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92
颗粒名称: 庭院深深
分类号: I269.7
页数: 17
页码: 48-64
摘要: 本文收集杨柳青镇文学作品,《怪圈》、《春天里的童话》和《溶洞(连载八)》是收集自杨柳青镇的文学作品。其中,《怪圈》描述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诡异的情节,引人入胜。《春天里的童话》则以童话般的风格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温馨。而《溶洞(连载八)》是一个连载故事,讲述了探险者在溶洞中的冒险和发现。这些作品以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展现了杨柳青镇丰富的文学创作和想象力。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文学作品 杂文

内容

文/关增社
  六指儿老汉磨豆腐发了财,置彩电于磨坊。一打开电视,电视台记者正在采访山坡上的放羊娃:
  “您怎么不上学呀?”
  “没有钱。”
  “你放羊为啥呀?”
  “卖钱。”
  “卖钱咋用呀?”
  “娶媳妇。”
  “娶媳妇做啥?”
  “生娃。”
  “生了娃娃干啥呀?”
  “放羊。”
  “放羊为了啥呀?”
  “卖钱。”
  “卖了钱咋用呀?”
  “娶媳妇。”
  六指老汉光顾看电视,拉磨的驴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下来,瞪着两只大眼睛,死死盯着电视。六指老汉见状大
  怒,顺手抄起一个笤帚疙瘩,狠狠在驴屁股抽了一下,驴猛的一跳,围着石磨转了起来。
  电视仍在放。
  驴转着转着又停了下来,把脖子扭向了电视。六指老汉见后没再动怒,而是拿起一个青布围裙,对折了一下,把驴双眼捂个死,只轻轻喊了声“得儿”,驴就顺从地转了起来,一圈一圈又一圈,再也没有停。
  去年秋天,六指老汉的儿子老五子到省城来找我,让我帮忙把他儿子川宝送到部队。
  川宝不是刚从省商字院毕业吗?怎么又要参军呢?我有些疑惑不解。
  老五子解释说,这是他老爷爷的意思,说我们一家三代都做豆腐,到川宝这一代说啥也不能再做豆腐了!
  六指老汉的父亲福全90夕岁了对现实生活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福全的曾孙辈川宝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总惦着要吃豆腐渣。
  常言道,“磨豆腐,赚渣子,养活着一家子。”这豆腐渣养活着到川宝这一辈儿是第四代了。
  川宝说,养活嘛,现在谁还吃以腐渣呀。我们家的豆腐渣都喂了奶牛、奶羊或者养猪、养鸡了,老五子说,做豆腐是个细活。黄豆、大豆,或黑豆都可以做豆腐。首先得选豆,把其中的霉豆、坏豆剔除。接着用石碾嗑豆、脱皮,把豆皮去除(现在不去豆皮了)。再用好水进行浸豆,浸一夜后用石磨磨成浆。人工的石磨不如用电的钢磨快。你如果说,福全,这石磨和钢磨不是一样磨豆浆吗?福全一听就火了,大声嘟嚷着说:“你懂个屁。”
  老五子说,用石磨磨豆子是老爷子定下的规矩,说钢磨转速快、温度高,磨出的豆浆变味了。豆子磨成浆后得“杀沫”,用一小勺着火的热油泼向生豆浆“杀油沫”,再用滚烫的开水倒入生豆浆“杀水沫”,边倒边搅,至到生豆浆里没有沫(气泡),之后装入布口袋揉搓过滤,漏下的豆浆汁放在锅里煮,煮开锅后淘入瓦器里等着点卤,布袋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腐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过去,家家户户只有过年才做一模子豆腐,用豆腐渣掺上玉米面,加上盐、五香面、葱花,蒸成渣子饼子,和白面馒头一样受欢迎。还有的用豆腐渣掺些豆腐发酵,利用其久放发酸变臭的特性,糟成臭豆腐,也别有风味。
  现在豆腐渣没有人吃了,但做豆腐的得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腐渣漏过布袋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出豆腐多,但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磨成浆的没磨成浆,留在豆腐渣里,豆浆出得少,豆腐当然就少了。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开石磨上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声一层,再踢出新沟儿来。
  老五子说,现在没有杵凿石磨的了,磨子钝了就得自己杵凿,很费时间。为了不影响磨豆子,家里制办了三套石磨,两盘大磨一套用毛驴拉,一套用电动机经减速器减速后带。还有一盘直径一尺半、人小拐磨。还瞒着福全老爷子偷偷买了一台德国产的钢磨。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福全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凝起来的豆腐脑儿盛在用四块木板围起来的屉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压久了,布里的豆腐就成了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一层一层装在豆腐车上,敲着梆子沿街叫卖。当天卖不了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放在冷水里。
  福全学徒做豆腐时,30岁了,还没碰过女人。福全学点卤,总点不好,师傅说,还记得吃妈妈的奶子么?福全摇摇头,脸红到脖根儿。师傅说:“记住,好豆腐颤颤的就像女人的奶子。”
  黄河决口发大水那年,村里来了逃荒的母女俩,母亲饿死在福全家门口,女儿成了福全媳妇。
  福全讨了女人,摸过之后,叹一口气,说,豆腐,豆腐。福全的女人听了奇怪,说你做豆腐做出病啦!
