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运河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283
颗粒名称:
运河记忆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5
页码:
29-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运河容纳了千年时光,也容纳了华夏风情,如果你想寻觅中华民族的记忆,应该静静的阅读一下大运河,她的每一寸波纹里都蕴含着中华文化薪火传承的信息和符号,都散发出中华文化特有的神韵和性格。西青区是大运河的节点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运河文化已经成为西青文化的首要标识,运河记忆也必将成为特色独具的文化交流品牌。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杂志
大运河
内容
【编者按】大运河容纳了千年时光,也容纳了华夏风情,如果你想寻觅中华民族的记忆,应该静静的阅读一下大运河,她的每一寸波纹里都蕴含着中华文化薪火传承的信息和符号,都散发出中华文化特有的神韵和性格。西青区是大运河的节点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运河文化已经成为西青文化的首要标识,运河记忆也必将成为特色独具的文化交流品牌。
廊坊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之路
——记廊坊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成果
文/廊坊市王晟
廊坊地区是典型的运河文化区,这里的香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就位于北运河旁;另外,大清河、中亭河、永定河等流经廊坊地区东西走向的河流与运河构成了北方密布的水网。得益于与运河沟通的水系,这里历史上拥有不少繁华的水陆码头,如晚清和民初的霸州市胜芳镇,曾是“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百货杂陈,商贾云集”北方一重要的码头,同时也是直隶六镇之一。发达的水陆交通,为廊坊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并影响至今。
一、廊坊手工艺的特点
廊坊地处京畿重地,在运河文化和宫廷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廊坊地区形成了宫廷手艺与民间手艺相互交织的特点。在廊坊,传自宫廷的手艺可谓廊坊非遗的亮点之一。至今廊坊还在传承着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宫廷手艺。自金元以后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宫廷中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工匠,他们创造出了典型的宫廷手艺。但自从1840年后,清廷已无力供应数量众多的宫廷工匠,很多宫廷工匠流落到了民间,他们的之中就有不少在北京创建民间作坊,继续传徒授艺。经过“辛亥革命”后,在民间开设作坊的宫廷工匠就更多了。旧时,有不少的廊坊人就到这些作坊里学徒,如花丝镶嵌的马作文、景泰蓝的顾俊宝等都是跟随来自宫廷造办处的宫廷艺人学习的手艺;另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燕京八绝”等宫廷手工制品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创汇大户,为了扩大生产,北京和天津的工艺品外贸公司纷纷在廊坊的很多郊县创办了磨玉厂、地毯厂、雕漆厂等,并且传授给当地人宫廷手艺。
就这样,如“燕京八绝”、玻璃油画、苏钟、料器等过去只有皇亲贵戚才能享用的宫廷手艺传到了廊坊,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目前廊坊地区的宫廷手艺分布如下:景泰蓝——大厂、香河;牙雕——永清(张习连)广阳区(许晓芳);玉雕——永清、安次、香河、霸州;雕漆——固安;金漆镶嵌——大厂、广阳;花丝镶嵌——大厂、香河;宫毯——文安;京绣——固安;玻璃油画——文安;苏钟——固安;料器——霸州;百宝嵌——广阳、霸州。这些来自宫廷的手艺,无疑是廊坊非遗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同样,来自民间的布艺、花灯制作、风筝、秸秆扎刻、面塑、泥塑等也密布于廊坊的郊县,这些来自民间的手艺与宫廷手艺构成了廊坊丰富多彩的手艺。
1.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廊坊地区丰富的手工艺既给廊坊非遗增色不少,同时也给廊坊非遗工作者的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但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挖掘整理、积极宣传等几个阶段,将廊坊非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带动了廊坊手工艺的复兴。廊坊是河北省最年轻的一个地级城市,但廊坊非遗却是全省,乃至全国做的最为出色的城市之一,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传承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廊坊非遗工作者的努力。
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之后,“非遗”这个词在中国逐渐热门起来。但是,那些非遗项目在当地却已有了千百年了,所以对于包括手工艺在内的非遗项目开展调査、挖掘、整理的工作就至关重要。从2006年廊坊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到今天的十余个年头里,包括廊坊非遗的工作人员及非遗文化志愿者,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开展对廊坊非遗项目的调査工作,对手工艺的调査,可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些调査工作,对于廊坊开展的各种非遗保护和发展工作,都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同时,在调查工作中,廊坊非遗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手工艺遇到了无人可传的尴尬。而导致这种尴尬的根本原因,就是很多手工艺者困于手艺,生活非常的困顿。