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枪医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04
颗粒名称:
三枪医生
分类号:
I247
页数:
7
页码:
43-49
摘要:
《三枪医生》是当代作者关增社所作的一篇长篇小说。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小说
作品
内容
三枪医生是我们村村医赵荣堂的外号。还有叫他“老赵儿”、“大老赵儿”、“赵三枪”的。至于为什么叫“三枪医生”,有很多版本。
赵荣堂医生是部队上下来的军医。在部队时和我父亲是一个部队,一个是司务长,一个是军医。赵荣堂跟随部队到过哪些地方,救助过多少伤员,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问过父亲,60多岁的父亲说也记不太清楚了。只是说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结束后,两人响应建设新中国的号召,一同回到家乡。本来两人都可以安排在县城工作,据说一个分到县医院,一个分到县粮食局,但两人都没要工作,而是从部队带回了两件战利品:父亲要了一匹枣红马,赵荣堂要了一辆“三枪”牌自行车。赵荣堂出身于地主家庭,回村搞建设也不会回自己的村,就跟我父亲到了我们村,我父亲组织乡亲们成立了“红星农业合作社”,赵荣堂成立了“红星医务站”,简称“红医站”。父亲把从部队带回来的大枣红马入了社,赵荣堂带回来的“三枪”牌自行车成了“红医站”的交通工具。“三枪”牌自行车,来自英国,是伯明翰车辆利器有限公司制造。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全球人类的和平发展,为保证人民的安全利益,伯明翰车辆利器有限公司决定用生产武器的优质钢材生产自行车,后成立英国兰菱自行车公司,并用三支竖立起来的枪作为标志,表示从此不再打仗,因此——三枪自行车而享誉全球。赵荣堂骑着“三枪”牌自行车为乡亲们看病、治病,也有特殊意义,表示要从战场上抢救伤病员转到和平年代治病救人。谁知这一骑就是几十年,内、外胎不知换了多少条,但金属件基本没坏过,特别是那车架前脸上“三支竖立起来的枪”的标志牌,一直闪闪发亮。因此,赵荣堂落了个“三枪医生”美名。
骑个三枪自行车就成三枪医生了?那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他在看病、治病上确实有两下子。那时农村缺医少药,他靠“一根针、一把草、一把刀”起家打开了局面,乡亲们称赞他这三招好比程咬金的三板斧,简易、廉价、管用。开始,乡亲们并不信任他,像一些头痛脑热小病,抹个红药水、紫药水小伤找他,大一些的病都到公社、县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名声大震,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枪医生。 他在部队战场上接触过无数个“死人”,使许多人死而复生。他说:“当医生就是救死扶伤,只要患者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一定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一句话,他不怕见死人,他敢“死马当活马治”。他说:“敢治死人才能成为医术高超的医者。”而乡亲则认为他敢治“死人”。
那年夏天,天气炎热无比,干旱百年不遇,天天有热死人的噩耗。一天,外村一赶集人“热死”在我们村东口。荣堂医生听说后马上赶到现场抢救。只见那人印堂发黑,嘴唇发紫,脸色酱红,两眼紧闭,牙关紧咬,直挺挺仰面躺在路边。荣堂医生先在那人人中穴上用针扎了几下,见没有反应,又改用手术刀尖刺那人的脚趾头尖,十个脚趾尖都刺破出血来,挤流出的血都是黑色的,大约两分钟后,那人长出了口气,微微哼了一声,清醒了过来。
刚过三天,又让荣堂医生碰到一件怪事。西村孟家一名孕妇难产死了,抬着棺木去坟地,细心的荣堂医生发现抬棺木过后的路上洒下一串串血迹,他一直追到准备下葬的墓地,要求开棺看病,说“血还没凝,可能还有生命!”在场的乡亲有认识荣堂医生的,就向主家介绍说:“这就是前几天在路边救活重症病人的赵医生,让他看看也无妨。”主家半信半疑打开了棺材,荣堂医生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针灸包,手持银针隔着寿衣就扎了起来,一连扎了十几针。见没有什么动静,他又取出两支三菱针,一手一支,左右开弓,在头部和腹部施行了点扎,在针灸的强刺激下,孕妇醒了!还随即产下一个男孩,母子平安,两条命啊!
