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连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388
颗粒名称:
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连载)
分类号:
I267
页数:
11
页码:
47-57
摘要:
《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是当代作者于栋、胡毅所作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西青区
文化
作品
内容
大运河挖成后,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冲刷,那块巨石离水越来越近,后来竟有一半浸入了水中。但因为它是姜太公钓鱼用过的,所以尽管挡了纤夫的道,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从没有想过要把它移开。它就一直那样稳稳地矗立在运河边上。
到清朝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兴起,大将林凤祥、李开芳奉天王洪秀全之命率两万人的大军北伐,矛头直指大清首府北京。清廷慌忙派出重兵抗击,两军对峙于天津以南。清廷的援兵越聚越多,太平军渐渐不支;林凤祥、李开芳意欲效仿当年乐毅祈请姜子牙助战的故事,便聚集了众将领,到西钓台的太公庙前长跪请神;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姜太公却迟迟不肯显灵。最后太平军大败,林凤祥、李开芳等十几位将领仰仗太公庙庇护,躲藏数日,且终于在某一个深夜成功突围,一路向山东逃去。
后来林凤祥和李开芳分别在直隶东光和山东茌平被俘,清政府得知他们在西钓台太公庙里的一切情况,觉得这座太公庙妨碍了政权的稳定,于是皇帝亲自下令,将庙宇拆除。从此,西钓台便只剩了钓鱼台,却没了太公庙。不过为纪念假太公乐毅,在庙台村修建的那座太公庙倒保留了下来,直到解放后才被拆除。至于乐毅扮成太公钓鱼的那个高台,因为是以土堆成的,早在千年之前就被一次次的洪水荡平了。这就是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庙台有庙无台而钓台有台无庙的原因。
解放后国家号召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小水电,为响应这一号召,陈官屯公社决定在一街闸口处建一座水电站,为水电站奠基时,人们想起了西钓台河边的那块巨石,于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它运来,作了基石。现在水电站早已不复存在,那块巨石也被深埋在地下。如果谁有兴趣的话,到水电站旧址去深挖,一定还可以找得到它。
传说四:姜氏后裔与“太公在此”
大家知道河南省卫辉市太公镇为姜尚子牙故里。《竹书纪年》记载:姜太公,魏之汲邑人。晋《齐太公吕望表》、北魏《太公碑记》等均称太公为汲人。那为什么在静海的陈官屯有几十户姓姜的人家,一直自称是姜子牙的后裔,在其族谱上也是白纸黑字地写着。从姜氏族谱最早的记载起于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距姜子牙生活的公元前1156~1017这个时间段相隔2000多年。对这2000年间的支脉承继关系,族谱中没有任何说明。那么,他们又凭什么说自己是姜子牙后裔的呢?这里有一个在陈官屯一带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说,姜氏一族原籍本是山东蓬莱。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了解决因连年战争造成的北部边地居民稀少、土地荒芜的问题,诏令全国,凡人口稠密地区,必须按家族人丁比例,向北部移民。蓬莱是黄河以南著名的富庶繁华之地,自然有大量的人口集中,也便理所当然地被划入移民之列。
