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西诗丛》研讨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14
颗粒名称: 《卫西诗丛》研讨会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9
页码: 4-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卫西诗丛》专题采风研讨会,邀请了冯景元、黄桂元、宋曙光、刘卫东、曹霞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参加。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学 作品

内容

编者按
  11月17日,市作协文学院、创研室,西青区文化馆《杨柳青》编辑部共同邀请冯景元、黄桂元、宋曙光、刘卫东、曹霞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召开了《卫西诗丛》专题采风研讨会。作家们谈到,李新、李珍奎、白青、胡国平、孟宪华五位作者的诗中蕴涵岁月的底蕴和人生的况味,既有生活实感和故乡气息,也有历尽甘苦的沧凉意味,均给予高度的评价。
  编辑部现将五位作家、评论家对《卫西诗丛》五本诗集的精彩点评集中刊登,以学习的心态共享西青文学的发展成果。
  诗是诗人一生走过的陪伴
  ——读孟宪华的《时间密码》
  冯景元
  诗是诗人一生走过的陪伴,诗是岁事记,情感书。
  当人什么都没有了的时候,仍有诗的陪伴,是一种幸福。难怪国嘴主持的白岩松讲: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还有诗和远方。搞保健医学研究的诗人曲黎敏讲,最高兴的不是讲医学,而是让别人称自己为诗人。
  这是我初读已经入居津门的诗人孟宪华的《时间密码》的第一感觉。
  诗在她那里,是经历和走过的全部。对于她的人和诗,虽仅仅是初识,但这已经第四次阅读孟宪华了。第一次是在天津诗歌节入围作品集《精卫衔歌》里,那上面有她的一组《锡卡的蛙声》,其中咏海棠的《深秋佳色》和《雪疗》都给我留过印象;第二次是编《天津诗年编》,有她一首《陪母亲晒太阳》入选;第三次,是不久前西青区组织的诗歌评奖活动,我和曙光一起读了她一组非常不俗的写杨柳青的组诗:《春天,我走过杨柳青小镇》,并把她推为一等奖。记得当时我在评语中是样说的:一组好诗,诗意洒漫且又思深独到,难得的是每一段都有出类的精彩。如写石家大院的那些古老、不肯离去的“物什”,“以一种憨厚敦朴的姿态/诱导了光明,一步步走向静然”;写戏楼,谁建成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136年前的光阴”;写运河,是“把所有的热情深埋水底/让安静简单的养活自己”;写民间艺术“竹做骨,纸做肉”的风筝,其“将一颗心放飞,向上”的高度“就是杨柳青的高度”,而咏杨柳青年画的“一朵莲花开了几百年/依旧年轻”,更是深意的不可多得。这一次在西青作协出的“卫西诗丛”的五本诗集中,更是系统的通读了孟宪华《时间密码》诗集中全部四辑,共150多首诗。
  我与作者,除上次西青颁奖时识过一面之外,应该说是陌生的,对她何时入籍天津,怎样“从乡下来到城里/又从城里来到乡下”,“东西南北中的走了个遍”(《欲逃者》)的情景,一丝不知,但读了她诗画(她总说自己在画)的杨柳青小镇,有一种亲切感,亲近感。特别是第一辑辑首引的《我是故乡一阵风》,讲“故乡的青瓦想萌芽/一片片裂开,一层层剥落/檐角的风铃/守着地老天荒/风一来,梦就响了”,其境韵无穷的讲房上的青瓦“想萌芽”,檐角的风铃响着梦,让人读着心动。
  首辑开卷三组诗,是让作者整卷诗变得厚重的代表作,我都喜欢。
