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31
颗粒名称: 掌心流年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11
页码: 36-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掌心流年的情况。其中包括爱茶者说(外一篇)、头顶上有一朵云、那年的除夕、汤味醇乡情浓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掌心流年

内容

爱茶者说
  (外一篇)
  谭成健
  我喜欢将茶沏得酽酽的,慢慢细啜,营造一种宁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喜欢和朋友去茶社,美茶如醍醐灌顶,启迪情智,大家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心灵交汇,相映成趣。
  我喜欢带着茶去参加一些饭局,免费茶味同枯草,收费的质次价高,均不足取。赶上饭店索要“沏茶费”,也由它去,喝自带的茶,心里踏实。
  我喜欢邀三五同好来到家里,品尝新茶。好茶招友共赏,算是一桩美事。茶具尽数摆上,模仿“茶道”程序,客人端坐四周,细细品赏,啧啧称赞,主人乐不可支。
  我也喜欢一边饮茶,一边浏览茶的资料,享受“将自己融化在茶中”的快乐。茶圣陆羽的《茶经》,源远流长,堪为经典。惊叹历代文豪,人人都是茶仙,留下诗文无数,句句是神来之笔:“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白居易)、“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齐己)、“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秦韬玉)、“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崔道融)……
  细数饮茶之妙,先有唐代著名的佛僧、茶僧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而后有“茶中亚圣”美称的诗人卢仝,不肯“三饮”而止,非要六碗、七碗喝下去:“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咱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读后令人拍案叫绝。我也欣赏清代文人梁章钜,他描绘饮茶意趣,只用10个字:“悠然心会,妙处难以君说。”
  宋代饮茶成举国之风,咏茶诗文浩如瀚海。陆游自比陆羽,一生写了300多首有关茶的诗词,而以卢仝自许的苏轼,深研佛理,精通茶道,写下咏茶诗词70余篇。他那首“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倍受历代咏茶人的青睐与推崇。同代文豪黄庭坚、范仲淹、欧阳修均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留世。
  我更喜欢独自置身于名茶的故乡,与茶为伍,与茶相伴,那时,更会体验到茶与人一样,有品德,有性格,有感情,有记忆,才可知晓茶的蕴涵与真谛。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去湖南组稿,朋友将我拉到君山上尝茶,目睹针状茶尖在柳毅井水的冲泡下,如春笋出土、鹤群冲天,记住了“君山银针”,在“三起三落”中又听得它与舜帝二妃的关联和柳毅传书的故事,顿觉踏入另一个天地。
  与“君山银针”相识算是一个邂逅,那么与“西湖双绝”的结交是我“发烧友”式的追求。几年后一个初夏,我出差路经杭州,没有落脚,便直奔龙井村。虎跑泉旁,看着村妇汲水,烧沸,冲泡,一簇绿牡丹在我面前盛开,尽显“清而丰、淡而腴”的神韵,诠释了“精茗蕴香,借水而发”的内涵。而后,一些笔会让我到过不少名茶的故乡,在福建,登武夷山,观赏九龙窠的“大红袍”,探寻“铁观音”的秘密。在云南,走访神秘久远的“茶马古道”,熟记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在云南镇远拜谒中国野生茶树王,是我一生难忘的茶经历。
  隐藏在千家寨原始森林、具有2700年树龄的茶树王现已名扬天下!这棵高25.6米,直径1.12米、树幅22×20米的参天大树,生长在哀牢山海拔2450米的岩坡上,附近拉起了保护网,立起了石碑,筑通了道路,成为茶文化爱好者向往的圣地。我拜谒的年月,它还处于原始状态,四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穿越莽莽的热带森林,最终找到了它。那一瞬间,虫咬、闷热、疲劳……全部抛在身后,我们恰似一群虔诚的朝圣者,仰望着比孔夫子还要年长的茶树王,心中升起一种不曾有过的惊喜与庄重。
  然而,我不喜欢当代人在茶业的病态炒作!曾几何时,市场上屡屡出现堪比黄金的“天价茶”!500克“西湖龙井”18万!100克的“信阳毛尖”,2.68万元!老实巴脚的普洱茶一夜间身价百倍,被土豪们疯狂地抢购、屯积。新研制的“金骏眉”,格价一路飙升,让人咋舌。茶圣有言在先,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而淡泊、清新、高雅的茶叶,变成了一般人不敢问津的奢侈品,成了暴发户显示阔绰的象征!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件风雅事,被不肖子孙染上了太多市侩气,岂有此理!
