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过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英姿,也赞美过贵州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还惊叹过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瀑的瑰丽,也眷恋过荔波拉雅瀑布的俊秀,仰慕过庐山瀑布的神奇,迷恋过中越跨国德天瀑布的壮观。可是,到了黄河壶口瀑布,那磅礴雄浑的恢宏,那万马奔腾般的咆哮,那一泻千里的豪迈,使留存在记忆中的所有大大小小,知名或不知名的瀑布都化为乌有,只有眼前的景色让我神清气爽,激动不已,壮怀激烈。
假如让我融化其中,我会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化入那悬挂在大瀑布之上的彩虹之中!
黄河壶口瀑布抒怀
文/刘向阳
虽然黄河壶口瀑布在地球之上,还不能算作最大最美的瀑布,可她在我的心中,却是最伟大,最壮观,最值得我亲近的美景。她不仅仅是一处景观,她代表的是具有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魂魄与气节。她用六十五万年的不懈努力,为与她相同肤色的子孙冲刷出广袤富庶的黄河平原,用她如乳汁般的黄河之水灌溉着平原的土地,用博大的胸怀哺育并呵护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使之繁衍不绝,让其修养生息,最后,成为了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民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发出的千古之悠情的慨叹,让我更加对这天来之水的敬仰。从青藏高原走来,一路跨越艰难险阻,以九曲十八弯的不屈不挠,来到这东有吕梁山,西有黄龙山,被后人称为秦晋峡谷之间,将千里奔流凝聚成的胆略与魄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冲破龙王坡的阻挠,冲开河津龙门,直扑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一路浩浩荡荡地奔向浩瀚的渤海。
我们千年敬仰的母亲河——黄河就是这样,在秦晋大地,造就了蔚为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亲近母亲,瞻仰母亲的圣地。因此,黄河壶口瀑布的神圣至上,崇高无限,伟大亲切,是世界所有瀑布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原大地,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黄河母亲的恩泽,后代子孙永远刻骨铭心地牢记着。
黄河壶口瀑布和她造就的沃土,因此也成为战争的天然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哲人所说,在带给人们幸福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灾难。公元534年,东魏和西魏以壶口为主战场,多次展开大规模相互吞并的战争,公元617年,唐王李渊为灭隋朝,西进壶口,征集船只数以百计,建立了唐军最早的水师。公元1217年,蒙古军队横扫山西,攻破金朝设在壶口的军事要塞,坚贞不屈的金军将领杨贞全家投黄河殉节。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派遣将领帅兵飞渡壶口,直取平阳。公元1867年,西捻军十万骑兵踏壶口冰河,让清朝淮军构筑的军事防线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半壁山西沦陷。阎锡山率部逃至壶口瀑布上游六七公里处的克难坡。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之时,著名诗人光未然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可悲的是,腐败无能的阎锡山还是在1942年,将壶口一线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军。
但是,《黄河大合唱》鼓舞了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激发了抗日杀敌的必胜斗志;鼓舞了全中国的爱国志士纷纷奔向到抗战的洪流之中;鼓舞了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铁蹄在中华大地上的肆意践踏。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从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长枪洋枪,挥舞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面对着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轻吟着这首雄壮的歌声,真的让我热血沸腾!为了抗日救国,我们的先辈就像那奔腾怒吼的飞流,即便粉身碎骨,也要与日本鬼子决一死战,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我们作为后来人,怎能不为之动容,怎能不为之缅怀,怎能不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为报效祖国,贡献出我们中华儿女的一份绵薄之力!
“九州飞溅瑶池液,一醉炎黄万古春。”母亲黄河养育的中华民族再不是一百年前任人凌辱,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天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五年来的飞速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以习近肃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会实现!未来的祖国将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黄河壶口瀑布,你这母亲河性格的伟大象征,你曾为民族的起源而付出,你曾为民族的兴衰而忧患,你曾为民族的凌辱而咆哮,你也为如今的民族振兴而歌唱。中华千年的历史,都镌刻在你的心中,并且,你还将永远陪伴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们阔步前行!
