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海拾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07
颗粒名称:
文海拾贝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文海拾贝。其中包括贡举:“鸿鹄振羽,翻飞入帝乡”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文海拾贝
内容
贡举:“鸿鹄振羽,翻飞入帝乡”
陈文静
贡,献功也;举,荐拔也。“贡”与“举”相结合,在科考举士方面,则有下级官署或地方,在其管辖之内,甄荐贤士,呈贡上级之意。
唐代的贡举,因循隋制,“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通典》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3页]而有唐贡举,则始于公元六二一年,“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生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登科记考》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敕诏州府行贡举。那么,如何贡贤举士呢?流程又如何呢?——韩愈《赠张童子序》中的描述:
“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
昌黎的这段文字,较为简要的阐明了贡举的相关过程,即先是由县级定考,经过筛选,举优者贡于州府;而州府复次进行选之,择其优者以报中央,终汇试于尚书省有关部署。故贡举之环节,简而言之,“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之环节。
作为唐代吏部关试的序曲——贡举,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章将设五节,分别从举子之来源、贡举之规模、贡举之时间和贡举的有关规定以及唐代贡举的礼俗等方面,以进行详细地论述,从而对唐代进士之文学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节举子之来源
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杂记》所言,“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去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那么,“诸州学士”与“白丁”何许人也?——这便是本节着重论述之关键:举子之来源。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有云:“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不难看出,举子之来源,要其有二:生徒与乡贡。那么,什么又是“生徒”与“乡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便要了解唐时的学校类型。唐代的学校,有馆学与私学之分。所谓“馆学”,通常指有官方所办的学校,其中包括中央所办的学校——“六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二馆”(分别是弘文馆与崇文馆)以及地方州府所开办的学校。生徒,则是出于馆学之举子。而除“六学”、“二馆”以及地方州府所设的学校外,其余统为私学。
私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如《礼记?学记》所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自孔子授教以来,私学便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作为古代文化传播的载体而不绝,而“乡贡”则是私学的具体体现,“其不在馆学而举者,谓之乡贡”[《通典》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3页],多出于私学之举子。值得注意地,若既没有学于馆学,又没有出于私学,而是自学成才的“白丁”,也同样属于乡贡的范畴,“举选不系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文献通考》卷29,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这一类的乡贡,只得是自己到州县毛遂自荐了。
但是,同样是生徒,也有着严格的出身等级之别。正如《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所言:“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从二品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由此可见,唐代中央官学的设置有着明显的等级,是以皇族为核心,以官职品级为基础,从而对其子弟入学资格进行限定,并且,不同等级进入不同的学校,表现出“品级高,则招生人数少;品级低,则招生人数多”之特点,因而,品级越高的子弟就较为容易的取得入仕之机会。
官学除具有较为严格的出身等级的差别外,在招生人数上,也有着明显地限制,“每馆定额如后:两京学生,五百五十员;国子馆,八十员;太学,七十四员;四门馆,三百员;广文馆,六十员;律馆、算馆,各十员”[王定保:《唐摭言校注》卷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足以为见。
生徒尚且如此,乡贡就更不为人所道,“有唐贞元已前,两监之外,亦颇重郡府学生,然其时亦由乡里所升,直补监生而已。尔后膏粱之族,率以学校为鄙事。若乡贡,盖假名就贡而已。”[王定保:《唐摭言校注》卷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可见,出于府郡官学的生徒,只有“直补监生”后,才能被看好,而那些乡贡举子,不仅是被轻视,而且唐后期出现“假名就贡”的现象,可知,唐代乡贡的地位是多么不被重视!
综上所述,贡举的举子来源,主要来自馆学的“生徒”和自学的“乡贡”,无论他们的身份有何差异,但,他们都带着家乡父老的期望与祝福,继续着他们对于仕途的憧憬……
第二节举子之规模
在上一节中,详细地阐述了贡举学生的来源,那么,州府要向中央有司举送多少举子呢?是有人数限制吗?——举子之规模的探讨,则是本节重要论述的内容。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旧令诸郡虽一、二、三人之限,而实无常数。”[《通典》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3页]由此可见,不同等级的贡举人限,虽有定额,但若有才能者,则可不受此限的。那么,施行此规定,又是在何时呢?对于这个具体时间,有两种说法,据《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二》有载:“开元五年始……又令诸州贡举省试不第原入学者,听敕。诸州贡士,上州岁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数”,是在开元五年始,即公元717年,有此一说;在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此另一说。但无论具体始于哪年,都可以说明有唐一时虽有贡举人限,但“实无常数”。并且,实际情况亦为如此——《太平御览》卷六二九《贡举下》记载:“开元中,国子祭酒杨玚上言,曰:‘伏闻承前之例,每年应举常有千数及第两监不过一二十人……’”[《太平御览》卷62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2816页],而《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一》所言:“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又八,县干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新唐书》卷37,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60页]姑且按照每年应举一千人计算,那么,平均每郡所贡举人数至少要多于三名的。在《唐摭言》卷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中,明确记载,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于开元二十五年之后,故,数据有效),贡举省试之人数,总计最多为2053人[傅璇棕:《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综上,有唐一代,所贡之举子,虽有人数之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实无常数”的。
第三节贡举之时间
本小节论士子举送到尚书省的时间。
无论是生徒还是乡贡,都是要在某一时间、经过一定的手续,由州府贡举到尚书省。那么,是在何时以举送这些士子呢?