  第二年,福全的女人给福全生了个大胖小子,生下来右手就多个小手指,取名“六指”。看着六指吃奶,福全咽了一口吐沫,说,豆腐啊,豆腐。福全的女人听了有些生气,说,快出去做豆腐去吧!
  福全刚出家门,就被日本鬼子抓了劳工。先去的青岛,辗转押解到日本,在福冈三井矿山被强制从事重体力劳动。
  一天,中国劳工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会做豆腐的站出来。福全头皮一阵发麻,以为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战战兢兢地站了出去。又命令会木匠活的站出来,结果是除了会这两样的都被赶回去接着挖矿。
  福全开始给日本人做豆腐。日本人吃豆腐,劳工用豆腐渣煮粥喝,一顿只给稀稀的一小碗。繁重的重体力劳动,加上连冻带饿,和他在一起的一百多名劳工,两年时间,福全眼铮铮看着死了21人。
  日本投降了,举国欢庆。在日本的劳工扬眉吐气,打、砸、抢狂欢,大吃大喝庆祝。福全给劳工们炖了一大锅猪肉豆腐粉条,每人盛了一大碗,八十多人还没盛到最后一位,第一名已经吃撑了,后经抢救无效撑死了。连续两年每顿只喝一小碗豆腐渣稀粥,乍吃“硬菜”不受呀!福全说,还是豆腐渣好。
  “低指标、瓜菜代”那年,六指虚岁20,福全老爷子把豆腐坊交给了儿子。节粮度荒,树皮剥光。粮食短缺,豆类更是稀缺之物。开始,六指的换豆腐车变成了豆浆车,30粒黄豆换一大碗豆浆,一斤黄豆换二斤豆腐。后来,黄豆越来越少,干脆就不做豆腐了,改做不出豆腐渣的全豆浆。
  就是这“全豆浆”救了全村人的命。
  全村八个生产小队的仓库里仅有的8麻袋黄豆种子全集中到了六指的豆腐坊,二百多户村民,每户每天可以领到两大碗豆浆。
  为了把豆腐渣全部过滤到豆浆里,多出全豆浆,六指磨豆子由过去磨两遍改为磨五遍,磨一遍装入口袋过滤一次,直到剩不下豆腐渣。
  外村社员羡慕我们村能喝上豆浆,姑娘抢着往我们村嫁,小伙子乐意入赘到我们就这样,峰尚村姑娘小兰子成了六指媳妇。
  改革开放后,村里一下子冒出来五、六家豆腐坊,六指家的豆腐坊冷清了。但没过多久,六指家的豆腐坊又火了。原来新上的几家都是用机器磨豆浆,点豆腐不用卤水用石膏或者用葡萄糖酸钙,还有的掺生豆浆做“包浆豆腐”,掺胶做“橡皮豆腐”……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导致成自相残杀。不到一年,客户们又回到了六指家豆腐坊。除了村民吃六指家的豆腐,周边二十多家饭店也定购,政府机关食堂每周至少买一盘豆腐。
  短短几年,六指儿老汉真的靠磨豆腐发了财。除了“磨豆腐,赚渣子,养活一家子”外,还用卖豆腐攒的钱盖了新房,盖了新豆腐房。买了小轿车、厢货车、农用三轮车。该置办的都置办齐了,就把做豆腐的生意交给了儿子老五子。
  老五子根据市场需求做豆腐。家里既有传统石磨,又有机器钢磨。豆腐脑、豆腐既有卤水点的,又有石膏点的。还把豆腐进行了深加工,有豆腐皮、豆腐丝、豆腐干、豆腐豆腐肉等十几种豆制品。可以说,把传统豆腐做到了极致。
  但福全并不满意,一吃豆腐就摇头,说这不是石磨豆腐,肯定是机器做的,这豆腐不行,味道不鲜……六指媳妇说机器还是由德国进口的哪!福全用没牙的嘴说,奶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没有人听懂老爷子在说什么,家里人很久听不懂老爷子有时候在说什么了。
  家里人最后一次听懂福全说的话是,别让“川宝”做豆腐啦!但过去总认为他在说,给我弄口豆腐渣!