夙愿得偿
文/晨曲
我的人生夙愿原本是文学创作,希望成为作家。当我实现这一夙愿时,却发现文学之路无止境,历尽艰难跨进大门,原来前方还是高山仰止,向上登攀的台阶依然比泰山多得多。为了挣钱养家,尽到责任,我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卷进商海,不得不跟左邻右舍走上富裕路的步伐。1990年,我被迫弃文经商,世称“下海”,直到2000年,我才湿淋淋地爬上岸。
2000年,是我人生的又一次大转折,弃商经文,杀个回马枪,重新回到文坛,继续文学创作。十年商海,小有积蓄,免除后顾之忧,才有了重走文学路的底气。说“湿淋淋地”爬上岸,是因为我有得有失。在共和国经济最热的时段,我有幸参与到其中,虽然暂时失去喜爱的文学,但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氛围,对了解社会感受人生有很大帮助。我还有所失,那是退出商海时正赶上“三角债”的社会困局,因主动退出游戏而不得不有较大损失。
很有意义的是,我的人生履历居然能够补写上曾经办过小工厂。因为办小工厂生活很快得到改善,有实力去翻新房屋,已经成为小富可安者。进入21世纪时,经济发展已经给很多人带来明显实惠,生活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路。我与很多人一样,在追嗖裕的道路上夙愿得偿。
我的商海之路颇具戏剧性,曾处狂热过,像个毛头小子,东闯西撞,一开始便扎进别人为我设下的圈套。一个很馋人的发财诱惑,便引我上钩。结果是我的财没发成,仅有的流动资金被对方占用。对方在干装修,缺少资金,谎称自己有挣钱的业务,骗我和另一位加入,我们的资金便被他用在他的装修上,活儿干完才还钱。这个钉子碰得很值,使我从此冷静许多,心态变得从容,再面对挫折和喜悦时,都否再冲动。有一位好心的领导曾经点拨我,不要总做小本生意,要借鸡下蛋,钱能生钱,钱多才好多赚钱。这话显然非常有道理,但是借贷总难免有风险。不过我还是试验一回,借贷10万元。那时人们追求的是“万元户”,10万元已经不是小数目。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没开张”,遍地都是这公司那公司,其实是皮包公司多,大多都是买空卖空。思来想去,担自己掉入陷阱,最终没敢把10万元放出,还是继续干脚踏实地的生意,玩“滚雪球”,一点点滚大。
从商海回归的我,不曾彷徨,目标很明确,继续干自己最喜爱最有兴趣的事。但是,我心里清楚,离开文学10年,肯定掉队了,要想迎头赶上,夺回失去的10年,必须披肝沥胆,动真格的,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捷径,杀出一条路。我选择了一条谁都会认为“这个太难,不可能成功”的路,我要写文曹雪芹的长篇小说。我的理由有二,其一:坚持文学创作的民族性、传统性永远正确;其二:要写文学巨匠,自身必须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胜任。破釜沉舟逼自己就范,用这个办法补课,夺回那10年时间。于是就有了一头扎进斗室,用一年半时间阅读与曹雪芹、《红楼梦》所有相关的书籍,啃嚼式地研读。翻散《红楼梦》,大量作笔记,一切烂熟于心后,又用一年半时间完成41万字作。《探访曹雪芹》终得出版。淬火锤炼三年后,果然自我感觉良好,文气润身书写徜徉,再创作《赶大营》类作品,下笔自然流畅。这算是另一个夙愿得偿吧。
回首当年,那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是理解不准,有些看不透。比如经济大潮中成果显著,但业暴露出很多遗憾,各类商品造假问题,只能穿一个礼拜的温州鞋问题,中专技校摇身一变成学院问题,各种突击培训提升学历文凭名不符实问题等等。现在回头去看,总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用30多年时间赶上和超过欧美300多年才取得的成就,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中国这路走的实在太有特色了。改革之初,国家贫困,人民穷苦,那样的基础与实力,如何与西方相比。也就是说,中国幸亏没跟在欧美身后一步步地学,如果那样,罗会永远落后,永远也无法赶超欧美。中国的特色就在于,要走与欧美不一样的路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赶上他们,超越他们。现在,贫穷的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软实力更显强劲。当下,经济发展的速度依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是从跌跌撞撞中走过来的,其中不乏险象环生。现在看,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不走欧美老路,无迹可寻,我们是在创新,“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在我们一直行走在正确道路上,大方向没有错。我们已经富起来,我们已经走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门口。我们全民的夙愿已经基本实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伟大壮举!
