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省试:“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53
颗粒名称:
省试:“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一)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2
页码:
63-64
摘要:
本文描述了唐代科举考试的前奏——省试。首先介绍了省试的序幕,以及各地举子在京都的报到、审核和考试过程。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举子为取得金榜高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向名公贵人呈送自己平时的习作,以及在省试前进行“元会”等活动。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学
作品
内容
全国诸州府县的举子,在孟冬之际(不会晚于十月),陆续贡举于京都,他们与国子监的生徒相汇,出现在长安的街头坊尾,等待着参加与关试有着紧密关系的前奏——省试。
省试之序幕
各地举子至京都后,首先,便是要到尚书省报到,“至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省,为第”、“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尚书省中的户部对举子所投递的材料,如家状(即举子填写的本人家庭情况的表格,基本内容包括籍贯和三代名讳等)、文解(即各州府发给举人的荐送凭证,举子将凭证向尚书省进行投递)进行审核辨伪,后再由考功课进行省试,可者及第。但在开元二十五年之后,则改由礼部侍郎知贡举。考试便由礼部进行,之所以有所改变,原因在于“(开元)二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关于李昂事件,《唐摭言》卷一《进士归礼部》中,同样有相关记载。
举子将文解和家状交给尚书省之后,接下来,则要结款通保,且要交代在京都寓居之地。那么,何为“通保”呢?所谓,“通保”,基本有两种类型,一则为举子互保,亦称为“合保”,而这里,又分为衣冠与江湖之士二种。“衣冠”一般泛指官僚士大夫以及登科有声望者;江湖之士,则说的是没有官职的一般地主阶层。第二种类型,则是有做官的人相保的,一般适用于制科举人,这里不再赘述。
在向尚书省交递文解与家状、合结通保之后,进行省试之前,举子为了取得金榜高中,于是,他们还要向名公贵人,尚书礼部投递自己平时的习作。这是因为,当举子面对尚书礼部所出的试卷时,或许并不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况且试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他们要在试前,向有声望者呈送自己的习作,期盼着他们能够给与提携,憧憬着为主考官所赏识。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参加省试的举子所愿的,同时也得到了主考部门的共鸣——纳卷,即举子们必须按照礼部之规定,提交自己的平日作品,以备为所鉴。而举子们向名公贵人所投递的习作,便是行卷。这些行卷与纳卷,虽是举子们为考试而准备的平日习作,但这些作品,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再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起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例如,武宗会昌三年,王起为知贡举,就有户肇呈送的《上王仆射书》,文中卢肇既表明自己的志向,同时又表达了对王起的敬慕之意,并在文末献赋一首,结果,同年进士科的状元便是卢肇。又如,刘得仁所作的《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之二,“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回看骨肉须堪耻,一着麻衣便白头”,道尽了众多举子对科考欲罢不能、心酸失意之情。仕途漫漫,宦路坎坷,不言而喻。还有更直接者——元和七年,举子李固言行卷于许孟容(许孟容为当时的知贡举),许阅后,大为赞叹,许诺李固言为进士科状元。正如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所言,“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己定于胸中矣”,可见,行卷与纳卷对于举子登第是多么重要!由于举子投呈行卷与纳卷的习风,其影响所及,即使是当时已成名的文士,往往也会将其佳作献于显贵之前,以沽名誉,或期冀结托。因此,在唐人的文集中,所见的投献文赋的书简,多辞意卑仄,甚至不免龌龊,但,在当时来看,亦不足为奇了。当然,此风,在客观上也推进了唐代文学之兴发。
之所以在省试之前的行卷与纳卷,会起到如此大之作用,这与唐代的荐举之风密切相关。有唐一代,荐举自始至终都是一条重要的入仕之径,对唐代科举取士进行必要补充,普遍地存在于唐代取士选官的环节之中,其实,在省试之前,可所见端倪——这些参加省试的举子,都是由诸州府县“发解试”而举选出来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举子”本身便是一种“荐举”,只不过其形式必须要通过考试与品行审查的认可的官方行为而已。行卷与纳卷的兴盛,与唐代不糊名也有一定关系,在省试前,举人名气越大,使主司预先知晓该举人才识之高下,那么,擢第胜算也相应的成正比——“先声后实”。
在省试之前,举子们除了极为重要的行卷与纳卷之外,有一些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元会”则是众多活动中,较为有趣的。
“长寿三年制,始令举人献岁元会,列于方物前,以备充庭”,便简要的描述了元会的场景。其实,在古代,这些举例,是被视作贡品由诸州贡举于朝廷的,并作为庆贺元日的礼物,在元日那天,由皇帝召见,以表接受,并且在长寿三年之前,举子们是“陈列”在所贡物品之后的,由此可见,举子的地位是相当低微的。于是“长寿二年十月,左拾遗刘承庆,上疏曰:‘伏见比年以来,天下诸州所贡物,至元日,皆陈在御前,唯贡人独于朝堂拜列,……既充岁贡,宜列王庭,岂待金帛羽毛,升于玉阶之下贤良文学弃彼金门之外?恐所谓贵财而轻义,重物而轻人。伏请贡人至元日引见,列在方物之前,以备充庭之礼。’制曰:‘可。’”。这才有举子“御前”拜见。而当时元会参见皇帝的场面,宋人沈括,却有一段有趣的描述:“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盖欲限其前列也。圣有互相抱持,以望座者。……常言殿廷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由此可见,当时元会情状之纷乱。中唐安史之乱,“兵兴已来,四方不上计,内外不会国者,二十五年矣”,元会便停见了二十五年。
元会之后,那么距离省试的时日便近了,但在此中间,举子们还要到国子监去拜谒孔子像,并且要听学官们讲经问难,“其诸州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宜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二开讲,质问其义”,以实现皇帝的“所望于习才”的目的。
当一切活动都举行完毕,贡士们便要迎来他们人生转折之事——省试。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