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388
颗粒名称: 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连载)
分类号: I267
页数: 11
页码: 47-57
摘要: 《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是当代作者于栋、胡毅所作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西青区 文化 作品

内容

大运河挖成后,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冲刷,那块巨石离水越来越近,后来竟有一半浸入了水中。但因为它是姜太公钓鱼用过的,所以尽管挡了纤夫的道,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从没有想过要把它移开。它就一直那样稳稳地矗立在运河边上。
  到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兴起,大将林凤祥、李开芳奉天王洪秀全之命率两万人的大军北伐,矛头直指大清首府北京。清廷慌忙派出重兵抗击,两军对峙于天津以南。清廷的援兵越聚越多,太平军渐渐不支;林凤祥、李开芳意欲效仿当年乐毅祈请姜子牙助战的故事,便聚集了众将领,到西钓台的太公庙前长跪请神;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姜太公却迟迟不肯显灵。最后太平军大败,林凤祥、李开芳等十几位将领仰仗太公庙庇护,躲藏数日,且终于在某一个深夜成功突围,一路向山东逃去。
  后来林凤祥和李开芳分别在直隶东光和山东茌平被俘,清政府得知他们在西钓台太公庙里的一切情况,觉得这座太公庙妨碍了政权的稳定,于是皇帝亲自下令,将庙宇拆除。从此,西钓台便只剩了钓鱼台,却没了太公庙。不过为纪念假太公乐毅,在庙台村修建的那座太公庙倒保留了下来,直到解放后才被拆除。至于乐毅扮成太公钓鱼的那个高台,因为是以土堆成的,早在千年之前就被一次次的洪水荡平了。这就是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庙台有庙无台而钓台有台无庙的原因。
  解放后国家号召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小水电,为响应这一号召,陈官屯公社决定在一街闸口处建一座水电站,为水电站奠基时,人们想起了西钓台河边的那块巨石,于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它运来,作了基石。现在水电站早已不复存在,那块巨石也被深埋在地下。如果谁有兴趣的话,到水电站旧址去深挖,一定还可以找得到它。
  传说四:姜氏后裔与“太公在此”
  大家知道河南省卫辉市太公镇为姜尚子牙故里。《竹书纪年》记载:姜太公,魏之汲邑人。晋《齐太公吕望表》、北魏《太公碑记》等均称太公为汲人。那为什么在静海的陈官屯有几十户姓姜的人家,一直自称是姜子牙的后裔,在其族谱上也是白纸黑字地写着。从姜氏族谱最早的记载起于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距姜子牙生活的公元前1156~1017这个时间段相隔2000多年。对这2000年间的支脉承继关系,族谱中没有任何说明。那么,他们又凭什么说自己是姜子牙后裔的呢?这里有一个在陈官屯一带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说,姜氏一族原籍本是山东蓬莱。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了解决因连年战争造成的北部边地居民稀少、土地荒芜的问题,诏令全国,凡人口稠密地区,必须按家族人丁比例,向北部移民。蓬莱是黄河以南著名的富庶繁华之地,自然有大量的人口集中,也便理所当然地被划入移民之列。
