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菁菁古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23
颗粒名称:
菁菁古镇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11
页码:
5-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菁菁古镇,其中包括故乡梦谭组文、皇姑坟的传说、民俗传播的文明密码、大运河啊,大运河、曾经的独流减河(外一篇)、胡同深深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菁菁古镇
内容
故乡梦谭组文
赵宝卿 陈子茹
(一)赤龙河
故乡村前有一条河,叫赤龙河,这条河很古老,像拴起卫南洼各个村庄的一根绸带。蜿蜿蜒蜒,曲曲折折,在卫南洼乃至津城南部盘旋。赤龙河水是曩年当地农民生活的唯一水源。冬季河水结成厚厚的冰,人们破冰取水或用冰化水以满足生活之需。每到夏季,人们都在河里游泳消暑,两面河坡布满了螃蟹窝,洗澡时就可以掏到河螃蟹,抓到青虾,揪掉虾头剥去虾皮把生虾仁放进嘴,嚼嚼咽进肚里。乡人们有“生吃螃蟹活吃虾,掉到河里淹不杀”的说法,因此便成了一代一代娃娃们的习惯。钓螃蟹,也是沿河一带人们惯做的事情。夏秋之际,人们准备一米多长的小棍若干(木质、高粱杆等都行),一头栓上一尺长的细绳,系上饵料(熟玉米粒或蛤蟆腿),沿河边隔一米远插一根,拿一个短把小捞揆,来回查看,螃蟹吃食一般先用大爪夹饵料,拔起小棍儿感觉有重量(螃蟹正吃食),顺势提起,用小捞揆一捞,一个大螃蟹就逮着了。初冬河里的鱼卧在河底闭宿,想吃熬鱼,随时穿上胶皮叉用赶网或扒网,抽两袋烟的工夫,就能逮个一二斤。大个的掐破肚皮挤出苦胆,小个的洗洗就行,放些佐料再切点芥菜樱子,顺锅边贴上一溜棒子面饽饽,这一家子的一顿美餐就全齐了。
据前辈老人传说,赤龙河是由明朝军队开挖的,是为朝廷运送粮食和物资,那时陆路不通,就发展水路,漕运。赤龙河还有个别称叫,“运粮河”。人们普遍认为:应该是先有赤龙河的开挖,后有的沿河村庄,河水是这一带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这一带人的生命线。
赤龙河有多处流入海河的口子。赤龙河的北尽头经北运河或金钟河在三岔河口处,与海河相通,往南经海光寺、大营门,也流入海河,再往南流经八里台、纪庄子、凌庄子、杨楼、王兰庄、大倪庄、梨园头、门道口、大任庄、北里八口、前三合、南洋码头、咸水沽,再与海河相连。赤龙河自杨楼向西拐弯,过武台、辛院、蔡台、王台、邓店、于台、程村、边村、小南河、进静海与南运河相连。
赤龙河的各个河段的宽窄不同,宽处有20多米,水深10米左右,窄处也有10几米。梨园头村前的河面,当时一对大对槽可以就地调头转向,两艘大对槽相对而行,各不相扰。到小站咸水沽南洋码头一代,竟达几十米宽,形成当时的漕运枢纽码头。对槽的承载量,每对对槽6个仓眼,船的头尾两个小仓眼,底部呈斜坡状,一般不装东西,中间4个大仓眼,装砖或装土。一艘对槽能装红砖5000至6000块,按一块红砖5市斤计算,它的总承载量为12吨至15吨。这内陆河的大吨位运输,与当时的陆路车载马拉的运输相比,简直是发达至极,不可比拟。
