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庭院深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300
颗粒名称:
庭院深深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9
页码:
56-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杂志庭院深深的具体情况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小巫、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溶洞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杂志
庭院深深
内容
小巫
文/关增社
小巫是我们村最出名的贼,听说临解放那年被抓,是死是活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他。
村里乡亲们对他普遍存有好感,因为他从不祸害乡邻。他有自己的行规:偷远不偷近,偷官不偷民,偷富不偷穷,偷来不独吞。
小巫从不在周边十里八乡下手,一般都到30里地开外开工。小巫微瘸,走夜路一宿只能走30里左右,偷时稍一耽误,天亮前到手东西就倒腾不回来了。
那年腊月二十五,小巫去25里地外的新乐城关镇,准备晚上下手弄一头猪。那户人家是个大户,有4头大肥猪,白天已杀了两头,剩下的两头正“惶惶不安”,见到小巫就“吱吱”地大声叫唤。主家听到猪反常地叫,就连忙到院里猪圈前看看是怎么回事。小巫一见主家要出来,只得躲到猪舍里,双手双脚吊钩到顶棚上。主家围着猪圈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情况,转身就回屋了。小巫的两脚刚一沾地,猪又叫了起来,房门一响,主家又出来了,没办法,小巫又吊藏到顶棚上。主家到猪圈这儿,猪就不叫了。这次主家没着急走,蹲在猪圈前,不慌不忙地拿出搭在肩上的大烟袋,装上一锅烟,咔咔地用火链打着火,点着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抽完一锅,磕掉烟灰,又点着一锅。小巫在黑咕隆咚的顶棚上看得清清楚楚,不由地暗暗叫苦,他知道自己在顶棚上吊久了会掉下来的!还好,主家点着烟后,站起身,踱了踱步,回屋走了。这次小巫没急着从顶棚上下来,而是拿出两个用白酒浸透了的馒头,随手丢给了猪,一直到猪吃后醉过去,睡熟了,才下来,背上猪,从猪圈里爬上来,向村外走去。那次就是因为捉猪时耽误时间长了些,小巫背着猪走到离我们村地的黄家集时,天就大亮了,怕人看见背着的猪,小巫脱下长袍大衫,背上猪,再把大衫裹在猪身上,像背着一个“醉鬼”,见人就嘟嚷着说:“不叫你喝酒您非喝酒,喝醉了让我背着你走”!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边嘟囔边走,把猪弄回村来了。“二十六,去割肉。没钱买肉过年的,在你这儿分二斤肉,这头猪不够分,我再给弄”。小巫把猪往肉铺一扔,走了。
村里不管穷户富户,大多沾过小巫的光。吃的、穿的、用的、铺的、盖的,每家每户都能找出一点“赃物”或一些痕迹。常言说“贼不偷空”,明明偷这些东西没用,小巫顺便也拿,拿来就送人,谁有用谁拿走。有人戏弄地说,小巫除了坟地的幡、花圈不偷嘛都偷!小巫反驳说,你要用幡、花圈,我照样给你送去!
小巫入行十几年,几乎没有失过手。一方面,是他给乡亲谋了利益,乡亲们保护了他;另一方面,是他聪明善偷,知道什么时候能偷,什么时候不能偷。如:偷风不偷雨,偷红不偷白,偷夜不偷昼,偷闭不偷开,偷财不害命等等。
村里有个大辈儿叫老能,对小巫的善偷有些不服,说,小巫偷东西,就是“顺”东西,是“瞎鸡碰到米堆上”,是碰到什么偷什么,这不是真本事,让偷什么能偷来什么才让人服气。小巫说,那你就出道题试试吧,让我“顺”什么?老能说,那好,我给你出三道题,今天就在咱们村里,明天赶集在集上,后天去县城,一天“顺”一样东西,有一样东西弄不来就算输,怎么样?小巫说,好,那今天给你顺什么东西呀?老能指着堂屋做饭的灶台说,看到了吗,就是我们家做饭的大铁锅,明天早饭前“顺”走就行!小巫回答说,行,明天见!
