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与“民国风情”的时空链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331
颗粒名称: “枣乡”与“民国风情”的时空链接
分类号: K89
页数: 2
页码: 2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家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枣乡”,有600亩连片枣林,树龄在100多岁到300多岁之间不等,品种有百余种。近年来,张家窝镇实施了农业集约化、工业小区化、居住城镇化的小城镇建设,并建设了南站科技商务区和农业园区。张家窝镇对过去的民国印象是暗淡的、模糊的、不堪回首的,但历史并非非此即彼的一元论产物,那被雪藏了大半个世纪的“民国风情”无疑是一种私人的充满岁月趣味的历史猜想。
关键词: 杨柳青 民国 风俗习惯

内容

我过去的印象中,张家镇只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枣乡”。据说其“枣乡”的美誉可以追溯至清雍正三年,距今已近300年历史,这里有600亩连片枣林,树龄100多岁到300多岁之间不等,品种平达百余,称其为华北地区枣林之最亦不为过。我曾驱车经过铺满阳光的枣林大道,中途下车,左右环顾,大片大片的古枣树林铺天盖地尽收眼底。现在看来,仅仅把张家窝镇定位于“枣乡”,显然早已过时。
  君不见,近些年来,张家窝镇逐步实施了农业集约化、工业小区化、居住城镇化的小城镇建设,城镇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米,全镇已有80%以上的迁入镇区,并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同时还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这红红火火的景观也只是张家窝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冰山一角”。沿着枣林大道走下去,我们便可似看到张家窝镇又一幅实实在在的大手笔——南站科技商务区和农业园区,而仿佛天降一般的“社会山民国物语博物馆”就坐落在两“区”之间。
  四月的一个春日,当我走进这座充满民国记忆的博物馆时,不禁小有意外。最先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民国时期名女人的斑斓玉照,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诸如周璇、胡蝶、阮玲玉、林徽因、陆小曼、张爱玲、吕碧城、严仁美等等,每一个凄美故事都是一部起伏跌宕的戏剧人生,至今仍被无数后人津津乐道。我们在博物馆内参观、游走,会悄然产生正徜徉在民菌时光的幻觉。遥想1911年的那个武昌夜晚,由于起义计划的意外暴露,在群龙无首状态下的一声枪响剧性地使得清王朝土崩瓦解,由此拉开了民国时代的序幕。民国史只有38年,却是一道别样的难以重复的历史风景。歌德说,“历史是上帝的神秘作坊。这个作坊,通常只是冷漠地持之以恒地把一件件史实作为环节,连成一条数千年的链条。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个人类的群星闪烁时,时代会出现一批簇拥历史的闪光群体”。百年前,正是中国人从“臣民”向“国民”转变,社会从“帝国”向“民国”转向,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学问家、艺术家、作家诗人一起构成了精英荟萃、群星闪耀的民国天空。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的基本框架从那时开始构建,更为可贵的是,民国时代知识分子虽个性鲜明,私生活也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都将学问作为其命的根本,所谓的“民国范儿”正是建立在真学识基础上的一种风韵。
  那是一个逝去的年代,也是一个白衣胜雪的年代。从晚清的名流,到民国的学者和雅士,有大人物,也有小女子,他(她)们穿越时空的阻隔而济济一堂,花开花落,人来人往。说到“民国风情”,主要与十里洋场的上海有关。或者说,上海的繁昌盛很大一部分奠定于民国时期。民国初年,上海开风气之先,是最早启动男女平等步伐的地区,其中的女性着装成了时尚的风向标。随之摩登新女性们所穿的衣服尺寸越来越窄小,同时也越来越美观,这从一些老照片可以领略其昔日风采。张爱玲曾用“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句子描述民国服饰,还提到“女人的衣服……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时了就一文不值”,可见其一斑。
  《张家窝民国物语博物馆》为打开了一扇历史之窗,我们得以重温已经远去的“民国风情”。“风情”不是“爱情”,但民国年代的爱情也确实曾化作了独特“风情”。比如林徽因,她一生中遇到的男人皆非凡夫俗子,和徐志摩分享诗意,和金岳霖交流学术,和梁思成谈了一生的艺术,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作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说不清什么缘故,我曾一度不太喜欢梁思成(尽管他的身上光环熠熠,比如写出了在业内划时代的《中国建筑史》,设计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与徐悲鸿先生一道力劝降傅作义将军使北平古都免于战火,直谏毛泽东放弃在北京发展重工业等等)。我知道我的偏见根由,是不满于林徽因和他的结合。林徽因活泼热情,珠圆玉润,梁思成沉稳持重,规矩古板,其性格之左反差之大,使我对其婚姻幸箱指数并不乐观。我更希望上苍能够成就一对才子佳人的浪漫姻缘,那个人选应该是诗人徐志摩。后来我的想法改变了。徐志摩固然风流倜傥,诗才过人,林徽因却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与梁思成志同道合,风雨兼程,终成“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学界把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之魂”,那样一种“魂”,难道没有叠印着林徽因的倩影吗?
  或许有人会问,张家窝这样一个仅从名称似乎就给人土得掉渣之感的北方乡村小镇,怎么会对那些已经显得遥远的“民国记忆”产生如此兴趣?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我们这几代人,对于过去的民国印象是暗淡的,模糊的,不堪回首的,似乎民不聊生、水深火热早已成了民国时代的标签,但历史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元论产物,拉开一段岁月距离看历史,正如国学大师穆说的,“功利也并非人生之终极理想,到底不值得崇拜,而且中国人在以往长时期的闲散生活中,是在亦有许多宝贵额可爱的经验,还常使我们会以与流连。那被雪藏了大半个世纪的“民国风情”,无疑是一种私人的充满岁月趣味的历史猜想,而在丰子恺看来,“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于面包”。因此,人们能够从民国的风骨、风韵和风情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其岁月内涵在经济大潮汹涌而至的当下正迸发出耀眼光彩。张家窝人在经济提速的同时,也在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于是,“社会山民国物语博物馆”的新鲜出炉绽放异彩,张家窝镇与“民国范儿”看来没有必然联系,两者之间却构筑了一架恢弘的文化桥梁,也就不足为奇。
  走出“张家窝民国物语博物馆”,漫步在彷佛依然含有枣香气味的林荫道,竟给人一种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这样的时空链接,也正是今日张家窝镇散发出的一种独特文化魅力一样。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桂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