  人云:饮茶境界,在“茶禅一味”,在“和敬清寂”。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以完美的形式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儒、道、佛各家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这些需要人去感悟,感悟越深,境界越高。这个过程,因人而易,永无止境。我倒认为,喝茶就是喝茶,简单,深奥,一切由己!
  济州岛的魂魄
  济州岛绝对没有传说的那么漂亮,连韩国导游都说,它与中国美景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但这也挡不住中国游客蜂拥而至,不论在哪个景区,与你接踵摩肩多是乡亲,一时让你怀疑游走在中国大地上。无论如何,济州岛吸引人的地方很多,热爱自然风光的旅行者,沉缅缠绵情节的韩剧迷,探寻特异情趣的猎奇人,专注珍稀佳肴的美食家,都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
  什么是济州岛的标志呢?
  是峭拔碧波色泽漆黑的涉地岬?是用凝灰岩雕刻的憨态可掬的“哈鲁帮”?是挺立海滨亭亭玉立的棕榈树?是遍布四野硕果累累的橘子林?是满脸沧桑穿着潜水衣的海女?是体魄健壮、四肢短矮的卓朗马?如果让游客列举,还会有童趣盎然的泰迪熊博物馆、充满异域风情的民俗村、颇具争议的雕塑性爱公园……这些数不胜数的景物,或许就是济州岛魅力之所在!
  洞窟里发掘出的石器、铁器、青铜器各时代的文物,证明人类很早已在济州岛上居住。人类祖先最早踏上这个礁岛,这里没有土壤,没有植物,满眼是火山岩浆凝固成的黑石堆。时光荏苒,千百年过去,这里变为一座景象优美、物产丰富,文化厚重的现代化文明的人类生活乐园,这一切,充分、生动、形象地演绎与诠释着人类的勤劳、聪慧与伟大。
  让草木葱茏、蔬果飘香的土壤,全部是从陆地或其它岛屿舶运而来,这是一项巨大的历史性工程!最晚在上个世纪下半叶,这种规模性运土,连续12年不曾中断。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千百年来,人类向这个岛屿运送的土壤,累计有多少亿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济州岛是一个人工岛!
  运来土壤的同时,济州岛人种草植树,荒岛披上了绿装。他们引进新品种,丰富与改造生态环境。棕榈树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才在济州岛安家,是一个船员从新加坡带回的种子,现在,3000多棵婀娜多姿的棕榈树,让登岛人领略到了夏威夷的绮丽风光。嫁接技术的运用,让济州岛生长出独特的汉拿山橘子。这种用桔子与橙子嫁接共生的蜜果,现已成为韩国水果行中最抢眼的“当家花旦”。闪耀经典光辉的还有“卓朗马”,公元1273年始,蒙古人统治济州岛百年,济州岛人将蒙古马与本地乡马杂交培育出的卓朗马,负重奔跑,耐力超强,成为深受青睐的优种役马。当前,济州岛上的植物多达1800余种,动物4000余种(昆虫3300多种),不能不说这是济州岛人创造的人间奇迹!
  敞开胸襟、吸纳接收,济州岛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一个富饶家园。如果不这样,济州岛或许今天依然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岛。
  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开放的济州岛,同时又保留着一种坚守。
  双目凸起、两臂交叉、戴着圆帽的“哈鲁帮”,最初是元代统治期间计数人丁的遗留物,岁月风雨中,见证了济州岛800余年的沧桑变迁。济州岛人将它当做心爱的吉祥物,敬称“石头爷爷”,雕刻无数,大大小小,遍布全岛。
  最顽强、最有感染力的坚守,属济州岛上的“海女”!