  第一组是前面提到的获奖的那组,结集后再读,仍有感触。我在卷边写的随评是:“常事被她写得如是不凡,灵性跃跃,味道醇厚;作者很善于用感觉写史,让故物焕新声,不少的句起行落处,让人读着起起伏伏”。
  第二组写淄博的四首,《齐长城的砖》,起句夺人:“砖与砖组词/就有了份量/一块砖让一块砖/懂得了温暖”;尾句让人震撼:“两千五百年的情缘/至今不散,随便打开一块/就能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最后一首《韶乐》,起句讲韶乐“骨子里重感情”,从淄河起源,绕梁五霸七雄之后,就在淄博“留了下来”,就不俗。中间讲:“除了你,谁会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作为一个俗人,我不敢擅自享用”,闻韶“适合沐浴更衣,净手焚香”,“邀一壶明月,二三好友/在八百年不变的虔诚里/静静地品”。
  作者没有很长的诗,大多二三十行,诗到语止,干净利落,但撰史的概括力很强,擅构思,具含量。
  第三组写到东非的五首,灵性捕捉异域国风,也具发内心,让人会意。《在亚地斯亚贝巴机场》,一下飞机,在好奇的目光中,用沉默掩盖国籍,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之后,仍感不足,而是“我必须用行动/诠释我的祖国/这样想着我就/突然自豪起来”;《东非大裂谷》前,“与人类的祖先相遇”,在地球表皮的史前伤痕中,找到一种前世的感觉,即:“来到这里,我才真正到了前世”;《旷野中的平顶树》,写插在东非大裂谷深处的树,“抱住苍凉”,“装下百兽喜怒哀乐”的活着,在“揭示天空密语”的同时,用绿色“照亮整个旷野”。
  这三组诗,写真,写史,写实,见功力。诗说杨柳青风情,可见作者掌心独刻之章印;淄博写史里,可见诗人性别的温暖和古乐之声,东非跨国异域的抒情,则已初见诗人的诗格大风。
  《时间密码》四辑,首辑之后的中间两辑《放牧本真》和《暗夜花开》都是写感情经历的,一抑一扬。前者以到手“还没有听到该说的那个字”时,就被失手“碎成无数”的《瓷碎》,生发出的各种情感的意痕;后者以《仰望》为高点,写一种人登高之后,让“风雨一点点矮下去,梦想一点点浮上来”,“伸出双臂/以花开的方式/托起另一个春天”的生命力量。
  在这两辑中,作者惯于写花和季节,其中仅花一题,让我记划下的就有《心如夏花》“捧出所有的等待/所有执着所有风情”;《桃花的姿势》,用“粉色的花事,遮住尘世的是是非非”,“静静地带走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秘密”;《梨花月白》的,“把月色挤出体外”,“自己只留下清白”;《与一朵花交谈》的“用洗净的自己”,“去超度一个世界的人心”,还有《等爱的花朵》的“渴望就在瞬间”,《那一刻》的“沿着这缕香,找到世外的静/所有仁慈复活”,等意境延伸的多种。除此,生命与灵魂荡漾的《茶》,有家庭生活气息的《爱》,充溢母女两代情感的《字纸》,都让人目光停驻。
  四辑,大都是中年过后的思和想,成熟的东西较多,我喜欢《在一切思念之上》的“脱胎于凡尘,又深谙于凡尘/真正的香,是闻不到的”和《沉默》《远山之默》的“躲在名利之外/我愿意交出声音、目光、热血/甚至行尸走肉”,“我的热情/已成了一块石头/我的追求,也成一块石头”,“一块块石头堆集在一起,直插云宵”,“只剩下朴实、忠诚/和平淡的呼吸”。那首写母亲的《缓慢》,讲“慢恋上老”,“我要把母亲的痛都喊到/我的身上来”,也比我们选过《陪母亲晒太阳》深到。
  特别是最后的三首《母亲的米兰》、《夹竹桃》和《雁来红》,内蕴丰富严谨已经有了比传统更现代,比现代更传统的诗镭的味道。
  她的诗自忖,不外侵,擅长构思。难得。一个女人,写自己的爱,也写自己的过,这样“书写自己”的不多。