首先,据《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载:“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征耆艾,叙少长而观焉”,所谓“仲冬”,一般指十一月,有文献可知,每年十一月,郡县的有关官吏,会汇集同僚,设歌舞以庆祝本地举子通过考试,而举子会在筵席上行乡饮酒礼,歌颂《鹿鸣》,按长幼之序,同长辈一道谈话观舞。因此,每年的十一月,举子们应还是在本地,而未入京到尚书省准备接下来的省试。
其次,据《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言:“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这里,却说,十一月时,州府要将举子送到尚书省。
复次,据《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道:“始自武德辛已岁,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为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有明于事理,被乡里所称赞,通过县级考试,通过州长审核的高中举子,每年十月要随着进贡之物一起,到尚书省。由此可见,每年的十月,是举子参加省试的时间。关于王定保的这段论述,在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一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最后,据牛希济《荐士论》中,“孟冬之月,集于京师”,孟冬,则为十月,举子们将汇于京师。此外,《登科记考》凡例所言,“其应举者,乡贡进士例于十月二十五日集户部,生徒亦以十月送尚书省”,更为言明应举者于户部报到的具体时间。
综上所述,有唐贡举,有二种言说,一为仲冬时节(即十一月),一为孟冬时节(即十月)。那么,具体为何时呢?
《通典》卷第十七《选举五》之《杂议论·中(一)》记载了洋州刺史赵匡的议奏,其中,“每年天下举人来秋入贡者,今年九月,州府依前科目……封题讫,十月中旬送观察使,观察使差人都送省司,随远近比类,须合程限”,大体每年秋时,天下之举子汇于京师,而十月中旬便将封完的试卷送往观察使,而观察使再差人送于有司,而这一过程可以沿袭之前例事,但必须要符合法式准则之限定。因此,州府之贡举是不会晚于十月中旬的,否则,举子们就会错过省试的。又之,《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贡举部·谬滥》载崔谊之奏,也有称“伏以举人文卷皆须十月已前送纳”。
此外,《唐摭言》卷十五《杂记》有载:“至五年(即高祖武德)十月,诸州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月便将全国诸州举子人数已做完统计,十一月便进行尚书省考试。所以,举子入京应是早于十一月的。
第四节贡举之科律
关于州府所贡举子,并非仅仅是“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即可,而更重于“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此外,有唐一代,对于州府之贡举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
首先,所贡之人,必须是为人正直、清明,声名与行为相符合,若将德行无闻、品格不端者,贡于有司,或州府匿贤,有才而不贡之者,则相关州吏是要获以刑罚的,“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页]。所谓“非其人”,即为德行乖僻、名实乖违者。如若将“非其人”举之,纵使此人进士及第,届时仍会遣之还乡,并使之获罪,“若使名实乖违,即是不如举状,纵使试得及第,亦退之而获罪”。[《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页]由此观之,“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权试不以实者,皆有罚”[《新唐书》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2页],并且,“皆有罚”,不仅是罚此举子,而且相关的官吏也会受株连,正如《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进士》所记载的,“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任州府小吏,有一事不合清流者,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可见,所贡之举人,对其品行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的。
其次,州府所举之人,虽德行无否,但所试不能够及第,也是要获罪的,但所受处罚,会轻于“贡举非其人”——“如其行德无亏,唯试第不及第,减乖僻者罪二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页]当然,若所试成绩,齐及准格,幸得免罪,即“试五得三,试十得六之类,所贡官人,皆得免罪”。[《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页]
复次,若贡举之人,艺业技能不实,则将获罪,“若校考、课试而不以实及选官乖于举状,以故不称职者,减一等”。[《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页]
最后,非主观私心,然则未审所举之人德行,并确有瑕者,将获罪,“失者,各减三等,承言不觉,又减一等;知而听行,与同罪”。[《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页]唐代贡举之严格,是全方位考察举子的。而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前朝(始自汉代)察举制之影响。
综上所述,从举子之来源、举子之规模和贡举之时间以及贡举之科律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有唐贡举之情状,为进一步探究吏部关试及唐代判文,奠定基础。
“麻衣如雪,满于九衢”,千万举子,携着“一品白衫”之梦,由贡举赴京师,唱响登堂为仕之序曲!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