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学评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982
颗粒名称:
文学评论
分类号:
I206.7
页数:
9
页码:
56-64
摘要:
本文收录了杨柳青地区的文学评论,其中包括了《探访曹雪芹》之我见、浅谈王维之山水田园诗歌等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杨柳青
内容
《探访曹雪芹》之我见
高为
本书用三十多万字的篇幅,写了曹雪芹一生的经历,脉络清楚,构思合理,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十八世纪早中期中国金陵、顺天府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环境,塑造了以曹雪芹为代表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在作者晨曲的创作历程中,此书有独特的突破,比起作者以前的小说《霍元甲》、《赶大营》等作品,有了质的飞跃。
作者在众多红学专家的众多研究著作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在他人研究成果上,另起炉灶,构思出完整的故事。作者把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都打碎,然后有选择地撷取再糅合到小说中去,用丰满的人物形象,去说明曹雪芹的家族由极盛而不断衰败的因果关系。曹家因靠山去世江山易主而受到清查、清算,以致被抄家;被迫由南京返回北京,再次被抄家,一贫如洗。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使曹雪芹逐渐认清了官场险恶。人只要一入仕途,喜怒哀乐都要看上司脸色行事,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曹雪芹坚定了饿死不当官的信念,最后甘愿“举家食粥酒常赊”,安贫乐道,百折不挠,最终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红楼梦》。
作者较好地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红楼梦》的诞生,离开曹雪芹不行,别人无法胜任;曹雪芹不是出生在江宁织造不行,否则他就享受不到荣华富贵;不是江南文人领袖曹寅之后不行,只享受荣华富贵没得到积世家学,他就无法有后来的“洪才河泻”;不被抄家不行,一味地荣华富贵可能会使曹雪芹变成纨绔子弟,只有那种强烈的失落感才能在曹雪芹心中郁结积累,日后爆发成《红楼梦》;不是孤傲性格不行,绵羊性格逆来顺受,定当碌碌无为,曹雪芹痛恨官场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不愿为朝廷出力,更不愿受庸人驱使。只有诸种条件都具备,才能产生旷世巨著《红楼梦》。
本书的故事很简单:民间红楼梦研究会为了弄清曹雪芹确切的生卒年月日,以便纪念这位世界级的大作家,一位研究者影之歌(同时也是一位美女)去另一个世界直接请教曹雪芹。作者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时髦的“穿越”,全书开篇,让当代人借助神仙的帮助,去探访曹雪芹,同曹雪芹对话,颇有《红楼梦》开篇的味道。本书第一层叙事采用全知的视角,引出本书的主人公曹雪芹。第二层叙事变成了以曹雪芹为主的对话体的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真实感和在场感。
本书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如果没有影之歌的问话和对曹雪芹自叙的补充,书名用《曹雪芹自述》或《曹雪芹自传》可能更切题。影之歌探访曹雪芹,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当下与过去的对话。同时,通过影之歌与曹雪芹的对话,表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沟通,用现实的观念去观照历史,用历史的现象解释现实,使历史与现实实现了互动,这样的写作方法使作品的现实性更加强烈。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观照现实,因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健康有益的元素,成为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同时,也有部分消极因素在暗中发挥作用,如“特权思想”“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不健康行为仍很严重。作者在本书中通过曹雪芹形象地描写了对官场的不合作态度,这在300年前不属于主流价值观,在今天仍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这种思想还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小说大体上分两种:平中见奇,奇中见奇。后者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题材本身的不同凡响取胜;前者如《红楼梦》,题材平凡,内容是家长里短,主要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吸引读者。本书更多地具有奇中见奇的特点,题材很奇特,叙事很奇特,取得了出奇制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本书使用的是仰视的角度,采用的是“英雄”或“传奇”叙事体。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满了传奇性。就连他的三段婚姻都是神奇得难以置信:第一位夫人是从皇宫中救出的待选妃嫔;第二位是私奔的王爷儿媳;第三位是找回的几十年前被拐卖的初恋。一段比一段神奇,也一段比一段离奇。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应该有别于完全虚构的小说。《堂吉诃德》即使冒险的故事再多,人们也不会认为荒唐——写的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故事,流浪汉的奇遇。而以真实人物为主角的小说,就应在注意趣味性、戏剧性的同时,稍稍兼顾到真实性。不能让人说:“太假,不像。”所谓“虚幻的花园里有真实的癞蛤蟆”,整体虚构,细节真实。即使是玄幻、科幻、穿越小说,细节描写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曹雪芹三段惊心动魄、大喜大悲的婚姻,固然得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使读者惊叹不已,但也使可信性打了折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本书分三部:秦淮旧梦,京师醒梦,西山圆梦,共有三十八章。第一部的题目还可以再斟酌,以便与后两部的题目协调。第一部“秦淮旧梦”篇幅较少,只有短短的五章,可以理解,因为曹雪芹年幼,对秦淮之事记忆无多,可叙述的东西自然就少。但第三部“西山圆梦”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期,应是浓墨重彩描写的部分,却只用了十章的篇幅(对比第二部“京师醒梦”的二十三章),给人以分量不足,草草了结的印象,恐怕还是想象力没有充分发挥的结果。本书的三部每一部又分若干章,有些章的题目还可以再斟酌。如有的章名直接引用古诗,富有文采,如“我歌月徘徊”“相期邈云汉”,但这样的题目并不多;大部分的章名太过直白,如“赵公公传书”;有的则几乎不知所云,如“疯贪狂奢欲”。影之歌称曹雪芹的父亲为“你父亲”,也不符合这位红学研究者兼美女的身份、学识和教养。这些还都可以细细打磨,精益求精。
曹雪芹去世的年月日基本上只有两种说法,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和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农历上相差整一年。本书采用的是后一种说法。而其出生的年月日则言人人殊。别说具体的日期,甚至连年份都有很大的争议。《探访曹雪芹》如果作为报告,或报告文学以宣布曹雪芹的确切出生日期,就有点荒诞不经,因为缺乏一锤定音的直接根据。但作为小说,却可以言之成理,认假为真。
文学是求美的,主要不是求真的。作为小说,本书自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作者本身而言,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浅谈王维之山水田园诗歌