  诗在作者手中,是“为我拴住过往岁月的马缰”,“在我上面的上面,下面的下面”,还有“左边的左边,右边的右边”楚歌咏唱,刷着时光,刷着寂寞。”(《心中的河流》)。
  我对作者写作的定位是:诗入上格,能在最常见的凡事里,用她的构思和感觉写出与众不同来,且不乏精到和深到。只是这个诗集的名字,有些非诗的,过网络过科技的味道,让人读着有些隔,或许用心所至,诗人生活、生命的密码都在其内,但若用《母亲的米兰》、《初冬的颜色》乃或《在一切思念之上》,怕都比现在好。
  白青的诗学坚持
  黄桂元
  无论如何,白青都应该算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资深诗人。他的诗歌写作启蒙于年代已显遥远了的白洋淀诗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看上去不起眼的河北省白洋淀地区,竟成为新诗潮“潜流期”的卧虎藏龙之地,是由于这里孕育诞生了一支“朦胧诗”的先觉支队——“白洋淀诗群”,这支先觉支队是伴随着1968年底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出现的一个“知青诗人”群,其代表诗人是新时期诗歌史无法回避的根子、芒克与多多。回乡知青白青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个中国新诗史上令人无法忽视的诗群的诞生。
  1969年白青回乡插队,曾与同村的北京知青芒克、根子、多多等交往密切成为好友,并开始学习诗歌创作,虽然这种写作路向的选择或许多少有些得益于地利之便的因素,但也与白青本人的诗歌悟性分不开。1972年12月底,随着白青入伍当兵,他的这一段诗歌经历戛然而止。我难以想象的是,假如白青没有离开白洋淀,继续与所谓的白洋淀诗群“三剑客”根子、多多、芒克,甚至一度还有北岛的介入其间,他的诗歌写作道路会怎样走下去。不过,也可以看出,以白青曾经历过的白洋淀诗群的经历,能如此从容淡定,拒绝光环,还是难能可贵的。
  惊异的是,白青写诗起步很高,很早就有了对于诗歌形式的自觉意识,这在他那个特殊年代是很少见的。比如他曾写过与当时的诗歌语境完全不同的一些诗句:左右难/上下难/进退难/去留难/唯愿化凤平地起/悄然飘到九重天。他写诗几乎不曾经历一个幼稚的模仿阶段,那个时期我们常见的诗歌很少有不押韵的,但在他置身其间的白洋淀诗群基本上不受韵脚的束缚。于是可以发现,白青写诗以诗人本位的独立性入思,写作导向从不曾随时尚、风潮而起舞。他的诗歌语言典雅、华美,有岁月的底蕴和人生的况味,有生活实感和故乡气息,有历尽甘苦的沧凉意味,朴实,厚重,深邃,讲究诗歌的整体感,也散发出某种书卷气,却绝无时下一些以炫技、炫潮为能事的花拳绣腿、哗众取宠式的花哨毛病,拒绝轻飘飘的无病呻吟,所谓诗如其人。《草丛小路》是一首优秀的诗:“草地被轻柔的熏风一再梳理/翻转的叶片浮泛出一片雪意……哪怕绕道我也想在草丛间穿行/这一条孤零零的草丛小路/确实映照出我心底的孤独/它的周遭又是这样宁静/万钟市嚣也不能摇移/每每深处其间油然生出敬意/惊骇于绿野中的碧绿/惊骇草地与天空衔接得如此紧密”。《赶大营》一诗中,有这样两句令人印象深刻:“扬一把黄沙向风/总有一缕飞回故乡。”在《年轻》一诗中:“岁月可以在皮肤上划痕/灵魂却永远年轻”,同样有味道。他对杨柳青怀有浓浓的乡情,在《母亲河》里有相当深挚的表达:“世界没有再长的河流比她更长/也没有比她更忧伤的忧伤/也没有比她更彷徨的彷徨/也没有比她更阳光的阳光”,朴素却值得回味。有的句子颇具气魄,比如《曾经的日子》:“单棹摇,劈开大淀的胸脯/一顿老酒,喝翻世纪/葡萄园的葡萄心酸欲滴/黑屋顶,灶火掩映下/一个个灰色的影子/恶狼似的,围着一锅/贴饽饽熬鱼”,把当时特定年代知青生活的场景、细节、心态很形象地表现出来,只是不知为什么,这本诗集没有收入此诗。
