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恪守终身学习的理念
白青
最近一次讲座学习中,杨树森老师提出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笔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杨老师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莫言在两代会期间,带了一箱子书,利用会议间隙看书。莫言坦言一年多时间忙于琐事,没有读书。作为著名作家,不汲取新的知识,没有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莫言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型人才建设的命题是现代化管理的关于人力资源更新发展的新观念。在现代化管理中,考查综合发展能力提出了学习力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学习能力,而是指一个运作整体或者个体,在未来自身发展中的发展能力。这是一个动态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系统的工程。囊括了继续工程教育的全部机制。在文学队伍建设中,同样是这样。学习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要经历诸多的阶段,工作以前接受的学校建制模式的基础教育,其知识构架已经初步塑形,但是,随着进入社会角色,参加工作后,社会客体对行为主体提出要求,首先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以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知识类型的选择,有一个筛选调用的过程;其次对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要填补空白;再次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新装备新设施新管理手段的实施采用,对采写对象的诸多特性进行深化了解,必然有新的要求,树立新理念即自主学习意愿,强化终身学习成为成就事业的必选课题。从而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全新的智能型人才的再塑形。不然就不能适应科学管理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难以在未来工作中具有开拓和创建性。难以胜任越来越多的与现代化要求相吻合的任务。文学创作也是一样,更加凸显时空性,所谓创作不管题材是古代或现代的,其传承属性永远要求是新颖的。杨老师经常强调作家要不断填充新的知识,所以他拿一段时间来大量读书,宁可少写也要多读,这是恪守了文学创作的学习理念。
我们西青作家当中,举凡连篇累牍坚持创作的,都是坚持不断学习的榜样。陈子茹主席晚年坚持跨专业学习,当上市农民书画协会主席之后,重新拿起画笔,点染丹青,如今画得一手好花鸟山水;晨曲在大量创作小说作品的同时,勇敢向影视作品开创,已经有了丰硕的收获;我区走访大运河大型专题节目和许多以地方史志为背景的专题片的制作,电视台首办文艺演出活动的尝试都是推陈出新,坚持吸收创作的结果。作者无一不是从终身学习当中凝聚自身学习力,从而带动和培养群体的学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西青文学创作的后劲就是作家队伍的学习力的提高,古人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代社会快节奏、高速度,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较前人囊萤映雪具有了不可比拟的学习条件,文学队伍要进一步推进学习型人才队伍建设,由此各级领导关注文化队伍的学习提高,不断组织各种文学讲座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激发学习的内趋力抓队伍建设抓在了根本上。
王松在讲课中,提及对古典名著的学习,尤其强调自己读《西游记》的收获和体会,他对孙悟空的语言的大众化,俚俗化尤为推崇。这对我们无啻是重要启迪,语言是作品的载体,没有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没有自己的语言模式和特点,这是深化作品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知名作家尚且如此,对于我们的学习要有一个全新的审视,以前我们的学习都或多或少呈现不同的片断,条块,强调的是缺哪补哪,带有滞后教育的特点,当然这也是一种应急的必要措施。这是不是终身学习呢?用继续教育工程理论说,不是,它的目标定位是阶段性的,指示方向有局限,恰恰构成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桎梏,与终身学习和学习力的概念是不同的,是静态的,而终身学习是不间断的持续发展,动态流动的。一个大学生、硕士、博士生掌握了较高的文化知识,一段时间适应工作的前提下,就能在工作中广博吸取原有的知识积累,在创建现代化智能型管理和创作中成为骨干,成为创新研究和开发的主体力量。而不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的短期行为,表现为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甚至读不懂就开写,好高骛远,这两种学习表面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可在深层次的学习力上,使用价值上不可等量齐观。学习的系统性是与素质提高紧密相关,厚积而薄发。头脑中先有了写的概念,为写而学,不是有感而发,出来的东西就大相径庭了。杨树森老师勤于耕耘,放手一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紧密结合工作和创作实际,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是建立学习制式的关键。许多文学大家都是终身学习的带头人。鲁迅说他的成功无非是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勿庸置疑,作为学习型人才队伍的一员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都要有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成为自己所从事的不同专业的专门家,写作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最为熟悉的人和事。尤其结合实际引申学习,从哲学的高度使学习型人才从切身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知识的甜头,不断增加学习修炼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体察人情,关注人生,从而进入学习研究修炼的深层次。
