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284
颗粒名称: 廊坊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之路
其他题名: 记廊坊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成果
分类号: G211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廊坊地区是典型的运河文化区,这里的水系发达,历史上拥有不少繁华的水陆码头。得益于与运河沟通的水系,廊坊地区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廊坊地区的宫廷手艺和民间手艺相互交织,其中“燕京八绝”等宫廷手工制品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创汇大户。廊坊非遗工作者通过挖掘整理、积极宣传等几个阶段,将廊坊非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带动了廊坊手工艺的复兴。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很多手工艺者生活困难,无人可传。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手工艺 非遗

内容

廊坊地区是典型的运河文化区,这里的香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就位于北运河旁;另外,大清河、中亭河、永定河等流经廊坊地区东西走向的河流与运河构成了北方密布的水网。得益于与运河沟通的水系,这里历史上拥有不少繁华的水陆码头,如晚清和民初的霸州市胜芳镇,曾是“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百货杂陈,商贾云集”北方一重要的码头,同时也是直隶六镇之一。发达的水陆交通,为廊坊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并影响至今。
  一、廊坊手工艺的特点
  廊坊地处京畿重地,在运河文化和宫廷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廊坊地区形成了宫廷手艺与民间手艺相互交织的特点。在廊坊,传自宫廷的手艺可谓廊坊非遗的亮点之一。至今廊坊还在传承着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宫廷手艺。自金元以后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宫廷中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工匠,他们创造出了典型的宫廷手艺。但自从1840年后,清廷已无力供应数量众多的宫廷工匠,很多宫廷工匠流落到了民间,他们的之中就有不少在北京创建民间作坊,继续传徒授艺。经过“辛亥革命”后,在民间开设作坊的宫廷工匠就更多了。旧时,有不少的廊坊人就到这些作坊里学徒,如花丝镶嵌的马作文、景泰蓝的顾俊宝等都是跟随来自宫廷造办处的宫廷艺人学习的手艺;另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燕京八绝”等宫廷手工制品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创汇大户,为了扩大生产,北京和天津的工艺品外贸公司纷纷在廊坊的很多郊县创办了磨玉厂、地毯厂、雕漆厂等,并且传授给当地人宫廷手艺。
  就这样,如“燕京八绝”、玻璃油画、苏钟、料器等过去只有皇亲贵戚才能享用的宫廷手艺传到了廊坊,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目前廊坊地区的宫廷手艺分布如下:景泰蓝——大厂、香河;牙雕——永清(张习连)广阳区(许晓芳);玉雕——永清、安次、香河、霸州;雕漆——固安;金漆镶嵌——大厂、广阳;花丝镶嵌——大厂、香河;宫毯——文安;京绣——固安;玻璃油画——文安;苏钟——固安;料器——霸州;百宝嵌——广阳、霸州。这些来自宫廷的手艺,无疑是廊坊非遗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同样,来自民间的布艺、花灯制作、风筝、秸秆扎刻、面塑、泥塑等也密布于廊坊的郊县,这些来自民间的手艺与宫廷手艺构成了廊坊丰富多彩的手艺。
  1.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廊坊地区丰富的手工艺既给廊坊非遗增色不少,同时也给廊坊非遗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但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挖掘整理、积极宣传等几个阶段,将廊坊非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带动了廊坊手工艺的复兴。廊坊是河北省最年轻的一个地级城市,但廊坊非遗却是全省,乃至全国做的最为出色的城市之一,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廊坊非遗工作者的努力。
  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之后,“非遗”这个词在中国逐渐热门起来。但是,那些非遗项目在当地却已有了千百年了,所以对于包括手工艺在内的非遗项目开展调査、挖掘、整理的工作就至关重要。从2006年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到今天的十余个年头里,包括廊坊非遗的工作人员及非遗文化志愿者,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开展对廊坊非遗项目的调査工作,对手工艺的调査,可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些调査工作,对于廊坊开展的各种非遗保护和发展工作,都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调查工作中,廊坊非遗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手工艺遇到了无人可传的尴尬。而导致这种尴尬的根本原因,就是很多手工艺者困于手艺,生活非常的困顿。例如2012年7月当笔者去固安县纸雕艺人家调查的时候,传承人的家里连个像样的电器都没有;还有面塑艺人高继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不能再像自己的先人一样走街串户的挑着担子捏面人,可为了捏面人的手艺不失传,他推掉过很多非常有前途的工作,而自己的生活却一直非常的困难,为了贴补家用,老伴无奈从事保姆工作。还有安次区的手工风筝传承人,2009年全年他靠风筝的收入才7000元,这还不如一些白领一个月的工资。在笔者进行项目调査之时,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手艺人的生活因为手艺而一团糟。这些手艺人了生活的改善可以丢掉自己的手艺,但他们感觉这样做又对不起祖宗和师父;可不放弃,自己的生活却难有改善,在传承手艺提高生活质量两种选择面前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很多手艺人无奈将自己的手艺从过去的职业转变为一种业余爱好,不再指望手艺来养家糊口,但这样做却带来的是手艺的萎缩。更为突出的是,随着机器时代的来临,很多手艺人为了单纯的挣钱,将手艺改成了为器加工,产量上去了,收入增加了,但是却给手艺带来的灭顶之灾。例如,在北工核雕中心永清县的别古庄,很多年轻学徒为了尽快能挣到钱,手艺还没学透就纷纷开起了机雕厂,将机雕作品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商人,甚至有的不良商家将机雕作品冒充手工核雕,这给手工核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三、困于手艺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手艺人会困于自己的手艺,其中既有时代有手艺人个人的原因。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其原因如下:
  (一)手艺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廊坊很多传世的手中,有些项目某个时间段非常的火爆,但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今天已经大大不如往昔了。例如固安的纸雕技艺,历史上是为庙宇中塑神像发展出来的一门特殊的手艺,纸雕手艺曾非常的红火,一直到晚清,在北京的大栅栏都开有门市。众所周知的原因,庙宇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本身就命运多舛,神像都被推倒了,更别提塑神像的手艺了。到了近现代,纸雕艺人没有了地,传承人的爷爷从北京回到了廊坊固安的老家,做起了农民。改革开放后,纸雕的后人,又重操旧业,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没有人再来找到他塑神象,而他又缺乏观念上的转变,只能困于手艺了。
  (二)手艺水准达不到大师级的水准,难被市场认可。在田野调査中发现,很多三四十岁的手艺人,处境最为微妙。由于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达不到更高的层次,其技艺远未达到大师级的水准。在前些年艺术品和文玩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尚能生存,可是随着这一两年,大家都把资金投入到炒楼之后,艺术品和文玩市场大不如之前,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丢了手艺又不会从事别的,不放弃自己的手艺,市场又不是太好。但是面对同样低迷的艺术品市场,对于行内真正大师级的大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依旧供不应求,丝毫受不到市场的冲击。
  (三)放不下身段,死守手艺。现在一些手艺人,总觉得自己的手艺必须像老祖宗一样,无论如何不能做出任何改变,甚至连纹样都必须是传统的,不能越雷池半步。但是今天的审美已经与几百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传承人如果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只能被市场淘汰。
  (四)顽固守旧,无法应付市场的需求。现在还有部分手艺人依旧固守,如传男不传女、手艺不外传等陈规陋俗。这导致手艺无法扩大化生产,即便有了大批量的订单,因为从事手艺人数的数量太少,无法进行市场的拓展,同时也令自己的生活困于手艺的价值。
  四、廊坊非遗保护中心搭好为手艺复兴的平台
  针对这部分生活遇到困境的手艺人,廊坊非遗保护中心十年来采取了多种方法,促使大部分的手艺人能依靠自己的手艺走上致富。
  首先,积极宣传廊坊非遗项目中的手艺和传承人。从2014年到2016年,廊坊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国文化报》合作,每个月登载两个手艺项目;同时还积极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文化月刊》等一些媒体和刊物合作,另外,廊坊本地的《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廊坊电视台等地方媒体也投入到了对廊坊手艺人报道的队伍中来,这极大的宣传了廊坊手艺人和他们所传承的手艺,让更多人知道了廊坊手艺的价值。
  其次,与市场运作比较好的几家非遗项目联合,帮助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在廊坊有不少依靠自己的手艺能发家致富项目,有的甚至还能带动相邻一起致富,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人。例如永清核雕的传承人张习连,前后带出了五百余位年轻人学习核雕,并且还培养了五十多名残疾人徒弟,大家和他一起依靠核雕手艺增加了收入;安次区调河头乡的天置刺绣有限公司,全国各地都有它的分公司,甚至就连英国伦敦都创办了刺绣分公司,他的销售团队就达到一千余人,远远超过公司刺绣工人,这种经营理念,给予了其他手艺人很多启发。廊坊非遗保护中心找到了他们,借助于他们已经较为成熟的销售平台,让更多的非遗项目搭上他们平台,共同发展。
  再次,为一些小手艺人拓宽市场。针对一些小手艺人,比如面塑、纸雕等几个生活比较困难的项目,非遗中心采取的是非常接地气的方法。为面塑项目在市里联系了极几家比较大的超市,让他为顾客现场塑像;与其他的非遗项目联系,积极为纸雕项目联系塑像的生意,基本上每年都能为纸雕项目联系上一两个比较大型的塑像工程。通过一两年的努力,这些个人小项目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传承人的精气神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四、开展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就必须利用好网络这把钥匙。廊坊非遗保护中心,近年来与包括东家、本地的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合作,将廊坊非遗中的手艺项目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比如核雕艺人,充分利用直播平台,现场制作手工核雕,非常受市场欢迎,销售渠道大大的拓展;东家也定期为廊坊的非遗项目推广,很多廊坊的项目都在东家上进行过直播销售,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五、放下身段,既做一些大众市场能中低端产品,又不放弃精品的制作。廊坊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调研的时候,经常做一些传统手艺人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理念。鼓励他们放下身段,做一些大众市场能接受的中低端产品,同时也不要放弃精品的制作,靠中低端市场的收入来养活自己的手艺。例如廊坊胜芳镇的布艺制作项目,一顶狮子帽子做下来就需要四天的功夫,光制作狮子的鼻子就需要一个整天,工钱加上成本,这顶狮子帽子制作成本就得700元钱,如果再想赚钱,至少得卖1000元,可是目前的大众市场上能接受的狮子帽子吗》所以,布艺传承人李凤霞开发出了一种能流水生产的布鱼,一对布鱼市场价格300元,这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同时为了手艺的不失传,她一年内必须要制作五六顶的狮子帽子,主要用于各种展会上,卖给知音者。李凤霞老师这几年靠这种运作模式,既成立了公司,又招收了不少徒弟,保证了手艺的传承。她的成功发展,也转变了很多手艺人的发展理念,纷纷效仿。
  五、结论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理念,更何况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更是日新月异。作为手艺人,如果要想让手艺得到复兴,就必须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首先就是要保证手艺人能靠自己的手艺立足于社会,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手艺能得到较好的传承,而传承正是非遗工作的第一要务。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让手艺能够做到薪传代继,就是硬道理,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手艺得到全面的复兴。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