单说蓬莱城内这户姓姜的人家,合家六口,老夫妻膝下一儿一女,儿子姜继祖已经娶妻生子,女儿姜小妹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按照朝廷六口之家留其二的律令,姜家本应迁出四口。姜老爹舍不得年幼的女儿,托人情,找门路,上下打点,总算留下了小妹。而继祖一家三口就只能随屯田大军迁出了。虽说继祖已是年近三十的壮汉,但这毕竟是骨肉生离,尤其是那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孙子,本就是两位老人的心肝宝贝,今此一别,天各一方,也不知今生还有没有相见之日,如何不叫人肝肠欲断?眼看上路的日子越来越近,姜老爹咬咬牙变卖了大半家当,换成银两,要给儿子一家带上。另外还有一件传家的宝物,那是一套竹简的书卷,据说是他姜家先祖姜子牙亲手刻写的《六韬》原本。这自然也得让继祖带上,这样的东西本就该儿孙继承的,女儿再好也没有资格留下。那继祖是个有名的孝子,今后已然不能留在爹娘身边尽孝了,哪里还有带走他们家当的道理。任爹娘说破了嘴皮,最后他也只是取了5两银子作盘缠,其余便说什么也不要了。不过,当老爹递给他那卷竹简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接了过来,他知道这是老爹交给他的使命。
与姜家对门的刘家,只有老夫妻和三个尚未娶妻的儿子,按道理,这5口最多只能留下两口。也是刘老爹四处运动,好歹算是把小儿子留在了身边,只有刘大、刘二哥俩迁出。两家人平日里就过往甚密,如今都要远去异乡,自然而然便要搭伴同行。有三个大男人照顾一对母子,倒让姜家老夫妻放心了不少。
到了启程那天,刘家兄弟与姜家三口结伴上路。按上边的要求,他们须先赶去烟台,在那里与山东各地的移民汇合,然后再由衙门分派他们的去处,并由官家的人带队前往。三个男人商议:此去烟台也一百多里,不如搭个船走水路,虽说快不了多少,但可以让大人孩子少受点罪。蓬莱紧靠海边,大船小船有的是。他们随便找条小船,船家只朝他们要了5钱银子,便乐颠颠地向着烟台的方向开船了。
姜继祖是个讲义气的汉子,知道刘家兄弟提出走水路是为了自己的妻儿着想,怕刘家兄弟抢先付了银子,一上船便先急急忙忙地打开自己的包袱。就因为太急,不小心把包袱里的那卷竹简掉落到船甲板上。由于竹简放置的年月太久,上面的纬编已有些腐朽,这一摔,竟有几片脱落下来。姜继祖赶忙附身去捡,刘家兄弟也赶着过来帮忙。“姜大哥,这竹片上刻的什么呀?是字吗?”刘二拿着片竹简,蹲在那里端详着,不免有些好奇。
都是些自幼一道长起来的弟兄,本就无话不说,现在又是这种同舟共济的命运,姜继祖完全把他们当成了家人。边修补着手里的竹简,边从头到尾说出了这竹简的来历。最后还特意强调:“这是件宝贝。先祖姜太公的《六韬》可是连皇帝老子都爱读的书呢。”
姜继祖是当故事在讲,大家也是在当故事听,谁都没往心里去。
不到二百里的水路,若是顺风顺水,当天也就到了。可偏偏那一天行的逆风船,直到天上出了星星,才刚刚走出一大半路程。船家也没有办法,只好夜里行船。
因为有夫人孩子,晚上歇息的时候,继祖一家便和刘家兄弟分在船头船尾两个舱睡下。夜深人静,继祖夫妇这里思乡垂泪不提。单说睡在船头的刘家兄弟,虽然也都是二十大几的青年汉子了,可这毕竟是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这样的远门,而且这一去也不知今生今世还有没有回来的可能。想到伤心处,刘二竟不能自已地啜泣起来。刘大心里也难受着,被兄弟这一哭,更像是被突然塞进了满胸满腹的乱麻,愈觉得烦躁起来。他挥手打了刘二一巴掌,骂了句:“嚎什么丧!”
“我想爹,想娘,想老三。哥,我想家。”刘二愈啜泣得厉害了。
刘大又何尝不想家?除了爹娘兄弟,他还有个城外渔家的未婚妻。两边的老人都已经商订好了,要在今年年底给他们完婚,谁知半路上却横生出移民这档子事。定下启程的日子后,他挤兑着老爹往未婚妻家里跑了好几次,希望能与女孩提前完婚,然后带上她一同移民。谁知女孩的父母爱女心切,说什么也要等刘大在别处安置好,或者以后重新回到蓬莱,再给他们完婚。现在自己孤身上路,再看看继祖携妻带子,日后不论走到哪里,好歹先有个家啊。想到这些,怎能不令刘大思绪万千?他真恨不能马上回到蓬莱的家,恨不能立刻与姑娘完婚,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不知是神使鬼差,还是天意如此,刚想到继祖,刘大立刻就想到了他的竹简书卷。虽说刘大并不识字,可他知道姜子牙,对这位诸神之神的太公,有谁能不知道呢?那书真是他的吗?那可是神仙亲手写的呀!连皇帝老子都爱看的书,当然是件了不起的宝贝。继祖的命怎么这么好呢?身边有老婆孩子,还有这样一件宝贝。他要是什么时候想回家了,只要把这宝贝送给当官的,还不是说回就能回呀。突然,刘大“噌”地坐起身,嘴里喃喃地念着:“宝贝,回家……宝贝,回家……”。
刘二被哥哥的举动搞得莫名其妙,也坐起身来,边擦着眼泪,边问:“什么宝贝?怎么回家?”
