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荼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90
颗粒名称: 四季荼座
分类号: I267
页数: 10
页码: 43-52
摘要: 本节收录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文魂、读陈子如《溶洞》有感、对传统叙事与写实文风的再认识、《溶洞》读后断想、读陈子茹的《溶洞》五篇文学作品。
关键词: 杨柳青 当代文学 散文

内容

四季茶座编者按
  敬呈尊敬的各位读者:《杨柳青》杂志将于本期开始,实验性开辟一档新的栏目——四季茶座。沏一壶香茗,邀几家谈客,就一个话题,抒各自心声,展众人文采,长杨柳神韵。四季茶座初步拟题:明前龙井、茉莉飘香、悠远乌龙、醇香普洱,精选四种茗茶,寓意四季交替。抛砖引玉,愿闻众家高见。
  引言:
  陈子茹主席仙逝日浅,遗作《溶洞》尚在本刊连载。作品研讨会时日未及,故将特邀市作协几位著名作家对陈主席和《溶洞》的纪念文章,用于本期的茶座心声,以怀念尚未远去的陈子茹主席。乌呼…………
  喀斯特地貌中的文魂
  ——评子如长篇小说《溶洞》
  冯景元
  《溶洞》据我所知,这是陈子如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生命画句号的一部著作。
  他在这部长篇开头仅有的题记上写着:
  “岩溶,是一种地质现象,是水对石灰石的浸润,造成的溶解和沉积。”
  每每打开书,读到他这个起意时,我就会伴随记忆的想到,这是他最后的声音。
  记得2009年在他60退休以后的一次聚会上,得知过他有要想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打算,那时候他的诗集《北方的树》刚刚付梓,我对他的思绪还沉浸在他清新,脱媚,踽踽步入的诗行里。他充满农人耕耘智慧的诗,有让我“临海始见江水阔”的更好期临和等待,但没想到,那时他已经开始步入下一个文学情结了。后来隔了经年,在燕连玉组织的一起有子龙、克凡、成键参加的文友小聚时,我坐在他的旁边,又听他谈起过关于钟乳石的喀斯特地貌,当时只以为他是对地质的这个方面有所兴致,并没有把它和他想写的长篇联
  系在一起,也没想到他会说了就要去做,而且已经付诸了行思的。直到2015年4月的一个雨后泥泞中,朱国成打来电话,约我到梅江参加他组织的一次小聚,那也是他生前组织的最后一次文事友聚,那时候已经病入膏荒的他,不能吃也不能喝了,却瘦容姿雅、兴致顽高的撑坐在席间,直到他拿出他的这部才出版的长篇新作时,我才知道关于这“喀斯特地貌”,就是他长篇的喻意和落脚。
  他在用生命的最后告诉世人的,就是一种美丽,也可以是一种陷害:
  “喀斯特地貌,可以生成美丽的钟乳石,派生出绚丽多姿,奇艳华美的地下溶洞景观,供人们游览欣赏;也可以造成局部的地下空洞,使道路和楼基坍塌,给建筑造成危害。”(引自《溶洞》题记)
  可以说整部长篇,都是在他得知重病后,为了他这个个人的处世所得,拼尽全力构思并写下的,就像一个人生马拉松的长跑者,至到终点,咧趄着身子,仍然凭着生命活着的一股坚毅,或者说是最后一口气,在自己力已尽竭的喘息张翕中,仍然迈过终点的告诉每个人,他心中的那句话:……美丽,也可能是一种……陷害。
  那以后不久,他就走了。那次为他长篇问世出炉的梅江小聚,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在他给我的这部长篇新书中,我看到他最后标注完成的时间是:“2013年9月25日第二次修订、11月24日再修改”,那时候他人已经病得脱形了。此后的一年间闻说,为出这部长篇的整理,校对,西青区宣传部,天津市作协的许多人,都一边挂牵着子如的身体病情,一边抓紧着出版事宜。而一边承受着肝癌化疗的折磨苦痛,一边张着望眼的子如,则把他的生命顽强在作品问世的等待上。除了文学,他已经什么都不想再为了。从得知重病后,他即撂掉身边许多事,完成的两部书,一部是我序过的厚厚的散文集《浅陋集》,一部就是名为《溶洞》的这个长篇。
  我至今记着最后一次小聚后,相送出来时,他一边提着席中人都不忍恸饮的好酒,一边略意歉歉且又不无遗憾的告诉我:时间太紧张了,怕来不及了,连前序后记都没写。我知道他说的“怕来不及了”的含意,当时回他的话,即是:无序,无后记,也许就是永远待序,永远待后记。