赤龙河养育了卫南洼乃至整个天津南部地区的一方百姓,是人们繁衍生息的源泉。赤龙河是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唯一水源,是这方民众水路运输生产、生活资料的主干航道,也是渔副业生产的主要水面及场所。所以,卫南洼一带百姓称赤龙河为母亲河是当之无愧的。
据老人们回忆,曩年,静海县大泊、小泊、团泊等地的运输船只,常年绕道大任庄入卫津河到达市内,如遇南洼沥涝有水年份,就可以经青凝侯村直接向北,过梨园头村南的坝口子,驶入赤龙河,再北上进市。
由于水运的兴盛,沿赤龙河各村都有投资排制对槽大搞水路运输的人家。晚清到民国年间,梨园头村就有四户养对槽经营水路运输的。最早的要数王恩顺家,父子三人(王金铭、王金铃)使一对对槽,除从事农业外,自春季开河对槽下水至冬季河水结冰,拖上岸维修,长年搞水路运输,是梨园头村一带有名的“王脚船”。对槽的运输多数是红砖、黏土等建筑材料,夏秋两季,有专运农产品的脚船。傍晚,各户把自己采摘的面香瓜、菜瓜、青菜等,装筐装篓,运到赤龙河边等待装船,次日一早发船近中午到万德庄(南营门)各自上岸出售。还有“上卫”(那时卫南洼一带地势低洼,把去市内叫‘上卫’,不像津西地势较高的地带,称去市里为“下卫”)的人乗船进市,走亲访友,购买工业品,也都靠坐船。每当早晨对槽开船去市内,对槽边走边喊:“脚船走喽!”有去市内的群众,听到喊声出来上船。对槽的行进,主要靠人力拉纤,二人上岸拉纤,一人船上掌舵,岸边无路,撑篙前行。每天过午这些乗脚船进市的群众,办完各自的事情,又都陆续回到船上随船回家,他们要向船家交纳往返的费用。
赤龙河是活水河流,上游与南运河相接,又多处连接海河,因此,一年四季都有鱼虾可捉。应该说捕鱼捉蟹是当地农民的副业,赤龙河水面的存在,使卫南洼的农民,长年有打鱼摸虾的去处,实事上,当时有些农民已经把治渔做为自己的长年副业了。再加上天津市建筑业的发展,卫南洼一带兴起烧制红砖的砖窑,如王兰庄对面的“元兴”窑地,靠近张道口村的“唐家窑”,是这一带最早生产红砖的“转盘窑”。由于平地挖坑取土制砖,形成许多坑塘水面,自然生长的淡水鱼类十分丰富,使赤龙河沿岸各个村庄长年以渔业维生的专(兼)业户,不断增加。他们有捕鱼的网具,有治渔的经验,除从事农业外,长年在赤龙河里,在卫南洼沥涝形成的水面,捕鱼捉蟹。许多人都是这一带有名的治渔能手。
(二)赤龙河上盂蓝会
盂蓝会是过去赤龙河面上的一大盛事。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也称鬼节。当然,这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除了到故去的父母和先祖坟茔去拜祭和焚化纸钱等祭奠活动外,还要以村为单位搞集体祭祀活动。就是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盂蓝会,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这类活动淡化了。解放前这类活动十分普遍。特别是赤龙河沿线村庄,盂蓝会办得有声有色。成了这一带村庄的一大风景。