那时的农村,天热时有在室外睡觉的习惯,有的在屋顶上,有的在院里树荫下,有的在门洞里。老能家没有大门、二门,天热时他就把堂屋门板卸下,睡在在堂屋门板上。打赌那天,为了把锅看住,老能八堂屋门板架在做饭的大铁锅上,心想,我睡在锅上,看你小子怎么偷走锅!临睡前他还在堂屋门口悬挂了一个铃铛,人只要一过门,铃铛就会被撞响报警。前半夜,天气闷热,老能没睡着觉,铃铛没响,也没什么情况。凌晨三、四点时,熟睡中的老能被铁桶的敲击声惊醒了,原来是院里拴着的耕牛喝水,水桶提手挂在了牛犄角上,牛缰绳、铁环、犄角与铁水桶撞击发出的声响。老能把水桶摘下,又打了半桶水放到耕牛跟前,转身又回堂屋继续睡觉。
天刚亮,小巫就把老能家的大铁锅送去,说,把锅放这儿了,比比看,是不是从你家灶台上拔下来的!小巫边说边放下锅,转身走了。老能还在门板上躺着呢,小巫来了才翻身下来,掀起门板一看,知道锅早就没了,拨拉拨拉铃铛,不响?一摸铃铛里头塞满了棉花。老能明白了,水桶自己不会挂到牛椅角上的,水桶里有水是不会响的。自己中了小巫的“调虎离山、顺手牵羊”之计。
蒲城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买有卖,交易繁忙。老能指着一个商人模样的人对小巫说,看到了吗?就是前面那个肩上搭着褡裢的,不要他的褡裢,偷他穿着的那双新鞋!小巫回答说,好,你跟着我走,不到一锅烟的功夫,保证把那双新鞋“顺”给你。
小偷用长竿等工具“钓”财物的,叫“挖腰子”。小巫顺便在路边小摊上买了根一丈来长的竹篙,扛着竹篙紧跟那位搭着褡裢的商人。走到街边一户两丈高的门楼前时,小巫用肩上的竹篙前尖,把商人的褡裢挑住,故意甩到了门楼顶上,那位商人不知是故意的,回过头看时,小巫连连赔不是,说帮人家把褡裢从门楼上拿下来。就这样,小巫拉那位商人到门楼墙边,让人家脱了鞋,踩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站起身来,送其爬上门楼顶上,转身弯腰拿起那双鞋,递给老能说,这是第二件啦!老能说,少废话,给你,把鞋还给人家,咱明天见!
古代的小偷还以行窃的区域来分类,城外的小偷叫“草窃”,城里的小偷叫“市偷”。“市偷”的身手不凡,技高一筹。即使防守森严的地方,有的“市偷”也能来去自如,行窃手段高明,当时的人们称这些防不胜防的“市偷”为“妙手空空儿”。老能之所以选三个地儿测试小巫,就想看看小巫是哪个“级别”的,究竟是“草窃”还是“市偷”!结果使老能大吃一惊。
有的“市偷”又叫“翻高头”,就是蹿房越脊、高来高去的飞贼。这些被称为“翻高头”的小偷中,还有一种不用借助绳索、钩子等就能翻身上房的小偷,被称作“上手把子”,而借助竹竿、绳索等翻身上房的小偷叫“下手把子”。这一类小偷功夫高超,有的甚至能够翻越皇宫高墙,偷走皇宫里的珍宝。小巫微瘸,不会飞檐走壁,他“翻高头”靠的是绳索、钩子和一匹大黑马。大黑马只有夜间翻城墙进岀时用,平时大黑马寄养在城边村里一农户家里。
那天,老能和小巫白天进城探路,正赶上新上任的县长结婚。老能指着正在迎亲的县长说,就是他了,把他今天穿着的结婚礼服弄到手。小巫说,好了,明天这个时候之前咱村里见。
小巫趁着夜色潜入县衙,单等着县长脱下礼服,伺机顺走。县长携新人陪餐、认亲、送客,一直忙到很晚才回到卧房,换下礼服,又带新人出去了。小巫此时已在卧房屋顶,掀开屋顶的砖瓦,弄了个窟窿,盯着县长呢!一看时机正好,连忙从前房沿順墙滑下,直接进入卧房,刚要拿礼服,门外传来脚步声,原来县长携新人办了一点事,很快就回来了,把小巫堵在了卧房。县衙家眷住的卧房家具设施很简单,一般只有一个平头柜、一个柜橱、一个梳妆台,还配些椅子、大衣架等,县长结婚的卧房就是这样的。平头柜叠放在柜橱的上方,小巫一个箭步上前,迈上椅子,蹬着梳妆台,掀开平头柜,藏身进去。刚盖好柜子,县长和新人就一同进屋了,栓好了房屋的门栓,准备睡觉。县长抬头一看,平头柜没锁?就顺手扣上锁鼻,挂上锁一推,锁上了!小巫在柜子里听得真真切切,气得咬牙切齿!心想,这个县长也够损的,我进柜子前,屋里没人,锁子只是插在锁鼻上,我进来了,他给锁上了!看一会儿我怎么治治他!