  《溶洞》作为一部长篇,写一位名叫虞城的民营投资者在人事喧闹的当代,到流花峪响水庄寻找开发地下溶洞的,所遇所见所受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勘探,买断,立项,投资,集股,成立公司,基建招工,开发建设,中途遭妒受阻,直到完工建成,成为村民所靠,天卫市一个旅游亮点而后,投资者却为近二年开发溶洞的全过程,以及“一起开发的好友,走的走,散的散,进班房的进班房,一个个都没有跟他享受成功的喜悦”而深深慨叹和自疚。洋洋洒洒25万余字,文思字迭的103节,出自一位年过60重病人之手,虽尚有待更好的加工和补充,以及行文转捩的地方,有力不能抵的匆促之处,但统观其章,细细读来,在意蕴结构,脉络布局,情节拓展,人物关系以及主旨清晰上,仍可见子如的匠心。
  初翻读时,我被他所描绘的歌水山、唱水山上,“厚厚的风化土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密密麻麻长满了酸枣刺、卷柏和没脚踝的细碎小草”的景致和发现溶洞后,地下展现的长1500米的溶洞中布满的石龙、石瀑、石笋、石花、石洞厅中的石柱、石帷幔等世所罕见的钟乳奇观所吸引,细读方知他写当代社会的竞标、竞选、出事闹杂以及县村间官场之中起事、挑事、闹事、处事、应事,以及七扭八结你你我我沾沾连连的人物关系最见长。其中专干包工勾当的张扬,指“办大事的干部,心中要有城府”说的:“如今办什么事都要徐徐图之,操之过急往往事与愿违”;老谋深算,曾任市文史办主任的封杜息事宁人讲的:“事情已经这样,就好人做到底吧,不要再横生枝节了,这
  叫摆渡摆到江边,送佛送到西天”;还有,老干部封杜的那位总想出头揽权不干事,连封杜自己也管不了的夫人,王丽斯说的:谁也不能无视我的存在,“越是逼我退出我越是不退,我是熬鹰的,我熬瞎了你们的眼!”真的都是入木三分,不在官场不能如是言其妙的真实、生动和确当。
  尤其是贯穿全书描写的,名叫严起的,现职在任县志办主任,一个日常做无事的闲差,却职场玲珑,能使用上下左右关系圈子,人性骨子里却是忌能贪婪的人,从投资者开始寻项目提供信息,帮助四下找人,打通上下关系,到勘探寻洞,十万元买断山体开发权合同,再到开工爆破立项,寻找能爆破的人,在平地抠饼,事情没有,只需别人花钱时都是尽心尽能尽力敲鼓:“你就大胆干吧”,“有我给你找帮手”,但是一旦发现溶洞,有了眉目,就横里伸脚,玩弄权术,处处设障,先是要分得一杯羹,然后就是设法让你失败,做不成,以便将来由我做。
  帮助虞老板寻项目投资的是他,“用根绳子拴住虞老板,让他甩不了您的”的也是他。
  他和虞城从支持合作,到分歧对庭的起因,就是在花多少钱,交由谁来做开发溶洞的施工上。他找来的同学张扬揽施工,一口价,“没四百万,绝对完不成”,虞城坚持施工自己做,“最多只花一百万”,严起中间搭桥:“三百万”。虞城脸上带着笑,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没答应。严起从这开始转阳为阴,走进“鱼山芬芳”茶楼,与张扬一起边喝着茶水,边商量起怎么对付虞城了。此后,贯穿全书的所有情节,成立公司挑动人入股,退股,拆台贷款断项目资金后路,逼虞城用张扬的妻妹作会计楔进红粉内奸,找旧上司封杜来在同一块地方另立红色旅游项目对着干,利用职权挑拨村民驱逐开发商示威维权,全部由这一人而生。
  在开发溶洞的权和利的争夺中,把简单的事弄复杂,然后动用一切手段搅黄别人,是严起所代表的一些位于闲差(或者闲职)上的干部们的看家本事。
  长篇的后三分之一写得很精彩,几个人物从严起、封杜、李瑞到王丽斯都写得信手拈来,活灵活现,特别是严起用撬棍撬起的响水村村委会的竞选,丝丝入扣,不见穿凿,让我这不知当下农村情况的人,开了眼,并深悟,这世界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无缘无固生无缘无固在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在搅拌。
  两个小人物,小个子张明,和那个开始讲意气,成功开山爆破,后来无中生有为严起造弄出许多事端的小刘,都写得不可或缺。张明是浪子回头,从带头闹事,到维护旅游开发正能量的做事,显出长篇一号主人公虞城,为人办事的其“诚”之力,小刘则是严起以恩施驱利,摆弄所有人都为其所用的证明。
  整部长篇的最后一笔,让张扬调唆严起掘古墓窃宝,锒铛入狱,是子如的神来一笔,不仅是管县志有文史资源可用的严起的必然,也是长篇卷尾能收官压砣的成功。让主人公虞城出200万巨资为开始在一起开发,之后又始终不断为其下绊的严起补脏款赎恶,把其名之“诚”推上极致,而且阐明贪者必致的下场。只是世上有些事,怕是死也不回头的。
  整部长篇的弱处,在文字较粗,许多段落还仅是文字的提纲,如第18节短短的不足240字,一些出来的人物,还需要丰满,如张扬的妻妹雪娜。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能够在一个作家走后,还能这样细读他的作品,这已经是他的文魂所在了。
  就社会意义讲,《溶洞》写的仅是一个村的开发,实际内蕴的许多事核和人际关系,处处皆在,于子如涉猎的千米地下《溶洞》中,是足可见整个社会之一瘢的。