  所有到济州岛观光的人都不会忽略这一道独特风景。
  在游览城山日出峰的栈桥上,笔者与一个刚刚上岸的海女不期而遇。这个年过六旬的老妇,穿着黑色的潜水衣,背着巨大的网兜,坐在木阶上歇息,见有人走近,伸出双手,示意拉她一把,我与几个人疾步向前,帮助她站立起来,她点头表示完谢意,便艰难地向上攀登。她坐过的地方,留下一摊水迹,有海水,也有她的汗水。注视着她的背影,圆形的网兜遮住了她矮小的身躯,她背负着下海的收获,鼓鼓的,像是海带,但愿里面还有更珍贵的鲍鱼、海螺、海胆……
  济州岛自古男少女多,几乎所有的重活儿、累活儿都要女人承担。19世纪制定税法,男工税重,女工税轻,下海捕捞“理所当然”地成了女人的专营,“海女”由此诞生。这是一项最原始、最危险的生计,没有保护措施,海女要潜入二、三十米的海底,捕捉各类海产品。多少世代过去,她们才有了潜水服、蛙蹼、耳塞、潜水镜……现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对盈利性潜水有着严格规定,所以,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海女们依然是一批“徒手潜水者”。
  任何古老的传统,都会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兴旺一时的“海女”在历史坐标上渐行渐远,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她们的“背影”。据官方统计,1959年,济州岛上的海女多达30000人,2003年,只剩5650人。10年过去,如今,还有多少人呢?笔者得不到这个数字,但知道,当今的海女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年纪最长者93岁。坚持下海的海女们,不论是为生计,还是为得到旅游部门的奖励,她们都是一些意志坚强、身怀绝技、永不服老的女中豪杰!
  这是一种将要消亡的生活方式,济州岛人抑或顺其自然,正视这种大势所趋。然而,在海女即将成为人类一种深刻记忆之前,他们有着顽强与理智的坚守,把应做、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他们创办潜水学校,雕塑海女群像,建立海女博物馆……将“海女文化”铭刻在济州岛上,永不褪色。因为,他们知道,一代代海女最有资格代表济州岛的魂魄与本质,她们是在人们心目中高高耸立的一座无可替代的丰碑!
  历史或在深思:接受新事物吧,但不能将自己的一切全部丢掉!
  头顶上有一朵云
  孟宪华
  一朵云,是一个世界。
  云里住满大地上的所有,哪个是山,哪个是动物,哪个是植物,那个看云的人心里最清楚。一朵云,随时变换着角色,刚才还是一头牛,现在就成了一只狗。一不小心狗身上丢下的草籽,一眨眼就成了一棵树。树再也受不住风的撕扯,掰下一瓣,出逃。你追着追着它就成弯弯曲曲的溪水,在你目光里潺潺流去。但是任你怎么追,也赶不上云的脚步。
  那个世界像是早就被安排好的,是谁安排的,管它呢,反正与你无关。你只需仰头,追赶自己稀罕的那朵就好了。
  云来的时候,不会给你打招呼。即使走到天边,走成了风云人物,也不会说什么。成不了新闻,就召开记者会,自己宣传。这些云都不会,云只会赶路。
  大风一来,云也会变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风云变态了。谁没有个烦躁的时候,好在这样的时候很少,且没有给人们造成大碍,因此也就没有人去追究。
  白云孤飞,常常有人追上来,委托云带走一些什么。带的最多的就是乡愁,同病相怜嘛,离开父母离开故乡,独自漂泊,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一段辛酸。那些辛酸,游子们一股脑儿塞过去,也不管云愿意不愿意。到了云身上,竟然成了乡愁的代名词。
  有时候,有些悲伤的人就托云带去一阵眼泪。缠缠绵绵的小悲伤,细雨纷纷,小声打湿蝶儿必经的路;大悲伤却演绎得如此激烈,一出痛哭力透河水,听见山石树木房屋都在哭,直哭得人心惶惶。唉,这雨做的云啊!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就染上你。
  为了一朵云,两个村子在天上打架的事也有,作家豆春明的村子就发生过。我和伙伴们之间也发生过。同时看上一朵云,你想要他也想要,争着争着就打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谁也没有捞到好处。云看眼里,却什么也不说。云卷云舒,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
  一朵云在走,没有了路。当你还在为云担心的时候,这云已融入另一朵云,或拐一道弯,继续走下去。就像一个人走着竟然发现此路不通,你只能回头,或者爬墙越过。这个道理小孩都懂。可有些大人就是想不开,不知为什么?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坐看云起,从那里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云聚在一起,失去了自己。散开,容得了风,又装得下雨。