在成长的光阴里
摆渡人生
——赏读彦花散文集子《成长的姿态》
梦华之滨
夜
阑人静。拧亮淡黄色的台灯,打开电脑,看着彦花发来的邮件,眼眸接触到电子书
心情就激动起来。别致的封面,亲切的文字,像一朵花窥探了你一眼,就让你迷失在盛开的灿烂里。
窗外,无月无星无风,冰冻三尺;室内温暖如春,入春的还有我那颗荒芜的心,成长的收获比任何事情都值得欣慰,不是么?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这是彦花的第一本散文集子,虽然里面有些文章在刊物和报纸上我都曾见过,但是今晚再读还是觉得里面字字铿锵,都是难得的好文。
《成长的姿态》共分三部分:“成长篇”、“感恩篇”、“情感篇”。作为一个80后,写作时间只有短短二、三年的彦花,文章多次在省级刊物和国
家级刊物发表和获奖,还有一些被多家报刊转载。比如《母亲的勇气》被《中国当代闪小说超值经典珍藏书系--感恩篇》收录、《懂爱的人》被《小故事大道理》一书收录。还有其它的一些获奖、被转载的作品,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吧。
冬日赐予的安静,让我偷窥到彦花成长的光阴,双眸迈进彦花的故事里,步履早已在彦花的心灵天地中……
在彦花的笔下,成长是真实的存在,即使一路坎坷,也是一路欢歌。《最初的梦想》是彦花的开篇之作,作者以日常工作为中心,探讨的却始终都是梦想的实施。她从一个新闻主播的成功之路来与读者一起体悟成功的经验及人生态度和人生哲理。这里没有一点说教,也不摆大道理,活生生的例子却让读者自己去印证感悟了梦想如何才能实现。正如彦花文中的所说“他的梦想注定不会是水里的那抹月影,而是顺着滑落的汗水……”
《成长的姿态》是彦花集子的主打文,彦花之所以用这篇文章做了集子的题目,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此文:语言形象,比喻鲜活,生活化的细节里
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为疾病低头的女孩,那不屈的毅力和人生闪光的境界让人肃然起敬。文章脍炙人口,清新自然,寓意深奥,结构严谨,而包含的内涵却又是那么广泛深厚。如果你细读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在这朴素的文字里,蕴含着作者饱满健康、积极向上奋发顽强的精神。“在生活的风雨雷电面前,即使只是一株小草,也要长成树的姿态。”在此文的结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的这种心境。
对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的时光是难磨灭的,童心世界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童年童话》是彦花成长篇里不同格调的文章。此篇用精美的童话语言,谱写了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清新别致,涉笔成趣,亲切温馨,气韵生动,形象鲜明活泼,更重要的是整体文思设计奇特,“妈妈的手是魔术师”,“娃娃把自己的荷叶伞给鱼儿留下”……一段又一段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孩童世界。可见彦花在语言技巧上不一般,像这样的文章在49篇
“成长篇”中举不胜举,我就不一一举证了,还是让我们接着向下看吧。
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词藻的华美,也不在于构思的奇玄,只在于感情的真挚深切,如果具备了这一条,再平凡的文字也会闪光。《母亲的勇气》就是这样一篇洗尽铅华的美文。读罢《母亲的勇气》,我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为母亲的伟大、为女儿的幸福、为彦花文字的感人。平实流畅的语言里,一个平凡母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点点浸透我内心最柔软的深处,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带给我无限的感思。结尾处,画龙点睛,哲理性的白话,却是深而远,感人至深。
《一滴奢华三分想念》空灵而朦胧,平淡中见文采,通脱之处有意境。精细入微的描写逼真地刻画了“奶奶”的形象,乍一看是写一种美酒,读完才知道是奶奶对爷爷的深切思念,这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文中所叙之事时间跨度很大,但和谐流畅,始终以酒贯穿全文,形散而神不散。仿佛是一个久远的故事娓娓道来,思想性
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把有情有义的奶奶对爷爷的挚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暗喻的运用可谓臻至化境,炉火纯青。此文结构精妙,语言优美,还具有言简意丰,妙趣横生等特点,这些漫不经心地渗透我的心胸,久久不能散去。这大概就是一篇好文章给人们的刻骨铭心吧。