没等刘二说出那个名字,刘大赶紧捂住他的嘴,又伸出手,在他眼前做个拿来的动作,继续耳语道:“这不就是咱的了?”
“你想偷姜大哥的书?”
“怎么样?”
“怕不合适吧?两家都是还邻居,姜大哥又一向待咱不错。再说,船上就咱几个人,他的宝贝丢了,还不
明摆着就是咱偷的。日后真回到蓬莱,怎么还有脸面相见呢?”
“回蓬莱,回蓬莱!咱这样一去,能不能活着都不知道。指什么回蓬莱?姜大哥跟咱不一样,他有妻子儿子,走到哪里还不是一样安家过日子。他会不会蓬莱有什么关系?”
“要偷也得等到烟台,趁人多的时候再下手。让他不知道谁偷的。”
“不行。他要是一到烟台就送给当官的,三口人一回蓬莱,还有咱哥儿们什么?今夜就得在这船上动手。一拿到宝贝,咱哥儿俩立刻泅水上岸。天一亮就把它献给当官的,然后回家,稳稳当当地过日子。姜老爹问起来,就说和姜大哥走散了。”
刘二想不出别的高招,也只能依计行事了。
船家走夜路,若不是遇到风大浪高的歹天气,总是会走走停停。艄公困了、累了,便就地抛锚,抱着船桨打个瞌睡,一觉醒来,养起了精神,便收起锚来继续航行。此时船应该正在停泊,刘大仄耳听听,上面有轻轻的鼾声传来。他的心里有些紧张,可想一想,这恐怕是今夜唯一的机会,过会儿船家醒来,到天亮也许都不会再睡了。于是,他咬咬牙,拉一下刘二的衣袖,二人便悄悄地爬出船舱。
姜继祖夫妇一时思念一时抽泣地熬了半夜,现在才刚刚噙着泪水进入梦想。刘大摸进船舱的时候,听到了姜继祖发出的鼾声,心头不禁一喜,赶紧伏低身体,贴着船底爬过去。他想象中姜继祖的妻子应该抱着孩子睡,姜继祖则应该抱着他的宝贝睡。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朝着发出鼾声的位置摸过去。还真是不错,姜继祖怀里果然抱着个鼓鼓的东西,再一模,里面还有个圆圆的硬物。刘大断定那就是宝贝,于是悄悄从下面伸进手去,抓住那硬物就往外拉。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姜继祖的儿子从来都是跟着父亲睡,因为在船上和衣而睡,大人孩子连鞋都没有脱,此时他抓到的正是那孩子的一只脚。而那件宝贝,却正枕在姜继祖的头下。被他这硬生生地一拽,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姜继祖被孩子的哭声惊醒,感觉到舱内有人进来,以为遇上了强盗,赶紧抱上孩子,一个翻身,从舱里蹿到甲板上。几乎是同时,刘大也下意识地从舱里蹿出,想要逃回自己的船舱。尽管是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但借着掂掂的星光,姜继祖还是一眼就看出了蹲在舱口把风的刘二。
“二弟,你们这是干什么?”姜继祖吃惊地看着有些发抖的刘二。
见哥哥向船头跑去,刘二以为他得了手,便说出了实话:“姜大哥,是俺哥想起要偷你的宝贝。俺们想回家呀。”
一句话提醒了姜继祖,他忙把孩子放在甲板上,自己扭头钻回船舱。还好,那个包袱依然安安稳稳地摆在枕头的位置上,硬邦邦的那卷竹简也还在里面。姜继祖赶紧把它掏出来,揣进怀里。这时妻子也被惊醒了,见丈夫走出船舱,她也跟着来到甲板上。
这边刘二的话,也提醒了已经跑到船尾的刘大。他意识到,自己跑不跑也都被姜继祖认出了,反正已经撕破了脸皮,偷不到,干脆就抢了他的。一念闪过,他立刻掉头往回跑来。跑到船尾的时候,姜继祖恰恰从船舱出来。刘大疯了一样,向孩子猛扑过去,嘴里还朝刘二大声喊着:“你可上啊!抢了他的宝贝快跑!”