  在天上,我们能看到无数云,“云来云往”好不热闹。但是,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是最爱。朋友如云,飘来飘去能伴你左右的又有几个?一个人心情态度随时都会变来变去,何况是
  可是,一朵云只要从你的视野里走出去,就不属于你了。大风的声音刚过,一笔一画地伺候你的那云,就跑得无影无踪。被你拢在天幕上的白马,从思念里跑到了梦外。无论你怎么不愿意都无法改变它的行踪。
  跌岩与起伏,云就在你的双眸辗转,把你的梦做成秋天的葡萄、撒欢的羊羔和那朵慈眉目善的雪花……
  一朵白云与黑云擦出了爱情火花,亮一道闪电,用天空的土语,告诫人间,光阴犹如白驹过逝。
  一茬又一茬,顺着时光走到天边,又从天边走回来,却从没有停下的意思。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云仿佛是生息不灭的野草,春风一来就绿满大地。
  风云突变,也是有的。如果没有人不惹老天生气,老天怎么会调集那些黑云来压?一场大雨,一次洪水,拨动世人破坏生态的那根生锈的弦,有时还加上一两声怒吼,劈死棵树或者劈死个人来震一震那些胡作非为、丧尽天良的人。
  云,没有国,没有王,没有警察与小偷,也没有枪炮与战争。所以,云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你知道,云在选择,像极了一场酝酿已久的昙花,要在一个阒寂无人的夏夜开放。现在的云,在我们村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难道像我们村的年轻人一样,厌倦了种地都去城里打工去了?我去过省城,看天上的云还没有乡村的多,怎么回事?
  忽有疼痛心上过。这让人敬畏的云啊,它在天上飞着,在澄明的洁净里摆着。无数的路可通向它,你却永远也不能抵达。你只能,引颈相望。
  那年的除夕
  吴志刚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归……”
  除夕,既是旧的一年的终结,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辞旧迎新,走过了多少个年年岁岁。无论身在家乡故土,还是远在天涯海角,惟于这一天,大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标——家。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的亲人团聚在一起,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除夕凝聚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情结。
  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照例要祭奠祖先,然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尽享年夜大餐。坐在电视机前,尽情欣赏春节晚会中精彩的表演;或支起方桌,码起“长城”;或一副扑克,砸红一、斗地主;更有乘节日假期的空闲,去领略桂林的山水,美丽宝岛的风光,异国他乡的风情
  除夕的夜晚是欢腾的,除夕的天空是美丽的。听着除夕夜的爆竹声,望着烟花装点的夜空,思绪总会跳跃到那一年的除夕——用另样方式度过而又令人难忘的除夕。
  那年,一位同学邀请了我们几位要好的同学到他家过除夕。几位同学都是学生干部,品学兼优的俊材。
  没有山珍海味,只不过是现在司空见惯的鸡鸭鱼肉,可那时,那叫丰盛啊,只吃得我们满嘴油汪汪,肚皮圆溜溜。如今回想起来,犹余香绕梁,比那山珍海味还要更胜一筹。
  那年头物资相当匮乏,科技也不发达。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年夜饭后,亲朋好友,围炉而坐,一年的奔波,一年的收获;国家大事,家庭琐事,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几个到外面放了一通“二踢脚”,然后四仰八叉的躺在东屋炕上。一个不平凡的除夕夜,一个影响了我们一生的除夕夜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同学说“今天是除夕,谁也不许睡觉,”“行啊,咱谁也不许睡,聊一宿。”年轻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爽快。于是乎,天南海北,西游三国,一个个神奇故事,一个个奇思妙想从一颗颗年轻的心底地荡漾开来。
  不知不觉间,话题就转向了理想,那令人期待、令人向往,而又模糊不清的未来。
  16岁的花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谁没有自己的理想,谁没有自己的抱负!
