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376
颗粒名称: 柳思
分类号: I267
页数: 2
页码: 23-24
摘要: 《柳思》是当代作者翁伯娟所作的一篇文章。
关键词: 西青区 文化 作品

内容

孩子他爸给我带回一条柳枝。
  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切的那绿啊,朦朦胧胧的,如奼女初展的睡眼一般。有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果然,这早春的柳,最有看头,比桃花媚,比杏花娇。
  柳枝在手,眼看清明将近,不能不思乡亲,不能不念故人。想那运河边的柳,也定然一树妆成,碧色如烟了吧。
  故乡小镇,遍植柳树,故名杨柳青。由漕运兴起,在运河边发家,汇集南北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为何镇上的人偏爱柳树?曾听人说过,老杨柳青人都是小买卖人家,倚靠码头生意。生意人嘛,自然是爱盘算的,利益驱使之下,就像柳枝,随风摇摆。摇来摆去,也就亭亭如盖了,即便是亭亭如盖也不知足,还要垂下这万条丝绦,仍旧随着那风。我知道,这是玩笑话,我知道,那随风的柳枝却也是韧劲儿十足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冒着客死他乡的风险,赶西大营讨生活的杨柳青人了。
  日新月异的杨柳青,古韵犹存。我不常回,每每惦念,在清明时节尤甚。深夜里,遍倚栏杆,仰望苍穹,苍穹静默。传说,每一位故人都是一颗星子,敢问星子,哪一颗是我的故亲?星子无语,腮边有泪。
  爷爷的喘息声仍在耳边,像灶火旁拉紧的风箱,来自记忆深处的啸叫由远及近。一双眼紧闭着,眼珠微微颤动,因为没有了牙齿的阻拦而斜出嘴唇的舌头,耷拉在一边,伴随着沉重的呼吸,涎水已经干透,仿佛被包裹上了一层透明的膜,僵直,没有光泽。整个身体十分舒展,以他从来不敢,且没有过的姿势仰躺在床上。那个佝偻着身子的小老头竟也拥有如此挺拔的身姿。
  这就是我的爷爷,弥留之际的爷爷。说我爷爷是个糊涂人,我是不信的。他任性而率真,一生活得相当自我。在我陪伴他的这些年里,他是快乐的。他用捡来的柔韧的柳树条子编筐,用干透的柳木棍子制成简易的耙子,然后背着筐子,扛着耙子去搂粪。把搂来的粪沤成肥,撒进自家的那两畦地里。耙子和筐子是我爷爷出门遛早儿必带的装备。后来不种地了,柳条筐子和柳木耙子依旧跟着我爷爷早出晚归,筐子里没有了粪,却多了一些空瓶子
  空罐子,还有不知谁家丢掉的,没了皮带的旧马扎儿和缺了半面儿的破锅盖。开始,我还背着他偷偷扔掉,后来发现,我扔的速度不如他捡得快,索性不管了,他开心就好。
  有一天,他捡回来一棵小柳树苗,我不确定那棵焉儿了吧唧的小树苗能否活下来,我爷爷呢,得了宝贝似的,挖个坑,种在了院子里,每天精心照管着。
  小树苗渐渐长大,爷爷的身子也越发佝偻了,他再不能背着柳条筐子遛早儿,耙子也被丢到了一边。我出门的时候,爷爷就杵着拐杖走到胡同口的电线杆子底下等我,一直等到我回家。我在家的时候,爷爷会搬出凳子坐在柳树底下,端着那本老旧的《杨家将》,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大声的念,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庄重,且富有感情。侑的字念错,有的章节重复,谁会在乎呢,他开心就好。
  炎夏,柳树下的一片阴凉是属于爷爷的。一架躺椅和一把蒲扇还有那一声迭一声的,我滴呀呦!风呢!怎么那么热啊!炎夏过去,等暮秋的风扫尽柳树叶子的时候,爷爷病重了。他最后一次站在树下,用枯瘦的手掌拍打着树干,微微抬起下巴,暖阳在他的脸上映下斑驳的影。他眯起眼睛,笑了。
  此时,窗外的柳丝拖烟拂水,长短枝条上的嫩绿,折尽春风,用柔新与刚强面对着早春的寒风,不改颜色。如今的我爷爷,是除夕到初五接受香火供奉的一面镜框,是南去北归时承载不了的乡愁,是烟柳绝胜处不停泛起的故园情思。
  【黄桂元点评:作品通过对小树苗的成长,寄寓着浓浓的乡愁和对爷爷的思念,充满了令人回味的岁月感,行文从容,叙述饱满,语言富于情感,自然流畅。】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翁伯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