继祖妻子见两个人都向丈夫扑来,也不问发生了什么,先冲上去要帮丈夫一把。刘大见有人过来,情知对自己不利,也忘记了这是在船上,更顾不上考虑后果,飞起一脚朝后面踹去。可怜继祖妻子,不过一个小脚伶仃的女人,怎禁得住这重重的一脚,一阵踉踉跄跄向后退去,接着便“噗通”一声掉进海里。
船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一时都停止了打斗,怔在那里。一直在“哇哇”哭闹的孩子见妈妈掉进水里,竟呀呀不清地喊着“娘”,一直向船边爬去。刘二下意识地去抓那孩子,姜继祖以为他心存歹念,一个健步蹿过来。就因为他这一蹿,船剧烈晃动了两下,刘二的手没有抓住孩子,孩子的手也没有抓住船帮,他竟也“噗通”一声掉了下去。
转眼间妻儿都掉进海里,姜继祖哪里还有心思与船上人打斗,紧追在孩子后面也一头扎进水里。眼看闯出了大祸,刘大不敢怠慢,一转身,抓起早已吓傻了的艄公,歇斯底里地大喊着:“你还看什么看?开船,快开船哪!”艄公像是快要瘫痪了,颤巍巍地摇起船桨。
再说这海里的姜继祖,因为跟得紧,孩子刚刚落水,他也扎了下来,所以没等孩子呛第二口水,他便紧紧抓住了那只胡乱划动的小胳膊,将孩子举过头顶,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姜继祖脚下不停地踩水,努力让自己在水面上露出得多一些,长大眼睛,在黑漆漆的海面上拼命寻找着妻子的踪影。抓起孩子的时候,他似乎还听到旁边有挣扎着拍水的声音,可现在整个大海却突然陷入了一片死寂。不知道是不是有乌云遮满了天空,刚才那满天的星星也突然不见了,上下左右全是黑,黑得让人无法动弹,仿佛整个世界都沉进了地狱。
“孩子他娘——孩子他娘……”姜继祖突然撕破了喉咙一样地喊着,一声接着一声地喊着;孩子也仿佛被父亲的喊声惊醒,又“哇哇”地大哭起来。然而黑暗立刻就吞噬了他们的声音,还给他们的依然是无边的死寂。
远处突然传来“哗啦哗啦”的拨水声,海边长大的姜继祖知道是有船划过来了。但他此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竟有一股无法驱赶的困倦袭来……
姜继祖被儿子的哭声唤醒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一位渔家老渔翁正一手抱着他的孩子,一手为他搓着额头。见他醒了,老人什么也不说,先递一壶酒过来,让他喝两口,暖暖身子。
面对救命恩人,姜继祖毫无遗留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老人问他,是不是想回蓬莱?姜继祖摇摇头,不回去。昨天还是好好的一家三口,今天只剩了父子二人,老爹老娘受不了。再说,移民是皇帝老子下的令,放得过谁?老人在不说话,摇起船桨,向烟台去了。
姜继祖依然坚持去烟台,还有一层他没有说出的深意:一定要寻到刘家那对畜生兄弟的踪迹,为死去的妻子报仇。两代人的交谊已被葬入昨夜那黑色的海里,剩下的就只有仇恨。
烟台的城外,到处是背着行李、携妻带子的移民。穿着官衣的皂隶,一边吆喝,一边向驱赶牲口一样地驱赶着人们朝不同的方向集中。
姜继祖按照皂隶的指引,走进蓬莱人的队伍。他听不见身旁的哭声、骂声,张大布满血丝的眼睛在人群里寻找,寻找那两个曾经熟悉、如今令他咬牙切齿的身影。他几乎把所有人都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遍,可就是没有刘家兄弟。他哪里知道,府衙怕人多了聚众闹事,便采取了随时集中,随时迁移的策略。刘家兄弟正是因为早来了一天,昨日便随一支队伍先走了。姜继祖不免有些泄气,向皂隶打听一下,得知凡蓬莱的移民都被分到了直隶的天津卫所属各屯营。这又让他的心里多少有了些着落。被寻仇的渴望所驱动,姜继祖倒恨不得快快动身。
时近中午,来自蓬莱的人大约凑了一百多。有个名叫陈兴善的屯田长官过来带队,引领着大家一路向北走去。
进入静海境内不久,队伍在靠近运河东岸的一个地方安营扎寨,根据明朝的移民惯例,这个地方从此便被称为陈兴善屯,再后来,为了称呼的方便,改作了陈官屯。这些都是后话。