  川宝如愿参军入伍,并且到了我的老部队。四个月的新兵连训练结束后去了团后勤生活服务中心,仍从事家传的老本行——磨豆腐。用豆腐渣喂了两头奶牛、两只奶羊和十来头猪。
  虽然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但其中的东西只不过是周而复始。
  (注:日本在侵华战争末期,为补充穷兵黩武造成的国内劳动力严重紧缺,从中国强掳劳土押解日本强制从事重体力劳动,记载在册者即近4万人,死亡率高达17.5%。其中,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共使用5517人,成为日本矿山企业奴役中国劳工最多的公司,有1072人死在残酷的奴役之下。)
  春天里的童话
  文/乔沐
  梅的母亲是上海人。梅小的时候,母亲在每年的春天,总会带着梅去上海的姥姥家小住一段时间。现在回忆姥姥家的情景,梅总觉得摸摸糊糊的没有什么特殊印象,似乎和和当时上海所有的里弄一样,狭窄的巷子,低矮的阁楼,简陋的家具和拥挤的人群。唯独姥姥家院子里的那棵桃树给梅留下了至今也无法忘却的记忆。其实,那棵桃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只是一棵和任何桃树没什么两样的桃树。完全是因为姥姥曾经讲给梅一个与这棵桃树相关的故事,才使梅对这棵桃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记得那是在一年一度的桃花即将凋零的一个夜晚,吃过晚饭的姥姥和每天一样,将小木凳放在院子中央那棵桃树下,坐在木凳上的姥姥将后背靠在桃树的树干上,仰着头久久地望着树冠上那些不时倒地下飘落着枯萎花瓣的桃花,神情专注得让梅怀疑她好像已经看到了满树的绿叶和满枝桠的果实。
  还不谙世事的梅,依偎到姥姥的怀里,逼着姥姥讲故事。姥姥问梅想听什么故事。想听没有听过的故事了!什么《天方夜谭》、《伊索寓言》,还有《格林童话》中的那些故事,梅早已经听得不耐烦了。尽管姥姥早年留学英国,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也难以满足梅每天都要听新故事的要求。今天,面对梅再次提出的要求,姥姥沉思了一会儿,好象是下决心似的对梅说:“好!今天阿拉姥姥就给侬讲一个新故事! ”于是,梅就听到了下面的故事。
  欧阳敏求一走下在海上颠簸了几十天的邮轮,就被久别的家乡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和到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所感染。记忆中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纸碎金迷与遍地哀号的腐朽衰败景象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推倒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老百姓灿烂笑脸和开心歌声。
  见此情景,欧阳敏求激动不已,他为自己历经百年屈辱,遭受遍体疮痍的祖国终于摆脱了外国列强的瓜分和蹂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高兴得流下了热泪。他十几岁就随着为躲避战乱之苦的父母一路漂泊,最后来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虽然,依靠父亲在一家大学教授古汉语挣得的薪水,使一家人得以生存,他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世界顶级的音乐艺术熏陶,使之后来成为维也纳一家名气很大的交响乐团的专业作曲家。可是,他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不思念着生他养他的家乡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维也纳后,欧阳敏求立刻产生了归国的强烈愿望。可是,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使他叶落归根的愿望搁浅了。直到六十年代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才重新燃起思乡之情。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获得了奥地利的离境签证,实现了他的多年夙愿。
