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心路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89
颗粒名称:
心路历程
分类号:
I267
页数:
7
页码:
36-42
摘要:
本文收录了被宠坏的情感、忆十三中、味道三篇文学作品。
关键词:
杨柳青
当代文学
散文
内容
被宠坏的情感
幸福猪猪
很久以前,我就像一个被宠爱的孩子一样。
其实,几乎谁都一样,刚出生就被“万千宠爱于一身”。
同学前天跟我说过一句话,这话还算流行的,现代的孩子们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中,活在战场上。
很符合我们的处境。其实我们就是每天跟时间比赛,跟时间赛跑,虽然中途也会休息。
小时候,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大花手笔,什么都买,就是养成了爱花钱的习惯。
却从来没有想过这背后的艰辛,那时候就想着,要的东西一定要买。每天看动画片,吃零食等等。
我记得吃的最多是“乐芙球”,那时候家里不是十分富有,但妈妈还是总会给我买。
印象中,爸爸没给我买过些什么的,平时都是妈妈给我买的多。久而久之,从上中学后,开始觉得一切都多余了,自己觉得什么有用就要什么。不过这不代表改变奢侈的习惯吧。
这几年,变得不爱吃零食了,喜欢吃的不多,很少,例如说肯德基,栗子,蛋糕等。就是没有零食,姐姐说我长大了。可能吗?我仍是不让人省心的孩子。
我爱购物,但却不爱自己去买,总会托别人帮买。一购物我就变得很累,可以说我体质不是很好。
有时也想过给家人买,可是每回自己买完后再望着手上的现金,就想算了吧,等将来工作了再说吧。对自己说不着急,爸爸也总不让我打工,心中难免烦躁不安,脑里很复杂,很乱,就是不想自
己不如人家孩子一样,我需要在外面生活,无数次问自己,我还要这样多久?每天都在混日子,越来越没用了,脑里什么也没有,什么都写不出来,重复一样的日子,我脑里还能有什么?束缚的感觉真不好受。
妈妈说过,等我结婚后就什么也不管我了。终日让我活在笼子里,虽然想去哪就去哪,但是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样的我还是在被关笼子。就靠着上网过日子,越来越颓废了,笑容也没了。
每天在群里聊天,就聊好多好多,历史,地震,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从她们身上,我都学会了好多,补上了几课,这是我唯一不颓废的了。但那只有晚上,因为白天都在上课,所以晚上聊天的次数多。
朋友们都说我长大了,当年被宠爱的孩子一点一点长大了。
有时爸爸妈妈看我做一些事时就会说:你长大了!
所说的长大,只是我不经意间做的事,说的话。
我只能说,我尽力而为,只是能不能不要束缚我。
喜欢上左耳的书,喜欢李珥的普通,喜欢吧啦的释放。
都表达了自己的所有心情和感觉了,很大的感触。
现在的宠爱不是亲情友情,而是感情。
谁也不了解,我不像谁那么抗拒,觉得什么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但我也不像谁觉得什么都是真的,然后全心全力。我靠的是时间的证明和时间的接触,曾经有如此经历的我还不懂那么多吗?不要来替我做决定,但可以提意见,就是没资格替我做决定,不管你有多重要。
我要的是公平和真实!
忆十三中
苟辛生
天津市十三中成立于1952年,2001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她的首届初中毕业生,我经历了学校整个草创阶段。如今,在回忆当年的情景倍感亲切。
结缘海河畔
我出生北京,家住西河沿,一抬头就望见前门楼子。出胡同西口就是和平门大街,街上就有所北师大附中。
1952年,我在培育小学毕业,报考了公立通县潞河中学,考试的前一天,命运和我开了个玩笑,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因为帮妈妈捞面条,锅翻了,烫伤了左腿,误了考期。后考上了私立中学,又因缴不起学费而犯愁。正在这时,在天津谋事由的老舅来信,说新成立了天津十三中,是公立的,可以报考。
坐火车到了天津,对我这个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来说,很多事很新鲜,过解放桥,走在那木板条钉成的人行道上,心里觉得胆战心惊。在郭庄子码头坐摆渡船,觉得是一种享受,老舅是东站附近恒源肠衣厂的职工,他见面后告诉我,十三中的校址在灰堆,校舍尚未完工,先借用市一中办公。
借读市一中
经过不少人的指点,我终于找到劝业场,法国教堂后面的市一中,又顺利地在十三中临时办公室报了名。手续很简单,仅需用小学毕业证而已。拿着准考证,问清考场所在,就回去备考了。
发榜的那天,录取名单榜张贴在市一中对面的墙上。我挤到跟前,找啊找,最后发现了自己的名字,真是惊喜万分,我有学上了!