奇迹接连发生,到我们村找荣堂医生看病的开始络绎不绝。那天来了一名女病人,除了裸露的双手和脸部外,其它部位长满了厚厚的“鱼鳞”,是典型的全身性“癣病”。病人全身瘙痒难忍,痛苦不已,生命垂危。常言道:“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说的就是“喘病”与“癣病”反复性和顽固性。荣堂医生治过一些癣病,但这么严重的是第一次遇到。那时没有“激素”、“抗生素”类的特效药,只能用“一把草”了。他用煮饭的大铁锅熬草药,十几味草药中,一种叫“狼毒草”的草药是主药。将熬好的药趁热倒入一个直径约二尺多的水缸里,让病人坐在水缸上,穿着雨衣进行熏蒸,待温度降至身体能入水时,将全身浸入药缸里,边浸泡边用药渣揉搓长癣的部位。一天用一副药,一天熏泡两次,一次两个小时。三天过后,病人身上的“鱼鳞”消失,但皮肤上还隐隐约约看到一些紫红色斑点。七天过后,病人彻底痊愈了。
最邪乎的就是村里老乡老婆跳井自杀的事。那年冬天,我已经睡了,忽然大门外面非常嘈杂,我起身披上棉袄跑出去一看,门板上躺着一个女的,湿漉漉的衣服上带着冰碴。原来是对门老乡媳妇跟婆婆打架,跳了街口那口井,捞上来就死了,已经过了半小时,婆婆还是不让抬进家门,只得停尸在街口。只见几个老汉拿着烟袋锅蹲在街口路边吧嗒吧嗒抽着烟,嘟哝着婆、媳的谁是谁非,帮忙的街坊四邻不知道尸体该往哪里抬,家人在那儿争论着后事该怎么办,乱糟糟的忙成了一团。大队党支部联福书记闻讯赶到现场,见状大声说,你们现在商量什么办后事呀,还不赶紧送到红医站抢救人!大家突然猛醒了过来,对呀,应该先让荣堂医生看看呀!就这么着,大家一溜小跑把尸体抬到红医站。荣堂医生先扎人中穴,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又拿出最长的针扎涌泉穴,使劲咔咔咔往脚底板扎。扎着扎着,突然她喉咙这儿“嗑”一声,这一声就能把人吓过去,这是死人呐!只要有动静就有门儿,荣堂医生赶紧改作做人工呼吸,并侧身将其喝到肚子里的水排了出来。这样反复做了大概半个小时,人活了。
尽管这是溺水造成的假死,但这件事使荣堂医生走上了“必须与死者见最后一面”的不归之路。村党支部规定,凡非正常死亡的村民社员必须经荣堂医生做最后的抢救!“三枪神医赵荣堂”就是这么来的,说死人一针就扎活了,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周围村的老乡都来了,红医站外每天都挤满了看病的人。忙时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常常是一边儿啃口馒头一边儿开方子。
那一天,七八个小伙子,抬着个人跑到红医站。原来是我家的东邻居,70来岁的老言爷,只见一个大铁三齿五尺来长的木把,从右嘎肢窝扎了进去,从后脊梁肩膀处穿了出来,铁三齿挨到了嘎肢窝,木把在后脊梁肩膀竖起了四尺多。老言爷是个泥瓦工,给乡亲锤房顶,一不小心从房上摔了下来,正好一把铁三齿木把朝上竖着,咔的一下就把人穿了。荣堂医生见状连忙招呼前面三个人,后面三个人,“一二三”拔!硬把木把儿给拔出来了,随即双手一摁,消毒、止血、缝针。老言爷痊愈后又活了20多年,93岁无疾而终。
荣堂医生用“一把刀”创造了一个新的疗法,即“放血疗法”。用小小的银针和一把草药医治了许多疑难杂病。人们把这三招形象比喻为“三枪”,荣堂医生就成了三枪医生了。
常言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荣堂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们村一待就是五十年。相比而言,五十年里荣堂医生医治的引起轰动的病人还是少数,而大量的瞧的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整天穿行于百姓家,充当着村民社员的健康守护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荣堂医生看病不收钱,趸来的药是多少钱就收患者多少,而自己从地里采来的草药不要钱。到了六十年代,他在村里推行了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只需缴五角钱,大队每人贴补五角钱,全年看病免费!