且说那位姜继祖,自定居于陈官屯后,虽说每天和大家一样地耕作、戍边,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寻找仇人。只要一有空闲,他便带着孩子,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查访。一晃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方圆20里内的十几个村子都走遍了,邻村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许多人也都知道他是在寻找姓刘的两兄弟,这无意间为他多添了耳目。一日,当他走到北边一个邻村的村头,正要坐下来歇歇脚的时候,一位蓬莱的老乡主动凑过来,说:“姜家大哥,你要找的那俩人,俺给你打听到了。他们是跟俺的一个表兄同道来的,现在在静海城北的一个村子里安了家。”
有了仇人的消息,姜继祖哪里还能等得片刻?他问清了那个村的村名和大概方位,便匆匆赶回陈官屯家中,把孩子托付给一位靠得住的邻居,自己则往怀里揣了把匕首,直奔静海以北,寻仇人去了。
不过三四十里的距离,要找一个知道名字的村子并非难事。让姜继祖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进村,就看到了那两个人的影子。刘大、刘二正
扛着铁锹,随下洼耕作的人们收工回村。发酵了半年的仇恨,此刻一下在心中沸腾起来,姜继祖感觉握刀的手有些僵硬。等他们再走近些,那不共戴天之仇就会随他们的魂魄一道消散了。不知为什么,姜继祖此时却突然想到了年迈的爹娘,想到了托付给邻居的孩子。这一想,他的手就有些发颤。是啊,若只图快意恩仇,当然是一刀了断的痛快,可自古杀人偿命,光天化日之下手刃二人,自己又能活得了吗?那年幼的孩子,今后又去依靠谁呢?看着那两个仇人摇摇摆摆地从自己眼前走过去,躲在树后的姜继祖差点咬碎了牙,但他终究没有动手。他要找一个万全的报仇之法。
三天后,县衙的大门前,姜继祖拿起鼓槌,击响了那面鸣冤的大鼓。
看了姜继祖的诉状,又听他从头到尾详细地讲述了一番,县太爷立刻发签,令三班衙役去捉拿人犯归案。刘大、刘二被押上堂的时候还不住地喊冤,可当他们看到跪在堂前的姜继祖后,顿时都像霜打的茄子,无力地垂下了头。还没等县太爷大刑伺候,二人便老老实实地认了罪。县太爷当堂判了他们个斩监候,令人将他们押入死牢,单等秋审、朝审后便可明正典刑。说起来,这哥俩也是苦命的老实人,若不是当时刘大在一己私利的诱惑下起了歹念,又怎么会落到今日这般下场?
一连串地谢过青天大老爷后,姜继祖依然谦恭地弯着腰站在堂下。县太爷朝他挥挥手,说:“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是本县的为官信条。行了,你也不用这么客套,退堂去了吧。”
“大老爷,那,那卷书简……”姜继祖不但没退,反倒往前移了半步。敢情是他刚刚作为呈堂物证递上去的那套书简,还在县太爷的案上,没有发还给他。
县太爷仿佛恍然大悟,拿起案上书简,举在手里,晃一晃,说:“你是说这个呀。这是本案物证,秋审、朝审的时候还都用的着。等斩了案犯后,本县自会发还与你。去吧。”
既是这样,姜继祖自是无话可说,只好退堂去了。
转眼到了秋天,姜继祖一直焦虑地等待着县衙的消息。那时有个规矩,凡判死刑罪案,不管是斩立决还是斩监候,对犯人行刑时,一定要通知苦主到场观看。想想妻子那般凄惨地死去,姜继祖当然希望亲眼看到仇人被砍头的场面。然而此时更令他心焦的却是那竹简书卷,不对刘家兄弟执行完死刑,他就拿不回自己的传家宝。
按朝廷律例,从霜降到冬至这段时间里,都算是秋决的日子,每月的十禁日除外,那一天都可以对那些斩监候的犯人行刑。果然,霜降节刚刚过去三天,姜继祖就接道了县衙的传票,要他
转天午时赶去城南法场观刑。