陈文静
作为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王维,可谓是名富盛坛。之所以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有利于更为清楚地了解盛唐山水田园派诗歌的风格特色,进而达到更为深入地研究该派别的选题意义。学界对王维诗文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方法多样,角度不一,但都是比较深入和细致的。通过对于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浅谈,从而达到对其山水田园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与研究,以及对于后世山水诗的发展的影响的写作目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田园诗的空灵之美、气质风雅、安闲恬静的意境。
(一)空灵之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空灵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自关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其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体现空灵之美的诗很多,例如《鸟鸣涧》就能充分体现这一境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是一首描写山涧寂静空灵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空灵之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二)气质风雅
王维的诗给自然景色注入了风雅气质,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从王维的诗中,能感悟到自然风雅的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通过精粹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如同音乐韵律,具有气质风雅的意境。他表现自然优雅与宁静,十分注意抓住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鲜明个性特征,并使之与所要创造的意境、氛围紧密结合。这一点,《鹿柴》可以彰显。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开头的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另一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诗人通过这一极为平常的反射现象,却描绘出自然的清幽与宁静之气质。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轻重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静而略带冷寂,这一切在王维的笔下表现得是如此的顺畅与自然。
(三)安闲恬静
王维的诗歌,善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寄托于的寂寞的山水情怀,形成了独特诗境,使其山水田园诗出神入化,清水芙蓉,玉韵天香。王维诗常有以平常语、平常境出之,但却能达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胜境,这可以说得力于他对自然山水的卓绝感觉和高妙的艺术造诣。确实,从王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灵与自然山水相呼应,并且是几近天成,他能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大千世界中,独具慧眼地发现自然山水的秘密,并创造出一种清灵淡远,安闲恬静的意境。且看《渭川田家》的佐证。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在《渭川田家》中,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将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写作意境不事雕绘,自然清新,诗意盎然,终能表达了诗人的安闲恬静的意境。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之艺术特色
王维擅长绘画,其山水田园诗很集中地表现了其诗画交融之浑融美。王维以画家的眼光来取景构图、设色敷彩,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不拘一格,随物赋形,传神写照,而得其天机意趣,浸融着诗人浓郁的情感,从而以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声乐美、朴素美、想象美、感情美而凝聚成的绘画美、诗歌艺术的浑融美,使得诗画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日益成熟,兴味悠长,清婉流丽。
(一)以动衬静、静中有动
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其山水田园诗在优雅闲逸的情致和明朗淡泊的气氛中描写的多是闲静的意境;在幽深冷寂的氛围和浓厚艳丽的色彩中,表现的多是幽静的意境,而这一切,诗人多以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充分体现。例如其著名诗篇《山居秋暝》,就充分体现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特色。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勾勒出一幅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鲜明图画:雨后空山的黄昏生出了几分初秋的凉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山野上,清澈的山泉泛着银光在石间流得更欢,竹林里响起浣纱归来的姑娘们的喧声。莲塘中荷叶颤动,原来是一叶渔舟穿过。这景象多么宁静优美,而又生意盎然!诗歌的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较多地运用“以静衬动、静中有动”的表现手法,令人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简净笔墨、自然白描
王维诗歌除借助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外,还常常描绘自然画面,以表现深沉的含意,而这一切,却又是巧夺天工,协调流畅。其诗歌《终南山》则是强有力地佐证。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简净的笔墨,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他简净笔墨的体现。
再者,诗人没有在对终南山写作过程中,进行任何的粉饰及雕琢,而是通过白描的写作手法进行阐释,同时运用夸张的表现方法,描绘出终南山的巍峨近乎于“天都”,朦胧近乎于置身“青霭”,延绵近乎于纵览“阴晴众壑殊”。
诗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运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但在平淡中给人以奇特清新之感;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加之以简静的笔墨,使语言具有短促震撼之节奏,使诗人所描绘的景象历历在目。