  读陈子如《溶洞》有感
  李治邦
  我和陈子如相识多年,其实更多的是文友和通道。他写的小说朴实,而且生活底蕴很丰厚。陈子如执笔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我们之间彼此鼓励过,谁也不要放下手中的笔。我和陈子如都多少从事领导工作,坚持写作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做到了,那就看你对文学投入了多少感情。我最后一次看见陈子如是在几年采访西青区精武镇,两个人坐在那聊了一会儿。我知道他的病已经到膏肓,他脸色蜡黄,说话气力也明显不足。过去和他说话就是笑着说,说着笑。这次觉得他说话很艰难,跟我说最多的就是他的长篇小说《溶洞》,觉得他是在用心血在写,写的过程中很费劲儿,但从来没有搁浅过。
  我是在他去世后读的《溶洞》,读的时候,总觉得他就那张憨厚而真诚的脸一直在我眼前晃动,期待着看着我。往往一个作家的代表作品都会是长篇小说,因为这种形式是最能代表作家的水平和文化积累。陈子如写的《溶洞》,我觉得名字就很有文学意味,溶洞就是一个外面开不出来,里边却藏着千景万物的东西。陈子如以溶洞开发为主要线索,通过一系列的探溶洞、找溶洞、装修溶洞、争夺溶洞、打压溶洞、坚守溶洞等故事情节,比较鲜活生动的塑造了民营企业家虞城、何琦、赵立本等形象。我最喜欢的是虞城,他的形象朔造很有陈子如本人的感觉,那么精明睿智,但从来不失对生活对朋友对社会的淳朴感情。虞城遇到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最后都能挺过来,那就是一种男人的文化心境和胸怀,也是一种陈子如本人的做人原则,不放弃,不投降,不气馁,不后退。我想陈子如在知道自己病情后,还是这么执着的写的这部书,写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文学追求,其实就是写着虞城,接着虞城的人物抒发自己对这个社会最后一种眷恋和人格。陈子如在这部《溶洞》里运用的语言,我也是觉得是他最好的发挥。语言鲜明,语言还能推进故事,渲染场面,塑造性格。大量的语言特色充实在里边,读起来就觉得人物再现,故事就像电视剧一样在发生。我还欣赏他写的负面人物严起和张扬,很有复杂性,有一定的厚度,还有温度。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而是真实,所有的贪婪和物欲都不是故意编出来的,而是觉得就这么逐渐发生了。他们与虞城等人的矛盾不仅是在溶洞上,还在生活上在情感上。最后出来帮助他们挽救他们的恰恰就是虞城,虞城在替他们赎罪。严起和张扬也触及到了虞城人物的内心世界,觉得自己的龌龊。
  陈子如的《溶洞》值得一读,而且要收藏,想他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就能看到他微笑的面对着你。
  对传统叙事与写实文风的再认识
  狄青
  当下的中国小说创作,语言似乎成了衡量一部作品高下的唯一圭臬,置身其中者一概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来“锤炼”语言,哪怕很多语言以及叙述方式明显有臆造之嫌且难以自圆其说,往往也在所不惜。我以为这不仅在效果上会适得其反,同时也遮蔽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所应具有的情节连贯性与阅读流畅感。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陈子茹的长篇小说《溶洞》无疑就是一部文风清新、叙述平实、“回归”传统的成功作品,而我对《溶洞》的阅读,同样也是一次对传统叙述方式与写实文风的再认识。这部小说不以文字的华丽抑或结构的出位见长,却以叙述的稳健和人物的鲜活取胜。事实上,对于《溶洞》的阅读,常使我想起自己在很小的时候阅读过的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一批长篇小说,都是叙述流畅沉稳、文风朴实无华、故事层层递进,没有那么多回肠婉转,内容却笃实厚重。
  《溶洞》一上来就让我们不陌生,无论是作为背景的位于渤海之畔的天卫市,还是天卫市的唯一山区县——鱼山县,还是流花峪乡,还是响水庄村,读者显然都很熟悉。小说无疑写的就是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与事,虽然没有点明,但作家笔下的一草一木无疑就在我们的眼前晃动。围绕天卫市第一座溶洞的开挖、建设、经营与争夺,作者将诸多社会事件结合书中人物有理有序地铺排开来,由此来逐步透视当下乡村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被社会环境裹胁后的心路历程。