姜继祖赶到法场的时候,刘大、刘二已被五花大绑地押在行刑台上,看看他们蓬乱的头发、苍白的死人一样的脸色、跪在那里犹如枯柴一般的身体,姜继祖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大家儿时在一起玩耍的情形,心头竟突兀生出一股酸涩。他突然觉得很不想看见这兄弟二人,今生今世从来没见过才好。他回过头,把脸转向监斩的县太爷。这时他又想到了自己的传家宝,可看看县太爷面前的桌案,除一支令箭什么都没有。姜继祖心想:说不定大老爷不便把书简带到这里来,要等行刑后带我到县衙去取。
因为再没有往行刑台上看过一眼:心里又一直惦记着那卷书简。姜继祖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行刑,只看到人们议论纷纷地离去,看到县太爷冲两旁的衙役招招手,也不知嘴里说了句什么,就站起身走下监斩台。看到县太爷弯腰钻进了轿子,他才意识到什么,赶紧追上去,一路小跑地跟在轿子后面。
看见县太爷在衙门口下了轿子:姜继祖赶紧上前跪下,口里不住地喊着“青天大老爷”。
“你是何人?“县太爷似乎被这突然冒出来的人吓到了。
姜继祖疑惑地抬起头,看着县太爷的眼睛,说:“是我呀,大老爷。我是姜继祖,这个案子的苦主。”
“呵呵,你倒是周到。行了,不必了。我不是说过,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是本县为官的信条吗?好了,去吧,去吧。”县太爷得意地冲姜继祖摆摆手,一撩官袍,就要迈进县衙。
“大老爷!”见县太爷没有提书简的事,姜继祖一时心慌,竟站起来往前跨一步,抢到前面,说,“大老爷,你老说过,那卷书简……”
“喔——是说那捆竹片吗?烧了。”县太爷拍拍自己的脑门说完这些话,又看看惊愕得喘不上气的姜继祖,耐着性子地解释道,“继祖啊,老爷我可是个过阴的高手(注:民间传说,能够以假死的形式,与阴曹地府沟通的异人)。第一次看到你那捆竹片,我就觉得它是个不祥之物,前些日子我去阎罗殿查了一下,那东西竟要过一十二条人命。今后不管谁拿着它,谁就会遭灭门之灾。想想看,你的内人是不是就在这上面丧的命?怕留着它遗祸人间,一把火,我把它烧了。”
姜继祖顿觉五雷轰顶,他不知道县太爷什么时候进的衙门,不知道县衙的大门何时关闭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怎样回到的陈官屯。那天,他夜没有合眼。他的心绪如一团乱麻,根本理不出个头绪。知道天快亮的时候,他才想到了一个问题:说这卷简书要过十二条人命,怎么老爹会不告诉我?第二天他没有去上工,陈兴善来叫他时,他正高烧得面红耳赤。忍了一天的病痛,他又想到一个问题:县太爷是不是也看上了这件宝贝,要据为己有?他决心要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于是重新把孩子托付给哪家邻居,又以探亲的借口向陈兴善请了长假。然后便悄悄地潜入县城,花了三天的时间,摸清县衙周围的情况。在一个风高月黒的夜里,他翻墙进入了县衙。一个安分守己的百姓,能够舍生忘死地去翻墙越脊,也确是世事的造化。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姜继祖翻墙的技术越来越高明,丈余高的青砖院墙,他不但能够轻松翻越,甚至能够如履平地般的在上面小跑。可有关书简的线索却一点也没有发现,有几次他曾悄悄潜入了县太爷的书房,从头到尾把里面摸了个遍,依然找不见半点踪影。不过,他是铁了一颗心,就算县太爷真的把它烧了,也一定看见灰才罢休。
一日傍晚,姜继祖正在县衙外隐蔽,准备寻找时机潜入,忽见一黑影鬼鬼祟祟地摸到县衙后门,轻叩三下门环,便一使女开门迎出。“快点,老爷正在后堂等你。”是使女的声音。
姜继祖好奇,随后便翻墙进去,远远地跟在二人后面。绕过一片花圃,来到一个小角门处。使女轻轻打开角门,放那人进去,自己又反手带上角门,顺弟路返回。姜继祖悄悄地凑到一扇窗前,食指上蘸些唾沫,无声地捅破窗纸,眯着一只眼睛朝里窥探。