那时的盂蓝会,最精彩的当是放荷花灯,就是用彩纸做成荷叶与荷花组成的荷花灯,那荷花灯做得很精巧,底下的荷叶翠绿,做成船型,一朵粉红色的荷花盛开,花蕊上插一支蜡烛,完全像一件工艺品。点燃蜡烛,就是一盏灯,放在赤龙河的河面上,让其随水流飘走,寄托人们的哀思。那荷花灯放下去,一盏接着一盏,排成荷花灯的长队,顺流而下,煞是好看,那真是赤龙河面上一道瑰丽的风景。当然盂蓝会,不仅仅放荷花灯这一项内容,还有很热闹的活动伴随这个节日。那时附近这十几个村盂蓝会的发起者是邓店村,是日白天,先派人知会赤龙河沿线村庄。晚饭后发起村架起两艘大些的木船,载上民间乐队和提前做好的荷花灯若干,先在本村热闹一番放过荷花灯后,一路吹吹打打,沿赤龙河向东进发,每到一村,村里有人接站,村里的民间乐队出来与船上的乐队会伙,一起吹吹打打,一起放荷花灯。放罢,村上也派船,载上乐队,加入盂蓝会的行列,一起向东进发。这样,过一个村,加上一两只船,加上一路乐队,直到梨园头村,船队已增加到十几只,队也增加到了十几支。这时满河的灯火船只,满河的民间音乐齐奏,简直就是一次民间自发的民间音乐大汇演。再看那满河筒子里的荷花灯,自上游往下游漂流,烛火荧荧闪烁,连成一气。装点得赤龙河面的夜景风光无限,真正是美不胜收。这是赤龙河上一年一度的盛景,日常是根本见不到的。
那时办盂蓝会,没有集体资金,全村人来凑份子。大户人家消财免灾,都有一个村子的团体观念。村上有会头,会头都是村里的长者,或是村里有头有脸有影响的公众人物。会头在村里一喝腾,大家有钱的出钱,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没钱的出人出力,没有人攀比,都是自觉自愿的。一年一度的举办盂蓝会,把村人都聚集在一起,平常互相之间有些不愉快的事,此时一办会,凑在一起就捐弃了前嫌,熙熙而乐。虽说“中元节”办盂蓝会,是做“鬼节”。有迷信的色彩笼罩,但多村自发联合起来展演民间音乐,却是很有意义的文化现象。村人为办会自觉团结得紧密起来,怎么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所以长辈人们对那时赤龙河上的盂蓝会记忆颇深,念念不忘。
皇姑坟的传说
姜树林
相传乾隆年间,天津城西白家洼地方,有王氏夫妇,生有一女,全家以务农为生。有一年的夏天,王女到地里为父送饭,见路旁一大树下有一道士,似饥饿状。道士见女携物而来,遂呼女问曰:“汝所携何物?”王女答:“黄金塔,碧玉汤”。(黄金塔即玉米面窝头,碧玉汤即绿豆汤)道士见此女口气不凡,不由大悦,遂乞食之。王女慷慨以赠。道士食毕,随同此女来到田间其父处,向王翁道谢。王翁见此道士气宇轩昂,非常人可比,于是邀至家中待茶。道士觉过意不去,想收此女为义女,王翁满口答允。临走,道士赠一绢巾,绢巾略书满文,铃印其上,并告知父女俩说:“待有急难之事时,可持此巾去北京相寻,一问便知。”王翁问曰:“北京偌大地方,何处打询?”道士说:“到北京你看哪里大红门最大哪里就是。”
当时,王女已许配于人,待嫁,并订有婚约。据说是天津陈家沟子陈姓之子。后,陈姓子乡举考中,认为王女和他家已门不当户不对,有毁约之意。为找借口毁约,扬言说:“王氏下定礼时必须有功名者三五辈襄助其事,否则退婚毁约”。王家闻听后,甚为忧愁。在万般无奈之际,想起道士临别之言,于是带上那幅绢巾,抱着试一试的念头赶往北京。几经打询,访到得知,那道士原是乾隆皇帝私访化装所扮。
王氏向乾隆说明来由,乾隆闻听,不由大怒。一方面宽慰了父女俩,并打发他们速速回津宽心等待,一方面密谕天津道府为王女建造宅地,置办妆奁。一切均在紧张地进行着。
临下定礼时,朝臣糜集,浩浩荡荡,震惊津门。陈子见状,大惊失色,畏惧万分,愧服鸩死。王女闻知,易服往祭。悲愤交加,心灰意冷,忧郁成疾,不久亦命归黄泉。王女死后,朝廷闻知,追封为“皇姑”,并为其筑坟祀之,称为“皇姑坟”,坟地坐落在天津城西大稍口村西‘现天津市专用汽车厂院内)。
民俗传播的文明密码
胡国平
在中国,春节是时令,更是民俗!