县长那天喝了不少酒,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小巫一听机会来了,在柜里先弄了个“披头散发”,又用白被里披在身上,弄了个“银装素裹”。接着用嘴学老鼠打架的叫声,用手指甲抠柜子模仿老鼠嗑箱子的声音。新人根本就没有睡着,早就被老鼠唧唧的叫声和咔哧咔哧的磨牙声,吓得浑身发抖,实在没法受了,才推了推县长说,哎,醒醒,唉,醒醒,老鼠嗑箱子啦!县长在朦胧中坐了起来,点着灯,顺着声音走到平头柜前,端着灯,边蹬上椅子边说,哈哈,钻到柜子里啦,这回看你往哪儿跑!在县长开锁掀起柜顶的瞬间,小巫腾得一下从柜里站立起来,——一个披头散发的白鬼,平伸着双手要掐县长,县长被吓得昏了过去,油灯一扔,“呕”了一声,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小巫拿上县长的结婚礼服,趁乱爬上房顶,顺着来时的路径,跑到城墙的东北角,呼、呼打了两声口哨,只见大黑马从隐蔽处蹿出,小巫順墙角溜滑到马背上,40多里地,撒马疾跑,一气跑到我们村口边上,一带缰绳,“吁”的一声把马停住,翻身下马,把缰绳挽好,从衣兜里掏出些小点心送进马嘴里,然后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两下,说了声,走吧!大黑马回头看了小巫一眼,低头喷气发出两声“噗噗”的回答,顺原路疾驰而去。
老能坐在村口墙边的大石头上,早已等候多时,小巫骑着大黑马威风凛凛、满载而归的样子,已看个满眼。老能迎上前去握住小巫的手动情地说,英雄呀!佩服,佩服,欢迎英雄归来,你不应该叫“小巫”,应该叫“大侠”才是。小巫谦虚地回答说,不敢当,不敢当,我何德何能,区区一个“小毛贼”而已!乡亲们有什么事需要小巫办,我定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说到这,老能突然想起来,前几天区武工队赵队长找到老能说,你不是老能吗?听说嘛都能给乡亲们办,能给搞几张《良民证》吗?老能当时就回绝了赵队长,说办不了。今天见小巫这么有能耐,心想何不让小巫试试?想到这,顺口就问了一句,能不能弄几张《良民证》?小巫反问道,去哪里弄呀?老能回答说,听说炮楼里警备队黄队长那里有。黄队长?小巫不解,望着老能。老能解释说,就是那个黄大麻子,整天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是个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大汉奸!小巫说,哦,我想起来了,听说他还有个相好的姘头,住在炮楼旁边的村里。弄《良民证》,没有绝对把握,我摸一摸底,试试吧。
在屋顶开洞,顺着绳索下去的小偷叫“开天窗”。小巫探听到黄大麻子的姘头家,提前“开天窗”,连续跟踪观察了五、天,摸清了黄大麻子的活动规律律。原来,黄大麻子每天晚上十点以后,就偷偷摸摸从炮楼出来了,不走正门走后门,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吊桥走壕沟。出来时,在壕沟放一高梯子下来,再把梯子搬到对面,从梯子上去,几十丈远就是姘头的独门独院。后半夜天亮前,黄大麻子又沿着原路返回,把梯子抽回沟顶。由于行动诡秘,炮楼里大部部分人不知道黄大麻子的行踪,即便有突然情况,也会迅速返回去。但没有梯子,就不能从原路回去,而走大路绕远,得多花费三、四倍的时间。一个完整的行动计划在小巫的脑海里形成:沿着黄大麻子回去的路径去趟炮楼!