  单说蓬莱城内这户姓姜的人家,合家六口,老夫妻膝下一儿一女,儿子姜继祖已经娶妻生子,女儿姜小妹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按照朝廷六口之家留其二的律令,姜家本应迁出四口。姜老爹舍不得年幼的女儿,托人情,找门路,上下打点,总算留下了小妹。而继祖一家三口就只能随屯田大军迁出了。虽说继祖已是年近三十的壮汉,但这毕竟是骨肉生离,尤其是那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孙子,本就是两位老人的心肝宝贝,今此一别,天各一方,也不知今生还有没有相见之日,如何不叫人肝肠欲断?眼看上路的日子越来越近,姜老爹咬咬牙变卖了大半家当,换成银两,要给儿子一家带上。另外还有一件传家的宝物,那是一套竹简的书卷,据说是他姜家先祖姜子牙亲手刻写的《六韬》原本。这自然也得让继祖带上,这样的东西本就该儿孙继承的,女儿再好也没有资格留下。那继祖是个有名的孝子,今后已然不能留在爹娘身边尽孝了,哪里还有带走他们家当的道理。任爹娘说破了嘴皮,最后他也只是取了5两银子作盘缠,其余便说什么也不要了。不过,当老爹递给他那卷竹简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接了过来,他知道这是老爹交给他的使命。
  与姜家对门的刘家,只有老夫妻和三个尚未娶妻的儿子,按道理,这5口最多只能留下两口。也是刘老爹四处运动,好歹算是把小儿子留在了身边,只有刘大、刘二哥俩迁出。两家人平日里就过往甚密,如今都要远去异乡,自然而然便要搭伴同行。有三个大男人照顾一对母子,倒让姜家老夫妻放心了不少。
  到了启程那天,刘家兄弟与姜家三口结伴上路。按上边的要求,他们须先赶去烟台,在那里与山东各地的移民汇合,然后再由衙门分派他们的去处,并由官家的人带队前往。三个男人商议:此去烟台也一百多里,不如搭个船走水路,虽说快不了多少,但可以让大人孩子少受点罪。蓬莱紧靠海边,大船小船有的是。他们随便找条小船,船家只朝他们要了5钱银子,便乐颠颠地向着烟台的方向开船了。
  姜继祖是个讲义气的汉子,知道刘家兄弟提出走水路是为了自己的妻儿着想,怕刘家兄弟抢先付了银子,一上船便先急急忙忙地打开自己的包袱。就因为太急,不小心把包袱里的那卷竹简掉落到船甲板上。由于竹简放置的年月太久,上面的纬编已有些腐朽,这一摔,竟有几片脱落下来。姜继祖赶忙附身去捡,刘家兄弟也赶着过来帮忙。“姜大哥,这竹片上刻的什么呀?是字吗?”刘二拿着片竹简,蹲在那里端详着,不免有些好奇。
  都是些自幼一道长起来的弟兄,本就无话不说,现在又是这种同舟共济的命运,姜继祖完全把他们当成了家人。边修补着手里的竹简,边从头到尾说出了这竹简的来历。最后还特意强调:“这是件宝贝。先祖姜太公的《六韬》可是连皇帝老子都爱读的书呢。”
  姜继祖是当故事在讲,大家也是在当故事听,谁都没往心里去。
  不到二百里的水路,若是顺风顺水,当天也就到了。可偏偏那一天行的逆风船,直到天上出了星星,才刚刚走出一大半路程。船家也没有办法,只好夜里行船。
  因为有夫人孩子,晚上歇息的时候,继祖一家便和刘家兄弟分在船头船尾两个舱睡下。夜深人静,继祖夫妇这里思乡垂泪不提。单说睡在船头的刘家兄弟,虽然也都是二十大几的青年汉子了,可这毕竟是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这样的远门,而且这一去也不知今生今世还有没有回来的可能。想到伤心处,刘二竟不能自已地啜泣起来。刘大心里也难受着,被兄弟这一哭,更像是被突然塞进了满胸满腹的乱麻,愈觉得烦躁起来。他挥手打了刘二一巴掌,骂了句:“嚎什么丧!”
  “我想爹,想娘,想老三。哥,我想家。”刘二愈啜泣得厉害了。
  刘大又何尝不想家?除了爹娘兄弟,他还有个城外渔家的未婚妻。两边的老人都已经商订好了,要在今年年底给他们完婚,谁知半路上却横生出移民这档子事。定下启程的日子后,他挤兑着老爹往未婚妻家里跑了好几次,希望能与女孩提前完婚,然后带上她一同移民。谁知女孩的父母爱女心切,说什么也要等刘大在别处安置好,或者以后重新回到蓬莱,再给他们完婚。现在自己孤身上路,再看看继祖携妻带子,日后不论走到哪里,好歹先有个家啊。想到这些,怎能不令刘大思绪万千?他真恨不能马上回到蓬莱的家,恨不能立刻与姑娘完婚,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不知是神使鬼差,还是天意如此,刚想到继祖,刘大立刻就想到了他的竹简书卷。虽说刘大并不识字,可他知道姜子牙,对这位诸神之神的太公,有谁能不知道呢?那书真是他的吗?那可是神仙亲手写的呀!连皇帝老子都爱看的书,当然是件了不起的宝贝。继祖的命怎么这么好呢?身边有老婆孩子,还有这样一件宝贝。他要是什么时候想回家了,只要把这宝贝送给当官的,还不是说回就能回呀。突然,刘大“噌”地坐起身,嘴里喃喃地念着:“宝贝,回家……宝贝,回家……”。
  刘二被哥哥的举动搞得莫名其妙,也坐起身来,边擦着眼泪,边问:“什么宝贝?怎么回家?”
