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市师』生活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64
颗粒名称:
『市师』生活回忆
分类号:
I269.7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市师』生活回忆》是当代作者苟辛生所作的一篇杂著。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杂著
苟辛生
内容
“市师”是人们对天津师范学校的昵称。我于1955年考入市师,在那温暖的大家庭中生活了将近三年,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不知有多少次,我在睡梦中仿佛又回到了“三排房”男宿舍,周围睡着的是市师的校友们。市师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影响很深,以至于有些事情的细节直至今天还历历在目。
林老师的书
在一年级,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林鹏南先生。他的语文造诣很深,讲课精准透彻,且富于感情。教文言文、古代诗词喜欢吟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抑扬顿挫,宛如歌唱。在老师的教导感染下,我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一次作文,要求把《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我文思涌动,竟洋洋洒洒写了一本多作文本。林老师阅后给了95分,批语“感情洋溢”。
那年冬天,我得了重感冒,发高烧,躺在“三排房”宿舍养病。同学们给我端来了病号饭——面汤。使我惊讶的是,林老师竟然到宿舍看望我,原来林老师上课时发现我缺课,听同学们说我病了,就专程来探望,还带来了一部《杜工部全集》,说是送给我的,书是线装的,我爱不释手,视为珍宝。
1958年3月提前实习,仓促离校,书籍等物存放在学校,由“班联”202班一位同学代管。后来,听他说在防汛时搬东西丢失了。
书丢了,成为我今生的遗憾,但林老师的音容笑貌一直记在心间。我工作了近50年,主要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如果说在事业上能有些成绩的话,首先应归功于市师,归功于林老师及各位尊师。
我们的“班联”
市师的校风好。这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人们公认,市师的学生,热情、规矩、守纪律,有礼貌。好的作风需要一届届传承下去。这时“班联”就发挥了重大作用。“班联”就是高一年级与下一年级的班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说白了,就是班与班的“一帮一,一对红”。
入学时,我被编到102班,202班就是我们班的班联,接待新生,开学准备等,由“班联”负责,我被指定为群众文化干事,(日后再民主选举)。202班的群众文化干事叫齐家桢,就主动找我联系,帮助我工作,他的绰号叫“二嘎子”,我也被“继承”下来,到202找齐家桢,他们班的同学就叫我“小嘎子”。我发现同学们课间休息活动内容贫乏,就打算找中苏友好协会阅览室借《苏联画报》。和齐家桢一说,他表示支持,我就去借阅,一月一换,坚持了一年。
毕业后来南郊工作,到上世纪80年代,我在津南区教研室工作时,齐家桢还找我联系过一次,电话中问长问短,颇为关心。得知他在市少年犯管制所,从事问题青少年管教工作。
金牌伙食团
如果要评选“金牌伙食团”,就是现在市师也当之无愧。
1957年,市师在校生约1600人。当时国家给每个师范生下发伙食费8.5元,要让这些大姑娘、大小伙子吃饱、吃好,确实不是件容易事。炊管人员像居家过日子那样,精打细算,尽心安排。曾记得,春雨连绵,采购员冒雨用三轮车到市场买来便宜的小萝卜,腌制咸菜;曾记得,炊事员自己增加工作量,用学生们的剩菜剩饭,养活了几头猪;曾记得,端午节前,炊管人员家属,被动员到学校,为学生们包粽子;曾记得,有一次崔校长在饭厅发现饭稍微有点凉,马上叫伙房重新热
食堂就设在礼堂“和平大厅”,200张桌子依次摆开。门口有块小黑板,写着“一周菜谱”。我们曾见到“清炖全猪”、“红烧黄花鱼”的菜名。
炖全猪,就是把食堂自养的肥猪,自己屠宰,一起炖制。吃黄花鱼是件麻烦事,好几百条鱼,怎么做?一次,我到食堂帮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用粗铁丝编成一个铁锅形状的“大笊篱”,周围有几个把手,鱼炸完后,码在“笊篱”里,放锅中,加材料炖。鱼熟了,几位炊事员提把手,把鱼搭出。
1957年的国庆节游行,早晨,市师的队伍在耀华中学门前的马路上待命,吃早饭了,别的学校都自带早餐,而市师的学生吃的是面包加红果酱,面包是食堂自己烤的。听说一位炊事员因连夜烤制面包,晕倒在面包炉旁。
如果说,市师是个大家庭,那炊管人员可以比喻成什么呢?只能是为家里日夜操劳的父兄。
三道沟劳动
在市师,学生不是每天都关在学校里死读书,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我上学的几年中,曾到洞庭路栽种树苗,曾到黑牛城抢运稻捆,曾到大成行运旧钢材,曾到天津粮库翻晒玉米,但时间最长的是三道沟下乡劳动。
三道沟是津南的一个村,距市师约50华里。怎么去呢?当时,接我们的农业社大车不足,行李和女生坐车,男生步行。因为我年纪较小,一路上大同学逗我讲故事,说说笑笑,也不觉得累。靠着集体的力量,我坚持走了下来。
我们几个男生住在一位姓李的农民家里。热烘烘的大土炕,比土炕还要热情的老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共在那里呆了3天,也没干什么活儿,只不过帮农业社起高垫底罢了。每天,李大娘都用小站稻米熬稀饭,那米晶莹剔透,饭汤挂到碗边可以凝成白蜡般的条条。最后一天,特意把儿媳妇从地里叫回来,给我们包了顿饺子。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南郊,三道沟的劳动为我能从容面对艰苦和寂寞,在思想上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苟辛生
责任者
苟辛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