那天夜里十二点过后,小巫悄悄爬上黄大麻子的姘头家的房顶,掀开房瓦,顺着早已挖开的“天窗”,钩上来黄大麻子栓有钥匙裤子,仔细一看,裤带上不光拴着一串钥匙,还栓着制证的专用钢印,小巫大喜,解下钥匙、钢印,把裤子放回屋内,迅速下房,沿着黄大麻子来时的路线,下沟,搬梯子,上沟,进后门,开锁进入黄大麻子办公室,开始制证。不到一分钟,十几张《良民证》到手。转身锁门出屋、放梯子、下沟、上沟,悄悄爬上黄大麻子姘头家的房顶,吊出来黄大麻子的裤子,栓上钥匙、钢印,放回原处。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干净利索完成了办理《良民证》的任务。
后来,小巫还从炮楼给区武工队偷过武器弹药,偷过警备队的服装。再后来,八路军“百团大战”时,小巫给区武工队带路把炮楼给端了。那天夜里,黄大麻子正好住在妹头家,躲过了八路军、武工队的袭击。
临解放那年,小巫到省城执行偷“城防图”的任务。“城防图”到手很顺利,但无法弄出城,沿途处处有盘査,只许进城,不许出城。小平把“城防图”装进竹筒里,用腊密封好,通过下水道运到了城外护城河里。护城河与慈河相通,“城防图”沿护城河流入慈河。慈河有明河、暗河之分,以城外的暗下村为界,上游向西通向太行山深处的是明河,而下游向东通向我们村的是暗河,河水从我村东侧的慈上村冒了出来。打老一辈就有“慈河暗流40里”之说,小巫就是利用了“慈河暗流”的特性,把装有“城防图”的竹筒,从暗下村慈河消失处送进暗河,沿深处暗流悄悄运到我们村。这是听到的小巫的最后一段传奇故事,打哪以后,小巫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任何消息。
转眼40年过去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巫的侄子胖蛋参军入伍去了青岛,在部队干休所当炊事员,偶然发现一名离休老干部和伯父小巫同名同姓,同样是藁城人,莫非他是伯父小巫?胖蛋心里开始琢磨。还没等胖蛋问人家,人家找到了胖蛋,说,小老乡,你是藁城县姚村的,听说过小巫这个人吗?胖蛋说,听老辈儿说过,是我们村最有名的一个“贼头”,也是我亲大伯,没音信40多年了,要在世的话年纪和您差不多,莫非老人家您就是?老人家微微一笑,说:不,不,我不是你的伯父小巫,你伯父也不是什么“贼头”,而是一个老革命。我原名王正大,“正太路战役”时认识了小巫,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司令员给我改名王正太。省城解放的前夜,危急时刻,是小巫舍己救我逃脱敌人盘查,小巫是我的救命恩人,打哪以后,我就改叫小巫了!
原来,八路军“百团大战”时,王正大是区武工队队长,是小巫领着王正大他们端的敌人炮楼。临解放那年,两人又一起执行了盗取“城防图”的任务。在任务即将完成返回我们村的途中,突然与黄大麻子带领的巡逻队遭遇了,紧急关头,小巫把仅有的一张写有自己姓名的《良民证》塞到王正太手中,王正太侥幸过关逃脱,小巫被抓。
王正太在我们村村东慈河出水处终于拿到“城防图”。经过七天七夜激战,省城解放,黄大麻子被俘虏。从黄大麻子口中得知,在押解小巫进省城的半路上,小巫乘敌不备跳入慈河,敌人乱枪射向河中,但是小巫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已消失的无影无踪。王正太为找寻小巫,曾专门审问过黄大麻子,问,小巫跳河时双手被捆绑了吗?答,捆了。问,小巫跳河时河中有船吗?答,没有。王正太彻底失望了,因为他知道,专门进船舱偷窃者,叫“钻底子”,“底子”指的是船,而小巫就有“钻底子”的真功夫,如果河里有船,小巫就有逃生的希望。北方11月的上旬,天气已冷,河水冰凉,双手被捆,沉入河底,生还渺茫。