这一看,竟险些惊得他喊出生来。只见里面背对他坐着一个太监模样的人,太监对面就是那位县太爷。此时的县太爷正解开一个布包,展现在桌上的赫然就是那竹简书卷《六韬》!“王公公,这就是那宗宝贝。您过目。”县太爷边说,边把它推到那位王公公面前。王公公接过书简,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最后放心地说:“嗯,是真货。我这就回去,把它送给官家。看来,这直隶府尹一职是非大人莫属了。王公公不急,奔波半日,想是早就饿了吧?先随下官去用餐。午夜过后,我即差人送您回宫。”县太爷边说边收起书简,转身走向墙壁的一幅画前,伸手轻拍,那画弹开,竟是一扇暗门,他将书简放进去,又将暗门轻轻合拢,依旧是一幅画的样子。然后便带那位王公公走进了前堂。
姜继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经历了好几个月的漫长等待,又熬过了半个月的翻墙蹲守,真到了该得的时候,竟会是这般的容易。进屋,轻拍,取书,离去。简直在自己家里拿东西还要方便。
县太爷一下被降为县衙里职位最低的差人,这还是王公公没有把实情全说出来,若说了,他不但连这差人都做不成,恐怕还得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既是职位最低,就得去去做最贱的活儿。一日,衙役班头令这位昔日的县太爷拿面铜锣,到四乡八村去催讨公粮。他一路敲着铜锣喊话,不知不觉地进了陈官屯的村口。自偷回宝贝后,姜继祖就一直暗中打听县衙里的情况,怕县太爷有什么动作,自己好提前有个准备。所以他早知道了县太爷被革职的事情,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且感到无比畅快。也是冤家路窄,今天这位县太爷一进村,第一个看到他的就是姜继祖。想想他昔日的耀武扬威,看看他如今的聊到落魄,再想到他贪占自家宝贝的卑劣手段,打算过去羞臊他一下。于是,走上前去,故意地打躬作揖,又故意满脸虔诚地说:“哎哟哟,这不是青天大老爷吗?大老爷呀,您说的可真是不错啊,果然是谁拿着那书谁遭灾呀。”
那县太爷本就是个刁钻机灵的老狐狸,虽然姜继祖的突然出现让他一怔,但他的小眼睛一转,很快就悟出了问题:他怎么会知道我拿着那书?难不成就是他偷的?想到这儿,立刻就心生一计,他故意神秘兮兮又满脸真诚地说:“姜家老弟呀,我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有话也不瞒你了。你那书简我并没有烧,那天当着那么多人不好实说。我可是真真切切地去阎罗殿查了,知道它是个不祥之物,我才悄悄把它留下来,准备日后送给我的一个仇家。可没等送出去,就被人偷走了。继祖啊,本县,不,我敢断言,谁偷了那东西,不出半月,定会有无妄之灾临头。”
县太爷边说话,边观察着姜继祖脸上的表情,见他有些走神,便轻松地笑笑,又伸手拍拍姜继祖的肩头,大度地说:“继祖啊,别看咱现在只是县衙里的当差,可咱上下有的是熟人,日后有什么难事尽管吱声。”
回到家里,姜继祖还不时地回味县太爷那些话。难道真如他说的那样?否则他怎么会说得如此逼逼真真?嗨,反正他说半个月就可见着灵验,就等它半个月看看。
从此,每天夜里都不敢睡得太实,时时提防着会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整整十天,什么都没有发生。姜继祖怀疑那县太爷是故意唬人,心里多少有些放松下来。转眼到了第十一天的晚上,和往常一样,姜继祖先照顾孩子睡下,吹息油灯后,自己便和衣躺下,眼睛盯着黑暗中的窗户,耳朵细听着外面的动静。劳动了一天,有些困乏,加上心情越来越放松,不知不觉间便迷迷糊糊地睡去了。就在这时,院里突然传来几声轻轻的响动,接着便有“呜呜”的哭声,那是女人的哭声,伴着哭声,还偶尔有“还我命来……还我命来……”的喊叫,叫声虽然不高,但凄凉阴森,令人毛骨悚然。
屋里的姜继祖早被惊醒,虽说早有准备,但听到这些声音,还是不免心惊胆战。他悄悄地凑到窗前,用舌头舔破窗纸,偷眼朝外观看。朦胧的月色之下,只见院里三个不知是人是鬼的影子前后左右地飘动。三个影子中两男一女,一律披头散发。女的长发垂地,男的长舌及胸。他们的胸前还都有一片黑乎乎的东西,仿佛是未干的血迹。姜继祖浑身发冷,战战兢兢地拉过被子,连头带脚地将自己蒙住,可眼睛却一直不敢离开窗纸上那个破洞。三个影子越来越近,哭声、讨命声也越来越听得真切。有一个影子骤然想窗前靠近,仿佛知道后面有人在窥探,长舌一伸,直向窗纸的破洞舔,差一点就舔到了姜继祖的眼睛。姜继祖被吓出一身冷汗,险险喊出声来。
