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城”的得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09
颗粒名称: 二、“当城”的得名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当城得名的说法有几种:一是由民间传说称杨六郎修建的“挡风城”演变而来,但史料推测该说法可能性不大;二是因地理位置得名;三是因在此筑城得名,但史书记载此处为当城砦,与城有所区别;四是沿用当城砦地名,北宋时在此设立当城砦,至今沿用。
关键词: 杨柳青 当城村

内容

关于当城的得名,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由“挡风城”演变而来
  即民间传说由杨六郎修建“挡风城”而得名。此种说法流传甚广,以致《百度百科》等亦对其引用转载,但笔者据史料推测,该说法的可能性不大。
  《宋史杨延昭传》所载,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其父杨业(一作邺)(?—986),本名重贵,父杨信,曾为麟州刺史。后汉时,臣附于后汉、后周。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咸平二年之前,杨延昭先后担任崇仪副使任景州知州;江南、淮南都巡检使。又升崇仪使、知定远军(由景州改),改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咸平二年,杨延昭以智守遂城名扬天下。次年二月,杨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咸平四年四月,杨延昭升本州团练使。
  以上资料可证明,在修建当城寨的咸平年间,其任职地区大多在今山西、任丘、保定、徐水等地,职能范围并不涉及本地,根本不具备跨州修建“挡风城”的可能性。故此,杨六郎修建当城寨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二)因地理位置得名
  即《当城寨考》“卷一古地史”所载“当城就是青县与芦台之间当中的城,叫当城”。《当城寨考》作者高若敏先生出生于当城村,其部分资料为当城村民之间世代相传之口述史。历史上确有利用地理位置命名的地名,典型代表为“河间”,即两河之间的地方。但笔者认为该地因为在青县与芦台之间即称谓当城有些牵强。
  (三)因在此筑城得名
  清代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载:“宋咸平中,议者以北河可涉,宜有城守,以备北边。诏筑城其地,谓之当城。”部分学者据此认为,由于宋时在此筑城,故称为“当城”,按文中所载,当时此处修建的不是“砦”而是“城”。笔者认为不妥,原因有二:
  其一,《宋史》、《元丰九域图》等史书均注明此处为“当城砦”。
  其二,关于筑砦而不是修城在史书中亦有记载。据《宋史》《资治通鉴长篇》所载,因为滨、棣等六州边界界河较浅,有人提议应当沿界河筑城,以利戍边。于是派当时的大臣施昌言和杨怀敏前去查看,杨怀敏查看了沿线地形后认为应当设立城池以利戍边。而施昌言明确提出不便设城的理由:界河沿线河流经常改变河道,如此长的距离上需修建相当数量的城池,花费巨大,汛期城池容易被大水围困等诸多不便。而文中提到的“当城如边”本意是指“地处边境,应当在此设城防守”的意思。
  (四)沿用“当城砦”地名
  北宋时因在此设立“当城砦”,沿用地名至今,而笔者则更倾向于这个观点。
  北宋时西青区境内有小南河、百万涡、沙涡、当城等寨,各寨名称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仅当城寨用“城”命名,似乎在设寨时附近即有旧城。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当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