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杨柳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406
颗粒名称: 俗话杨柳青
分类号: I277
页数: 6
页码: 56-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俗话杨柳青镇的情况。其中包括古镇杨柳青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官、柳叶岛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民间文学

内容

古镇杨柳青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
  冯立
  古镇杨柳青以杨柳青年画而闻名,可是大家知道吗?杨柳青有中国最早的民间禁毒组织。而且,杨柳青是这一组织的重要发祥地。至今还保留着部分遗迹和众多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个民间组织叫理门。
  理门的创始人叫羊来如,是明朝遗老,曾隐居于蓟州岐山澜水洞,闭关四十九年研究理学,创立了一套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综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系统化后称为“在理”,也叫理门。由于羊来如极其反对烟酒,禁戒烟酒便成为了理门的最主要特色。康熙四十年(1702年)羊来如八十一岁时下山传道,从正定到东安(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历时五载,跋涉千里,度化八处,择孝子义士,传弟子十五人,史称“羊祖八度”。其中第五度在天津,第六度在杨柳青。
  在杨柳青羊来如收董来真、刘来纯、达来鼎三人为徒。
  后来,董来真不满足于所学,希望能得到羊来如更深的教诲,于是,便到羊来如的隐居地蓟县岐山去朝山。可是谁知,羊来如已经“火炼金身”(去世)。董来真正在悲伤之际,发现羊来如的遗蜕旁有一个包裹。于是,董来真打开查看。原来是羊来如为使理门流传所整理的一套包括集会、歌赞、摆斋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董来真得到包裹便回杨柳青去,按照包裹规定的程序开始传播戒烟酒的思想。乾隆三十二年,董来真在杨柳青老公所胡同建立了杨柳青理门的第一个活动场所——正安堂老公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理门公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禁毒活动场所之一。从此,理门在杨柳青便传开了。
  清朝中期,鸦片开始流入我国,许多人吸嗜成瘾,搞得意志消沉,形销骨立,弄坏了身体,更有甚者竟至妻离子散,倾家荡产。而在理门是严禁教众吸烟的,鸦片更在禁忌之内。在理教组织内部,教众相互劝戒,相互监督,形成了一个自觉抵制鸦片、烟酒的特殊社会群体,而理门公所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戒烟酒的场所。杨柳青许多家族为使其子弟远离鸦片而其皈依在理教。在理教也因此得到很多群众的拥护,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津西八大家(包括著名的石家大院的石家的八个富户、商贾)为首的杨柳青商铺(主要还是小商贾)成为了杨柳青理门主要的经济支持者。
  杨柳青的理门公所主要以互相劝戒的方式督促群众禁戒鸦片,同时辅以赠送由羊来如传下来的以黄芩为主的草药熬制的“茶膏”帮人戒毒。
  有民间流传的《劝戒鸦歌》,唱到:一心贪恋鸦片烟,二八佳人去半边,三餐茶饭不想吃,四季衣衫穿不全,五更天明难起早,六亲断绝苦黄连,七情六欲须节制,八方一律要戒烟,九九归一烟戒绝,十分安乐似神仙。
  我也曾听老人介绍理门的宣传词:外国鸦片,吗啡药针,金丹白粉,共烈十分,流入中国,害我人民,坑家败产,妻离子分,更有甚者,断子绝孙……立志戒除,断此祸根。(凭记忆)
  据了解,理门在解放后,并没有被定为反动会门组织(它的性质我认为应为民间慈善组织)。尽管当时大多数民间组织,特别是有宗教色彩的民间组织被定为反动会道门。理门仍然在民间活动。但是,到1957年,国家实现公私合营,理门失去了原有的以小商贾为主要支持者的经济来源。理门也就自生自灭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杨柳青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理门的详细历史和情况了。如今,只有极少数人还知道一些理门的历史与传说。与理门有关的历史遗迹也只有正安堂老公所遗址了。
  我们重提这段历史并不是要恢复理门,而是要记下这段历史。毕竟理门为禁毒,为中华民族立过功。有清史专家跟我讲,这些历史都是“俱往矣”,我们要做的是文化的留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官
  杨书森