在紧张恐怖的气氛中,不知熬过了多长时间。突然有一声鸡鸣传来,那三个影子仿佛受了惊吓,倏然一闪,齐齐地离开了窗前,向着西面的院墙飘去。
虽说一夜有惊无险,可也着实把姜继祖吓得够呛。第二夜,他说什么也不敢再睡了,哄孩子睡着后,他
就一直在窗前坐着,偶尔透过纸洞向外看一眼。今天,他的手里多了根粗大的木棒。
前半夜什么动静都没有。刚过子时,院子西边又有了声响。姜继祖浑身一颤,下意识地握紧了手里的木棒。
今天没有哭声,也没有讨命声,只有一阵阵低沉的嘶鸣,像野兽,像鬼怪,像来自地下的怪叫,愈显得阴森恐怖。往外看看,也不是昨天的三个影子,而只有一个。可这一个却是高大异常,姜继祖从窗子看出的视线只及他的腰部,窗子以上还有大半个身子,看样子,他抬抬手就可以摸到屋檐。这个高大的影子不想昨天那样轻盈地飘动,而是一步一晃地直向窗子走来。当那巨物在窗前站住的时候,姜继祖的一颗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突然,那巨物的手拍到窗户上,“啪啪”的,拍得窗纸“哗啦哗啦”直响。孩子被惊醒了,“哇哇”地哭起来。姜继祖赶紧扑过来,堵住孩子的嘴。外面的巨物突然瓮声瓮气地开了口:“哈哈,该死的冤家,拿命来吧!”话音甫落,就听窗子发出“卡啦”一声响动,一只手打破窗棂,伸进来,忽东忽西的抓来抓去。姜继祖紧紧地抱住儿子,使劲朝墙角里扎。正在此时,外面又是一声雄鸡高唱。窗里的手便马上撤出去,外面登时平静下来。毕竟一天两夜没有合眼了,任是一直被恐怖包围着,快到中午的时候,姜继祖还是不知不觉地打了个瞌睡。迷蒙中,他看见有一个白髯老者进了屋,坐在炕沿上,拍拍他的头,说:“孩子别怕,我是你家老祖。听祖爷爷的话,今晚你写一张‘太公在此’的纸条,贴在窗上。那些小人自会现形。”姜继祖激灵灵醒来,梦里的一切依然逼逼真真,他恍惚觉得那白髯老者就是先祖姜子牙。这的是祖宗来保佑自己吗?嗨,都到了这个时候,还管什么真假,先照做了再说。
虽然在窗上贴了纸条,可姜继祖依然心中无底。天一黑,就提心吊胆地坐在窗前等着。刚过子时,院里真又有了动静。朝外看看,今天来的是一大一小两个,大的还是昨夜那巨物,小的却是前夜那女鬼。一进院,他们就直奔窗前而来。那巨物的嘴里还不住的喊着:“还我的宝贝——还我的宝贝——”。然而,没等他们靠近窗子,就见窗棂上两道红光闪出,直向那两个影子射去。只听三声痛苦的怪叫,两个影子同时倒地,而那巨物倒下后,却摔成了两截,院子里变成了三:个东西在滚动。
天亮的时候,他们已经无力滚动了,都伏在地上痛苦地抽搐、战抖着。姜继祖近前看看,那哪里是鬼。分明是县太爷和县里的两个衙役。他们的假发假舌都散落一边,县太爷那件怪异的白色袍子老长地拖在地上,那是按照两个人的身高特制的袍子。
原来,这县太爷断定姜继祖偷走了书简后,会到县衙便找到他过去的两个心腹,以封官许愿请他们帮忙,他们要扮作鬼的模样来诈取书简,其中一个娘娘腔的衙役会故意扮成了女鬼。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竟惹得姜太公显灵,狠狠地惩治了这些恶人。
陈官屯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从那儿以后,不管谁家有灾有难,都要写个“太公在此”的纸条来化解。再后来,人们建房筑屋的时候,若有犯克犯冲之处,就刻块“太公在此”的砖镶嵌在墙上,镇邪避灾。渐渐地这一风俗越传越远,很多地方的人都知道用“太公在此”来辟邪了。至今在静海运河沿岸村庄仍然在广泛流行这以“太公在此”为符镇邪驱妖,保佑平安的风俗。
(全文结束)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栋
责任者
胡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