  没等刘二说出那个名字,刘大赶紧捂住他的嘴,又伸出手,在他眼前做个拿来的动作,继续耳语道:“这不就是咱的了?”
  “你想偷姜大哥的书?”
  “怎么样?”
  “怕不合适吧?两家都是还邻居,姜大哥又一向待咱不错。再说,船上就咱几个人,他的宝贝丢了,还不
  明摆着就是咱偷的。日后真回到蓬莱,怎么还有脸面相见呢?”
  “回蓬莱,回蓬莱!咱这样一去,能不能活着都不知道。指什么回蓬莱?姜大哥跟咱不一样,他有妻子儿子,走到哪里还不是一样安家过日子。他会不会蓬莱有什么关系?”
  “要偷也得等到烟台,趁人多的时候再下手。让他不知道谁偷的。”
  “不行。他要是一到烟台就送给当官的,三口人一回蓬莱,还有咱哥儿们什么?今夜就得在这船上动手。一拿到宝贝,咱哥儿俩立刻泅水上岸。天一亮就把它献给当官的,然后回家,稳稳当当地过日子。姜老爹问起来,就说和姜大哥走散了。”
  刘二想不出别的高招,也只能依计行事了。
  船家走夜路,若不是遇到风大浪高的歹天气,总是会走走停停。艄公困了、累了,便就地抛锚,抱着船桨打个瞌睡,一觉醒来,养起了精神,便收起锚来继续航行。此时船应该正在停泊,刘大仄耳听听,上面有轻轻的鼾声传来。他的心里有些紧张,可想一想,这恐怕是今夜唯一的机会,过会儿船家醒来,到天亮也许都不会再睡了。于是,他咬咬牙,拉一下刘二的衣袖,二人便悄悄地爬出船舱。
  姜继祖夫妇一时思念一时抽泣地熬了半夜,现在才刚刚噙着泪水进入梦想。刘大摸进船舱的时候,听到了姜继祖发出的鼾声,心头不禁一喜,赶紧伏低身体,贴着船底爬过去。他想象中姜继祖的妻子应该抱着孩子睡,姜继祖则应该抱着他的宝贝睡。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朝着发出鼾声的位置摸过去。还真是不错,姜继祖怀里果然抱着个鼓鼓的东西,再一模,里面还有个圆圆的硬物。刘大断定那就是宝贝,于是悄悄从下面伸进手去,抓住那硬物就往外拉。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姜继祖的儿子从来都是跟着父亲睡,因为在船上和衣而睡,大人孩子连鞋都没有脱,此时他抓到的正是那孩子的一只脚。而那件宝贝,却正枕在姜继祖的头下。被他这硬生生地一拽,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姜继祖被孩子的哭声惊醒,感觉到舱内有人进来,以为遇上了强盗,赶紧抱上孩子,一个翻身,从舱里蹿到甲板上。几乎是同时,刘大也下意识地从舱里蹿出,想要逃回自己的船舱。尽管是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但借着掂掂的星光,姜继祖还是一眼就看出了蹲在舱口把风的刘二。
  “二弟,你们这是干什么?”姜继祖吃惊地看着有些发抖的刘二。
  见哥哥向船头跑去,刘二以为他得了手,便说出了实话:“姜大哥,是俺哥想起要偷你的宝贝。俺们想回家呀。”
  一句话提醒了姜继祖,他忙把孩子放在甲板上,自己扭头钻回船舱。还好,那个包袱依然安安稳稳地摆在枕头的位置上,硬邦邦的那卷竹简也还在里面。姜继祖赶紧把它掏出来,揣进怀里。这时妻子也被惊醒了,见丈夫走出船舱,她也跟着来到甲板上。
  这边刘二的话,也提醒了已经跑到船尾的刘大。他意识到,自己跑不跑也都被姜继祖认出了,反正已经撕破了脸皮,偷不到,干脆就抢了他的。一念闪过,他立刻掉头往回跑来。跑到船尾的时候,姜继祖恰恰从船舱出来。刘大疯了一样,向孩子猛扑过去,嘴里还朝刘二大声喊着:“你可上啊!抢了他的宝贝快跑!”