从此,解放军的队伍里王正太的名字消失了,取而代之名字——小巫。
姜子牙在静海的传说(连载)
文/于栋胡毅
见客人听懂了自己的话,农夫心里高兴,索性放开手里的缰绳,任黄牛自己到河边去喝水,他则拉起姜子牙的衣袖走上河岸。他伸手朝西边一个朦胧可见的小村庄指,说:“客人看见见了吗?那个村也叫‘枝桠'。他在西,俺在东,他叫‘西枝桠’,俺叫‘东枝桠’。那个村里都姓王,也叫‘王枝桠’,俺这村里都姓刘,也叫‘刘枝桠’。”
虽然所有的“枝桠”都听成了“子牙”,但姜子牙心里却前所未有地明白。他明白这真的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而且要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天意转达给他。若按“枝桠”去想的话,一棵棵大树东边朝阳,枝桠必然茂盛;而西面偏阴,枝桠必会柔弱。若按发音去听的话,“王”与“亡”通,“王子牙”就是要灭亡我姜子牙;而“刘”与“留”通,“刘子牙”就是要留住我姜子牙。想都不用想了,就选这个既是“东枝桠”又是“刘子牙”的村子住下吧。此后,每当说到这个村名的时候,姜子牙索性改了自己的口音,随着当地人一起叫起了“子牙”、“刘子牙”、“东子牙”。几十年以后,姜子牙发迹,偶尔对人们说起自己的过往,依旧亲切地操着那里的口音称呼那个村庄,而枝桠村的人们后来知道了姜子牙的身份,便真的把“枝桠村”改成了“子牙村”,就连“枝桠河”也索性改成了“子牙河”。以致后人只知有“子牙”,而不知有“枝桠”。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姜子牙住进子牙村,还是像在棘津一样,他要先给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营生。可想来想去,自己接触过的无非宰牛、酿酒两件事,而宰牛的事他根本就做不来。看来只有开个小酒坊,酿酒、卖酒了。可是这里不像棘津,这里根本没有稻米,人们种植的只有高粱,偶尔也可见到少量的玉米。怎么办?就用高粱试试吧。
他先从有余粮的大户那里买来几百斤高粱,然后按着酿制米酒的方法,先淘洗,然后上蒸锅蒸,最后淋酒。结果令他大失所望,淋出的哪里是酒,简直就是高粱米汤。
姜子牙捏着一粒高粱反复地端详,他发现,这东西虽然不比稻米硬,但它外面却有一层皮包裹着,看来想用它酿酒会比稻米费事些。于是他往蒸过一遍的髙粱里又多加了些酒麯,然后重新放进锅里,加大火蒸了两天一夜,这次倒好,没等揭开锅盖,早透出了一股浓浓的酸味。淋出来看看,尽是些浅红色的汤水,放进嘴里尝尝,竟然酸得合不拢牙齿。这下可让姜子牙彻底失望了。他决定放弃这个酿酒的营生,另谋其它生路。可看看那一大锅被蒸过的高粱,吃又吃不得,丢又舍不得。没办法,只好找邻居借口大缸,先把它存起来。
农户人家自给自足,没有什么额外的需要,想在这里找个营生很难。再说,就算找得到,姜子牙会做吗?看看村里的乡亲们都指什么过生活,无非就是春种秋收,靠着土地里的出产,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现在即与他们为伍,何不入乡随俗,也跟他们一道去种庄稼地?这里地广人稀,有的是闲置的土地。姜子牙找邻居借了些农耕工具,到村外找块无人耕种的荒地,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开垦出来,又学着村民们的样子,将酿酒剩下的一些高粱当种子,种到地里。开始还算顺利,当村民们的庄稼开始发芽时,姜子牙的高粱也破土而出了。