@市长到西青视察后曾说:“近代历史看天津,天津民俗看西青”,这是一句极其精准的话。散落在西青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是集耕、读、渔、樵、艺、商、贾、运为一体的水陆码头文化的结合体,而年俗作为西青民俗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众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文明密码,供人嬉戏,供人体味,供人解读……
有着“魅力文化传承名镇”殊荣的千年古镇杨柳青是西青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坐落于该镇的区委、区政府,多年来倾力以尊重、亲近民间习俗的方式,珍爱着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文化DNA,把“春节系列文化活动”纳入到行政服务的范畴,真情呵护着30万西青人民崇文尚武的性格特征,并热情接待和影响着走近、以及正在走近西青的人们,这种温暖而和谐的方式,已在不断融合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延续了将近20个春节。
这种由政府部门先是参与、后是主导组织开展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始于民间元宵节期间的一种叫做“放灯”的民俗活动。元宵节是中国春节重要的组成单元,人们要在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时,用3天的时间,来结束一场祈福纳祥、辞旧迎新的狂欢,而后重新进入那个安然静谧、辛苦劳作的轮回。在杨柳青,晚间置办灯会是这3天狂欢的核心,街头有灯,人们手里也要有灯,夜晚的街市已成为灯的洪流,所以,这个在月圆之夜进行的活动,月亮却被忽略到可以不计了。白天会有民间的各色花会,来为灯会添彩头,一些精明的商贩和手艺人也趁机兜售些花色零食和各样玩具,由此,一个热热闹闹的灯节就成了人们自娱自乐与相互祝福的热潮。早春的北方,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虽然此时已是农历时令的雨水节气前后,但还是会有倒春寒流不期而至,但无论怎样的天气,都不会搅扰人的兴致,即使偶然遇到了“雪打灯”,也不会扫了逛灯人的兴,甚至会借助这种与自然的偶遇,给心情添了些异样的情趣……
西青区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正是基于这一重要民间习俗,把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巧妙地融合在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营造出了普天同乐、惠民无声的祥和氛围。整个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儿”这天开始,内容和形式包括:送文化下乡(优秀文艺节目巡演、送春联等)、欢乐春晚(全区优秀节目展演)、堂会戏曲专场(经典折子戏、名段精选)、公益电影周、书画摄影展、民间花会展演、元宵节彩灯展7个大项,把“美丽西青、文化西青、活力西青、幸福西青”的文明密码,充分展现在眼球与耳膜之间,弥漫在祥和的空气里,借助着丝丝缕缕的春风,向外面的世界传播开来。
大运河啊,大运河
李珍奎
我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村庄,我曾喝过大运河的水生长,如今家乡的这段河已然干涸。可是,我却依旧常到它的堤岸上走走……
(一)
长久地伫立在这里
凝望
这条古老的逶迤
我看着夏风阵阵
如水一般拍打着时空
不明的涵念吹过
使我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深沉
我寻觅河岸边斑驳的堤埝
在那些已延伸很久了的遗迹上
正蓬勃着许多随意的野草
抓一把赭色的土啊
攥不成一团
指缝间却撒下历史的喟叹
我的目光便被热流堆起了眩晕
正随着匍匐的河道逐渐向前蔓延
这里原本不是一条活泼的河吗
我不知道如何成了如此的不堪
我问:什么时候,这里
没有了你水的流动
没有了你沧浪的韵涵
我问:什么时候,这里