  继祖妻子见两个人都向丈夫扑来,也不问发生了什么,先冲上去要帮丈夫一把。刘大见有人过来,情知对自己不利,也忘记了这是在船上,更顾不上考虑后果,飞起一脚朝后面踹去。可怜继祖妻子,不过一个小脚伶仃的女人,怎禁得住这重重的一脚,一阵踉踉跄跄向后退去,接着便“噗通”一声掉进海里。
  船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一时都停止了打斗,怔在那里。一直在“哇哇”哭闹的孩子见妈妈掉进水里,竟呀呀不清地喊着“娘”,一直向船边爬去。刘二下意识地去抓那孩子,姜继祖以为他心存歹念,一个健步蹿过来。就因为他这一蹿,船剧烈晃动了两下,刘二的手没有抓住孩子,孩子的手也没有抓住船帮,他竟也“噗通”一声掉了下去。
  转眼间妻儿都掉进海里,姜继祖哪里还有心思与船上人打斗,紧追在孩子后面也一头扎进水里。眼看闯出了大祸,刘大不敢怠慢,一转身,抓起早已吓傻了的艄公,歇斯底里地大喊着:“你还看什么看?开船,快开船哪!”艄公像是快要瘫痪了,颤巍巍地摇起船桨。
  再说这海里的姜继祖,因为跟得紧,孩子刚刚落水,他也扎了下来,所以没等孩子呛第二口水,他便紧紧抓住了那只胡乱划动的小胳膊,将孩子举过头顶,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姜继祖脚下不停地踩水,努力让自己在水面上露出得多一些,长大眼睛,在黑漆漆的海面上拼命寻找着妻子的踪影。抓起孩子的时候,他似乎还听到旁边有挣扎着拍水的声音,可现在整个大海却突然陷入了一片死寂。不知道是不是有乌云遮满了天空,刚才那满天的星星也突然不见了,上下左右全是黑,黑得让人无法动弹,仿佛整个世界都沉进了地狱。
  “孩子他娘——孩子他娘……”姜继祖突然撕破了喉咙一样地喊着,一声接着一声地喊着;孩子也仿佛被父亲的喊声惊醒,又“哇哇”地大哭起来。然而黑暗立刻就吞噬了他们的声音,还给他们的依然是无边的死寂。
  远处突然传来“哗啦哗啦”的拨水声,海边长大的姜继祖知道是有船划过来了。但他此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竟有一股无法驱赶的困倦袭来……
  姜继祖被儿子的哭声唤醒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一位渔家老渔翁正一手抱着他的孩子,一手为他搓着额头。见他醒了,老人什么也不说,先递一壶酒过来,让他喝两口,暖暖身子。
  面对救命恩人,姜继祖毫无遗留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老人问他,是不是想回蓬莱?姜继祖摇摇头,不回去。昨天还是好好的一家三口,今天只剩了父子二人,老爹老娘受不了。再说,移民是皇帝老子下的令,放得过谁?老人在不说话,摇起船桨,向烟台去了。
  姜继祖依然坚持去烟台,还有一层他没有说出的深意:一定要寻到刘家那对畜生兄弟的踪迹,为死去的妻子报仇。两代人的交谊已被葬入昨夜那黑色的海里,剩下的就只有仇恨。
  烟台的城外,到处是背着行李、携妻带子的移民。穿着官衣的皂隶,一边吆喝,一边向驱赶牲口一样地驱赶着人们朝不同的方向集中。
  姜继祖按照皂隶的指引,走进蓬莱人的队伍。他听不见身旁的哭声、骂声,张大布满血丝的眼睛在人群里寻找,寻找那两个曾经熟悉、如今令他咬牙切齿的身影。他几乎把所有人都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遍,可就是没有刘家兄弟。他哪里知道,府衙怕人多了聚众闹事,便采取了随时集中,随时迁移的策略。刘家兄弟正是因为早来了一天,昨日便随一支队伍先走了。姜继祖不免有些泄气,向皂隶打听一下,得知凡蓬莱的移民都被分到了直隶的天津卫所属各屯营。这又让他的心里多少有了些着落。被寻仇的渴望所驱动,姜继祖倒恨不得快快动身。
  时近中午,来自蓬莱的人大约凑了一百多。有个名叫陈兴善的屯田长官过来带队,引领着大家一路向北走去。
  进入静海境内不久,队伍在靠近运河东岸的一个地方安营扎寨,根据明朝的移民惯例,这个地方从此便被称为陈兴善屯,再后来,为了称呼的方便,改作了陈官屯。这些都是后话。