一畦碧绿的禾苗长势旺盛,若人喜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小苗长到寸巴高的时候,有一天,突然从西南方向飞来一群乌鸦,像是一大片乌云,遮黑了天空。这些乌鸦别处不去,偏偏都落在姜子牙的高粱地里。姜子牙一时怔在那里,不知将要发生什么。待他突然醒悟,要去赶那些乌鸦的时候,乌鸦却自己飞走了。再看那些高粱苗,竟然一棵不剩,全被它们吃光了。刚才还是满畦的碧绿,瞬间就变得满眼荒凉。姜子牙“扑通”一下坐到田埂上,他昂首质问苍天:“是你指点我在这里落脚,可现在又这样捉弄我!难道真要绝我生路吗?”他站起身,愤愤地离去,从此便断了种田的念头。说也奇怪,从那儿以后,姜子牙开垦的那块地,种什么都不长。直到今天,子牙村南2华里处,仍能找到这块寸草不生的土地,当地人把它称作“老鸦窝”。
什么营生都做不了,姜子牙绞尽脑汁想了三天,最后只好扯了块布幌儿,写上“算卦”两个字。每天带着它,往十字街边一坐,当起了卦摊儿先生。
姜子牙本来就对术数之学十分通晓,天文地里的许多大变数都尽在其掌握之中,现在要作一个普通的算卦先生,回答百姓生活中的一些疑难,简直是手到擒来的小事。他的卦摊刚刚摆出,就有许多人围过来来热闹。有个年轻人好奇,想故意刁难他一下,便凑到姜子牙跟前,说:“姜先生,你先看看我今天早晨吃的什么饭。这你要说准了,我就真让你算一卦。”
“高粱面粥。”姜子牙只瞥他一眼,张口便答。
年轻人很惊讶地说:“嘿!神了。还真让算对了。”
“不用算,你嘴角上还挂着粥呢。”姜子牙这句话,引得人们都去看那年轻人的嘴角。结果,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
“这不算你的本事!”年轻人感觉受到了戏弄,有些忿忿不平,“有能耐你说说我家都有什么人。”
“说出你家都有什么人不叫能耐。”姜子牙看着那年轻人,慢条斯理地说我说,“我说个立地可得验证的事,让你看看我的真本事可好?”
“好,好啊!”没等年轻人搭话,围观的人们先嚷嚷起来,“姜先生快说,到底是个应事。”
“年轻人,你敢从这里走过那条胡同,我保你半路摔个跟头。”姜子牙挑衅似的看着年轻人的眼睛。
看看前面的胡同,一共没有十步的距离,又都是平平整整的地面,怎么就可以摔了跟头?年轻人以为姜子牙又是拿他寻开心,说话也不客气起来,“姓姜的,这话可是你说的!咱先说好,我要是摔不了跟头怎么办?
“你把我的卦摊儿砸了。”
“一言为定!”
“慢着。”姜子牙神兽拉住就要走的年轻人,问,“你若真摔了呢?”
“依你说怎么办。”
“到你家盛碗粥给我。”
“我当什么大不了的事。没问题。”
大家都以为姜子牙输定了,别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这几步,让个两岁的孩子去走,也不致于摔了跟头啊。大家都不眨眼地看着年轻人朝胡同走去,转眼快到胡同了,有人替姜子牙惋惜,“好好的,非要打这样的赌,你这卦摊儿以后还怎么摆下去啊?”
可是,就在那年轻人刚刚迈步要跨过胡同的时候,突然有条大黄狗从胡同里窜出来,年轻人没有提防,一下被狗撞了个嘴啃泥。这下摔得可是够重,他半天才爬起来。
人群里议论纷纷,有人说:“真是神了,他怎么就算准有条狗要跑出来?”也有人说:“我看未必是他算出来的,许是寸劲儿(方言‘巧合'的意思)吧。”
那年轻人本有些气馁,可听到这边的议论后,又突然不服气起来,站在胡同那儿就朝姜子牙喊:“姓姜的,这不是你算出来的,就是寸劲儿了。有本事你再说个立地可得验证的事儿。”
“你敢走回来,还让那狗撞个跟头。”姜子牙声音不大,但说的毫不含糊。
“好,我就走回来让你看看!”年轻人又来了精神,边往回走,边冲着人群喊,“乡亲们看好啊,看我是怎么又被那狗撞倒的!”
人群里也有指责姜子牙的,“你这话可说大了。别说那狗都跑了,就是回来,他还能眼睁睁看着让它再撞一次?”
