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海拾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92
颗粒名称:
文海拾贝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本节收录了唐代判文研究(二)一篇文学作品。
关键词:
杨柳青
当代文学
散文
内容
唐代判文研究(二)
陈文静
唐代判文的语言极具文学艺术特色,制判者在进行判文写作中,普遍运用表达技巧,在词语的选择上、用句的调配上、音韵的平仄上、修辞的使用上、谋篇的构思上,都极大地增添了判文的文学性,“唐代判词的重要成就之一,即是形成了语言庄重、凝练,表达准确、铿锵有力的中国古代判词语言风格”。[汪世荣:《中国历代判词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页]
在唐代极具代表性的判文中,《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和西域等地出土的《文明判集残卷》、《麟德安西判集残卷》与类书《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以及笔记《容斋随笔》等书目中,所表现出唐代判文的共通性:用典凝练、对偶工整、精工准确。
虽然在司法语言体系中,很少有华美的语言,但,在唐代判文中,非但不排斥绮丽的语言,而且还在探究着审美价值,并且将注重典雅美感的社会精神,注入到了司法语言体系中,使得原本属于司法应用文的判文,不再是冷冰冰,而是充满了温存与人文。
(一)用典凝练
由于汉魏六朝开创性的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及语言应用技巧的发挥,这些对于唐代文人士子来说,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随着隋代开创了科举制度以来,有唐一代又在诗赋取士方面加强完善,加之格律诗、辞赋等文学体式的不断发展,使得判文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兴盛。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讲求文辞审美的传统,不仅根植于诗词创作中,对于唐代判文同样是语言运用的重点。在唐代判文中,使得语言精美简洁的表现之一,就是用典掌故。在判文中使用典故,不仅可以显示制判者的学识之渊,而且还可以简明扼要的表达出制判者的观点所在。如,在《文苑英华》卷五四五中,所收录的《宫门误不下键判》:
安上门应闭,主者误不下键。
对:
设险守国,金城九重。迎宾远方,朱门四辟。将以昼通阡陌,宵禁奸非。眷彼阍人,实司是职。当使秦王宫里,不失狐白之裘;汉后厩中,唯通赭马之迹。是乃不施金键,空下铁关。将谓尧人可封,故无狗盗之侣;王者无外,有轻鱼钥之心。过自慢生,陷兹圭误。而报关为事,空欲望于候羸。或犯门有人,将何御于藏迄?固当无疑,必真严科。
梳其大意,是依据忘记上宫门的门闩而所制得判文。全文仅仅一百多字,用典就多达十处。如,“设险守国,金城九重”是出自《汉书?蒯通传》里的“金城汤池”的典故;“有轻鱼钥之心”,是出自南朝梁简文帝《秋闺夜思》的“夕门掩鱼钥,霄床悲画屏”;“朱门四辟”源自《尚书?尧典》中:“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不失狐白之裘”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能为狗盗者……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可以看出,此判文虽大量用典,但整体含蓄圆华,却无生涩拗口之弊。并且在说理立论方面,讲理充实有力,并用“鸡鸣狗盗”和“窃符救赵”的典故,一反一正,说明宫门严防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以通俗平实见常的白乐天,在拟判文中,亦不乏用典:
马牛于牧,蹄角难防;苟死伤之可征,在故误而宜别。况日中出入,郊外寝讹;既谷量以齐驱,或风逸之相及。尔牛孔阜,奋骍角而莫当;我马用伤,踠骏足而致毙。情非故纵,理合误论。在皂栈以来思,罚宜为重;就桃林而招损,偿则从轻。将息讼端,请征律典。当赔半价,勿听求过。
这是一道关于如何对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来进行赔偿的判文。全文首先总论马和牛一起进行放牧,就很难免出现伤害的现象,因此,如果有死伤,可进行征讨赔偿,但须区分是故意还是过失行为。在白居易的这篇判文中,虽然仅有一百零九字,但同样用了明显易懂的典故:“既谷量以齐驱”,则是出自《史记·货殖传》;“或风逸之相济”则是巧妙的反用了“风马牛不相及”的故实;“皂栈”便是出自《庄子·马蹄》;“桃林”的出处《尚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这道拟判,即使讲求用典,但无形式之痕,依旧通俗易懂。
不仅是名家判文如此,西域出土的《文明判集残卷》中同样如此。
经纬乾坤,必藉九功之力;克平祸乱,先资七德之功。最尔朝鲜,久迷声教,据辽东以狼顾,凭蓟北以蜂飞。
但人之秉性,工拙有殊;军事多权,理不专一。陵或不便乘马,情愿步行;或身拙马弓,性工投石。不可约其军器,抑以不能。苟在破军,何妨取便。若马非私马,弓是官弓,于战自可录勋,言失亦须科罪。今若勋依旧定,罪更别推;庶使勇战之夫,见标功而励己;怯懦之士,闻定罪而惩心。自然赏罚合宜,功过无失。失纵有罪,公私未分,更仰下推,待至量断。
在这道判文中,同样存在着用典现象,如第
一段中,就连用了两个典故:“九功”,出自《尚书·大禹谟》“九功惟叙”;“七德”,源自《礼记·王制》中“明七教以兴民德”——简洁地讲明帝王亲征朝鲜,目的是使那里的人们知教化,懂礼乐。此判文除了用典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凸显的特点,就是对句的美感。或两句一对,或三五一排,错落顿挫,句式骈整。在内容表现方面,不仅词义丰雅,同时,作为判文,不失论说精辟之意。
唐代判文,用典凝练,一方面与前朝文学发展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在初唐时期,类书的编纂,为制判者提供使用典故技巧的同时,也为制判者提供了隶事用典之源。