第一届招了三个班,其中一个女生班。借市一中的教室上课,倒二部。语文老师姓王,40岁左右,很普通的一个人。有两次,上课迟到了,进教室说:“对不起,公安局找我问点事。”这简单的一句话,激起我的联想。王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啊?他好像与一些秘密有关系,他课讲得透彻,语言有磁力,但搬到新校舍后就没看到他,语文老师换成李富印先生。另一位留下印象的是市一中打钟的那位工友大爷。钟是挂在高处的铜钟,打钟时需拉动上面的绳索。钟响了,你别紧张,慢慢往教室走,准迟不了到。
住处是借市一中的礼堂。女生在舞台上,男
生睡地板,拉上大幕正好当布帘。早晨起床后,要赶快打好铺盖卷,在礼堂后面码好。开学后不久,学生食堂正式开伙。记得第一顿饭是干饭、炖牛肉。盛饭、菜的新木筲全是新购置的,饭菜有一股强烈的木头味,让人难以下咽。
搬入新校舍
深秋时节,十三中正式搬往新校舍。记得行李是学校顾大车拉的,学生则是开步走。走过陈塘庄,再过复兴门,右面那一排排红砖瓦房都呈现在眼前,与她隔路相对的是天津县政府的办公楼。
学校还没有修建校门,也没有院墙,只是沿公路边上有一条不太宽的水沟。进口的右边有两间房子,算是传达室吧。正面第一排居中是一长趟单间平房,分别是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辅导组、卫生室等。后一排为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师办公室。左右是教室,再往右就是一排排的宿舍了。学生食堂在学校尽后边,那里还有大盥洗室和机井。用水沉淀后有细沙,还有闪着金属光泽的微小颗粒。
宿舍8个人一室,有上下铺的双人床,正规多了。每间都有带烟囱的炉子,在取暖期,每天值日生去领劈柴和煤。但宿舍前后间隔之处还有没平整好的坟坑。
学校没有礼堂,有重大活动时借用天津县政府的礼堂。
学校环境很僻静,有利于学习。有位同学叫王盛清,是天津人。他在课间,把捉鸟雀的夹子下到教室旁的水沟旁,有时候还真有收获呢。
人民助学金
上十三中,我不记得交过学费、住宿费,只记得每月伙食费8元5角。开始由老舅、二姨给我交。第一学期放假前,班主任金守信老师发给我一张表格,是申请助学金用的,让我寒假带回北京,由当地派出所填写。
妈妈带我去了派出所,一位阿姨接待了我们。他和蔼可亲,但认真地询问了几个问题,然后把表格逐项填好,盖上了公章。
开学后,我把申请表交给了金老师,过了几天,金老师通知我,经学校领导研究,批准我享受甲等助学金,每月9元。除去交伙食费外,每月还发我5角钱,这样买文具、肥皂、牙粉等生活用品全够了。那个时候,助学金主要看家庭经济收入,秉公发放。
1953年,天津县师范学校合并到了十三中,学校分成中学部、师范部。有一次全体学生会,总物刘主任讲话,催促中学部的学生不能拖欠伙食费,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我听后心里很踏实,为有助学金而自豪。
而今,我已经76岁了,仍刻骨铭心牢记党的恩情。当时年轻的共和国成立不久,经济上困难很大,况且抗美援朝战争花费不小。尽管如此,我们的党仍关怀着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使我这样一个幼年丧父,生活无着的少年,不但有学上,而且上得了,事实证明,我们的党从掌握政权起,就践行着自己的宗旨,为人民谋福祉。
归国志愿军
1953年,十三中又增加了几位新成员——归国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到十三中的志愿军中,有几位当了教师,主要是教政治课,我们班的政治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还有一位女生,在部队是搞文艺宣传的,复员时年纪太小,就送到学校学习。当时,男女同学之间接触很少,更甭提有什么交流了。不久,就传来了一个关于她的故事。在朝鲜战
场,一次去执行任务,归来时疲惫不堪,天色已晚,找了个山洞和衣而眠。第二天醒来一看,里面有不少死尸……故事是谁讲的,已经记不清了,但可见当时战争环境的惨烈。
和我接触较多的是赵济平老师,他教我们政治。他是西康人,个子不高,结结实实,见到他使人联想到铁块。他在志愿军里是翻译。说话乡音很重,听他讲课有点吃力。有一次上课铃响了,一位姓黎的学生学着赵老师的声调喊“别说话了,赵老二来了!”话音未落,赵老师推门进来。他没说什么,只是神情沮丧,草草讲了课就离开了。课后班委会决定,由小黎找赵老师当面道歉,不知为什么,派我作陪。我们来到赵老师的住处——学生宿舍中普通的一间。赵老师没有批评小黎,谈话中得之我喜爱文学,就答应可以辅导。后来我去过两次,“革命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这些词语,就是那时听说的。