没有了你俏丽的倩然
没有了你四季的清音
曾经诗一样净月的沉浣
已然破碎
曾经画一样渔火的闪烁
已无神幻
我的心就有一种莫名的隐痛
在广袤的平原上
在我的脚下
大运河,被蹉跎成一条窒息的虬龙
(二)
可是,河边的那棵古柳啊
还盘旋着以往的苍劲
经年的风云中
伸展开难以忘却的春秋
有许多记忆中的故事
在每一棵枝杈上凝结成
抹不掉的绿色
我便曾在这棵树荫下诞生
我便曾喝着这运河水成长
我抚摸过它千年的流动
我记住了我与这河的关联
沧桑变迁宛如翻覆的神掌
岁月在棹桨的摇动下以至千年
现在,船夫的号子
仿佛还倘佯在两岸之上
那绷紧的纤绳
依然将漕运的喧腾贯穿至今
此时,清风如缕
衬托着我的追溯
往事之水且已流过我的额头
那是我的童年
“扑”的一声跳进河里
与伙伴的游泳在阳光下辉煌
捕鱼捉蟹造化了我无限的自由
割苇捞菱写就了我难忘的篇章
有这条河,我有了生命的幸运
有这条河,我有了击水的本领
所以,那经历想起来就非常亲切
所以,运河就成了我永远的珍藏
一种难抑的滚滚热爱呵
便时刻激荡在我的心怀
(三)
顺着河道纵目漫溯
我在阅读一本很厚的史书
尽管它终于流到了沉默
尽管它已被现代的车轮替代
但它寂然的情节仍旧真切而真实
但它也绝非是某种演绎的终结
我就心存虔诚的企盼
企盼再生的沧浪之水
若雨,向我不断飘洒灵睿
擎着不泯的意志
恪守着最初的使命
那是一个还有着星辰的黎明
一道圣旨让长安城门突然打开
疾驰的骠骑飞奔
把那个隋皇敕令下达到许多的州县
一项浩大工程
让一个民族又创造出
一条辉煌的人文
那时节,热闹的工地上
一定有我祖父的祖父的祖父
他用身力和血汗
把自己也雕塑在家前的河堤上
当水蜿蜒着南北流行之后
他高兴的看到
他子孙的子孙的子孙
都能在河里游泳……
啊,大运河
你是一页永远的鲜明记载
在新世纪的境域里
依然胶着着一种存在
那存在就是你的性格呵
随着春天的到来
你依旧盛开一簇又一簇
你的象征
于是
我就没有理由不为你放歌
我就没有理由不为你礼赞
曾径的独流减河
(外一篇)
张殿玲
一叶小船像我家
两片船桨像犁铧
播种的是星星和月亮
收获的是鲜鱼和活虾
水草多鲜嫩
水鸟飞天涯
日出江花红胜火
河面像幅荡漾的画
如今站在小卞庄大桥上
回忆着当年的好年华
啊--
曾经的独流减河呦
多盼你能有新变化
咱西青到处都变美
你也会变得比从前更潇洒
洗衣谣
河里流淌着多彩的晚霞
晚霞映红了我的面颊
我边洗衣裳边歌唱
歌声溅起河里的浪花
碧绿绿的裙红艳艳的褂
蓝莹莹的头巾金丝丝的袜
多彩的衣裳水中漂
小河变成多彩的画
多彩的衣裳多彩的霞
洗完的衣裳里有多彩的画
为啥不用洗衣机
我想把晚霞带回家
胡同深深
克土
中国文化传承魅力名镇——杨柳青,有着千年的历史,它是西青区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天津市最大的卫星城镇。这座千年古镇以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商业发达、文化昌盛闻名天下。由于历史的原因,古镇的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但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柳青年画、手工剪纸、砖雕、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还有保存完好的有着华北第一民宅之称的石家大院和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宅院。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老街道、老胡同。例如:药王庙东大街、天齐庙东大街、三官庙东大街、后大道、经堂庙大胡同、刘家胡同、乔家疙瘩胡同、盘香胡同、老公所胡同等等。这些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历史的脉络,诉说着古镇千年的历史,百年的兴衰。