  作者陈子茹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他熟
  悉农村、热爱乡土,对乡下的人情世故如数家珍;陈子茹也非常了解农村的基层干部,这应该与他曾经多年担任涉农区的基层领导工作有关。小说中对农村基层干二部的描写与编排同样精彩。文学需要生活的滋养,我想《溶洞》的创作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
  虞城无疑是小说中的第一主人公,作为一位有思想、有胆识同时还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企业家,他的做派与言行实际上是支撑起这部小说的骨干。而严起、封杜等人则代表了当今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与为人方式,尤其是封杜,作为一名局级退休官员,无疑拥有着丰富的人脉关系,擅长做表面文章,擅长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对他的描写剖析实际上是颇有代表性的。而张扬、雪娜无疑代表了另外一种人,他们要的东西很直接,他们相信钱能打通这世上的一切关节,在他们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交换关系。这些人物的塑造应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读罢会有一种与之打头碰脸像是相熟已久的印象。
  遗憾也有,我以为王支书、张主任,包括二柱,应该还是可以有更大的写作回旋余地的。作为村干部,他们身上的故事性还可以更丰富一些,人物性格还可以更鲜明一些,作为长篇小说,人物的出现事先欲设一些伏笔似乎更好。而戏剧化的东西有时候需要更加直接的营造与烘托,冲突性在一些章节里可以更加强烈。
  相比于上述提到的这些人物,书中几个次要人物的描摹虽着墨不多,却更加鲜活。比如对王丽斯的描写就很有意思。作为前领导干部的夫人,她身上总有一种令人喜欢不起来的气息,这气息里有功利,有权谋,也有其本不应该有的官本位。另外,爱情的描写在书中虽然不多,但虞江和严闵之间的感情,作为老一辈的矛盾与隔阂维系和缓解的纽带,处理还是成功的。
  随着人类的本领越来越大,科技越来越发达,经济越来越壮大,人们的人生目标却并没有同步,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却越来越冲突与紊乱。在一个浮躁而杂语喧哗的时代,面对诸多弊端乱象,给自己确立价值目标、戒贪修善、涵养公共文明是十分重要的。就像《溶洞》,从勘探,到挖掘,到集资,到整理修缮,到各方利益博弈,到商品经济社会中利益对人性的扭曲乃至颠覆,我们看到的是故事情节,同时也是我们周遭百态与我们自己的内心。
  此外,作者在处理小说的情节安排、细节描写、人物对话、语言叙述上,都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许多语言就是老百姓的习惯用语,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也因此,在陈子茹的笔下,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真实可信。你会感觉到这些人物正活灵活现地与你面对面,非常地接地气。由于小说追求一种比较紧凑的叙述,没有太多余的枝节,使读者可以比较舒服地进行阅读。
  时代生活奔腾向前,它像一座蕴含着无穷宝藏的富矿,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就看你怎样去观察看待、开采挖掘,使之成为不断为世人提供优质营养的风水宝地。陈子茹是一位从泥土里拱出来的作家,他懂得生活,更应感恩生活。
  写作长篇小说,对于古稀之年的陈子茹来说,不仅是与自己的一次较量,同时还是与疾病进行的一次抗争。这部作品的写作时期,应该正是作者与疾病交锋的关键时刻。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恐怕这也是文人的一种“特权”。那就是,即使生命之舟行将倾覆,他还有文学陪伴,因为只要还能写作,因为只要还有文学,他,就是幸福的。
  《溶洞》读后断想
  黄桂元
