,直到上级带领他们外地参观、亲眼所见,才肯略微松动脑筋地表态,“先让别的村实验一下看看再说”。
  虽然事隔三十多年了,各级现任领导对当年村官战天斗地的业绩和艰苦朴素的作风铭记在心;对他们退休以后或赶车种地多少挣点或依靠村里照顾(他们没有退休工资)、儿女贴补的生活现状了如指掌。在改革开放、物质丰厚的今天,区里的领导审时度势、调查研究、果断决策,颁布了《关于规范村级干部待遇的试行办法》,让他们从2008年开始到银行领工资。这一全国罕闻的重大举措,在历届退休村官的心里,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们激动地说,“我现在一个月拿一千多块!这对我们这些老傢伙来说,不只是经济上的回报,更是精神上的鼓舞。上边知道我们那些年工作的不易,这就值了!”
  我由衷地为他们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而高兴。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书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