(三)天人合一,虚实相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维晚年归隐,确已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荣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王维后期的诗歌作品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天人合一,虚实相生”这一艺术特色。通过《辋川集》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进行研究。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幽清寂静的境界,其中分明有着一个高雅闲逸弹琴啸咏、怡然自得的诗人的自我形象。竹里馆,显然是由竹而名,竹,本来就是雅的象征物,宋代酷爱吃肉的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可见,竹与肉分别联系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竹超过肉,明确表达出一种精神价值取向。因此,一片竹林,本身就点画出一处高雅脱俗的所在,然而诗人还不满足,用“幽”字加以修饰,再使自己“独坐”其间,竹我和一,浑然天成地达到极度幽雅脱俗的境界。在此情况下,诗人亟欲将内心情愫表达出来,于是独坐中弹琴,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禁掷琴而长啸。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是诗人独自所为,因此,弹琴、长啸之后,一切必然又复归于幽寂。等他弹琴弹得乏累了,长啸喊得嗓音也渐渐的低沉了,空谷的回响也消失了。诗人通过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明月比拟成他的朋友,却在一旁静静地聆听他的琴声与长啸。诗人将人与竹合一,声与月融合,这正是诗人通过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以达到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所言:“……在欣赏大自然风景时,不仅感到大自然与自己合为一体,而且还似乎感到整个宇宙的某种合目的性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高级审美感受。”诗人王维充分运用了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艺术形式,使诗歌的无我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诗中有画,静逸明秀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首先,从结构方面而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诗人在著写山水诗的过程中,注意了空间取景的效果,将有限的景物放置于无限的背景之中,例如,《汉江临眺》一篇中,诗人写江水,觉得它似乎要流出天地之外了,表现水流的浩淼;写山色,不说它是青是绿,却说若有若无,看不到边界,从而,表现了南国水乡空气的湿润与光线的柔和。此外,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例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将这二十景统领看来,则就会得到对于辋川整体印象,将画入诗,历历在目;若从每首的组织来看,就有一个固定的视觉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其次,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多角度进行采掘意象,将这些意象入诗,构建成一幅画卷。又如上文所言的《山居秋瞑》,诗人将雨后空山、明月、清泉、竹、浣女、莲、渔舟,多种意象写入诗中,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雨后之景。正如殷蟠编选的《河岳英灵录》中论王维的诗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此言得之。最后,从诗歌的意境角度,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气韵生动之美。我国古典艺术特别是诗与画,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作为南宗山水画开山祖师的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多用白描,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
(五)禅悟入诗,空寂缥缈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有许多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宁静意境。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这一点,在前述的《鸟鸣涧》中也可充分体现。
《鸟鸣涧》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写春天山中的空寂景境和静谧感受,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初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通过写诗人内心中的神韵,以达到外界同我心一样,皆为空寂的境界,而这正是佛禅中所言的“吾心即寰宇”的道理。
此外,王维有些含有禅意的诗歌,并不是佛教教义的枯燥说教,它们来自大自然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又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揭示了自然的趣味。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对后世之影响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主要是寄托了诗人的内心境界,至于其晚期作品,更是诗人的消融苦闷之所,“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继王维山水田园诗之后,李白又为山水诗开拓新境界,使其山水诗具有了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的显著特征,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山水诗表现诗人自我。但在李白的山水诗中,同样能够找
到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的踪影。例如李白诗歌中多带有绘画之美、意象饱满的特点,如其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梦游仙境,描绘一系列奇幻的意象,最终标底心志,这与王维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宋初山林隐士林逋、魏野、潘阆、诗僧九僧等多用五言近体发长林幽壑之思,孤高野逸之趣,写过一些炙烩人口的律联佳对。苏东坡、王安石、杨万里、陆游、范成大等大诗人在山水诗方面都多有造诣,,而他们正是沿袭并发展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脉络。如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范成大以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进入两宋优秀诗人行列。这一组诗是个多侧面的立体,是风俗画和风情画的结合,现实感强,散发出烈的泥土气息,这与王维通过组诗以达到勾勒景致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到了南宋后期,有以“永嘉四灵”“江湖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写过一些写自然小景的山水诗,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闲情逸趣。至明清两代,山水田园诗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虽有“独抒性灵”的公安、竞陵二派,袁枚、郑燮等才气横露的诗人,但杰出的诗人廖若星辰,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因此,山水田园诗于盛唐最兴繁,而王维则稳坐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一把交椅。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