国富民则富,国强民则强。同样,国家夙愿得偿,个人的夙愿也就容易实现。我的人生路,有力地印证了一道理。
大麦熟花咏记
文/李珍奎
前几日,到朋友家去,见路边一户人家的院墙下正盛开着一片片大麦熟花,那些花簇簇相拥,杆茎向天,株株都有两米多高。此时,天气正处半夏季节,温度已使人有了过适的感觉,而它却开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各种不同色彩的繁朵正恰鲜艳无比,绿叶也肥硕宽阔,一片搭着一片,衬托着这些开放着的姹紫嫣红和还未开放的累累苞含,真是十分地抢眼。正欣赏间,几个少女说说笑笑地从路的侧边走来,也在这片大麦熟下驻足,见状便就一呼一咋起来:呀,这多好看的花!看哪,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五颜六色的,来来,照相照相时已见她们掏出手机,找到自己的所爱便拍照起来,于是,那些红的、黄的、粉的、白的、深红、绛紫等不同花色,成了这几个姑娘展示自己的背景,与她们的美丽相映成辉,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美好,直叫我也不禁按下了手机,将这些一同摄入像照。
无独有偶,在乡间大麦熟花开,其实不单单只是一处两处的地方,因为大麦熟本就是普通之花民众之花,它虽有着牡丹一样的鲜明与艳丽,却没有牡丹一样的高傲与娇嫩。凡是墙头地角房前屋后,凡是院落田壤道旁路边,凡是河堤沟坎栏护楼间;能萌发的便生长,能生长的便开花,能开花的便茂盛。记得春季初始,万物萌发,些许日子之后,所有的桃李梨杏,所有的海棠玉兰,俱花开似锦斗奇竞艳。而大麦熟却无意争春默默不显。可待到初夏一过,所有的花已经风光不再,而它却拔地而出,似乎一夜之间,其便蓬蓬勃勃起来,鲜艳的花开在干茎间朵朵相继,就像一首欢快的协奏,热烈而从容。大麦熟一开花,便有不可抑止之势,它没有奢华,不卑不亢;它不图华贵,纯朴有加;它开在炎热,骄阳之下依旧悠然自适,所以它受到大众喜欢百姓爱恋,自然有它独特的风范。
记得小的时候,刚一进夏,便是青黄不接之际,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有断粮的危机,父母们便只得想法缩食继日。孩子们吃不饱时,他们的母亲便安慰说:等到了大麦熟花开的时候就好了。我现在仍然还记得我的母亲曾也对我说过的这句话。大麦熟花开的时候,也该是小麦丰收的时候,也该是我们能吃到麦面馒头的时候。看到它我们就仿佛看到了金灿灿麦田的成熟,仿佛看到了饭桌上的美餐。于是,就垂涎欲滴,就每天跑到大麦熟的旁边,盼望它快快长高快快开花。它开花了,麦子就熟了;麦子熟了,我们就会吃到馒头了。在孩子们的这些稚嫩而又现实的期盼中,
烙印了我们对大麦熟特别的情感。
那时人们的生活拮据,没有多少人专心地去对花产生什么兴趣,但对大麦熟却情有独钟,恐怕大人们也不是没有像孩子们'一样的心盼吧!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就我个人而言,对大麦熟花的热爱在这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从未有过半丝半缕的淡漠。至今,一见大麦熟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新鲜感觉。如今生活美好起来,大麦熟依旧如常地陪伴着我们,尽管我眼前的几位少女对大麦熟的喜欢不会再有我所记忆中的期盼,而大麦熟花开时那种刚直的气魄,那种温馨的鲜明,那种芳芬的质品,却是让任何人都有热爱的。
大麦熟花,正名蜀葵,又名一丈红、吴葵等,因为最早产于蜀地或者吴地,又因其形状如葵而得名。只是因为它平常普通,花朵五颜六色,即使缺少娇姿但不乏锦簇大方,人们自当会有培植的主观。又因为其生命力强,籽粒丰盛,故繁衍广阔,不知何时就开到了北方,或者几千年,或者几万年,无从可考。
另外,大麦熟还有别花不能企及的地方,便是花期很长。一般能开夏秋两季,开多时也繁茂多色,只便待到冬寒将近,花落方才甘心。而籽实饱满,秋末随风,落到那里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只等着来年的生机。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有许多喜爱大麦熟之士,他们或诗或赋,抒发过不少的情怀咏颂。如唐代徐簧在他的《蜀葵》里说:“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文君惭婉娩,神女让聘婷。烂漫红兼紫,飘香入秀扃。”诗句在对蜀葵进行空间描述的同时?也对其艳丽以及芳芬进行了叙写,生动而又形象。宋代苏东坡也在他的《黄葵》里有:“晨妆与午醉,其态含阴阳。君看此花枝,中有风露香。”更写出了大麦熟开花时的馥郁曼延。
不管怎么说,大麦熟花是夏天的骄傲!七月流火之时,它却愈开的茂盛开的鲜艳;而它又是普通之花百姓之花,却“自不同凡卉戴叔伦语)它“翠干抽筠直,朱华剪彩重”。(吕兆麒语)开在祖国的大地上,是最值得我们礼赞的!