例如2012年7月当笔者去固安县纸雕艺人家调查的时候,传承人的家里连个像样的电器都没有;还有面塑艺人高继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不能再像自己的先人一样走街串户的挑着担子捏面人,可为了捏面人的手艺不失传,他推掉过很多非常有前途的工作,而自己的生活却一直非常的困难,为了贴补家用,老伴无奈从事保姆工作。还有安次区的手工风筝传承人,2009年全年他靠风筝的收入才7000元,这还不如一些白领一个月的工资。在笔者进行项目调査之时,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手艺人的生活因为手艺而一团糟。这些手艺人了生活的改善可以丢掉自己的手艺,但他们感觉这样做又对不起祖宗和师父;可不放弃,自己的生活却难有改善,在传承手艺提高生活质量两种选择面前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很多手艺人无奈将自己的手艺从过去的职业转变为一种业余爱好,不再指望手艺来养家糊口,但这样做却带来的是手艺的萎缩。更为突出的是,随着机器时代的来临,很多手艺人为了单纯的挣钱,将手艺改成了为器加工,产量上去了,收入增加了,但是却给手艺带来的灭顶之灾。例如,在北工核雕中心永清县的别古庄,很多年轻学徒为了尽快能挣到钱,手艺还没学透就纷纷开起了机雕厂,将机雕作品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商人,甚至有的不良商家将机雕作品冒充手工核雕,这给手工核雕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三、困于手艺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手艺人会困于自己的手艺,其中既有时代有手艺人个人的原因。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其原因如下:
(一)手艺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廊坊很多传世的手中,有些项目某个时间段非常的火爆,但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今天已经大大不如往昔了。例如固安的纸雕技艺,历史上是为庙宇中塑神像发展出来的一门特殊的手艺,纸雕手艺曾非常的红火,一直到晚清,在北京的大栅栏都开有门市。众所周知的原因,庙宇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本身就命运多舛,神像都被推倒了,更别提塑神像的手艺了。到了近现代,纸雕艺人没有了地,传承人的爷爷从北京回到了廊坊固安的老家,做起了农民。改革开放后,纸雕的后人,又重操旧业,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没有人再来找到他塑神象,而他又缺乏观念上的转变,只能困于手艺了。
(二)手艺水准达不到大师级的水准,难被市场认可。在田野调査中发现,很多三四十岁的手艺人,处境最为微妙。由于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达不到更高的层次,其技艺远未达到大师级的水准。在前些年艺术品和文玩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尚能生存,可是随着这一两年,大家都把资金投入到炒楼之后,艺术品和文玩市场大不如之前,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丢了手艺又不会从事别的,不放弃自己的手艺,市场又不是太好。但是面对同样低迷的艺术品市场,对于行内真正大师级的大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依旧供不应求,丝毫受不到市场的冲击。
(三)放不下身段,死守手艺。现在一些手艺人,总觉得自己的手艺必须像老祖宗一样,无论如何不能做出任何改变,甚至连纹样都必须是传统的,不能越雷池半步。但是今天的审美已经与几百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传承人如果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只能被市场淘汰。
(四)顽固守旧,无法应付市场的需求。现在还有部分手艺人依旧固守,如传男不传女、手艺不外传等陈规陋俗。这导致手艺无法扩大化生产,即便有了大批量的订单,因为从事手艺人数的数量太少,无法进行市场的拓展,同时也令自己的生活困于手艺的价值。
四、廊坊非遗保护中心搭好为手艺复兴的平台
针对这部分生活遇到困境的手艺人,廊坊非遗保护中心十年来采取了多种方法,促使大部分的手艺人能依靠自己的手艺走上致富。
首先,积极宣传廊坊非遗项目中的手艺和传承人。从2014年到2016年,廊坊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国文化报》合作,每个月登载两个手艺项目;同时还积极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文化月刊》等一些媒体和刊物合作,另外,廊坊本地的《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廊坊电视台等地方媒体也投入到了对廊坊手艺人报道的队伍中来,这极大的宣传了廊坊手艺人和他们所传承的手艺,让更多人知道了廊坊手艺的价值。
其次,与市场运作比较好的几家非遗项目联合,帮助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在廊坊有不少依靠自己的手艺能发家致富项目,有的甚至还能带动相邻一起致富,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人。例如永清核雕的传承人张习连,前后带出了五百余位年轻人学习核雕,并且还培养了五十多名残疾人徒弟,大家和他一起依靠核雕手艺增加了收入;安次区调河头乡的天置刺绣有限公司,全国各地都有它的分公司,甚至就连英国伦敦都创办了刺绣分公司,他的销售团队就达到一千余人,远远超过公司刺绣工人,这种经营理念,给予了其他手艺人很多启发。廊坊非遗保护中心找到了他们,借助于他们已经较为成熟的销售平台,让更多的非遗项目搭上他们平台,共同发展。