好吸引人的题目----《恋爱时,你是什么糖》,就冲这我也得好好品。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好题目才能作好文章,望题思意,我不禁笑出了声,看到最后却又是愁肠百结,愤愤不平,伤感不已,我禁不住和彦花一道感叹起爱情的变幻莫测来。此文并不像一般的故事那样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引申出爱情的态度和人生感悟。淡化的情节里,以个人情感轨迹引导读者对爱情的谨慎思考。作者的沉静与洒脱,是对生命的沉淀,更是对世俗的超脱,寓意与哲思在这里秒合无间,发人深思。“浮华人间,掠过尘世万物,爱自己才能拥有幸福人生。”这是作者在《唯美酒与爱不可辜负》一文中的体悟,也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瘦西湖,注定难忘的相逢》是作者写景抒情的一篇美文,作者为我们展示一幅灵动飘逸,妩媚多姿,如诗如画的美景。隽秀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飞扬着欢快的气息。从静态、动态、听觉等方面描写了西湖及友人同学之间的赏湖行动。这既是作者欣赏瘦西湖的所见所闻,又是作者乐观旷达
的心情抒发。精致的比喻把瘦西湖的魅力刻画的惟妙惟肖,各种修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熠熠生辉,更加婀娜多姿,语美之中见风华,文情并茂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高超的审美境界。
徜徉在撼人心魄的文字里,千里之遥的我依稀看到:一位女孩于万籁俱寂时独守孤灯一盏,或托首遐思,或吟哦美文,或泻笔于纸,令长夜如歌,痴情似诗。她是那么地急着让世界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甘落寞,急着要为心中那些美妙的想法寻觅绽开的天地,急着要告诉大家,自己是世界上是最善良,最执著,又最顽强的人。那专著的神态令人砰然心动。也许一个人要寻到适合自己的路须经历很多的坎坷,这时所需的便是专注了。虽然专注的失去了一些周围的东西,但能得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点也就足够了。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弱女子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痛苦挣扎后,能“柳暗花明”,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纵观彦花的集子,大多都是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柔情与体悟交织的哲理文,那种以小见大的平常故事,内涵丰厚,文采斐然,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恬淡优美,令人寻味无穷。集子中不乏还有好多美文可谈,我想还是留待读者自己去品吧,尽管里面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瑕不掩瑜,你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让我们一起来祝福彦花吧,愿她文学路上越走越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关于杜甫诗歌中『雨』意象之研究
陈文静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了“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美学判断,在《文镜秘府》中讲,“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正是揭示了“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功能,即“意”与“象”不可偏废其一。正如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中所谈到的,“它(意象)熔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漩涡,充满着活力。如果它不达到这些规范,它就不是我所指的意象……”。一方面,它将诗歌拉到了“外在的象”和“世界”;另一方面,又将诗歌拉向了“内在的意”和“世界观”,即接受者通过“雨”之象,能够清晰地看到诗歌创作的背景与环境,又可以借“雨”之意,深深地体味,创作者寄予“雨”的内涵。而这,到了古典诗歌的繁盛期——唐代,尤为明显。“雨”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成为撩动心绪,谱写诗歌的重要音符。尤其地,在“诗圣”杜甫的诗作中,更为突显。根据统计,在杜甫传世的一千四百多首的诗歌中,以“雨”为题,就多达五十二首左右。如果再加上内容涉及“雨”的诗作,数量就更为可观,将近二百四十余首。当然,关于杜甫的这些“雨”诗中,很少是单纯述景的。正如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飞雨也疾疾,心潭也涟涟
从杜甫的经历来看,他在三十四岁之前,正值“开元盛世”,过着“裘马颇轻狂”的惬意的游历生活。因此,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着重写个人的生活或描写风景,有着朝气博盛的活力。即使在写易引人伤感的“雨”的意象,也有着气拔山河的气势。比如《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中的:“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杜甫首先是描写“雨”的暴落,“两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此二句,说尽千古河患之由:苦雨积风,百谷受害,洪河充斥,海面暴涨。既而再书舍弟书至。然诗作题目,是先简言书至,后再道苦雨洪河的溃堤泛滥。因此,上下对比,不平直,有气势,彰显创作者内心的跌宕。就意象角度来看,则是以实景“雨”为中心,其他意象有序的组合开来,就像是一轴画卷,“雨”之象,便是这轴画的轴心,而创造主体之“意”,通过对外界的“象”做有意识的推动,缓缓的铺展开来,并以其他的意象(如“百谷”、“波涛”等)相辅之,从而使意象组合,沿着创造主体之意(即诗人的情愫),进行发展变化。