  且说那位姜继祖,自定居于陈官屯后,虽说每天和大家一样地耕作、戍边,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寻找仇人。只要一有空闲,他便带着孩子,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查访。一晃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方圆20里内的十几个村子都走遍了,邻村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许多人也都知道他是在寻找姓刘的两兄弟,这无意间为他多添了耳目。一日,当他走到北边一个邻村的村头,正要坐下来歇歇脚的时候,一位蓬莱的老乡主动凑过来,说:“姜家大哥,你要找的那俩人,俺给你打听到了。他们是跟俺的一个表兄同道来的,现在在静海城北的一个村子里安了家。”
  有了仇人的消息,姜继祖哪里还能等得片刻?他问清了那个村的村名和大概方位,便匆匆赶回陈官屯家中,把孩子托付给一位靠得住的邻居,自己则往怀里揣了把匕首,直奔静海以北,寻仇人去了。
  不过三四十里的距离,要找一个知道名字的村子并非难事。让姜继祖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进村,就看到了那两个人的影子。刘大、刘二正
  扛着铁锹,随下洼耕作的人们收工回村。发酵了半年的仇恨,此刻一下在心中沸腾起来,姜继祖感觉握刀的手有些僵硬。等他们再走近些,那不共戴天之仇就会随他们的魂魄一道消散了。不知为什么,姜继祖此时却突然想到了年迈的爹娘,想到了托付给邻居的孩子。这一想,他的手就有些发颤。是啊,若只图快意恩仇,当然是一刀了断的痛快,可自古杀人偿命,光天化日之下手刃二人,自己又能活得了吗?那年幼的孩子,今后又去依靠谁呢?看着那两个仇人摇摇摆摆地从自己眼前走过去,躲在树后的姜继祖差点咬碎了牙,但他终究没有动手。他要找一个万全的报仇之法。
  三天后,县衙的大门前,姜继祖拿起鼓槌,击响了那面鸣冤的大鼓。
  看了姜继祖的诉状,又听他从头到尾详细地讲述了一番,县太爷立刻发签,令三班衙役去捉拿人犯归案。刘大、刘二被押上堂的时候还不住地喊冤,可当他们看到跪在堂前的姜继祖后,顿时都像霜打的茄子,无力地垂下了头。还没等县太爷大刑伺候,二人便老老实实地认了罪。县太爷当堂判了他们个斩监候,令人将他们押入死牢,单等秋审、朝审后便可明正典刑。说起来,这哥俩也是苦命的老实人,若不是当时刘大在一己私利的诱惑下起了歹念,又怎么会落到今日这般下场?
  一连串地谢过青天大老爷后,姜继祖依然谦恭地弯着腰站在堂下。县太爷朝他挥挥手,说:“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是本县的为官信条。行了,你也不用这么客套,退堂去了吧。”
  “大老爷,那,那卷书简……”姜继祖不但没退,反倒往前移了半步。敢情是他刚刚作为呈堂物证递上去的那套书简,还在县太爷的案上,没有发还给他。
  县太爷仿佛恍然大悟,拿起案上书简,举在手里,晃一晃,说:“你是说这个呀。这是本案物证,秋审、朝审的时候还都用的着。等斩了案犯后,本县自会发还与你。去吧。”
  既是这样,姜继祖自是无话可说,只好退堂去了。
  转眼到了秋天,姜继祖一直焦虑地等待着县衙的消息。那时有个规矩,凡判死刑罪案,不管是斩立决还是斩监候,对犯人行刑时,一定要通知苦主到场观看。想想妻子那般凄惨地死去,姜继祖当然希望亲眼看到仇人被砍头的场面。然而此时更令他心焦的却是那竹简书卷,不对刘家兄弟执行完死刑,他就拿不回自己的传家宝。
  按朝廷律例,从霜降到冬至这段时间里,都算是秋决的日子,每月的十禁日除外,那一天都可以对那些斩监候的犯人行刑。果然,霜降节刚刚过去三天,姜继祖就接道了县衙的传票,要他
  转天午时赶去城南法场观刑。