  一个说:“我要去当兵,到部队的大熔炉里锻炼自己,将来为保卫国家尽一份力。”
  一个说:“我要做一个工程师,多掌握一些科学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尽一份力。”
  任理想展开坚实的翅膀,伴着那清脆的爆竹声,在除夕夜的天空,飞翔……
  “你是不是要做画家?”
  “我?”
  他这样问是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在学校宣传组,喜欢美术,我的理想原本是要做一个画家,用画框网尽天下最美好的记忆。只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祖国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诊、八纲、辩证施治……她的博大精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将我紧紧地吸引。像《濒湖脉诀》、《药性歌括四百味》、《针经》等入门读物那时已是烂熟于心。两样都是我的最爱,难以取舍。
  透过明净的玻璃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心中荡起微微的涟漪。那一颗颗闪闪烁烁的星,向我不时地眨着眼,好像也期待着我的答复:“你想干什么?”
  我鼓起勇气:“我要做一位医生。”
  “你要做医生?”
  我的话语无疑似夜空中轰然爆响的礼花弹,既震撼人心,又闪烁着耀眼的缤纷色彩。那时的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非今日可比,那是白衣天使,不仅高不可及,同时还透着些许神秘。
  “好,请记住我们的誓约!”几双青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时光荏苒,今又除夕。四十个寒暑在我们稳健的脚步中悄然逝去。从十六岁的花季到年近花甲,承载了太多岁月的沧桑;在追逐理想的航程上,又留下了多少失败的惆怅和成功的欢笑。努力了,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当初的誓约并没有作废,我们,都已将它变成现在。
  理想和奋斗历来就连在一起,人生蓝图的所有规划和设计,只不过是理性的虚拟和推演,唯有脚踏实地地走过才是真实的存在。就像蝴蝶,不经过痛苦的拼搏,怎会破茧而出,蜕变成最后的美丽。
  拂去流年的尘埃,回忆起那段往事,虽然岁月冲淡了我们的鬓发,时光在我们的额头留下痕迹,但那闪闪的星光,那希冀泛起的涟漪,一直保存在我的心底,不让它荒芜,不让它消沉,让它永远在我灵魂的深处激荡。
  永远难忘,那年的除夕……
  汤味醇
  乡情
  浓
  崔德营
  说来也怪,远离故乡的人总是爱把对故土的眷恋寄托于某个特定的、原本是极其普通的物件儿或是场景,每每遇见这个特定的物件儿或是场景,悠然升腾的乡情总像是伏牛山深秋里的团雾,萦绕于心,无法挥去。离乡多年,能让我想念家乡的东西有很多,日子越久记忆越深切的却是那一碗热辣醇美的胡辣汤……
  前几日,老家亲戚打算来天津,打电话询问我需要带点儿什么过来。我回答说:“什么都不要带!这里什么都不缺,再说坐长途车也不方便,”亲戚说:“你爱喝胡辣汤,现在咱家乡有调配好的胡辣汤锅底料,我就给你带
  点胡辣汤料吧!”一提起胡辣汤,我所有的矜持顿失,满口答应了。
  放下电话,胡辣汤三个字就总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那热辣香醇的味道唤起了我许多、许久的记忆——
  三十年前,我在琴台口的鲁山二中读书,每日里登高晨读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清爽的晨风伴着旭日,神游在先贤的经典里,甚是怡人。'当然,还有那随风飘来的胡辣汤的香味,每当此时,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微闭双目,闻着香味深咽几口津水,享受胡辣汤的醇美。那时,我家经济条件较为拮据,每周日要从家里带来五天半的干粮和咸菜,供一周的消耗,干粮
  多是玉米面的饼子,吃饭时在食堂买点玉米粥等稀饭,就着自带的饼子和咸菜吃,开始两天还好些,到了周末,热饼子硬得象砖块儿,同学们都戏称之叫“砸死狗”。有一次回学校,母亲塞给我一元钱,说“这星期自己买一点儿菜吧!”,回学校的路上我改了的主意,用两角钱买了一大块咸菜疙瘩,从周一啃到了周五。别人不知其中缘由,我自己却正在酝酿着一个计划,到了周六的早晨,我带上最后一个饼子,怀里揣着省下来的八毛钱直奔琴台街口。做胡辣汤的小摊儿上,一口热锅呼呼地冒着热气,香味弥漫在周围,一个木板搭成的条案上摆着碗筷,有个上了些岁数的老师傅,头戴一顶白色的确良厨帽,腰里系一条白色的确良围裙,撅着一缙花白山羊胡,看上去干净利落,对着过往的行人不时地大声地吆喝着:
  “胡辣汤,热辣鲜香的胡辣汤——”
  我怯怯地伸开攥着零钱的手,小声地说:“来碗胡辣汤!”