泰山登顶
文/纳兰未央
女儿高考结束,兴奋之余和我们商议想去泰山。而我呢,早就心向往之,因此一拍即合,便有了这次泰山之旅。
驱车前往。透过车窗,一座高山在云岚之中隐现,佛悬挂在天地之间,几处峰峦依次伸延,泼墨似的葱郁,起起伏伏,蔚为壮观。在红门宫下车,经过小贩苦口婆心的劝说,置办了竹杖。而此时,天却慢慢阴了下来。
路两旁,碑石林立,大都是万善同归,万古流芳之类的碑赋或者碑志,极尽赞颂之词。行至万仙楼,雨落下、淅淅沥沥的。游人疏落,近处打湿的山岩更显冷峭,远处迷蒙的雨雾氤氯着山色,如一副水墨丹青。
拾阶而上,碧色的山岩如刀削斧劈似的,耸立在旁。脚下的路有些湿滑,借助竹杖还可走得平稳。过了蔚然深秀,路面突然收窄,石阶也愈发陡峭。不得以,停下歇息。抬头仰望,原来这是一道溪谷,倾斜而下,一块圆润的巨石矗立在干涸的水道中央,上刻中流砥柱。虽然现在季节不对,难以见到古人眼中“瀑布飞流以界道”的景致。看着水道中那些被冲刷得有些泛白,光滑如镜的山岩便可想象,如若溪水奔流而下,激切哀鸣之声回荡在山中,松风和着水声,那将是怎样一番气势磅礴的景象啊。
一路,雨时而沥沥,时而绵绵,时而稠密,时而疏散,时而有漂亮的山鸡穿林而过,时而有不知名的鸟雀啁啾。凉爽的山风,透过林隙轻抚在脸上,湿湿的,柔柔的,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驱走了满身疲惫。一时竟然有了“空山新雨后”的错觉。
爬过十八盘,雨住风停,日头顿时大了。水汽蒸腾,衣服也变得黏腻厚重,身体仿佛海绵,喝多少水都不解渴。在石阶之、伫立小憩,回首远望,恍惚觉得自己像是漂浮在半空中。抬头,山岚缭绕,各处峰峦更显雄奇,低头,怪石松柏掩映之下石阶阶蜿蜒而下,隐没在慢慢腾起的水雾之中。这便是“凳绝〓,溯长风”么?“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在那缈缈虚无之处可有太白盗中的仙人飘飘戏九垓?迎着扑面的山风,脑海里思绪万千,恨不得引颈长啸,一吐胸中块垒。
收起无以表的激情,远望一千六百级石阶之上的南天门,不禁心荡神驰。千百年来,泰山矗立于此,多少文人圣贤题刻留墨,多少帝王将相登临朝拜,抚摸着身边的山岩,默念着一路走来记下的石刻,我仿佛触碰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脉搏。
继续走,继续爬,爬过了南天门,来到玉皇顶,天空再次变了颜色。疾风起,雨密集,冷凄凄。眼见远处的浓云愈发低沉,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怕索道关闭下山受阻也就无心赏景了。然而,下山的索道终究还是停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和一群人在凄风冷雨中守着中天门索道。期间,我问女儿,要不然咱们走下山吧!她摇着头说,不!急什么,没有了索道,我就住在山顶上,兴许明天早晨还能看到日出云海的奇观呢!是啊,有什么可急的呢?事已至此,何不像女儿那样,既来之则安之。就像人的一生,既要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繁华,安之若素,难保不否极泰来。
终于,黄昏时分,我们这些执着的游人便站在了天外村的大街上。
“山前回首望,一梦恍相符”。山顶仍旧浓云密布,地面的水汽翻涌升腾至半山腰,远远看去云蒸霞蔚,绚丽异常。忽然明白,只有登上泰山,才知山之雄浑,只有站在泰山之颠才可领略一览众山小!
