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101
颗粒名称: 大寺史话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大寺史话情况。其中包括周恩来在峰山庙会宣传科学、李四光、温家宝和大寺地热资源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作品 散文

内容

周恩来在峰山庙会宣传科学
  1919年1月,邓中夏和一些人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是又一个由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从事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团体。它的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活动采取露天讲演和刊发出版物等形式。
  1920年3月以后,他们坚持平民教育要与工农结合的方向,把讲演的地区扩大,对象也确定为主要对工人和农民演讲。
  周恩来也是在“五四”时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先驱者。
  早在1916年,他在南开《校风》杂志上发表的“吾校新剧观”一文,就提出要重视通俗教育的问题。周恩来把通俗教育中的新剧活动和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天津南开学校的新(话)剧运动实践。南开新剧团上演的新剧,如《一念差》、《一元钱》、《新村正》、《新少年》、《五更钟》、《华娥传》、《仇大娘》、《恩怨缘》、《醒》等,他都参加了演出或编写。这些新剧大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号召人们走向光明。他们的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一元钱》剧目还被邀请到北京演出。
  “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担任了《天津学生联合会》的主编,他自己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宣传社会的新思潮,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卖国罪行,探讨中国社会的改造问题。这对推动天津反帝反封建斗争,唤起人民觉醒,促进进步青年与工农相结合,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天津学生联合会开展的活动中,多次到工厂和农村去演讲,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还经常到工厂和工人居住区调查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他与天津工人中的“工人爱国十人团”、“工人罢工团”、“工界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建立了联系,到工厂去演讲,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挽救祖国危亡。宣传民主,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西青区的杨柳青、王兰庄、梨园头、峰山庙等地,他常去演讲,受到农民的欢迎。
  峰山庙,建庙时间说法有二:一说唐代;一说明代。目前尚未发现善本力证,但野史多指向“唐代建庙说”。
  峰山庙香火极旺,居津门之首,这是众口一词,史有定论的。
  峰山庙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开庙门,庙内外便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香客云集,商贾云集,艺人云集。香客表达虔诚的方式,林林总总;出售的生产生活资料,应有尽有;艺人的演出,五花八门。如此的热闹非凡,如此的气象万千,不仅吸引了津门父老,也吸引了周边省份及东南亚的华人。峰山庙复建后,庙会期间常见欧美的游人光顾。
  如此适合演讲、演剧的场所,周恩来和他领导的天津学生联合会的积极分子,当然会充分利用。
  他们演讲、演剧的目的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内容除反帝、反封建,强国强种,唤醒民主意识外,这里更是宣传科学,反对迷信的最佳场所。演讲、演剧、散发科普小册子等形式,很容易被百姓接受。
  有趣的是,峰山庙南,距演讲处约300米,便是周恩来师父韩慕侠的祖茔。周恩来曾应师父之邀,为韩氏祖茔题写堂名“韩九师堂”。
  李四光、温家宝和大寺地热资源
  大寺镇“全境处于王兰庄地热田地带,埋深在1000米以下,水头高、水量大、水质好,目前境内5眼成井,出水温度在84~91度,总矿化度为0.8~1.8mg/1。”这是20年来,“大寺镇简介”几乎所有版本中,不可或缺的一句话。
  大寺镇小城镇建设启动以后,很快被定为天津市外围八大组团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来此定居。其魅力之一,便是这里丰富的地热资源。
  地热给大寺人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令人欣喜。
  2013年6月1日,大寺镇召开《赤龙河》文化研讨会。邀请了本市文史工作者为镇办刊物《赤龙河》把脉,为本镇文化工作提出建议。他们不仅提出了很专业的建议,而且提供了文史线索和资料。
  与会的侯福志先生在会上说:“大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是具有丰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一个镇能够编辑一本《赤龙河》杂志,这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真是很了不起。我本人对大寺的了解,和我的工作相关,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吧。记得在1985年,联合国援助天津一台地热钻机,这台钻机的型号为MR7000,是由意大利生产的比较先进的钻井设备。该钻机用于王兰庄地热田的勘查工作。第一眼的井位就设在了大寺镇(大寺村津淄公路东侧玉米地里)。1985年5月15日,市政府召开开钻典礼仪式,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温家宝同志剪彩。我就在这台钻机当地质员,很荣幸为大寺地热开发做出了一点贡献。后来这眼井打成了,深度达2200米,水量每小时近百吨。由于大寺这口井的成功,为后来大寺地热利用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目前,这一带已经有数个供热公司的七八眼地热井,供热能力近五十万平方米。其实,早在1970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就到过大任庄。当时,这个村有个红旗养鸭场,院内打了一口地热井,既可以用于供热,又可以用于择毛车间,工人们原来烂手的毛病也治好了。李四光对红旗鸭场的地热利用十分感兴趣,对天津中低温地热利用给予肯定,认为天津同志的工作具有开辟道路的意义,应当向全国推广。所以,大寺的地热文化也很深的,应当把这些灵散的资料整理一下,为弘扬地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文化平台。”
  地热使大寺镇至少与三位名人发生了密切联系,这样的信息使人振奋。
  李四光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之一,我对李四光的崇拜,不仅源于他不懈的追求,卓越的贡献,更源于他高尚的人品。
  “1970年2月2日,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座谈会召开。81岁的科学家李四光出现在会议上,走过高山大川的他,已是身患重病的老人了。李四光脸上苍老的皱纹,如劫难后破碎的大地与沟谷,他吃力地站起,一字一句,一字一顿,沉痛地说:‘云南(通海地震)的情况实在使我们伤心,对不起毛主席。地震是有先兆的,我们是搞地震的,却没有能预报出来。我们天天讲为人民服务,没有为人民服好务。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要根据总理以预防为主的指示,要戴罪立功。我们是有罪的人!’”(朱幼棣:《怅望山河》)
  李四光的国家情怀令人肃然起敬。大寺镇能与这样一位人品贵重的科学巨匠有缘,实乃大寺人之幸。
  难以抑制的兴奋。会后,我立即找到《李四光年谱》(马胜云、马兰编著,地质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第一版),想弄清当时的情况。
  谱载:1970年10月27日,李四光听到天津打出地下热水并在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很高兴,不顾年迈(时年81岁)且身患危症,亲自来津考察。听取天津城建组的汇报。10月28日,参观地热开发与利用。他认为天津在地下热水开发与利用方面起了带头作用。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很丰富,应该把重点放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广泛利用上,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利用地热资源,大力节省煤炭。
  年谱记载与侯福志先生所述吻合,此说可信度相当高。我们可以认为:李四光那双走遍祖国山河的脚,确实踏上过大任庄的土地。
  大寺的后人,有义务记住这份荣幸,有权利享受这份殊荣。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国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