  掩卷陈子茹老师的长篇遗作《溶洞》,不禁感慨良多。二十万言的《溶洞》是古稀之年的陈子茹在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耗尽其生命心血的一曲绝唱,读罢仍觉余音缭绕。在我看来,小说家的神奇之处,在于比一般人多拥有了一副可供其自由挥洒的笔墨,用虚构的方式重组或再造一个生香活色、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像是比别人多活了一世,并以此留下个人生命的清晰轨迹。其间的艰辛创作过程自然是一言难尽,对于小说家不失为乐趣,而对于读者,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整体看来,《溶洞》结构完整,组织严密,叙述流畅,情节生动,笔墨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艺术气象。陈子茹是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天津文坛上,擅长于表现乡村题材领域。《溶洞》却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书写转向,将目光和视野投向于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的写作,是全球化与地域边缘化多重矛盾交织的“中间地带”,对于作家而言,显然拥有着难以忽视的巨大书写空间。作家不一定要通过小说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却可以通过虚构提供文学表达图景,这就需要其具备一种现代化视域。陈子茹的这部小说以坐落在天卫市鱼山县响水庄的溶洞资源开发为线索,围绕探查溶洞、寻找溶洞、装修溶洞、争夺溶洞、打压溶洞、坚守溶洞展开了故事起伏,中间穿插、交织了溶洞开发过程的聚集与分化、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与衰落、响水庄村委换届以及几位生意场失落者盗墓案破获的等风波,描摹了纷纭复杂的社会世相和人际风云。小说推出了十几位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基本可以说血肉丰满,各具特色,而全书大篇幅浓墨重彩写就的虞城,作为一位宽厚、明达、坚忍、大度、亲近的民营企业家,更是以其细腻传神的展示而令人信服。对于虞城的刻画,他的言行多是用细节描写体现的,而不是一味“高大上”地加以拔高、塑造。虞城是民营企业家中的精英、翘楚,行为处事具有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但作者更在意于他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这一面,困境中跋涉的虞城并没有变得邪恶,而是积极寻求解困出路,应对乱局,在生意场仍坚持与人为善,行为做事充满人情味,善解人意是他的一贯美德。我相信没有人生阅历的长年积累,很难写出这样的厚重作品作者用朴素劲道的现实主义笔法,展现了民营企业家的一段难忘的创业岁月。
  此外,诸如严起、封设、张扬、李瑞各色人等同样饱满扎实,性格生动,令人难忘,作者在表现这些人物性格脉络的时候始终把握火候,有个渐次过程,而从无预设的刻意,比如严起,最初是他牵头引线促成了虞城的溶洞想法实施,两人的关系也是不错的,由于张扬的介入并不断谋取私利,虞城与严起的关系渐渐起了变化,先是心有芥蒂,然后想法不容,势不两立,甚至不择手段,他最终与张扬合谋盗墓而锒铛入狱的结果,也是作者对于人物性格逻辑走向的尊重,没有许多作品中很难避免的对于负面人物脸谱化的书写效果。虞城和严起之间种种矛盾纠葛,没有影响到
  虞城的儿子虞江与严起的女儿严闵的恋爱关系,严起后来获刑入狱,虞城以亲家的身份拿出自己的资金为严起减刑起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大情大义为了儿子的婚姻幸福着想,对于书中对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的刻画,更是加分的浓重一笔。
  作品读来节奏有序,流水自然,有如泥土般淳厚,劲道。其实,我这里说的“泥土”并不意味着代表乡村生活题材的代名词,而是对于脚踏大地的隐喻,象征着红尘万丈的人间烟火味道。陈子茹具有很扎实的写景绘物功力。如今是一个缺乏耐心的快餐文化时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作者一般比较关注和追求的是情节的编织与推进,故事的悬念行和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写景则似乎显得可有可无,几乎沦为无关紧要的摆设,由于一些作家把主要精力用于编织夺人眼球的事件冲突和故事噱头,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应有的写景能力。