老伴是杯陈年的酒
文/谢德平
进小雪节的第二天,我应邀要去电台的主持人家中做客。
那天,我早早地醒来,听到窗外外呼呼地风声,便特意多穿了一件夹克衫。刚要出门,就听到老伴,一声大喝:“回来,把夹克衫脱下来!”对此喝声,我早已习以为常,只好乖乖地站住,脱下了夹克衫。老伴不由分说为我穿上了早已准备好了的防寒服,还塞给我一副皮手套。我说:“我的好夫人,这有必要吗?”老伴一边为我系扣子,一边大声说:“别废话,一上公路,你就知道了!”我去推自行车时,见自行车后衣架上夹着一兜玉米面,就问老伴:“你就让我带这点儿玉米面?多寒碜哪!”老伴又喊了起来:“你懂个屁,城里人最稀罕咱乡下新磨的玉米面!”
我骑车出发了,出了村,一上公路,才感到天真的好冷啊!而我的防寒服、皮手套却让我身上暖暖的、心中热热的……
到了那位主持人家,主持人很喜欢我带去的玉米面,当时就用玉米面蒸了窝头并熬了鱼,她家的客厅里弥漫着刚出锅、新玉米面的香味。我和那位电台主持人边吃边聊,气氛很融洽、谈得很投机。
老伴不会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之类的大道理,可她的体贴入微和细心周到却让人折服。
回家后,我感激地对老伴说:“今天多亏了你,不然我非碍冻病了不可。”老拌却又喊道:“将来如果你先死,那算便宜了你;要是我先死,你就得饿死、冻死、干死!”我知道她说的这“三死”并非夸张,平时,她要是出门几天,我自己就只会熬粥,多少年来,我只顾在外干好工作,家中的柴米油盐、我的衣食住行,全靠老伴一手操持。可她这“三死”也太刺耳了,便反唇相讥道:“如果你先死,我马上娶个小老婆!”话刚出口,老伴便一下子揪住了我的耳朵,我疼得赶紧求饶:“我的好老伴,你不会会先死的,不过你总是这么厉害,我最多再和你凑合半个世纪,咱就离婚!”我的耳朵被她揪得更疼了,因为她不懂半个世纪有多长。
晚上,我郑重地对老伴说:“电台的那位主持人好想你,下次咱一块儿去她家好吗”我深知老伴和我一样喜欢那位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更深知老伴很想见到那位颇有名气的主持人。可她却说:“我不去,我是大老粗,说话又太直,人家是名人,会烦我的。”沉默了好一会儿,她又自然自语地说:“人家天天都那么忙,还是等人家退了休再去吧……”
夜深了,老伴睡着了,我久久地端详着她,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仍可找回她那年轻时的端庄、俊秀。我想起了乔羽先生的那句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温馨”源自夫妻间多年的相互温情;这“从容”则源自夫妻间多年的相互宽容,而这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互温情与宽容,并不是所有的老夫老妻都能做到的。
杨柳青年画中的鱼
文/孙玉昆
杨柳青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如传说系列,戏剧系列,民俗系列等。在众多的年画作品中有一幅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连年有馀》,因“馀”与“鱼”谐音,用“鱼”来代表富贵有馀,年画中胖娃娃手持莲花怀抱着的那条金色鲤鱼,经年画艺人们多年揣摩精心描绘,鲜活、生动、可爱。