  读《白青诗选》,可以大致理出多年来白青诗学坚持的脉络,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这里我还有一个小建议,似乎没有必要收进第六章“散文十三章”,以一种纯粹、干净的诗集面貌出现更佳,但散文中记述的关于白洋淀诗群始末以及与根子、多多、芒克的交往等等,可以前言或后记的方式凸显保留,特别是“白青”笔名的由来带来的几位重要诗人各自笔名的由来,很有史料价值,这是给整部诗集增辉的地方。
  新的起点
  ——读胡国平的诗集《稚语集》
  宋曙光
  第一次读到胡国平的作品,是一本诗歌集《稚语集》。之前我们曾经见过面,但未及深谈,也没有涉及到有关诗歌创作方面的话题。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先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和熟悉作者本人,这种方式也便于今后的交流与沟通。
  比如,我们虽有一面之缘,却并不知他是军人身份,更不知道他已写诗多年,并且已经出版诗集了。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读他的这本《稚语集》。诗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便为“军旅”,可见,胡国平对军人情结的格外看重。他在这一章里有诗9首,突出写了“兵”的深层含意,写出了之所以选择“草绿”,是希望将“世界装点出和平的颜色”、“把美丽的梦幻交给正步去冶炼/把多彩的情愫框进直线方格”,这样的兵之情怀,需要承受“别人吃不了的苦他能吃/别人受不了的罪他能受/整个世界都睡下后/只有他和他的枪醒着/这就是兵!”
  如此“兵”味十足的诗句,如果不是在兵营里摸爬滚打过,是断然写不出来的。但是,即使是当过兵的人,没有诗人情感、诗人眼光、诗人发现,也是不能为诗的。
  第二章为“思绪”,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面对大千世界、喧嚣社会,作者的目光清醒而澄澈,听到、看到和悟到的事物,都在心里经过过滤、沉淀,然后提炼出于人、于社会有益的思考,但更多的则是用于作者本人的自勉与自励,像其中的《足迹》《影子》《无题》《激励》等,都饱含了这样的情思与寓意。可贵的是,这些题目中的诗句都极为平实,不哗众取宠,也不含虚情假意,恰就是在这种单纯、真情的诗篇中,显露出作者独有的哲思。
  第三章是“温情”。这温情是军人的温情,是军人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它属于作者内心深处永远受到珍视与珍惜的那份真情。在《圆月亮》《给我的爱妻》《四颗太阳》《妈妈的月亮》等诗中,作者抒发了极为真实的情感,作为丈夫,对妻子的爱护、体贴,是体现在日常生活里,更融洽在情感的交流中,妻子说她“夜里害怕/可只要有我在,她胆子就大”,这种看似普通的话语,在作者《给我的爱妻》这首诗的语境中,读来是那么令人动情,内里的蕴含是那么丰富。这可能就是夫妻二人心中的默契,或许就有着丈夫身为军人的气质,给予了爱人以极大的信任、爱慕和慰藉。
  第四章是朗诵诗,第五章是歌词,看来,胡国平还是一位多面手,诗歌的几种写作形式都有过尝试,这也很不简单。朗诵诗需要有宏大的气魄、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还要具备能够驾驭这种诗歌形式的功力。歌词写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混同于诗歌。胡国平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恩,写了《歌唱梦想》《长征颂》《难忘故乡》等朗诵诗,韵律铿锵,极富激情。他的歌词《不褪色的勋章》《海河两岸是故乡》等歌词,也都是情真意切,词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挚情。