  春节前的一天,我在杨柳青镇振兴市场买菜时,遇到一位年逾七旬的村官,他披着棉衣对我说,“咱退休十多年没扔下种菜的老本行,家里吃不了就拿到市场上卖点儿。前些年队里分点,种菜挣点,孩子给点,够吃够喝凑凑活活。…….我们那些年是怎么干的?这个,你最清楚。那时上边也知道我们的难处,可也没办法,当时就是那种形势,谁叫咱赶上那个年代呢?现在行了,区里领导还惦记着我们,从今年一月份给退休的村官开工资,跟你们一样吃上‘皇粮’啦!”我一九七零年四月调到镇委工作以后,曾有四五年的时间在村里蹲点,与许多村官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他那“我们那些年是怎么干的”问话,让我情不自禁地忆起村官当年工作的情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村大地弥漫着路线极“左”、以粮为纲、物质贫穷的寒气。因此,那时的村官工作繁重、生活艰苦。首先,办公条件相当简陋。杨柳青镇二十五个村子,多数没有村官独立办公的屋子,晚上研究工作只能占用唯一的会计室。人们头顶一盏昏暗的灯泡,或坐炕席或坐板凳或蹲地上,“吧嗒、吧嗒”地吸着自己用烟叶卷的“喇叭”筒,“咕嘟、咕嘟”地喝着缸里的水。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人们俗称大“铁驴”的自行车,骑着它到东西南北大洼的逐块田地察看庄稼的长势,骑着它往返几十里路到区镇开会学习。每个村子只有一部设在传达室的电话,值班的老大爷接到找某个村官的电话,就对着喇叭扯着脖子一个劲地喊,不管你家离得多远,也不管你正吃着饭还是刚睡着觉,只要听到吆喝就急忙跑着去接。其次,肩负任务相当艰巨。不但要带领群众“面向黄土背朝天”,从土坷垃里刨出供给自己和上缴国家的粮食,还每年兴师动众地大搞区镇两级的水利工程。镇上的领导经常在高音喇叭里声嘶力竭地发出命令:“喘气的(指劳力)、冒烟的(指拖拉机)、带毛的(指牲口),一个不落、零点集合上前线(指出河工)”,因此“挖了东淀挖西淀,西淀没完转鸭淀(水库)”。此外,领导机关部门林立、工作繁杂,“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项工作“一股脑”都往村官这个针眼里穿,都往他们那个口袋里装。能不能穿得进、装得下,就看村官的本事了。当时村官甚少,小村三人,中村五人,几千人的大村才准设七人。因此,他们深入小队及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时,不但采取“下去一把抓,中心带其他,各记一本账,回来再分家”的策略,而且几乎每天晚上召开装满“一口袋”任务的“大杂会”。既要研究当前农林牧副渔的生产进度、问题和对策,又要商量妇女、民兵、治安、批地、盖房、计生等项的琐碎工作。诸如:谁家媳妇又“怀”上了,谁家盖房超高了,谁家婆媳不和闹着分家了,哪个小队长“撂挑子”了,等等。书记看看墙上的钟表说,“都十二点了,今天就到这吧!”人们刚要抬屁股走人,有人大喊一声说,“我又想起个事来…….,”于是,大家就又似坐不坐地参谋起来。就这样,“马拉松”式的会几乎天天开到后半夜,顶着满天的星星回家。再次,思想作风相当廉洁。别看他们操心多、受累多、吃苦多,但待遇一点也不比群众多。上等劳力一天挣一个工(十分)才两三角钱,他们却拿中等劳力的工分,一个月顶多两块多钱。他们跟其他农民一样,不享受国家肉、油、蛋、糖等副食的定量供应。在“两半户”(农民和居民混住)的大杂院里,居民炒菜锅里“呲呲啦啦”,村官炒菜照例“干干巴巴”。他们唯一能够改善生活搞点特殊的,就是一年一度区里召开的“三级干部(区、乡镇、村)”大会。那四五天在乡镇聆听中央文件、讨论一年大计时,才能美美地吃上几顿有鱼有肉的会餐。不过,“馋虫”还没钩上来,就又“该干嘛干嘛去”了。因此,有的村官遇到怄气别扭的事情往往也撂挑子“歇菜”。心想:“反正咱不吃工资拿月钱,何必吃苦受累找挨骂?”他们毕竟多年受过党的教育,身子“歇”了,心却没“歇”,躺在家里依然惦记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因此,镇上领导前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后,就又正确对待、走马上阵了。
  村官毕竟是从村里选举出来的官,他们忠厚老实、艰苦朴素、不搞特殊,但多数识字不多、论资排辈、观念守旧。有的在区镇听完报告,由于不会完整记录,回村召开大会时往往凭着脑瓜记忆说,“报告很好,讲得很细,都是咱们必须做的大事……。”十几分钟就把领导讲了半天的“认清意义、明确任务和落实措施”传达完了。虽然“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仔细一想倒也没落下什么太大的事情,只是省略了一些道理,颠倒了报告的次序。有的村官讲究辈份,党员会上有时表决重大问题产生分歧,他就说,“别再呛呛(争论)了。论职务我是书记,论辈份我是爷爷。就按我刚才说的办!散会!”大家听了只能忍气吞声、如此而已。有些村官思想僵化,很难接受新生事物。上面推广什么先进种植方法时,往往掰开揉碎讲得口吐白沫,他就是摇头晃脑听不进去,直到上级带领他们外地参观、亲眼所见,才肯略微松动脑筋地表态,“先让别的村实验一下看看再说”。
  虽然事隔三十多年了,各级现任领导对当年村官战天斗地的业绩和艰苦朴素的作风铭记在心;对他们退休以后或赶车种地多少挣点或依靠村里照顾(他们没有退休工资)、儿女贴补的生活现状了如指掌。在改革开放、物质丰厚的今天,区里的领导审时度势、调查研究、果断决策,颁布了《关于规范村级干部待遇的试行办法》,让他们从2008年开始到银行领工资。这一全国罕闻的重大举措,在历届退休村官的心里,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们激动地说,“我现在一个月拿一千多块!这对我们这些老傢伙来说,不只是经济上的回报,更是精神上的鼓舞。上边知道我们那些年工作的不易,这就值了!”