再次,为一些小手艺人拓宽市场。针对一些小手艺人,比如面塑、纸雕等几个生活比较困难的项目,非遗中心采取的是非常接地气的方法。为面塑项目在市里联系了极几家比较大的超市,让他为顾客现场塑像;与其他的非遗项目联系,积极为纸雕项目联系塑像的生意,基本上每年都能为纸雕项目联系上一两个比较大型的塑像工程。通过一两年的努力,这些个人小项目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传承人的精气神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四、开展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就必须利用好网络这把钥匙。廊坊非遗保护中心,近年来与包括东家、本地的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合作,将廊坊非遗中的手艺项目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比如核雕艺人,充分利用直播平台,现场制作手工核雕,非常受市场欢迎,销售渠道大大的拓展;东家也定期为廊坊的非遗项目推广,很多廊坊的项目都在东家上进行过直播销售,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五、放下身段,既做一些大众市场能中低端产品,又不放弃精品的制作。廊坊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调研的时候,经常做一些传统手艺人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理念。鼓励他们放下身段,做一些大众市场能接受的中低端产品,同时也不要放弃精品的制作,靠中低端市场的收入来养活自己的手艺。例如廊坊胜芳镇的布艺制作项目,一顶狮子帽子做下来就需要四天的功夫,光制作狮子的鼻子就需要一个整天,工钱加上成本,这顶狮子帽子制作成本就得700元钱,如果再想赚钱,至少得卖1000元,可是目前的大众市场上能接受的狮子帽子吗》所以,布艺传承人李凤霞开发出了一种能流水生产的布鱼,一对布鱼市场价格300元,这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同时为了手艺的不失传,她一年内必须要制作五六顶的狮子帽子,主要用于各种展会上,卖给知音者。李凤霞老师这几年靠这种运作模式,既成立了公司,又招收了不少徒弟,保证了手艺的传承。她的成功发展,也转变了很多手艺人的发展理念,纷纷效仿。
五、结论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理念,更何况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更是日新月异。作为手艺人,如果要想让手艺得到复兴,就必须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首先就是要保证手艺人能靠自己的手艺立足于社会,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手艺能得到较好的传承,而传承正是非遗工作的第一要务。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让手艺能够做到薪传代继,就是硬道理,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手艺得到全面的复兴。
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复兴之路
——以浙江省为例
文/浙江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朱樵
大运河对于浙江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以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水乡文化是浙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类的项目。
随着时间的流逝,运河沿岸众多的非遗项目已面临濒危的境地。传统工艺复兴,今已时不我待。在此,笔者跳出嘉兴市和运河沿岸的局限,根据浙江省传统工艺的实际情况,认为若要做到传统工艺的复兴,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政策和认定依据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数十年来,各地都应该在努力尝试着建立起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度等。而在当下来看,实施起来依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即便如此,各地在准备制定扶持政策、制度条例时,必须要参考的认定依据有两个,分别是2003年10月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2011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振兴传统工艺”的论述,到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再到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之一,再次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201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该《计划》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为“中国传统工艺”提出了一个可以落地的具体方案,同时用四个“最”字盛赞“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无争议、最显科技价值、最有现实意义、最富经济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可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政策制定同样如此。2007年2月15日,浙江省文化厅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2007年5月23日,浙江省文化厅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与评定暂行办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5月25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同时,浙江省对传统工艺的重视程度也是毋庸置疑的。2016年10月,浙江省文化厅编制出台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八大行动”,其中一项即为传统工艺振兴行动。在此之前,2015年12月9日和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扶持木雕根雕石刻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
二、立足传统和大胆创新
