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心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405
颗粒名称: 读写心得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3
页码: 48-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读写心得情况。其中包括写诗三忌、功夫在诗外、唤鱼池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读写心得

内容

写诗三忌
  杨帆
  诗歌怎样写才能让人看着带劲儿,读着有味儿?
  笔者无什高深理论修养,更无与人究理矫情的资历。只是谈谈多年读诗写诗实战中的一点体味。很肤浅,亦许属歪理邪说之范畴。不过,若不说出来,怎会给文友们提供啐一啐的靶子。
  在下认为,写诗有三方面的宜忌,即标题化、口号化和图解化。
  所谓标题化,其实是一个立意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标题一定,就确立了要写的内容。是写生活还是赶形势,跟潮流。从古到今,好诗都是从生活里沉淀下来的,而绝非赶形势,跟潮流,赶和跟出来的。这一点似乎人们都承认,但真正操作起来,就难免再落俗套。有些诗作习惯于赶形势,跟潮流,不赶不跟就无内容可写。这类作品,一看标题就知内容,一般化、概念化是很典型的。当然,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对必要的形势必须有敏感的反应。倘若对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神七飞天这样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都激发不起创作激情,那可真是麻木不仁了。
  所谓“口号化”,其实是诗句行文不生动,直白。这种直白,并非来自群众、来自生活的有生动表达活力的“口语化”,而是干瘪的枯燥无味的政治语言,“口号化”有写手的文学造诣修养深浅的差异,亦有写手对所接触生活的理解和提炼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当是与标题化联系紧密,有了标题化的立意,必然产生口号化的诗句。想脱离都难。
  所谓“图解化”,即使用图画式的语句来解说“标题化”的内容和立意。说白了就是图解形式和潮流。“图解化”和“口号化”相比技高一筹,善用形象语句,形象思维造句,但最终还是为“标题化”的谋篇图解服务。袁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诗有有篇无句者,通者清志,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有篇有句,方称名手。
  功夫在诗外
  李新
  第十二届青年歌手进入白热化的淘汰赛上,综合知识考核中出了四个命题对话(实为作文),很有意思,也见水平。其中第三题是”功夫在诗外“。这道题看似好答,实确难答,很难在有限定的时间内阐释清楚。这句话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对他儿子说的:”汝欲要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告诫他的儿子,你要学诗,不能只在练句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感情操守上用功,作诗先作人,人品最重要。这话是不错的。但是何为内,何为外?似乎是一大难题,内外有别,但又统一。现在,我试着作一篇,想说清楚。
  首先要弄明白,诗是什么?然后才是诗怎么写,怎么下功夫。
  诗是什么呢?艾青说:“诗是纯感觉的艺术,是纯意象的艺术。”(见《艾青诗论》)在给诗定义上有几十种:什么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是时间的艺术、诗是想象的艺术等等。我看只有艾青说到了根上(诗的内质上)。那么,感情是什么呢?看似众人皆懂,在诗中说清楚不易。感情是什么?我看在诗中起码有四层:即感受、感动、感发、感悟。何为感受?受外物刺激,有感而发,人人都有,这时的感受是被动的,初级的,不能入诗。感动、感动,有感而动,有时热血沸腾,激昂慷慨,激动不已。这时写诗,易直抒胸臆,浅谈直白。鲁迅说:感情太冲动,不易为诗。所谓感发,是有感而萌发联想和想象,这时想象(请注意,是想象,还不是意象)纷呈浮想联翩。这就可以写诗了,但不易出佳作。只有进入感悟状态,意与象欢愉地媾和,灵感突发,情不可抑,突有一妙悟,进入哲理的王国。这时,道家说是捕捉到了禅意,心情畅快。而诗家说只完成了一半,即所谓“意”,还有一个“象”来巧妙地组合,然后是“意象”,在韵律中舞蹈,意境在氛围里构成。于是,佳品、神品便出现了,这是一个出神入化的过程。最后,是情动于衷而发于辞,定格在纸上而脍炙人口。对于诗,这是内质,对于陆游即“功夫在诗外”。好像花一样,花以色香姿悦人耳目,沁人心脾。但它必须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道德的阳光照射,有教化的空气熏陶,有修养的肥料供养,纯洁的水份供给,还要有懂艺术的园丁管理,才能开出光彩夺目,浓郁芬芳的花来,结出内外和谐统一的米来。
  陆游怡养天年,以诗抒怀,86岁长寿高龄,有诗八千多首。而他儿子写诗如何呢?历史不见记载。这就让人间生联想:种花,才能赏花,种蒺藜,还是收蒺藜。这又引出一个大题目,创作需要才能,好歌手需要天赋。看来,他儿子是天赋不够呀!
  唤鱼池
  关金滕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青年苏轼曾在现青神县中岩书院读书。一次老师王方(进士)让弟子学生们为该县一处风景起个名子,多人所起名子不是太雅就是太俗,只见苏轼在景区里反复察看,並双手击掌大声说:“这么好的岩池里为什么没有鱼呢?”只见击掌后,不少小鱼从岩缝水中游出,于是苏轼说名子有了,就叫“唤鱼池”吧。大家齐声说这个名子好听。恰在此时,王方老师的女儿王弗也让待女送来她起的名子,打开一看也是“唤鱼池”。众人又是一阵惊喜如此巧合。
  老师王方经常在家中称赞苏轼才华出众,并有意将女儿王弗许配与他。故在自己65岁生日庆宴时,力邀苏轼来家中,有意将苏轼灌醉,留宿院里。次日清晨苏轼在老师家院中散步,只见小轩窗前一少女(王弗)正迎着朝霞梳理飘逸的长发,连想起二人同起“唤鱼池”名之事,心有灵犀,互生爱慕。从此后苏轼便经常与王弗手拉手走过瑞草桥(田竹篱塔起的小桥)游玩约会。苏轼,19岁时迎娶了18岁的王弗,婚后相亲相爱10年,王弗不幸病故。此后苏轼又蒙“乌台诗案”仕途艰难,在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回乡在苏坟山悼念伴双亲旁的王弗墓,寻往日幽会之路而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纹,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等多种艺术方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揉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感情表达得深婉而挚着。
  2007年四川省青神县打出一个广告语:“青神县——苏东坡初恋的地方”。这里既有“唤鱼池”景区苏轼的题字,又有相传千年的诗词史实,可见以上故事不是“戏说”。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写诗三忌
相关作品
功夫在诗外
相关作品
唤鱼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