  姜继祖赶到法场的时候,刘大、刘二已被五花大绑地押在行刑台上,看看他们蓬乱的头发、苍白的死人一样的脸色、跪在那里犹如枯柴一般的身体,姜继祖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大家儿时在一起玩耍的情形,心头竟突兀生出一股酸涩。他突然觉得很不想看见这兄弟二人,今生今世从来没见过才好。他回过头,把脸转向监斩的县太爷。这时他又想到了自己的传家宝,可看看县太爷面前的桌案,除一支令箭什么都没有。姜继祖心想:说不定大老爷不便把书简带到这里来,要等行刑后带我到县衙去取。
  因为再没有往行刑台上看过一眼:心里又一直惦记着那卷书简。姜继祖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行刑,只看到人们议论纷纷地离去,看到县太爷冲两旁的衙役招招手,也不知嘴里说了句什么,就站起身走下监斩台。看到县太爷弯腰钻进了轿子,他才意识到什么,赶紧追上去,一路小跑地跟在轿子后面。
  看见县太爷在衙门口下了轿子:姜继祖赶紧上前跪下,口里不住地喊着“青天大老爷”。
  “你是何人?“县太爷似乎被这突然冒出来的人吓到了。
  姜继祖疑惑地抬起头,看着县太爷的眼睛,说:“是我呀,大老爷。我是姜继祖,这个案子的苦主。”
  “呵呵,你倒是周到。行了,不必了。我不是说过,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是本县为官的信条吗?好了,去吧,去吧。”县太爷得意地冲姜继祖摆摆手,一撩官袍,就要迈进县衙。
  “大老爷!”见县太爷没有提书简的事,姜继祖一时心慌,竟站起来往前跨一步,抢到前面,说,“大老爷,你老说过,那卷书简……”
  “喔——是说那捆竹片吗?烧了。”县太爷拍拍自己的脑门说完这些话,又看看惊愕得喘不上气的姜继祖,耐着性子地解释道,“继祖啊,老爷我可是个过阴的高手(注:民间传说,能够以假死的形式,与阴曹地府沟通的异人)。第一次看到你那捆竹片,我就觉得它是个不祥之物,前些日子我去阎罗殿查了一下,那东西竟要过一十二条人命。今后不管谁拿着它,谁就会遭灭门之灾。想想看,你的内人是不是就在这上面丧的命?怕留着它遗祸人间,一把火,我把它烧了。”
  姜继祖顿觉五雷轰顶,他不知道县太爷什么时候进的衙门,不知道县衙的大门何时关闭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怎样回到的陈官屯。那天,他夜没有合眼。他的心绪如一团乱麻,根本理不出个头绪。知道天快亮的时候,他才想到了一个问题:说这卷简书要过十二条人命,怎么老爹会不告诉我?第二天他没有去上工,陈兴善来叫他时,他正高烧得面红耳赤。忍了一天的病痛,他又想到一个问题:县太爷是不是也看上了这件宝贝,要据为己有?他决心要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于是重新把孩子托付给哪家邻居,又以探亲的借口向陈兴善请了长假。然后便悄悄地潜入县城,花了三天的时间,摸清县衙周围的情况。在一个风高月黒的夜里,他翻墙进入了县衙。一个安分守己的百姓,能够舍生忘死地去翻墙越脊,也确是世事的造化。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姜继祖翻墙的技术越来越高明,丈余高的青砖院墙,他不但能够轻松翻越,甚至能够如履平地般的在上面小跑。可有关书简的线索却一点也没有发现,有几次他曾悄悄潜入了县太爷的书房,从头到尾把里面摸了个遍,依然找不见半点踪影。不过,他是铁了一颗心,就算县太爷真的把它烧了,也一定看见灰才罢休。
  一日傍晚,姜继祖正在县衙外隐蔽,准备寻找时机潜入,忽见一黑影鬼鬼祟祟地摸到县衙后门,轻叩三下门环,便一使女开门迎出。“快点,老爷正在后堂等你。”是使女的声音。
  姜继祖好奇,随后便翻墙进去,远远地跟在二人后面。绕过一片花圃,来到一个小角门处。使女轻轻打开角门,放那人进去,自己又反手带上角门,顺弟路返回。姜继祖悄悄地凑到一扇窗前,食指上蘸些唾沫,无声地捅破窗纸,眯着一只眼睛朝里窥探。