然而,谁都不会想到,年轻人刚走两步,那条大黄狗真的像疯了一样跑回来。它的嘴里叼着只老母鸡,一个壮年汉子举着把铁锹在后面追。眼看那狗真的又朝自己跑来,年轻人赶快往一边躲闪,谁知那狗也正要躲他。就这同时的一躲,一人一狗便又结结实实地撞到了一起。任年轻人早有准备,还是被这疯了一样的狗撞了个仰面朝天。
这回人们是彻底服了。“神了,神了!姜先生真是神人哪!”
小村庄本来就不大,没等姜子牙喝完年轻人输给他的那碗粥,全村就都知道了新来的这姜先生是位神人,老老小小都跑到十字街来,要仔细看看这位活神仙究竟长的什么样子。很多人更是带着一直无法解决的疑难事,来求神仙帮忙的。
刘二奶奶来的时候,这里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可她硬是连推带挤地钻了进来。“姜先生,快给二奶奶算算,怎么我家那只芦花鸡十天半月才拣一个蛋。是不是把蛋丢到别人家了。”直到说完这些话,刘二奶奶还在气喘吁吁。
姜子牙面带微笑看着老人,眼不眨,眉不皱,想都不想,张口便说:“您那鸡呀,天天生蛋。是您自己没看好,让它生丢了。丢了的,也找不回;二奶奶,我给您出个法,包您那芦花鸡再也不丢一个蛋。”
“先生快说,出个什么法?”
“再拣到鸡蛋时,您用锅底灰在上面画个叉。这就是个符咒,今后它哪儿也不去,只在一个窝里生蛋了。”
不只刘二奶奶,所有听到的人回家后都这样做了。还别说,这一招真的很灵,从此整个子牙村,再也没有一只丢蛋的鸡了。据说这样的风俗至今在静海一带流传,不论谁家养了鸡,主妇拣到第一枚蛋的时候,都要用锅底灰在上面画个叉,这样就不用担心丢蛋了。
姜子牙算卦百分之百灵验,为人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疑难。不过这个村子实在是太小了,总共二三十户人家,就算家家有事,人人求卦,也没法养得起一个卦摊儿。何况乡亲们天天见面,越来越熟络,姜子牙根本不好意思向他们索要钱物,全凭求卦人随意给些食物。长此以往,他的日子便一天比一天窘迫,竟有整整一天吃不上饭的时候。
刘二奶奶对姜子牙信服得为五体投地,有事没事都要到卦摊儿上来看着,坐坐,偶尔也带些吃食过来。时间久了,她看出了姜子牙的日子难过,便直率地说:“姜先生,你是个好人,二奶奶看不得你受罪。跟你说,指这个卦摊儿可养不活你,你得寻摸着做点别的。”
“倒是想做点别的,看我坐不了呀。”姜子牙脸上露出少有的无奈。
“知道你是个念书的人,做不了力气活儿,二奶奶早替你想好了。”刘二奶奶说得胸有成竹,“眼前不是有条子牙河吗?你二爷除了种地,剩下的力气就去逮鱼摸虾,逮多了,自己吃不完,拿出去跟乡亲换粮食。你二爷种地不上心,地里收的,还不如他逮鱼换得多。我看,就跟你二爷去学逮鱼。多少出点力气,好歹可以管饱肚子。闲着的时间再来摆摆卦摊儿,两不耽误。”
刘二奶奶的话真让姜子牙动了心,是啊,自己空做了回神仙,怎么就没给自己算岀这条活路呢?
(未完待续)
溶洞(连载十)
文/陈子茹
〈二十二〉
股东会结束后,严起回到县志办,沏了一杯上好的铁观音慢慢品着,琢磨着股东会的内容。前两项都是程序上的事,该怎么办就得怎么办,毫无疑义。这第三项成立自己的装修队,自办装修,节约资金办大事嘛,虽是无可挑剔,但他总觉得有些不甘心,这样一个大好的赚钱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了。
这时,手机铃声叮叮咚咚响起,很悦耳。他慢悠悠地掏出手机,摁了接听键,问:“喂,哪一位?”对方答道:“严老弟吗?我是张扬啊。老同学听不出来了,官大架子也大了。”
严起听出是家住山东威海的大学同学张扬,年龄比他长两岁。接到老同学的电话,严起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忙说:“我算什么官哪,一个跑腿的,看领导眼色行事;说什么架子,是老兄羞臊我了,在你面前我敢吗?