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但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用热血保卫着人民,保卫社会主义。他们的功勋是永恒的。
志愿大西北
1955年,我们即将初中毕业,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同学们参加边疆建设,自愿报名到西北工作。那时,初中毕业就算是知识份子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我找到了班主任,问我能不能报名。班主任当即回答:“得满16周岁,你小了一点儿,不符合条件。”看到周围不少同学为办理支边的事忙活着,我心里像长了草。正在这时,天津师范学校搞招生活动,我参加了。活动中市师附小一年级学生表演的节目——《我们都有一个志愿》打动了我的心。我决心报考师范学校,做一名小学教师。
在师范一年级时,我突然收到一封来信,寄信人是十三中同学史其江。我们是同一宿舍的室友。那是一位敦厚朴实的小伙子,说话稳稳当当的,比我大一两岁,但显得很成熟。他在信中说,参加支边后,被分配到青海县粮食局,工作还可以,生活也不错,就是想念老同学们。在与同学联系中,得知我上了师范,就写了这封信。
我写了回信,但后来就断了联系,也无缘再见面。
十三中1955年支边的同学们,在国家极需人才的时候,你们毅然到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我永远记住你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味道
沙尘
我自认为是一个对食物没什么感情的胖子。因为一种食物无论怎么加工都离不开它本来的味道。所以我不爱吃,到喜欢品。对各种陌生的食物浅尝辄止,记住它的味道,就像记住我走过的每一处风景。
有人说人生贵在经历,我觉得人生贵在品味。经历可以是走马观花的无为,而品味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我清楚的记得那个初进育红班(幼儿园)的我,背着父亲从部队带回的帆布书包,军用水壶,还有从新书本里溢出的油墨味道,总让我激动无比。想着每天吃完早饭就能去上学,回家后还能和邻居哥哥一样“刷刷”地写作业,那种惬意,绝不是今天的我所会向往的。但好景不长,几天后,我终于在父母的威逼下,哭喊着走进学校。回头看看他们那坚决的眼神,心里尽是辛酸泪。
可能这就是成长,就像我一直盼望着像邻居哥哥那样“刷刷”的写作业一样,终于还是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责令在黑板下站了一天。那以后,上学的味道由憧憬的“甜”,变成了现实的“酸”。而我,在各种酸甜交杂的味道里不得不咀嚼着那些与黑板有关的光阴。
离开大学的时候,恰逢瓜果飘香的十月。那年的秋天没有我预料的凉爽,跻身在8平米的地下室,门口管道的锈味夹着空气的潮湿浸蚀着我的理想,那一刻,忽然觉得可能黑板下的辛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理想与身体一样蜷缩的辛辣。就像我在父母的
逼迫下走进学校一样,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在我的舌尖上产生什么样的味道。街上的人们来去匆匆,我折上蹩脚的半行诗句,停在地铁口,低着头把广告单塞给每一个人。
妻正是在我五味杂陈的时候注入身心的一汪清泉。可能当各种不同的味道同时冲撞味蕾的时候,你不用去想用什么味道与之相抵,一汪清泉便可将其释然。人总要学会淡泊,不为看透,只是在各种味道的更迭间制造一种无味,这种无味与理想无关,与生活无关,它只是在你厌了、倦了的时候让舌尖得以适时的松弛,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息。此后,还会有不同的食物,不同的事物反复刺激着你的神经,只是有了这种无味,它们才更加清晰,更加立体,无论残留在口中的味道是甜腻,还是苦涩,此番过后,我还有一汪清泉。
可是女儿出生的时候,我的味蕾第一次失觉了。产房门口的等待让我的味道,我的清泉在时间的踏步中恍如隔世。母亲的眼睛微笑着,父亲用粗壮的手轻轻按着我的肩膀,仿佛那扇门后即将走出的是一个新的自我,她有自己的舌尖,自己的味蕾,她在一汪清泉的洗礼后焦急地守望着属于自己的味道,他会在我和妻子的不舍中被迫走入学校——而后,她会有她的清泉制造着只属于她的无味……
女儿一岁多了。个子大了,皮肤黑了。妻说等到三岁就让她上幼儿园。我说不着急,你看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我想多看会儿。
……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