  《稚语集》是胡国平于2014年出版的诗集,诗集中收入的作品大都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距今已有多年。因此,我把这篇点评起题为《新的起点》,就是希望作者能够以这第一本诗集起步,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新作,继续编纂他的第二本诗集。
  是为愿。
  妙喻婉讽,清新明朗
  ——评李新的诗集《三花集》
  曹霞
  李新是一位老诗人,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写诗,有着漫长丰富的创作经验。通常来说,年龄的增长与人生阅历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因此,年岁渐增,诗中关于现实、人生、命运等种种命题的考量都应当日益坚实。里尔克在《布里格随笔》中说,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而是“经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体现在李新的诗歌之中。他对生活中趣致景象的抓取,对不公不义的社会现象的感慨与讽刺,对人生至臻至纯境界的追求,对曲折命运的淡然,都有着生动精准的书写。
  我用“妙喻婉讽,清新明朗”来概括《三花集》,是在阅后生出的第一感。先说“妙喻婉讽”,这是“诗艺”。《文心雕龙》将“创作论”分为“神思”、“风骨”、“情采”、“熔裁”、“丽辞”、“隐秀”等,可见对技巧十分重视。李新善用比喻,《三花集》中有大量自然风光、天地万物的比拟。“‘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这是诗人言志的重要方法。常人看到花开叶落、月朗星稀,经历诸情之爱、生死离别,大抵不会有什么感慨,遑论将这些体验和感受凝结成文。诗人就敏感得多,记录和书写的冲动大得多。看得出来,李新常怀赤子之心,因此他对景物的喜爱与比喻几乎占去了《三花集》的大半篇幅。他写晚香玉、扁竹兰、枣树、海棠、桃花、令箭荷花、蟹爪兰、喜鹊、瀑布、焰火……,几乎是一幅微缩的自然景观图。他把凌霄花的藤蔓比做“紫红的小手”,这花“不畏艰难/活像一个探险家”,把“半枝莲”喻为“斑斓,似妈妈的笑脸”,把“晚香玉”比做“翡翠”、“玉质”,都相当生动。所谓“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难怪诗人陈子茹认为李新将比兴和形象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发酵出丰富无限的联想与想像空间,造成一个幽深华丽的意境”,这是切中肯綮的。
  在“妙喻”的背后有着诗人的“婉讽”,即对不公正、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毫不留情地抨击。《赵高》从“狗”写起,再上溯至它的“鼻祖”、“走狗赵高”。人与动物、历史与现实,形成了双重映照。“免费量血压”一事,大约是李新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在“免费”的后面,突然暴露出医生的狰狞面目,他们“眼里冒着饥饿的光,嘴里说着恫吓的话/这是给人看病/还是大白天敲诈”,这是现实的讽刺性写照。还有感叹“土地”被蚕食荒弃,“石府戏楼”的今古变迁,官员的贪腐堕落等,都可见出在李新的抒情诗怀之下,包孕着对现实敏感的观察、犀利的发论。