“哎佬弟,千万别这么说,这么说我可就没法向你张口了。”
“老兄,跟你老弟有嘛没法张口的,你老兄说话,我尽最大努力就是了。”
张扬说:“你老弟的能量我还不知道吗,一准能办好。你可能还不知道,老兄我如今混得惨,你不帮一把,我就得跳楼。”
严起说:“你老兄不是有工程公司吗?”
“是呀,倒霉就倒这上了,如今活难找,一连俩月了,没活干,好容易找点活,太瘦,干赔不赚。这人吃马喂的,油水都耗没了,还要还贷款。如今是一点辙都没有了,上吊跳楼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求老弟,无论如何给找点活干,就算救了我了。不过,你老弟找到活,我按比例提成。以往咱们合作过几次,你也知道我的为人。求你了老弟。”
“这……”他想到了刚刚定下来的溶洞装修,交给他干最合适了。他又一转念,这是上午股东会议刚刚研究通过的,由虞城自己组织成立装修队,定好的事还能变吗?不过,张扬要是能揽成这活,自己可以拿到提成。以我的面子,或许虞城不会太坚持,如果虞城答应,自己就可以两头拿,比起靠一头来真是强上百倍。他这脑子里一转悠,回答得就慢了,电话那头听出了端倪。
张扬说:“老弟,是不是手头上有活舍不得给我?明天我就拉着队伍过去,上门求救。这活我是要定了,你老弟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
严起支吾了一下,还要解释什么,对方手机一挂。严起再拨怎么也拨不通了,只好由他去吧。
严起反复思考,股东会研究定下来的事,要变卦不容易,可张扬要是真的来了,这蜡坐得可不小。无论如何,也要先拦住张扬。于是他不停地给张扬打电话,可张扬的电话一再显示关机,直到转天上午,一直是打不通。
上午十点一过,严起的手机响了,是张扬打来的。他连忙接听,“电话一直打不通,我说老兄,千万先别来。”
张扬说:“老弟。晚了,我已到你们鱼山了,连夜过来的,刚下火车。还带来两位兄弟,大部队随后就到。”
严起为难地说:“老兄,你也太冒失了,我还没跟人家沟通,别把事搞砸了。”
张扬说:“没什么,反正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我也想儿子,顺便来看看儿子,你别担心。我马上就到你单位了,见面再说。”
不一会儿,一辆岀租车停在了县志办的大门口,严起忙出门去迎接。车上下来三人,分别是张扬和他的副总,还有一位妙龄女郎。张扬给他的副总小王和女郎介绍了严起:“二位,这是县志办严主任,我的老同学。”回过头又介绍他带来的随行人员,严起和小王握手,张扬又指指妙龄女郎,“这是我的妻妹雪娜。”雪娜主动向严起伸过手来,严起连忙握住,“初次见面,不恭不恭,我们这穷乡僻壤,让雪娜小姐见笑了。”雪娜说:“我和姐夫来到贵处,还仰仗严主任关照呢。”
严起把客人让进屋,忙着沏茶倒水。
张扬说:“我来得比较突然,打老弟个措手不及,请老弟原谅。”
严起说:“老兄来是看得起我,还说那些客套话。”
张扬说:“不过,在山东我是混不下去了,靠你老弟在这,我必须转战到这里求发展了。再说,我和前妻的儿子张建大学毕业后,来你们县工作快三年了,一趟也没回去过,我也想他,顺便来看看。所以是来也得来,不来也得来,没有选择了,你老弟就得多包涵了。听老弟昨天的口气,好像是手底下有活?”
“你老兄来得太急,我还没顾上跟人家沟通,要是不成怎办?”
“不要紧,这档子不成咱再找别的,你别有负担。”
严起把溶洞装修的事跟张扬简单介绍了几句,张扬面带喜色说:“那咱就跟虞老板接触接触,看能不能把活揽过来。”
严起拨通了虞城的电话,就说中午和他山东来的同学见个面,也没说什么事情。虞城出于对严起的信任和礼貌,答应和李瑞一起过来。
给张扬接风的酒席在鱼山饭庄摆开,严起做东。这次吃饭,按严起和张扬的设计,只是认识一下,不提工程的事。虞城和李瑞都邀请张扬有空到鱼山溶洞来参观。酒宴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