陈子茹把景物描写融入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使之有声有色,可感可触,浑然一体。我们看到,书中不乏精彩的景色描写,不胜枚举,比如,“巨大的椭圆形山顶和山梁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风化土,没有高大的树木,密密麻麻长满了酸枣刺、卷柏和没脚踝的细碎小草,小草间间或挺出两三朵黄的或蓝的小花,山顶上风大,各色植物都在摇摆点头,正值初夏,阳光艳丽,整个山梁上充满了一股野性之美”,还有,“进新开洞口十米左右,自然的洞穴豁然开朗,很深很长,洞顶有水滴偶尔滴落,脚下是一片平坦的石面,由于洞顶滴水的缘故,石面湿漉漉的,石面一侧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小小水沟,流动着细微的水流。在矿灯和高能电筒光线的反射下,洞壁色彩缤纷。“西边山坳里,夕阳渐渐由红色变成暗紫色,躲进山坳里的雾气中,留给人们一个引发无限遐想和猜测的谜团。天慢慢暗下来,照明灯亮了,被黑魆魆的空旷包裹着,它只是一个渺小的光点,像划破暗夜的一只萤火虫。”有的景物描写不仅诗意盎然,还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上得洞坡以后,展现的又是一片石花景观。先是洞壁上呈现的一片石幔,像剧场的帷幕,幕边一只状如喜鹊的鸟状钟乳石。右侧的洞壁边上方的陡峭处,生长一巨型灵芝状钟乳石,灵芝下的洞边两柱人状钟乳石,酷似两个古装少年立在灵芝之下。往前是两座奇特的大石笋,一座酷似雪人,有头,有身,还有突出的胳膊;另一座是三株连体的塔松,松枝和松针压着厚厚的冰雪,屹立在广袤的雪原林海之中。前方是从洞顶垂下的一片长短粗细不等的石钟乳,酷似一片从悬崖峭壁或高屋顶上下垂的冰锥,令人如在严寒的冰雪冬季,浑身寒战频频。”作者是不是曾有过探测溶洞的亲身经历,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注意知识积累,有过人的对细节的观察力,才会把自然的动态场景写得如此富于生活实感。走马观花,对自然现象、生活物状缺乏兴趣的人,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描写。
  曾几何时,市场经济大潮而至,不可阻挡,于是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形形色色的人对于金钱、致富的欲望空前高涨,这本是能够理解的,无可厚非,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还是应该记取的。书中虞城开发溶洞的过程真可谓一波三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其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从未消停,始终伴随,虞城的事业成功了,可是他却高兴不起来,最初和他一起开发溶洞的这些好友,如今已是走的走,散的散,进班房的进班房,一个个都没有跟着他享受到最后的成功喜悦。他不明白这究竟为什么?小说结尾处,作者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虞城“饮下一杯半温的茶水,润了润干渴的喉咙,站起身走出办公楼,吹了吹山风,头脑灵醒多了。他寻思:这溶洞是什么?既可能是美丽的景观,又可能包藏祸害;既可以使人富有,又可以将人推向罪恶的深渊。唉,溶洞啊溶洞,你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溶洞》的深刻意蕴,陈子茹老师以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完成了他的文学抱负与梦想。
  读陈子茹的《溶洞》
  宋曙光
  《溶洞》是陈子茹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倾尽心血,为自己追求一生的文学创作,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但是,人的生命虽然有限,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却不会因为作者生命的完结而消弭,文学的魅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恒久,读者也会因为作品而记住作家的名字。
  不知道子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前后共用了多少时间,但从内容和架构看,是花费了相当时间和精力的,人物设计比较丰满,故事也讲述得引人入胜。这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在子茹笔下真是得心应手,没有充足的生活积累和准备,是难以完成这样一部长卷的,而且又是在身体已经出现病状的情况下。
