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窝萝卜的话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333
颗粒名称: 关于沙窝萝卜的话题
分类号: S631.1
页数: 2
页码: 27-28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沙窝萝卜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从十多岁开始就对沙窝萝卜有记忆,过年时家里会买来作为水果食用,以及沙窝萝卜的历史、品种、种植技术和营养价值等方面的介绍。沙窝萝卜具有脆甜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被人们称为“冬季小人参”。文章还介绍了沙窝萝卜的种植和窖藏技艺,这些技艺的形成蕴含着小沙窝人的勤劳智慧和劳动价值。
关键词: 杨柳青 萝卜 种植技术

内容

由于静海和西青的地缘关系,我从十多岁的时候就知道沙窝萝卜了。
  那时候,从静海到天津市区往返的马车经常路过小沙窝,车把式经常买上一兜子,捎回来分给大家品尝。有时候我们几个野小子也会背着大人骑自行车,从静海跑几十里路专程买沙窝萝卜。那时候过年,总有人从小沙窝捎带买来萝卜,过年前几天都舍不得吃,留着除夕夜当水果吃,脆津津,甜滋滋,吃的有滋有味。我小的时候,没有几个家庭能在冬天吃上新鲜的水果,我就曾经感慨地说过一句话,萝卜是穷人过年的水果。在冬天,几乎家家都会隔三差五煮上一锅青萝卜汤,一家人边喝边说那些土得掉渣的家常,也算是一种天伦之乐。也曾吃过炒萝卜、萝卜、煨萝卜、腌萝卜、萝卜梗儿,在今天看来可以算做环保食品了。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母亲做了一个非常好吃的青萝卜炒肉,那可是很少吃过的美味,因此,就被我惦记了许多年。
  有句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远近闻名的沙窝萝卜就被人们称做是冬天的人参,生吃可以补热补气,熟吃可以清凉!有祛痰、止泻、利尿等功效。有“冬季小人参”之称,民间也有“沙窝萝卜就热茶,气死偏方”的谚语。
  过去,只知道沙窝萝卜脆里好吃,并不知道还有讲究,这次采风还真是有了收获,让我对沙窝萝卜有了非同寻常的认识,也有了很多的没想到。
  没想到现代沙窝萝卜的种植已经200多年的历史,可谓悠久。
  没想到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栽种了,只是当时没有沙窝这个地名称谓,不然的话,沙窝萝卜从1800年前就扬名四海了。
  没想到北宋年间,沙窝萝卜就通过改良施肥技术,增加了产量,酥、脆、甜的特殊品质就已经形成了。
  没想到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小沙窝村的种萝卜能手丁勇建就已经培育出了大花青萝卜新品种,使沙窝萝卜形成了大、小花两个优良品种,提高了沙窝萝卜的品质,增加了萝卜产量。
  没想到沙窝萝卜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出口海外,为国增光了。
  没想到这么普通的萝卜种植技术还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没想到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乾隆曾六下江南,其中乾隆五十年和五十九年都曾在北京登舟,沿京杭大运河游历江南。乾隆五十九年下江南时正值秋季,龙舟行至小沙窝村,乾隆口渴,命人到农家讨水。当时,离河岸不远正有一户农民在田间劳作,农夫出来仓促忘记带水,地里的萝卜即将收获,农夫随手拔了几个萝卜,用河水洗净,送给来人。吃过萝卜,乾隆感觉特别甜脆,不仅口渴顿消,而且周身通泰,神清气爽。一时大悦,命侍者找来农夫询问。农夫称本地都叫它青萝卜,村里人不人能起个好听的名字。这种萝卜不同于别的萝卜,特别脆,掉地摔八瓣,四邻八村的人来买萝卜就靠这种办法辨别。乾隆听后感到很惋惜,这么好的萝卜居然没名字,随口问道,你们这地方叫什么名字,农夫答道叫小沙窝,乾隆心里一动说,就叫沙窝萝卜吧。从此,受过皇封的沙窝萝卜的名字就不胫而走,并由此进入宫廷,达官显贵们品尝了沙窝萝卜后纷纷大加赞赏。后来就有了流传有乾隆皇帝御赐沙窝萝名称的传说,民间也有了“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沙窝萝卜皮”、“沙窝萝卜就热茶,气死偏方”的民俗谚语。
  然而,更令小沙窝人荣幸的是,1970年周恩来总理出访时,还曾带着沙窝的萝卜籽种作为国礼馈赠给朝鲜。沙窝萝卜还曾是北京奥运会餐桌上的绿色菜品,,也曾是天津达沃斯国赢坛上的专供蔬菜……这种荣耀怎能不让沙窝人感到自豪呢?
  我想,不单单是孤陋寡闻的我会有这么多的没想到,相信和我一样感觉的人应该很多很多。
  说起来,小沙窝还是沾了大运河的光,小沙窝村地处大运河故道,正是曾经流过此地的大运河滋润了这片土地,孕养出了驰名四方的沙窝萝卜。早年种植的沙窝萝卜,灌溉的是大运河水,施用的是老炕灰。加之多年种植的实践,小沙窝人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在施肥、浇水、播种期、密度、贮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尤其是近年来,辛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不断进行品种技术革新,研究提纯复壮、对沙窝萝卜籽种进行了优中选优。利用保护地棚室延长生长周期,采取灌井水,长年施用农家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种植方法,使沙窝萝卜具备了表皮光滑,从皮到肉,翡翠绿的特征,还以味甜、肉细、多汁、无渣,营养价值高,具有独特的祛痰、止咳、止泻、利尿等功效,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的知名农产品称号。
  沙窝人知道,只有劳动才会使自己远离贫苦,毕竟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于是他们就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宜萝卜生长的土壤、肥水、贮藏等关键技术。萝卜贮藏传统方法是窖藏,称为“坑埋法”。“坑埋法”非常讲究,不是简答的随便挖坑埋土,窖坑的走向、深浅、窖址的选择都要由有多年经验积累的老农确定,而且埋萝卜的时间、埋土的厚度、埋土的次数也要根据当时的气候情况而定,只有这样窖藏的萝卜品质才更加优良。这些种植与窖藏技艺的形成,蕴含着小沙窝人的勤劳智慧,蕴含着小沙窝人的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正是他们善于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并把优势转换成经济效益,还把普普通通的萝卜种出了名声,种出了品牌,这不能不让人敬佩。
  走近小沙窝,就可见一座座大棚,纵横着这里独特的风情,悄悄叙说着一部关于萝卜的童话。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伯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