传统和创新之间固然是有冲突,但绝不是完全对立。因此,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做到立足传统的同时,也要大胆创新,尤其是要注重理念的创新这种创新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坚持守住底线,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创新,坚决不能舍弃和背离传统,舍弃手工,传统工艺都是需要融入生活的,但凡工艺作品都不能离开其项目中最重要的生活元素。二是要适当跨越界限,非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融入社会发展的,传统工艺也是如此,求发展、求创新一直都是传统工艺类项目努力的方向之一,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以及衍生品的创意设计,都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三是尝试突破极限,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可以尝试融合发展,比如与非遗主题小镇相结合,小镇具有非遗资源主题突出、项目传承保护有效、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发展规划思路明晰的特点,在未来建设的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之中,如果尝试以传统工艺为主题也未尝不可。如有条件,传统工艺类项目甚至可以向投入资金数以10亿计的特色小镇靠拢。
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非遗大省。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四批国遗项目217个,总数位居全国首位,并且每一批的名录数量也名列全国全省区市首位,实现了国遗申报的“四连冠”。此外,浙江已经公布了五批886项省级“非遗”,其数量也同样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当然,更重要的是,浙江同时也是传统工艺大省,此类非遗项目资源丰富,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三雕一塑”(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蜚声中外。在浙江拥有的217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共68项,占比31.3%。在886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共330项,占比37.2%。此外,还有6个传统工艺类项目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数量之所以会更出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技艺立足传统、创新不失传统、项目更显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对于“传统”一词的认定,学术界和民间也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论,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入中国以后,表现的更为突出。“传统”与“非遗”,二者一直都没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学术概念,对二者的认定标准都并非定量。而今,非遗的概念与内涵的说明、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不同机构的职责等等,都需要一次再一次的从《公约》和《非遗法》的立场去坚持不懈的普及。让社会上的普通民众都能够认清,随着这些答案的逐渐显现,“传统”将会被适当的定量化或者被重新定义。
然而,在传统工艺类的非遗项目中,传统与创新如何去认定,界限如何去把握,这些问题在当下显得愈发明显和清晰,而这些问题,也许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三、搭建平台和培养传人
积极建设非遗保护载体与搭建非遗宣传平台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2010年以来,浙江省文化厅先后命名了两批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共120家,其中传统技艺78家、传统美术32家,共占比91.7%。其中,王星记扇业、善琏湖笔厂等5家还入选了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此外,还有一系列的载体可以尝试建设,如省级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甚至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等。
在推动传统工艺的展示交流方面,搭建宣传展示的平台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如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等,此类展会已连续举办多届,集中展示了浙江传统工艺的成果,扩大了非遗传播的影响力,促进了手工技艺项目的市场开发,效果比较显著。什么是非遗?是谁的非遗?谁来保护非遗?如何保护非遗?这些问题对于大部分非遗保护专家学者来说,是“必修课”;对号大部分非遗工作者来说,是“选修课”;但对于大部分非遗传承人来说,或许是“无此课”。而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公约》和《非遗法》里。但是试问,又有几位非遗传承人知晓呢?对传承人进行传统的师承培养体系固然重要,而新时代下的知识体系培训也应该同等重要。
实施以传统工艺传承人群为重点的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浙江江省对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笔者认为,该项研培计划其实更多的像是针对相关非遗从业人员的培训,而非对潜在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传承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少则需要数十年,多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
当然,研培计划也有其一定的可取之处,主要体现在上文提到的提升传承人认知水平方面。计划的开展,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提高传承人在当代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和传承能力,让其在短期内对非遗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新的认知,以期能在思想与行动上都能真正做到薪火相传。
以上几点浅见,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