  这一看,竟险些惊得他喊出生来。只见里面背对他坐着一个太监模样的人,太监对面就是那位县太爷。此时的县太爷正解开一个布包,展现在桌上的赫然就是那竹简书卷《六韬》!“王公公,这就是那宗宝贝。您过目。”县太爷边说,边把它推到那位王公公面前。王公公接过书简,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最后放心地说:“嗯,是真货。我这就回去,把它送给官家。看来,这直隶府尹一职是非大人莫属了。王公公不急,奔波半日,想是早就饿了吧?先随下官去用餐。午夜过后,我即差人送您回宫。”县太爷边说边收起书简,转身走向墙壁的一幅画前,伸手轻拍,那画弹开,竟是一扇暗门,他将书简放进去,又将暗门轻轻合拢,依旧是一幅画的样子。然后便带那位王公公走进了前堂。
  姜继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经历了好几个月的漫长等待,又熬过了半个月的翻墙蹲守,真到了该得的时候,竟会是这般的容易。进屋,轻拍,取书,离去。简直在自己家里拿东西还要方便。
  县太爷一下被降为县衙里职位最低的差人,这还是王公公没有把实情全说出来,若说了,他不但连这差人都做不成,恐怕还得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既是职位最低,就得去去做最贱的活儿。一日,衙役班头令这位昔日的县太爷拿面铜锣,到四乡八村去催讨公粮。他一路敲着铜锣喊话,不知不觉地进了陈官屯的村口。自偷回宝贝后,姜继祖就一直暗中打听县衙里的情况,怕县太爷有什么动作,自己好提前有个准备。所以他早知道了县太爷被革职的事情,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且感到无比畅快。也是冤家路窄,今天这位县太爷一进村,第一个看到他的就是姜继祖。想想他昔日的耀武扬威,看看他如今的聊到落魄,再想到他贪占自家宝贝的卑劣手段,打算过去羞臊他一下。于是,走上前去,故意地打躬作揖,又故意满脸虔诚地说:“哎哟哟,这不是青天大老爷吗?大老爷呀,您说的可真是不错啊,果然是谁拿着那书谁遭灾呀。”
  那县太爷本就是个刁钻机灵的老狐狸,虽然姜继祖的突然出现让他一怔,但他的小眼睛一转,很快就悟出了问题:他怎么会知道我拿着那书?难不成就是他偷的?想到这儿,立刻就心生一计,他故意神秘兮兮又满脸真诚地说:“姜家老弟呀,我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有话也不瞒你了。你那书简我并没有烧,那天当着那么多人不好实说。我可是真真切切地去阎罗殿查了,知道它是个不祥之物,我才悄悄把它留下来,准备日后送给我的一个仇家。可没等送出去,就被人偷走了。继祖啊,本县,不,我敢断言,谁偷了那东西,不出半月,定会有无妄之灾临头。”
  县太爷边说话,边观察着姜继祖脸上的表情,见他有些走神,便轻松地笑笑,又伸手拍拍姜继祖的肩头,大度地说:“继祖啊,别看咱现在只是县衙里的当差,可咱上下有的是熟人,日后有什么难事尽管吱声。”
  回到家里,姜继祖还不时地回味县太爷那些话。难道真如他说的那样?否则他怎么会说得如此逼逼真真?嗨,反正他说半个月就可见着灵验,就等它半个月看看。
  从此,每天夜里都不敢睡得太实,时时提防着会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整整十天,什么都没有发生。姜继祖怀疑那县太爷是故意唬人,心里多少有些放松下来。转眼到了第十一天的晚上,和往常一样,姜继祖先照顾孩子睡下,吹息油灯后,自己便和衣躺下,眼睛盯着黑暗中的窗户,耳朵细听着外面的动静。劳动了一天,有些困乏,加上心情越来越放松,不知不觉间便迷迷糊糊地睡去了。就在这时,院里突然传来几声轻轻的响动,接着便有“呜呜”的哭声,那是女人的哭声,伴着哭声,还偶尔有“还我命来……还我命来……”的喊叫,叫声虽然不高,但凄凉阴森,令人毛骨悚然。
  屋里的姜继祖早被惊醒,虽说早有准备,但听到这些声音,还是不免心惊胆战。他悄悄地凑到窗前,用舌头舔破窗纸,偷眼朝外观看。朦胧的月色之下,只见院里三个不知是人是鬼的影子前后左右地飘动。三个影子中两男一女,一律披头散发。女的长发垂地,男的长舌及胸。他们的胸前还都有一片黑乎乎的东西,仿佛是未干的血迹。姜继祖浑身发冷,战战兢兢地拉过被子,连头带脚地将自己蒙住,可眼睛却一直不敢离开窗纸上那个破洞。三个影子越来越近,哭声、讨命声也越来越听得真切。有一个影子骤然想窗前靠近,仿佛知道后面有人在窥探,长舌一伸,直向窗纸的破洞舔,差一点就舔到了姜继祖的眼睛。姜继祖被吓出一身冷汗,险险喊出声来。