  欧阳敏求站在黄浦江边,眺望那高悬在座座楼宇之,上取代了万国旗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更加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一个旋律在心中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强烈地撞击着他的胸膛,使他的创作激情无法抑制。于是,他快速回到下榻的宾馆房间,提笔伏案,随着心中乐章的不断喷涌流淌,在晨曦照进房间的时候,《春天交响曲》的曲谱已经完整地跃然纸上了。
  欧阳敏求是应聘上海某音乐学院任教而回到故乡的,报到后,他即刻将《春天交响曲》的稿子投寄给北京一家音乐期刊。之后,就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了。
  时间在欧阳敏求十分繁忙的教学和教研中飞快地度过,转眼他已经回国半年了。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打开一看,是一个请柬,约请他赴京观看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举办的大型音乐会。同时通知他,《春天交响曲》将作为音乐会的主要演奏曲目参演。
  欧阳敏求如约来到北京,准时进入举行音乐会的音乐大厅。落座后,他发现这次音乐会的规格不同寻常,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人也出席了音乐会。
  音乐会开始了。在阵阵的掌声中,曲目在连续不断演奏着。到了最后一个演出曲目了,当那从欧阳敏求心中流淌出的旋律在音乐殿堂骤然响起后,立刻将所有在场的人吸引住了,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人们的情绪也在变化着,可以说,已经完全沉浸在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之中了。
  在一阵高昂激越的乐曲声过后,响起了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欧阳敏求抬眼望去,见从首席位置站起的一袭白纱的少女,以极其娴熟的技艺正在淋漓尽致地演奏着作为《春天交响曲》核心的第四乐章《春之恋》。随着少女指间飞出的音符,让人们尽情享受着如泣如诉、如梦如幻的优美旋律。
  少女的演奏不仅令所有身处音乐大厅的人们深深陶醉,更让欧阳敏强惊叹不已,自己从事音乐创作以来,第一次遇到如此透彻领会并且恰到好处地处理和诠释自己作品的人。他惊喜终于遇到了知音。
  突然爆发出长久不息的雷鸣般的声音,使欧阳敏求从感慨中回过神来,发现人们在用掌声赞誉少女和交响团的演出成功。音乐会结束了,趁国家领导人走上舞台与演员合影的机会,欧阳敏求挤到靠近舞台的地方,近距离地看到了那位拉小提琴的少女。
  少女纤细高窕的身材和美丽端庄的容貌,让欧阳敏求砰然心动,使他顷刻间彻底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欧阳敏求一下子就让这位才高貌美的女子占据了自己心中的全部空间。可惜的是,他没有机会与少女接触。无奈的他只好怀着十分怅然的心情离开了北京。
  回到上海后,欧阳敏求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位拉小提琴的少女。欧阳敏求虽已过了而立之年,父母去世后,至今仍孑然一身。孤独的他多么渴望得到这位心仪少女的爱呀!可是,他清楚地知道这是无望的单相思。因为,少女连自己这个人都没见过,怎么能够知道他爱上了她呢?于是,他嘲笑自己的多情,检讨自己的幼稚,渐渐地使心中的波澜趋于平静了。
  就在这时,一封北京来信让欧阳敏求的心再次荡起了涟漪。信是中宣部文化司寄来的。信上说,那次音乐会不仅受到了国家领导的好评,在首都文艺界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春天交响曲》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所以,决定召开《春天交响曲》主创和主要演奏人员研讨会,邀请欧阳敏求届时参加。
  看完信,欧阳敏求马上想到这是一次与那位拉小提琴的少女相见相识的极好机会,因为,他猜测她肯定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
  于是,他以十分急切地心情去了北京,果然不出所料,在他刚刚住进会议为他安排的房间,还没来得及洗一把脸,就听见了敲门声。门开启后,他日思夜想的那个人就象小燕子一样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
  少女以年轻人特有的活泼和热情,一下子拉住了欧阳敏求的手,欢快地说着:“哇!我终于见到了才气加帅气的欧阳老师了! ”接着,她又说:“是您的《春天》让我一夜成名,我该怎么感谢您呀?”
  此时,一贯自诩能言善辩的欧阳敏求突然变得十分木呐,只会搓着双手连连说着:“不客气!没什么!”