笔者最近在采访杨柳青镇上几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得知;因大运河(南运河)的水质、土质的因素,大运河水里自然繁殖生长的鲤鱼粉红色肚皮,白鳞,红尾,红腮,刺软肉松,营养丰富,鲜嫩可口。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中的鱼,就是以大运河里自然生长繁殖的鲤鱼进行艺术加功临摹的,而杨柳青镇北子牙河里生长的鲤鱼,因水质土质的不同,全部是青背,黑鳞,刺硬肉紧,品种品相与大运河里生长的鲤鱼相差甚远。多年以来因大运河断流,人们只能从杨柳青年画中领略到河里生长的鲤鱼,如今在市场上看到的鲤鱼均为养鱼池养殖鱼,品种品相更不能与大运河里生长的鲤鱼相媲美。
大运河不但创造了财富,养育了人民,也给古镇的杨柳青年画增添了一笔浓重的艺术色彩,同时让人们享受着年画艺术的文化大餐。当年清代举人,知县徐大镛先生在晚年思念起杨柳青写下著名诗篇;“我所思兮杨柳青,近水为居如列屏,河豚河鲤村家饭,十里五里齐扬舲”我们期盼大运河早日通航,再现杨柳青年画《连年有馀》中的鱼。
为春天写诗(外一首)
文/冰棱儿
宣纸走墨,香气蹒跚
听风弦弹唱,草熏丘暖。六朝旧事
蜂蛹前来,与你
坐且对饮
一叶茶的前世今生
和着旧尘,若不是题跋“桃红柳绿”
我怎会爱上你
被春风所俘,三川竟翠。一副商从笔端流出
釉彩,被春景燃醉,月洒清辉,在梦中
你的名氏蕴含
一团喜气
在深冬,我曾提笔
柿红橘黄,都遥看那一枚雪。
时光的旧迹,有往事的香。若不是相知默契,又怎会临摹这青青,昂扬的绿
为你,掩饰鬓角的霜色半场的门扉
借流淌的云朵游走,洁白的浪头入画
外婆箱底的唢呐,入禅入诗
入美的意境
豆腐
玉瓷倾倒
月色顺势溜进房门琴瑟不征,借宿孤城
灯挑夜色芙蓉,引
唐诗宋情
豆,自七步安车
有情同之念
遇山林野埂击霜,熬尽
青涩
得古人言语,不粘富足
茅屋民舍,环溪流山峰
与青石为伴,刻骨
赞叹!
一树芳华成于卤
最早民间疾苦
意象(组诗)
文/李新
茶水
茶与水
是一对美满夫妻
茶一见水
便一头扑了进去
水拥抱茶荡漾恣意
如诗的意与象
那么和谐统一
上善如水
人在水里自由如鱼
社会是个美满家园
从人们的谈话里
你会感到如品香茗美滋滋的
昙花
绿叶如带
静静的向黑夜伸展
灵魂醒着
耐心等待
惊世骇俗的那一现
忽然,射出挺实的一箭
开出白白的喇叭
动地惊天射落了黑暗
尽管情长命短
但终于迎来了
白天的灿烂
夹竹桃
似桃非桃
像是前生的造孽,逃出来
也没改掉
学桃花的嫣红
成了一嘟噜模仿的俊俏
学竹子的清节
倒成了柔软的枝条
有人发现你有毒气
我惊讶地发现
你来世上
正克隆假冒
乡愁
为白洋淀战友群献诗
文/白青
乡愁是无以名状的淡定
是喧嚣和歌唱后的静谧
是童年小路和黎明
是倏然涌来的泪
冲刷陈年旧迹,可再无回声
村边碌碡碾苇的声音
还是那样柔婉抒情
幽深巷子里妈妈的呼唤
依然像小曲儿飘逸空灵
暮归的白鹅像高傲的王子渔姑在涟涟碧水间摘取莲蓬思绪在往事中徘徊
一个个画面蒙太奇般回映
在真实和虚幻的边缘游走
像曾经的朦胧初恋
甜蜜却离迷,幸福又惊悚总有说不清的小小隐痛
这里是我出生的故土
有我祖上的坟莹
芦荡脉脉,碧波奔涌
渔船上的酒杯映出眉月的倒影听到祖国召唤的时候,毅然像雁翎队那样慨然从征
抚摸往事,抚摸乡愁
乡愁是曾经,是温馨的梦
是和风,是寒星
是遥也而又亲近的离情
是不能复制谶言
为咱一生一世悄然编程
乡愁是瞩望,是使命
解甲未忘献身祖国的光荣
一旦不得不选择“武统”
乡愁渡过浅浅的海峡峡
为实现炎黄子孙的夙愿
愿在烈士墓碑上镌刻
我的名字——退役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