  《溶洞》出版不久,子茹特意来报社找我,送上他的这部新著,想在《天津日报》上连载。接过书来,我看到子茹脸上一片虔诚,我内心里便想,一定要成全子茹的这一心愿。阅过全书,我的第一感想,就是这部长篇是子茹用心用力的一部著作,他调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积累,将人至老年的生命激情,竭尽全力地倾注到作品之中,他的爱憎情怀,泾渭分明地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他试图将小说的故事,真实地讲述给读者,留一份真爱在人间。掩卷之后,我便与他的学生朱国成联系,委托他先将《溶洞》做一遍删节,然后我再根据报纸连载的要求,分段、拟定小标题。国成极为虔诚地完成了这一工作,并按时将删节稿传给我。毫不拖延,在经过进一步修改、加工之后,从2015年6月21日起,《溶洞》开始在《天津日报》连载,截止8月26日,总共刊登了67天。
  《天津日报》连载版的《溶洞》,为了适应报纸读者的需求,对原书做了较大篇幅的删节,以便使故事更为集中、情节更为紧凑、人物更为鲜活。因为在保证原著故事主线的前提下,删去枝蔓、叙述,精炼故事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可以说,《溶洞》经过《天津日报》连载,扩大了读者的阅读量,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一点,这是子茹文学人生中最为看重的,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能够交由更多的读者去欣赏、去评判,当是子茹最大的心愿。
  《溶洞》的故事并不复杂、曲折,似乎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听到过的故事,开发山区溶洞,建设成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这一工程从开工到落成剪彩,都成为敏感的关注点,招投标、县市级政府机关的立项、审批,及至施工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按说,这样的工程在现实中较为普通、常见,但结构成
  小说作品,似乎还不多见,有一种难得的新鲜感。而子茹挖掘出这一题材的深层含义,看似通过写某一具体工程建设,实是在写人的真诚与贪欲之间的较量,正直与卑下的交锋。
  子茹设计的这些书中人物,个个都是真实可信,围绕着工程的进展,逐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人性的善与恶得到充分凸现,民营投资者虞城等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中,艰难地行事、做人。然而,真诚、质朴的虞城,却未能得到理解和体谅,与对手摩擦出逐渐变大的火星。最终,如严起等人,竟然无法抗拒贪婪的利诱,走上盗窃、贩卖文物的不归路,失去了起码的人性尊严,他们变态的心理,毁掉了朋友间的信任和应有的诚信。而虞城并未因为朋友的失信、失德放弃挽救,他出巨资替严起赔偿损失,令狱中的严起汗颜。
  在正义与良心面前,虞城实为典范。《溶洞》中,还写了封老一对夫妇,在溶洞红色旅游开发中,从出场到退场的精彩描绘。说它精彩,是子茹太熟悉这“商场”中的人物关系、利益链条,为利而来、为利熏心,终不能得利。而书中对雪娜的刻画,则是子茹对情场的涉笔,“情事”虽不掀狂澜,却也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条辅线,起到了烘托故事的关键作用。
  子茹的这部《溶洞》,写得相当顺手,几位重要人物、几处重要场景、几个重要转折,都拿捏到位、把握得体,读来流畅、自然,水到渠成。不论是读二十几万字的原书,还是看八九万字的连载,都感觉《溶洞》这部作品,子茹早已烂熟于心。
  在病中,子茹看到了这两个版本的《溶洞》,他的内心一定感到了欣慰吧。
  结语:
  作为“四季茶座”的第一期栏目“明前龙井”,《溶洞》所独有的气息与态度恰和龙井的香郁与甘醇不谋而合。茶的品茗,离不开人的心境;文的意蕴,更需要心的通达。感谢诸位精意覃思的笔墨与评说,我们将重拾先生未完待续的“溶洞之路”,继续“探查、寻找、打压、坚守”这份与先生有关,与西青有关的“文学地貌”。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