  再说“清新明朗”,这是诗境。这离不开诗艺,但更重要的是与诗人的品行、心性、智慧密切相关。李新对于世间万物有着醇厚朴素的的情怀,他愿意也欣慰地看到小鸟飞翔,大地回暖,山川变绿,河流奔腾,这充满暖意与生命力的一切,都化作他笔下清新健康的图景。诗人写美丽的家乡、富强的祖国、挚爱的母亲、敬爱的老师、可爱的家庭小成员,充满了亲切和爱意。凡是爱自然者、爱他人者,也必定对人生有着澄明、淡定、辽阔的姿态。在《七十寿诞》中,诗人明知“在时间的旅途上/先苦后甜/我已走了一大段”,但并没有伤怀悲叹,还幽默地说,在“才高八斗”当中,古人各取去两斗一斗,“留下半斗/我取一点点/作为创新的试验/啊,已经秋了/也该留点纪念”,这是秋高气爽般的“明朗”风范。这来自于诗人砥砺丰厚的心智,也是从青年时期起便陪伴他的诗歌赋予的“礼物”。类似的情怀在《凭吊屈原》、《雪》、《李清照》、《老有所为》、《贺文友聚会》等诗作中都可见到。最后,我还想就《三花集》说两点想法:一,李新写现代诗也写古体诗,这种结合在年轻诗人中是比较匮乏的;二,他写诗歌也写诗歌理论和评论,这是不多见的。他以理论指导创作,以创作证实理论,这在他的创作体系之内形成了良性循环,值得赞赏和推广。
  “我将故乡举在头顶”
  ——评李珍奎诗歌的“乡土亲情”系列
  刘卫东
  故乡,浸透了个体生命感悟的空间,历来是诗歌传唱的重心,而在乡土文化式微的当代,更具有“回归仪式”的意义。李珍奎诗作中,有一部分名为“乡土亲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灵魂”的触摸。
  在诗人笔下,“故乡”经过时间冲刷,已经有些模糊,但因此多了历史韵味,如《乡情》中说,“一条狭窄的胡同/墙壁排列着古朴/斑斑驳驳的青砖/也堆垒着时月斑驳”。具体而言,《老村》《河堤》《老槐》《老树》等作品,水墨画一般点染,将故乡的风物逐一描摹,无一不饱蘸诗人的浓烈情感。诗人更喜欢刻画历史的乡村,也许那更属于自己,梦一般缥缈,反而更具诗性兴味。不过也有例外。《还记得那一次的裸奔》中,前现代的风景、岁月的磨刻,终于被童年的放肆无忌打破,“子牙河一下子又溅出许多的‘扑楞’”,故乡也具有了灵动的波纹。我以为,故乡系列中,最具有冲击力的是《大运河啊,大运河》。河流流淌而去,“我就心存虔诚的企盼/企盼再生的沧浪之水/若雨,向我不断抛洒灵睿“,如同面对图腾,献祭般的庄严感扑面而来。
  故乡美,只因故人在。祖辈的血脉,流淌在故乡的河流中。在《大运河啊,大运河》中,诗人写出了一个精神的“祖父”:“他用全部的心力和血汗/把自己也雕塑在家前的河堤上/当水蜿蜒着南北流行之后/他高兴的看到/他的子孙的子孙/都能在河里游泳”。带有愚公、夸夫般神性气质的父辈,建立了一个值得铭记的“私人传统”,泽被后世。在《想起父亲》《母亲·土炕》等篇什中,诗人近距离观察了亲人,回忆了他们生命中的点滴,揉进作品,具有动人的力量。父亲为了家人殚精竭虑,艰辛操劳,而直至离世,孩子们很少见到他的笑容,“父亲,你的笑容/该是怎样的一种模样”。尤其是,父亲为去城里上学的儿子买了个搪瓷盆,“他只是告诉我/选了一个有喜字的”,写出了父亲的宽厚、不善言谈,但蕴藉了浓烈的对儿子的爱。同样,把母亲比喻为“土炕”,为这个意象赋予了更多的个人色彩。
  从语言角度说,这组“乡土亲情”诗篇明白晓畅,并不制造晦涩的表达方式,也非常易懂,摒弃了很多诗歌在语言运用上的矫揉造作。诗歌语言质朴,充满内在力道,如《我看到那片田野》:“所有的玉米地/都在虔诚地生长/现在,是该吐穗的时节了/它们便都忙着吐穗”。厚重而不事雕琢,写出田野的旷远与奉献。读这首诗,令人联想起梵高的《阿尔的田野》系列作品,仿佛听到大地的呼吸。
  如他在诗中所说,李珍奎是一位将故乡“举在头顶”的诗人,以此姿势,他也与那些挥之不去的生命瞬间共同定格。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