  见此情景,少女忍不住开心大笑了起来。这样一来,欧阳敏求更是不知如何是好,脸涨得如红脸关公,汗也从面颊淌了下来。
  欧阳敏求的窘态终于让少女止住了笑,从自己的挎包中拿出手帕,主动为欧阳敏求轻轻揩去脸上的汗水。动作是那样的自然,既显得大方得体,又蕴涵着体贴入微。一下子就把两个陌生人的情感拉近了。
  逐渐恢复常态的欧阳敏求在少女滔滔不绝地自我介绍中知道了,她叫柳眉,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才一年。她生长在音乐世家,父母都是从事音乐工作的。她五岁起就在父亲指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至今已经与小提琴相伴十八个春秋。这些年,她学习、演奏过无数中外名曲,但是,最让她喜欢并为之倾倒的就是《春天交响曲》中的《春之恋》。她十分动情地说,每当音乐在她耳边响起时,她都会感觉心在随着旋律跳越、悸动。油然而生的激情就会使全身的热血沸腾,身体好象飞了起来,慢慢地飘向天空,飘向四季如春的山野和田园。所以,她每次挥洒自如地演奏完《春之恋》,听到骤然响起的掌声时,都会产生想早日见到欧阳老师的愿望。后来,愿望变成了思念,与日俱增的思念搅得她心绪难宁,坐卧不安。听说欧阳老师这次次要来,她高兴得昨晚彻夜未眠。
  柳眉发自肺腑的倾诉和随之流下的泪水,让欧阳敏求惊喜地知道了她也在深深地爱着他。于是,爱情的潮水即刻冲开了理智的堤坝,欧阳敏求一下子把柳眉紧紧地拥在了怀里……
  三天的研讨会很快过去了,沉浸在如胶似漆的热恋中的欧阳敏求和柳眉即将分手了。他们是多么地难舍难分哪!可是,为了各自的事业和追求,还是不得不接受分离的痛苦。
  虽然他们相距遥远,从此结下的挚爱却在每天从没有间断的书信往来中与日俱增。他们谈工作,谈生活,谈理想,更多的还是相互倾诉着不尽地思念和爱慕之情。在鸿雁往返三百六十五次之后,他们商定在下一个万物复苏、桃花盛开的季节,相约在上海外滩,然后步入婚礼的殿堂。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疯狂的年代和多事之秋。那场突入起来的急风暴雨首先摧毁了《春天交响曲》,接着,灾难就无情地降临到欧阳敏求的头上。多么难以忍受的非人折磨也没有让欧阳敏求失去求生的欲望。可是,在他听说所有参与《春天交响曲》演出的人员都受到了珠连,特别是主要演奏者柳眉因为与欧阳敏求的恋爱关系而遭受了非人迫害后,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决心奋起抗争,向北京上书申诉,严词指出对《春天交响曲》的污蔑歪曲和对他及柳眉等相关人的诽谤迫害都是无辜的,是不人道的,是违反党的“双百”方针和国家宪法的。
  令欧阳敏求没想到的是,接踵而来的更加残酷的迫害。更让他倍感惨重的打击是,当他辗转听到了柳眉因不堪折磨,含冤九泉的消息后,彻底绝望了。他决心随柳眉而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向着他“向往”的世界义无返顾地纵身跃去。
  十年后,高位截瘫的欧阳敏求坐在轮椅上迎来了举国欢庆的日子。可是,严重的身心疾患已经无法让他重返终生热爱的音乐教育讲台。
  然而,欧阳敏求并没有停止在音乐道路上的求索,他以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向往,又满含激情创作了一部新的交响曲《春天序曲》。不想,作品很快在全国最权威的音乐期刊上发表,又很快被国家著名交响乐团搬上舞台。并且,很快风靡全国。
  再一次倍受世人瞩目,被誉为一代音乐大师的欧阳敏求,不仅得到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慰问也接连不断,更有一些崇拜他的女性通过各种方式向他表达爱慕之情。对此,欧阳敏求毫不动心,因为他早已把他全部的爱献给了柳眉。所以,他始终无怨无悔地甘于孤独、甘于寂寞。
  其实,他并不孤独,也并不寂寞。在他从被关押的牛棚里解放出来,回到上海老宅后,就在院里栽了一棵桃树,每逢桃树绽放的季节,他就每天自己摇着轮椅,来到黄浦江边,从晨曦乍现到夕阳西下,一直守望到桃花谢了,枝桠上长出了小小的毛绒绒的果实。
  了解欧阳敏求的人都知道,他是在等待着他心中的那个人。欧阳敏求一直在坚信他的柳眉没有死,总有一天会来到他的身旁。所以,他认为有心中的希望每时每刻在陪伴着他,就谈不上孤独和寂寞。