我在杨柳青生活了数十载,见证了古镇近几十年的发展,走过无数条的老街道、老胡同,有些胡同烂熟于心,有些胡同曾匆匆而过。当然随着城镇的发展,有些街道、胡同已然消失,有些街道、胡同变为今天的通衢大道。可是,随着一栋栋高楼的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的贯通,我越来越钟情于古镇深处的老街道、老胡同。于是,在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探秘的冲动。所以,我决定再次看看今天杨柳青的老街道、老胡同。同古镇、同历史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初秋,休息日的一个早晨,我早早起来,准备实施我的计划。说来也巧,天宫有些不作美。抬头望去古镇的上空笼罩着茫茫的雾霭,阴沉沉的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然而这些同满腔的热情相比,又算得了什么?雨中探秘也许别有情趣。我撑开伞迈开双脚,迎着雨雾向古镇的深处走去。
由于天气的原因,在这些较为偏僻的胡同里鲜有路人与车辆。走在古镇的深处,漫步在古老的街道、胡同里,目能所及的皆是青砖灰瓦、狭窄的道路。雾霭没有散去,陪伴我的只有淅淅沥沥的小雨,和那些雨点拍打在青阶上溅起的雨雾,心中便不由生起一种心醉神迷雅致幽远的情致。当我看到老公所胡同那斑驳而又模糊的匾额,当我走在由四条青石排列铺就缺损而又不平整的经堂庙大胡同里,当我在幽深而又弯曲的刘家胡同里徜徉,当我面对一座座古老、残旧,个别甚至有些倾斜的百年老屋,面对这些曾经高耸、辉煌、幽深的院落、老屋,我陷入了沉思……
雨还在下,离开了城市的喧嚣,离开了车水马龙,离开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好像是在时空隧道里穿行,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心情放松,没有丝毫的杂念。只有一种惬意,一种久违的宁静。我的情感在升华,好像能够独自静听内心的声音,感受着历史深处那份久远的回响,在过去与现实的交错中,在如醉如痴的意境里,心中陡然生出几分敬畏与神秘。
在那些或幽深,或曲折,或狭窄的老胡同里,许多的建筑估计是有百年以上的。这些建筑青砖黛瓦,磨砖对缝。那精美的砖雕,高大的门楼,雕饰的石墩,迎门的影壁,虽然历经百年以上的风雨,也依然庄重、气派,遥想着当年的繁盛与辉煌。凝视着古老的胡同,许多墙体已经风化,腐蚀,有的还长满了苔藓,路面或平或砍,被错落的宅院局促成一条幽静的小路,置身其间,便好像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雨依然不紧不慢地下着,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也依然撑着伞在古老的胡同中穿行、探秘。当我在一栋老屋前欣赏其砖雕的时侯,在胡同深处的拐角,迎面走来一对青年男女,两人共同撑着一把伞,深情款款,含情脉脉。由于胡同较窄,没有两把伞撑开的宽度,只见女孩对男孩只一撇,对方已然心领神会,在他们走近时,我和那位撑伞的男孩同时把雨伞收小,我礼节性的退到墙边,只见那位女孩冲我一笑,便低下了头,然后二人同我擦肩而过。那一笑,使我突然体会到一种谦让与文明。那一笑,那种美,定格在雨中幽深的胡同里,成为永恒。
我无法知晓古镇的昨日文明与辉煌,只有在图书馆的书籍里才了解一二。可是我十分清楚,古镇现在的文明与辉煌是古镇历史的延续。
这次老街道、老胡同的探秘,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旅行,是对古镇文化的一种了解与触摸。虽说这些老的街道、胡同有些房舍已经重新翻盖,但依然有许多古老的痕迹。那些略显破旧的老屋、院落、胡同、街道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过去,更是它未来的期望。我们应该有目的的保留、修复一些古老的东西,而不是复制。因为这些古老的东西代表着古镇的过去,如果任其消亡或翻新,古镇也许就没有古的意义了。
历史已然翻开了新的一页,杨柳青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相信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胡同、百年历史的房舍将会向世人讲述它沧桑的过去,将会以古老的面貌,而不是焕然一新的面貌面对世人。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曾径的独流减河
相关作品
洗衣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