现在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不知道他是怎么支撑那个“红星医疗站”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治疗方法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恰恰是靠“一把草、一根针、一把刀”。记得那时每次看病只花五分钱挂号,打针、吃药不要钱。但看了红医站的药房,看了红医站的药材园,看了银针、火罐,看了红医站土法制作的膏、丹、丸、散;听到社员们的“现身说法”就明白了。特别是他对草药的依恋,那真是情有独钟呀。从春天开始,他就组织乡亲们开始采草药。我是从荣堂医生那儿知道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草当柴烧”的俗语,上地里掐过茵陈、拔过蒿草,茵陈可以熬水治疗黄疸病,也可以当野菜吃;蒿草可以入药,也可以编成草绳晒干后熏蚊子。
荣堂医生对每一种草药的认知程度、炮制方法、使用剂量、服用禁忌、适用范围“门门清”。而且把这些草药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春天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荣堂医生就用白菜根、油菜根、大葱根、西红柿秸秆、柑橘、胡萝卜、苋菜等富含维生素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蔬菜和水果熬制“抗病果蔬汤”,定期让社员喝,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夏天属梅雨季节,暑湿比较大,他就用苦瓜、鲜荷叶、甘草、绿豆、红小豆、薏仁米、土茯苓、丝瓜、葫芦瓜等熬制“解暑利湿汤”,免费发给社员饮用,解暑除烦、清热利湿、通水下气。
秋天的主气是“燥”,燥邪侵犯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少汗,干咳无痰或少痰,甚或咽喉肿痛、痰中带血、大便秘结等等。为减轻或防止秋燥的发生,荣堂医生就告诉大家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分,多喝一些汤水,并用罗汉果、白菜干、沙参、玉竹、木瓜、剑花干、南杏仁、雪梨等熬制“清润去燥汤”,清热生津、化痰止咳、润肺去燥。
冬天是一个适合进补时节,天气寒冷,人体就需要更多的热量和营养来补充身体所需物质。荣堂医生就用萝卜、香菇、冬笋、香菜梗、黑木耳、黄芪等熬制“香菇萝卜汤”,既可让村民社员滋补身体、预防疾病,还可让经脉舒张、代谢顺畅。我国人民自古就有“萝卜上市,郎中下乡”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民谚。其中就隐含着说明了萝卜具有的防病、治病功效。而香菇含有双核酸和麦留醇,能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干扰素,而干扰素能消灭人体内的病毒,这种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各种流感病毒的入侵,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那年中秋节,在城里上班的五姥爷得了一种肚子痛的怪病,不拉稀、不便秘、不肚胀,就是肚子痛,痛的厉害时直不起来腰。省医院、市医院都查过了,都没有除根儿,都是让吃止疼片,一吃就缓解,不吃就痛。回到村里荣堂医生一剂“当归芍药汤,加桂枝三钱”就把五姥爷肚子痛的怪病治好了。原来五姥爷下乡搞“四清”,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夏天喝凉水喝下了病,夏天天热没显现,秋冬季开始发病了。五姥爷见谁就说“当归芍药汤加桂枝三钱”的神奇:一毛六分钱抓了一副药,熬了一料喝了一半,二料还没熬好呢,就直起腰来了,肚子也不痛了!