  就这样,欧阳敏求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越来越衰老了,最后变成了满头鹤发的耄耋老人。
  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欧阳敏求已经没有力气自己摇着轮椅去黄浦江边了,但他还是求人把他推到了和柳眉约定的地方。他依着轮椅的靠背,极目眺望着落日的余辉,眼中的希望开始暗淡了。
  忽然,他看见了一个让他心跳的身影。他屏住气息凝视着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的面孔,他还看见了来人手里拿着一把小提琴。接着,他看到了那个与他同样一头银发的老妪,慢慢地将小提琴抬了起来,随后,那支《春之恋》的音符便随着美妙的旋律在黄浦江边悠扬地回荡起来……
  姥姥说:“故事讲完了!”梅说:“没讲完! ”梅问姥姥:“欧阳敏求是谁?”姥姥没有告诉梅。梅又问:“那位叫柳眉的人还活着吗?”姥姥也没有回答。又过了些年,梅长大了,姥姥也去世了。梅存在心中的这个疑问终于没有得到破解。后来梅想,很可能是姥姥被我逼得没办法,才在那个春天的夜晚信口为我编出了一个让我无法忘却的童话。
  溶洞(连载八)
  文/陈子茹
  屈利没退休时是虞城和李瑞那个局的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单位的车辆,开车的技术没问题。他们八点出发,不到十一点,就到了鱼山。虞城在板房门前迎接他们,一一跟他们握了手,说:“李局,让两位老兄先吃顿便饭,然后再进洞。”
  屈利和赵桥都说先看完再吃饭。虞城说:“也好,李局,那你受累带两位老兄先参观参观。我还有点事要办,等老兄们出来,咱一起去吃饭,顺便叫上严主任。”
  一个多小时后,李瑞和屈利、赵桥从洞里出来,就和虞城下山乘车去了鱼山饭庄,严起已等在饭店门前。虞城他们下车后,把屈利和赵桥介绍给严起,互相握罢手,一起走进饭店的单间坐定。屈利和赵桥把溶洞大加赞扬一番。
  虞城说:“溶洞是不错,不过如今离开业纳客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得等到开业后才能知道结果。”
  屈利和赵桥说,没问题,这就是一个聚宝盆。严起和李瑞也附和说,虞老板别把事情看得不乐观,以我们看,这溶洞是最牢靠的聚财机器。
  屈利说:“虞老板,你也别这么低调打掩护。你能发大财,也让我们跟着沾点光。我们想投点股金,咱一块儿干,你控股。盈利时,我们跟着分点红,怎么样?”
  赵桥也说:“虞老板,就算你拉我们一把。”
  虞城是精明人,话说到这份上,还能不明白这二人的来意吗?他同时也对李瑞有了一些猜疑,难道是李瑞把他们叫来的?但这些念头只是在大脑里一闪,丝毫没有表露。他宽厚地对屈利和赵桥说:“二位老兄如果看中老弟这破烂摊子,想参与的话,我是欢迎的。人多力量大,有险共担,我和李局的肩膀头不是更宽阔了吗?”他脑子一转,想试探一下李瑞和严起,“李局、严主任,这段时间你们太辛苦了,这溶洞你二人理应有份的,即使屈利和赵桥想入股,你们二人更应该优先参与。就是梁理事长也应该让一让,如果他愿意也让人家入进来。”
  虞城这话一说出口,严起和李瑞立即响应。严起说:“我参股,家里有点闲钱,放着也没用,投进来,也能为溶洞建设派点用场。梁理事长那里恐怕得虞老板亲自问一问了。”
  李瑞也说:“行,我也参股。”
  虞城心里一下子都明白了:就是严起和李瑞想参股,只不过他们不好直说。这倒也没什么不好。按眼前他手中的资金,找洞鉴定和洞内简单的修整,就已耗去大半,后面的工程真有点捉襟见肘。吸引几人入股至少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于是,他拿手机拨通了梁理事长的电话,向他说明了原委,没想到对方拒绝得很干脆,说自己是公务员,又是这项目的牵头人之一,是不能参股的。
  虞城关了手机说:“梁理事长不参加,就咱们几个人吧。说说吧,咱们各投多少钱。我的账上还有五百万元。
  我全部投进去。”
  屈利说:“我投五十万。”
  赵桥也说:“我也投五十万。”
  严起说:“我投一百万。”
  李瑞说:“我投三十万。”
  虞城接着说:“我是控股的不说了,前期工作李局和严主任出了不少力,应该在配股上体现出来。回头请个经济师算一下所有的股金占的比例,我建议,给李局和严主任每人多配一百万元的股,也算对二位前期工作的补偿。不知屈、赵二位老兄有什么意见?”