  在紧张恐怖的气氛中,不知熬过了多长时间。突然有一声鸡鸣传来,那三个影子仿佛受了惊吓,倏然一闪,齐齐地离开了窗前,向着西面的院墙飘去。
  虽说一夜有惊无险,可也着实把姜继祖吓得够呛。第二夜,他说什么也不敢再睡了,哄孩子睡着后,他
  就一直在窗前坐着,偶尔透过纸洞向外看一眼。今天,他的手里多了根粗大的木棒。
  前半夜什么动静都没有。刚过子时,院子西边又有了声响。姜继祖浑身一颤,下意识地握紧了手里的木棒。
  今天没有哭声,也没有讨命声,只有一阵阵低沉的嘶鸣,像野兽,像鬼怪,像来自地下的怪叫,愈显得阴森恐怖。往外看看,也不是昨天的三个影子,而只有一个。可这一个却是高大异常,姜继祖从窗子看出的视线只及他的腰部,窗子以上还有大半个身子,看样子,他抬抬手就可以摸到屋檐。这个高大的影子不想昨天那样轻盈地飘动,而是一步一晃地直向窗子走来。当那巨物在窗前站住的时候,姜继祖的一颗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突然,那巨物的手拍到窗户上,“啪啪”的,拍得窗纸“哗啦哗啦”直响。孩子被惊醒了,“哇哇”地哭起来。姜继祖赶紧扑过来,堵住孩子的嘴。外面的巨物突然瓮声瓮气地开了口:“哈哈,该死的冤家,拿命来吧!”话音甫落,就听窗子发出“卡啦”一声响动,一只手打破窗棂,伸进来,忽东忽西的抓来抓去。姜继祖紧紧地抱住儿子,使劲朝墙角里扎。正在此时,外面又是一声雄鸡高唱。窗里的手便马上撤出去,外面登时平静下来。毕竟一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任是一直被恐怖包围着,快到中午的时候,姜继祖还是不知不觉地打了个瞌睡。迷蒙中,他看见有一个白髯老者进了屋,坐在炕沿上,拍拍他的头,说:“孩子别怕,我是你家老祖。听祖爷爷的话,今晚你写一张‘太公在此’的纸条,贴在窗上。那些小人自会现形。”姜继祖激灵灵醒来,梦里的一切依然逼逼真真,他恍惚觉得那白髯老者就是先祖姜子牙。这的是祖宗来保佑自己吗?嗨,都到了这个时候,还管什么真假,先照做了再说。
  虽然在窗上贴了纸条,可姜继祖依然心中无底。天一黑,就提心吊胆地坐在窗前等着。刚过子时,院里真又有了动静。朝外看看,今天来的是一大一小两个,大的还是昨夜那巨物,小的却是前夜那女鬼。一进院,他们就直奔窗前而来。那巨物的嘴里还不住的喊着:“还我的宝贝——还我的宝贝——”。然而,没等他们靠近窗子,就见窗棂上两道红光闪出,直向那两个影子射去。只听三声痛苦的怪叫,两个影子同时倒地,而那巨物倒下后,却摔成了两截,院子里变成了三:个东西在滚动。
  天亮的时候,他们已经无力滚动了,都伏在地上痛苦地抽搐、战抖着。姜继祖近前看看,那哪里是鬼。分明是县太爷和县里的两个衙役。他们的假发假舌都散落一边,县太爷那件怪异的白色袍子老长地拖在地上,那是按照两个人的身高特制的袍子。
  原来,这县太爷断定姜继祖偷走了书简后,会到县衙便找到他过去的两个心腹,以封官许愿请他们帮忙,他们要扮作鬼的模样来诈取书简,其中一个娘娘腔的衙役会故意扮成了女鬼。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竟惹得姜太公显灵,狠狠地惩治了这些恶人。
  陈官屯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从那儿以后,不管谁家有灾有难,都要写个“太公在此”的纸条来化解。再后来,人们建房筑屋的时候,若有犯克犯冲之处,就刻块“太公在此”的砖镶嵌在墙上,镇邪避灾。渐渐地这一风俗越传越远,很多地方的人都知道用“太公在此”来辟邪了。至今在静海运河沿岸村庄仍然在广泛流行这以“太公在此”为符镇邪驱妖,保佑平安的风俗。
  (全文结束)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栋
责任者
胡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