大年三十儿上午,五姥姥突然也闹起了肚子痛,五姥爷想起了“当归芍药汤加桂枝三钱”的处方,照方到公社卫生院抓了一副,熬好喝了后不起作用,而且痛的更加厉害。五姥爷一看不好,下午赶紧用自行车驮着五姥姥去了公社卫生院。卫生院只留了一名医生值班,其他人都回家准备过年去了,值班医生看了看说是阑尾炎,建议转院去县城或省城手术!县城50里地,省城70里地,冬天天短,说黑就黑,都在忙着过年,这黑灯瞎火地跑几十里地到城里医院看病,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呢!想到这里,五姥爷决定先不到城里,先到离公社几里地的村里请荣堂医生看看。荣堂医生看了看舌苔,量了量体温,听了听肚子,号了号脉,说不是阑尾炎,不用急着去城里,咱先喝一副“芍药汤”,如果后半夜不见好转,天一亮我陪着去县城人民医院!五老爷一听说要喝“芍药汤”,小声对荣堂医生说,不瞒你说,上午我让她喝了一副你给我开的“当归芍药汤”。荣堂医生吃惊的一乐,哈,给你——给她,我准备给她的是“芍药甘草汤”,具体是取生白芍12钱,生甘草4钱,水煎服,咱就熬一剂。荣堂医生接着说,“芍药汤”芍药是主药,配不同的药有不同的效果,配方有好些种,光“当归芍药汤”就有十几个配方。
常言说得好,“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五姥姥的肚子痛主要是肠胃不通造成的。而芍药甘草汤是伤寒方,其治病依据源于《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方中生白芍酸苦微寒,养阴生津、滋液润燥,并能养血、和血、润肠;生甘草甘温,可除胃之积热,泻心火。二味合用,能使燥肠得润,便结易解。
照方抓药,在煤炉子上快熬,熬完一料后就让五姥姥喝了一半。第二料还没熬好,五姥姥肚子开始排气。喝第二料的一半时,嚷着要去厕所,从厕所回来说肚子不痛了!
农村医生是全科医生,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会看小伤小病、会打针配药、会做手术、会妇科接生……荣堂医生会的多,麻烦就多,昼夜不得安宁。大队党支部联福书记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就找到荣堂医生商量,请他培养一些卫生员,好减轻一些他的负担。荣堂医生说,好呀,每个生产小队培养一个,红医站培养两个。我可以到省城联系让他们先到“卫校”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到省城大医院实习,有半年时间就用上了。
那年是1965年的秋天,恰逢毛主席“6·26”讲话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之后,为农村培训“赤脚医生”的事很快就落实了。四个月后,10名卫生员学成归来,八个生产小队各配一名,红医站留了两名。小队卫生员们身背红药箱,每天像社员们一样下地劳动,随时为社员诊病治病。红医站添的两名卫生员成了荣堂医生的徒弟和助手。大徒弟董志是刚高中毕业的男孩子,二徒弟艾荣上女子高中还没毕业就学医了。对于诊疗来说,只要是病人上门,不管医生在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停下来,首先给病人看病。而两个徒弟的加盟,使荣堂医生从日常基本诊疗中解放了出来,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到了发掘中医、中药资源、使村民少花钱、不花钱又能治好病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仍然是缺医少药,村民社员虽然实行合作医疗但依然存在着看不起病、看不上病的问题。如何使村民少花钱、不花钱又能治好病?这时荣堂医生响应国家“一根针,一把草”防病治病的号召,一方面全民动员,人人动手,上山下乡发掘中草药资源,鼓励全村社员采集中草药,他按照验方、秘方,用中药研制出土疫苗、中成药,方便患者使用;另一方面一头扎进了学习掌握针灸、草药防病治病的探索之中,经过进一步学习针灸、草药医书,登门拜师请教,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和品味草药性能,以及通过临床反复实践,终于使他掌握了一整套治疗胃病、气管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疖毒、痔疮、小儿疳积等涉及内、外、儿科、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疗法。
荣堂医生拿手的本领是治疗农村最为常见的慢性胃病、慢性气管炎的“穴位挑治埋线法”。当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荣堂医生结识了一位山区的老中医,目睹他用挑刺穴位治疗胃病效果好,从此心头一亮,开始努力学习中医经络理论,逐渐摸索出穴位挑治埋线加中药内服“三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对溃疡病和食道炎、胃炎、结肠炎等的疗效有独到之处。换不同的穴位和药方,用挑治埋线法还可以治疗农村的“老慢支、肺心病”等顽症。
“划耳埋药法”也是荣堂医生的一大发明。他在学习耳针疗法时,发现耳朵上的穴位反应很灵敏,对同一个穴位进行按摩、按压、针刺、弹击等不同的刺激,会收到不同的疗效,会治疗不同的疾病。于是他顺着这个思路想,如果在穴位上划破出血并埋上不同的药,也应起到不同的疗效。经过在自己身上实验,终于探索出一整套“划耳埋药法”,治疗肝炎、疖毒、高血压、糖尿病等。