(二)对偶工整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由此可见,骈俪双出,两两相对,是我国文学文字特点所决定的,这在唐代判文的语言风格方面,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特点,骈俪工整而对偶精巧。
所谓“对偶”,“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在唐代,骈文发展得相当成熟,于是,这对于判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唐代判文多以论事言理为主,用典切当,在对偶方面,句法整齐,对仗工稳。如,《龙筋凤髓判》卷一《中书省》:
中书舍人王秀泄露机密断绞,秀不伏,款于掌事张会处传得语,秀合是从,会款所传是实,亦非大事不伏科。判词为:
凤池清切,鸡数深严,敷奏帝俞,对扬修命。召为内史,流雅誉于周年,苟作令君,振芳尘于魏阙.张会掌机右掖,务在便蕃,王秀负版中书,情惟密切。理宜克请克慎,慕金人以缄口,一德一心,仰星街而卷舌。温树之号,问且无言,恶木之阴,过而不息。岂得漏秦相之车骑,故犯疏罗,盗魏将之兵符,自轻刑典。张会过言出口,驷马难追,王秀转泄于人,三章莫舍。若潜谋讨袭,理实不容,漏彼诸蕃,情更难恕。非密既非大事,法许准法勿论,待得指归,方可裁决。
张鷟《龙筋凤髓判》不仅在骈俪对偶,同时还追求着花样的多变,并且将刘勰所言的“四对”,诠释的淋漓尽致。正如引文中,“张会过言出口,驷马难追,王秀转泄于人,三章莫舍”,则是将事对与正对进行的结合。此外,“张会掌机右掖,务在便蕃,王秀负版中书,情惟密切”一句,则是六四六四骈体文的句式节奏。从现代语法角度而言,“凤池清切,鸡数深严”一句,则是主谓结构相对;“召为内史,流雅誉于周年,苟作令君,振芳尘于魏阙”则是动宾结构相对。此外,在具有唐代判文的代表性《龙筋凤髓判》中,在对偶方面,运用的最多的,则为“事对”,再如,“相如健笔,高谈上苑之芳;子云清词,盛述长杨之丽”(《苑总监》第二道)、“温树之号,问且无言;恶木之阴,过而不息”(《中书省》第一道)。在音律方面,如《少府监》第一条,“沈沈少府,掌其山海之资;隐隐内藏,职在瑰奇之货”,则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的韵律。
同样,在《文明判集残卷》中,对于骈体对偶的运用,更是的心应手,没有文人拟判中的单板,如《赵寿申请义门判》中,“人耻薛苞之异居,慕姜
肱之共被,一荣花萼,三纪于兹,亲亲之义既隆,怡怡之颜斯在。虽尺布斗粟,俱怀饮啄之欢,弟瘦兄肥,无惮干戈之险。遂使恒山四乌,长销离别之声,田氏三荆,永茂连枝之影。”义门是我国古代社会所提倡的人伦典范,因此,在这篇判文中,多处运用典故,已讲明这个道理。此外,判文对偶工整,没有刻意雕琢之痕,一气呵成。在词语运用方面,凝练典丽,不失判文严谨性之态。
综上所述,“骈体文的语言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言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精工准确
判文,就其狭义本质而言,是法律裁判的文字记录,因此,与其他文学体式相比,则更具有严谨精准性。就以《文苑英华》中所录的判文为例,无不感受到其逻辑的缜密与论理的充分以及依律的准确。加之,在判文体例形式上,有着自己的专业术语,进而强化了判文语言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判文语言风格的发展方向,使得判文更具有精工准确的特性。
关于这些术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术语的程式化。这一类术语基本上是判文的体式中业已固定的程式化语句。一篇案判或拟判,其发语词是较为固定的。如在《文苑英华》中所用的“对”、在敦煌判文中所用的“奉判”等,都是作为判文的固定术语出现的,起到引出案判拟判的事实的作用。当然,在行文位置上,这些发语词是比较灵活的,有前有后,如在《文苑英华》中,便将“对”置于案判拟判的事实之后,将拟判中所陈述的事实与判文本身视为各自独立的部分;而在敦煌判文中,将发语词“奉判”置于拟判案判的事实之前,将拟判中所陈述的事实与判文本身是为一体。其次,判文的裁决断语实现格式化,这在敦煌判文中的“中间判词”,尤为明显。所谓“中间判词”,是指“制判者通过对拟判事实的分析,认为对其尚需作出进一步查证,才能正确适用法律”,这样形成的判文称为“中间判词”。这种判文不仅要对已经确定的案件进行法律上的定性,而且还有指出待查部分的问题,进而进行事实证据的补充,最终做出裁决的判文。这些“中间判词”有以下几种:
“更仰下推,待至量断”,即存在不清事实,须进一步核实取证,再做裁量;
“宜牒市定估,待至量科”,即对于(赃物等)没有获得具体的事实与金额,需要进行评估,再做裁量;
“宜更下推,待到量断”,即不明是否存在欺骗,需进一步核查,再做裁量;
“宜勘问得实,待实量科”,即需对尸体做进一步验查,再做裁量;
“宜下某某,任彼科决”,即被告为某处人,须某处管辖裁量;
“更问盗脏,待至量断”,即须查明盗窃数额后,再做裁量。
以上这些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判文作为一种法律文书,是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式的。判文更多的需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衡量标准,以进行写作。最后,判文的体例格式固定化。在判文的体例格式方面,除了前述的“双关判”之外,还有“多人一事多判”和“一人一事多判”。“多人一事多判”,即同一题目,多人作判;“一人一事多判”,则是指根据一个事实,要求制判者写作出两道以上的判文。例如,孙钦望所做的《溺死判》三道,就是典型的“一人一事多判”。
唐代判文,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文学文体,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政治体制、社会因素等等,逐渐演进发展,而往往又反作用于社会的不断向前。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