  我由衷地为他们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而高兴。
  柳叶岛
  尔洪琪
  国庆长假,我选游了柳叶岛。她仙境怡人、拂煦乐陶。我乘风柳叶舟,环绕柳叶岛。亲卧在她的暖怀,沁闻着岛苑的芬芳,她的热土温润了我的心潮。
  我挥弄着柳枝做笔,以子牙河为墨,巨砚就是那天赐多情的柳叶岛。朋友们,让我们并肩挥毫,描绘柳叶岛,畅想我们栖身的天埠仙巢。
  柳叶岛是魅力名镇杨柳青倩丽璀璨的珠宝。清滢浩淼的子牙河水四周环绕。南水是古韵犹存的船坞码头,北域是整修一新、严关闭流的西河闸道,这是海河水系治洪的枢纽河道。南北川流的河道上架起了两座玉雕大桥,一条笔直的大道又径通了这两座雄伟的大桥。这条大道玉石铺牢、绿茵环抱,金灿辉耀,它是宝岛的中轴线道。行走在大道上,把美景尽赏观眺。这大道是杨柳青连接京冀的万通大道。
  岛上风格各异的建筑更是星缀雅娇。有1958年修建的雕有“和平鸽”的码头闸楼,有警示后人的“刘、张”别墅。穿过密林,是现代化的西青宾馆,岛的东西双肩,还留有坚固森严的“备战碉堡”。
  岛内路旁、河沿航道均被茂林果苞、花丛鸟巢笼罩。还有那燕队起舞雀群吵,鹰雕盘旋雁鸽翱。这正是:杨柳榆槐椿柏浩,百亩森林吸人潮。枣梨杏桃苹果俏,蜜奶葡萄甜舌梢。鸬鸭蜓蛙鱼虾跳,燕雀鹰莺鸽雀笑。百鸟朝凤攀枝高,万人品味百果犒。
  柳叶岛的体貌就是千聚万揽,蕴含宝藏的富饶之岛。
  游罢,我依恋不舍得离开柳叶岛,抱着芦花草蒿、花果葡萄,装满了我家的花瓶果盆,扎粗了墙上挂着的中国结的红腰。
  我饱尝喜悦进入梦乡。梦见柳叶岛变成万人成游的金舟,子牙河水也显得更美丽多娇。一会儿,她又变成珍珠玛瑙串成的摇篮,用金丝彩绸吊挂在天宫的玉栏上。玉皇俯身赏瞧,王母携仙女们抓住彩吊也想划舟做篮摇。我梦呓吐笑,口水浸湿了枕包。
  我真想永远栖身于这美丽的柳叶岛,想尽情的欢跳,大声的嬉闹,温情的撒娇,热烈的拥抱。
  天堂虽好,那是虚幻飘渺。苏杭再娇,那是他乡的炫耀。柳叶岛是西青人民用片片柳叶堆积的天埠绿洲,是用枚枚柳絮搭建的仙境。柳叶岛才是西青人的骄傲。
  不到天津,就感受不到西青的祥兆。到杨柳青必到柳叶岛。劝君常到柳叶岛,赏尽风光游千遭。心情舒畅健体脑,好运保您天天交。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