我曾见过荣堂医生用此法治疗无名疖毒。西村同学张佩玉的姐姐脖子后侧长了很多疖子,成蜂窝状,多发而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羞于出门看病。我得知后让同学张佩玉请荣堂医生到家里给姐姐看病。荣堂医生看后说,去,拿个吃饭或者喝水的瓷碗来。接过瓷碗用手拿着在地上一磕,啪的一声,碗摔碎了,用碗茬当刀,在张佩玉姐姐耳垂部位划了个“+”字,挤出点血,糊上了些草药粉沫,贴了块橡皮膏说,好了,三天后如果不好,再给你划一次,最多两次保痊愈。结果治疗一次就好了,太神奇了。后来,荣堂医生说,疖毒就是长疖子的意思,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虽然表面是炎症,但病因与内分泌有关,我使用的穴位是管内分泌的,糊的草药粉沫就是“艾绒”。至于为什么用碗茬当刀,荣堂医生没有说,至今仍是个迷。
荣堂医生用“放血救命法”挽救了许多脑中风患者的生命。记得第一次是在那年冬天,村办小学岳老师在上课时突然患病,气色不正,语言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村办小学与红医站一墙之隔,荣堂医生赶去后拿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在岳老师十个手指头上直刺,刺的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岳老师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荣堂医生就拉搓他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岳老师的嘴形就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随后又给岳老师输液治疗两天,第三天就回学校正常上课了,丝毫无后遗症。
荣堂医生说,大部分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会造成血管急速破裂,如造成脑干出血会直接要命,所以脑中风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性命,但会落个终身残疾。岳老师这次幸运是没有挪动,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针刺放血。一句话,只要知道是患了中风,就用“放血救命法”施救,延缓其脑部微血管的破裂,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为了普及“放血救命法”,荣堂医生給生产小队卫生员讲,给两个徒弟讲,给全村社员讲,毫无保留地传授家庭实施“放血救命法”自救。荣堂医生说,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钢针,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中间刺,要刺出血来,不出血就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一滴血来,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使其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院,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荣堂医生用“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更为一绝。治疗时,荣堂医生左手扶着患者的肩,右手轻轻抚摸患病部位,一边摸一边说,是这儿吗?是这儿吗?问着问着只听“咔吧”一声,顺手一拍患者后背,好了,走吧!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不用贴膏药,干活别累着就行。可惜,我患腰椎间盘突出病时荣堂医生已经不在了。但“正骨法”留在了民间,只要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病,找准位置,推一下就得,很是神奇。
除此以外,荣堂医生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偏方、验方,留下了许多自制的中成药、药膏。有治疗皮肤病的“狼毒膏”、治疗儿童皮肤病的“湿疹膏”、治疗骨痛病的“骨痛膏”,有治疗胃病的“乌贝散”、治疗贫血病的“田七散”、治疗疖毒病的“艾绒散”,有治疗脚癣病的“脚癣液”、治疗气管病的“咳喘液”、治疗烧烫伤的“烫伤液”,有治疗精神病的“安神丸”、治疗神经疼痛的“全蝎丸”、治疗糖尿病的“消渴丸”等等。
荣堂医生走了,他培养的十名卫生员都已成为村民社员身边离不开的“赤脚医生”,其中董志、艾荣成为红医站的当家主治医生。再后来,孟辰、周兴、赵桐、金海四名男卫生员在村里开了自己的小诊所,嫁到外乡的戎秀、方芳、董梅、严歌四名女卫生员也都有了自己的妇幼诊所,都在或多或少传承着荣堂医生当年的医技。
荣堂医生走了,他骑行50年的“三枪”牌自行车捐献给了省立“自行车博物馆”。2016年6月26日是荣堂医生的百年诞辰,我专程参观了自行车博物馆。在国际品牌藏品区,我们见到了那辆自行车。藏品介绍中写道,品牌:三枪,产地:英国伯明翰车辆利器有限公司(英国伯明翰武器公司),生产年代:1922年,捐献人:赵荣堂,1938年参加革命,部队军医,1952年回乡从医50年,骑行此车50年,除车胎等为后配外,其余钢材构件均为原装。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关增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