  老板边拉长声音叫着:“胡辣汤一碗……”
  边把手里的木勺子往大锅里一搅合,粘溜溜、热乎乎的汤就盛满了一大碗,然后用小木棒(顶端坠个铁皮)在盛着香油的碗里快速地沾一下,两滴晶莹的油珠就在浓稠的汤上晃动。接过我渴望已久的美食,根本顾不上热汤的温度,吸溜着就是一口,一种久违的幸福感热热的灌满了全身。然后,我将带来的硬饼子一块块掰碎了泡在碗中,风卷残云般地吃了下
  去,虽然那块硬饼子碎渣稍稍在汤中留有点儿遗憾,心中仍是惬意至极,那碗热汤从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我心中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一定要一口干馒头也不吃,胡辣汤我要尽情地喝个够。
  亲戚如约而至,我到车站接她,才发现大包小包的带了一大堆,我说:“怎么这么多东西?”她说:“这一箱是汤料、这一包是粉皮、这一包是自家种的木耳和黄花菜,大都是你们城里人说的绿色食品,为的是让你喝上正宗地道的胡辣汤。”这时我也只有感谢的份了。
  第二天恰好是周末,我早早地起来,用清水发上粉皮、木耳和黄花菜,到市场买来了新鲜的豆腐、牛肉和香菜,开始忙活起来。先是将豆腐切成片用油炸过再切成细丝,大块儿牛腱子肉用高压锅煮熟,捞出沥过汤水后,将牛肉戗着肉丝切
  成薄片,肉片儿漂亮得像玫瑰花瓣,煮过肉的清汤刚好当做高汤来用,把水发过的粉皮用大火煮到爽滑弹糯,加入木耳和黄花
  菜,翻一个滚儿后,迅速加入兑好了的胡辣汤底料,搅动调匀,此时依次放入牛肉片儿、炸豆腐、葱花儿,葱花儿最好是鲜嫩的香葱,葱白和葱叶都要放,稍作搅拌,关火,点入纯芝麻小磨香油,令人垂涎的胡辣汤告成了!
  家属看到差点溢岀锅外的一大锅胡辣汤,大声叫了起来:“你疯了,做这么多什么时候才能吃完?”我说:“别着急,慢慢吃吧!”
  热气腾腾的胡辣汤端上了餐桌,一股久违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房间,亲戚偿了一口说:“行!还真有琴台口的正宗胡辣汤味。”
  这一餐饭,我什么主食和菜都没吃,美美地喝了两大碗胡辣汤,终于圆了我三十年前许下的那个心愿……
  胡辣汤是极其普通的,没有山珍海味的珍稀、没有鲍鱼海参的奢侈、没有宫廷菜肴的精细,它就是一道普通的民间小吃,但对于远离故土的我来说,这就是我的最爱,因为每当尝到这个味道,总还有一股深深的思乡情结融于其中,总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萦绕心头。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济州岛的魂魄
相关作品
头顶上有一朵云
相关作品
那年的除夕
相关作品
汤味醇乡情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