  屈利和赵桥虽不大情愿,但也说不出反对的理由来,“就按虞老板说的办吧,我们同意。”
  虞城说:“咱说干就干,李局,你明天就开始办这件事,把咱的股份算出来,落实到个人头上,找律师起草一份合同,签署后几位也快一点把资金打到账户上,不能误了咱的工期。”
  “行!”几人异口同声。
  十八
  他们这顿饭吃到下午三点多,严起有事先走了。虞城提议,屈利和赵桥来鱼山的机会较少,就在这歇一晚:明早再走。他让李瑞领他们转转。自己还得上山,晚上回来一块儿吃饭。
  虞城回到板房办公室,他的手机响了,是乐飞打来的。
  乐飞说,鉴定会上虞城托他联系已建成的溶洞参观学习的事,他已跟易县溶洞方面联系好了,近期就可以去。虞城听后很高兴,说是明天就可以和李瑞、赵立本一起动身去参观学习。
  第二天早晨,李瑞送走了屈利、赵桥,就上唱水山去找虞城。赵立本已在虞城屋里等候,他俩正讨论装修设计方案,见李瑞来,就拉他一起议论。这时出租车司机打来电话,车已在山下等着了。三人急忙下山,上了车,又接上乐队长,直奔易县而去。
  十九
  三个钟头以后,他们到了易县溶洞。溶洞的开发商何琦在办公楼前等待他们。车停下后,乐飞跳下车和何琦握手,然后把虞城、李瑞和赵立本介绍给何琦。他们相互握着手,虞城说:“我们是向何老板学习取经来了,何老板可别嫌我们几个小学生麻烦哪。”何琦笑着说:“您别客气,只要是虞老板想知道的,我毫不保留。”他把他们让进一间会议室。喝了一杯茶,虞城就说:“何老板,咱们进洞吧。”
  何琦说:“不再歇一会儿了?好,咱们说走就走。”
  进入洞口后,何琦边走边给大家介绍。洞内的景观均为乳白色和琥珀色钟乳石形成。色彩艳丽,晶莹剔透,造型奇特,千姿百态。令人们唏嘘不已。
  感慨之虞城小声问何琦:“何老板,您这洞里景观如此集中突出,令人赞叹。在景观装修上有什么好的经验,老兄千万可别保守呀。”
  何琦说:“虞老板,如今有个时尚的词,叫包装。多好的产品也得包装。比如说,这溶洞中灯光,,什么样的景观气氛配什么色彩的灯光,配哪种形式的灯光,是射灯、探照灯,还是旋转灯光,这都需要研究。再如景点集中也要突出主题,这也需要创意和修整。另外洞内洞外的环境氛围如何包装好,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虞城说:“这方面我们没有经验,老兄可得多指导哇。”
  何琦说:“没问题,乐队长的事就是我的事,有乐队长你还担心什么呀。”
  他们前行了一段,何琦说:“不过,虞老板,你们也得有自己的设计创意呀。”
  虞城不住地点头。
  走出洞来,虞城问赵立本:“洞内的景色都看好了吗?”
  赵立本说:“看好了。”
  “何老板的话都听清了吗?”
  “听清了。”
  这时,已近中午,何琦把他们让进洞外路边的一家很洁净的饭店。据何琦介绍,这些大大小小的饭店,都是溶洞对外开放后建起来的。乐飞说,这就是旅游景点开发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他转过头来对虞城说:“虞老板,流花峪一带的繁荣,你老的溶洞能不能做大做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啊。作为鱼山人,我衷心希望你能成功。”
  虞城忙说:“谢谢乐队长,有您的帮助,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因下午还有很多事要跟何老板探讨,虞城坚持不安排酒水,简单吃了些饭,就回接待室去听何琦介绍经验。
  虞城说:“我们现在正在设计洞内装修,已计划了几遍了,都没敢敲定。这次在您这学到不少东西,我们回去再做一次修改,很快就会请您和乐队长前去帮我们把把关。何老板、乐队长,到时候可不能嫌我们麻烦哪。”
  乐飞与何琦都说没问题。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