少壮漫游时期的杜甫,诗中“雨”的意象总是带有昂扬生机与点点的悠闲惬意:“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将雨景至于巅峰云海之中,煞有豪壮之气,从大范围着眼,粗笔勾勒渲染雨势。
二、阴雨惊尘世,心坟岂自燃
杜甫在困守长安时期,一方面,他那“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年少气盛,有所压抑、收敛;另一方面,却又深深的思考着,思考着社会内容与政治内容。尽管,“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游历生活是痛苦与不满的,是有悖于他的主观愿望的,但这也使他的诗歌具有着真实的社会性,因此在这一时期,杜甫诗歌中的“雨”的意象,出现的较为频繁。
秋雨叹(其二)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相许宁论两相值?按《唐书·玄宗记》:“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之食,令出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但有着“诗史”之称的杜诗,却真实的影照出当时的所谓“贱糶”——豪官恶商的乘机剥削。“阑风长雨”,赵次公有言:“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正是由于这纷纷不已的秋雨,则使得“四海八荒”之内,无日不雨。这是杜甫从时间角度,言明此秋雨历时之长。在《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杜甫借此典故,从空间的角度,再一次强调,无处不雨,雨落之淫。首颔联集中的关照了“雨”意象之淫、之泛;而在颈联和尾联中,却笔锋一转,过渡到罹雨给人世间、百姓苍生带来的无尽灾难:黍稷霉烂,芽果如耳;奸相国忠,唯道“雨虽多,不害稼也”,终使“天下无敢言灾”,可叹“农夫田父无消息”;此时,镜头切换,既而城中望:阴雨之秋,斗米难得,此时官商勾结,只要官吏“相许”,即使衾绸和斗米的价值不等,也是可以进行交易,而庶民奈何!呜呼哀哉!
杜甫从不同角度来书写“秋雨”之象,在“秋雨”之象中,蕴含了诗人深厚的天下忧思以及对黎民不变的同情之“意”,从而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使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的宣泄、分享了共同的审美经验。在诗歌的意象组合方面,诗人从时间与空间二维转变,同时,又将同一意象“雨”,置于不同的空间之中(即乡村与城市),从而将创作者的“意”,注入多元素的表现“象”的特点之中(即雨的“淫”与“泛”),令诗歌取得触人心弦的表现效果。换言之,每一个一元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具有经验性的自我的本身,而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则就在“意”与“象”的交融中,驻足。
综上,杜甫写雨,通过多意象的不同组合,以自我的心境为轨迹,将以“雨”为中心的意象组合置于不同的时空范畴之中,从而表现创造主体的审美取向与内心之意。
三、折戟飞沙破旗旌,劲风骤雨满泪血
安史之乱,使得杜甫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深深地感受到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忧国忧民之感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杜甫的心头。《对雨》一诗由落雨而怀感生时,进而忧绪万千——既有淫雨难归碍我行的惆怅,同时又在挂念着征人遇雨难行。家事国事融溶,表现了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情感。
《春夜喜雨》,是杜甫这一时期难得的平淡中略带欢愉之作,并且是纯粹以“象”为主的作品,往往具有勾勒情境、呈现画面的特点“象”在其中,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展现。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的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这时的杜甫,已是知天命之年,在长期的流离之后,暂时有了安稳之居,故而心境是趋于平和安祥的。因此,即使诗人在表“雨”象,也没有了往日的忧伤,相反,更多的则是欢愉与喜悦。诗人一方面是“喜”万物可借这细细的春雨得到滋润;另一方面,则是借着这“春雨”之象,达诗人内心的畅快之“意”。“雨”、“风”、“夜”、“物”这四个意象,相互关联,从细微处着眼,精工妙情,渲染出春夜小小毛毛的雨儿,滋润着天际万物。
此外,杜甫在捕摄雨中精小景致的同时,又采用通感,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交融,使意象更多的通过“图样”化的方式来展现诗人之志。正如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晨雨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紫荆色,轻霑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细细的小雨,在晨光的亲吻下,驻足在青嫩的叶芽之上,伴着朦胧的雾霭,云飞翩翩,风逆旋旋,朝露沁湿了飞鸟群兽的毛羽。紫荆点点,泛起清幽如浪。多么美妙的晨雨!这些细小的景致(如“小雨”、“晨光”、“轻霑”等)一一地尽收于诗人细腻的内心,心弦轻拨,奏协出一曲祥和宁静的悠晨。
综上,从杜甫所经历的不同的时期,剖析杜甫诗作中,“雨”的意象之内涵。通过典型论证和推理归纳的方法,对杜甫诗歌中“雨”的意象进行深入剖析与阐释。杜甫笔下这些与“雨”相关的诗歌,既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天地间雨的清柔多媚,又借雨感怀,抒发诗人彼时彼景的独特心境。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探讨杜甫的创作心理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