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64
颗粒名称: 文学评论
分类号: I207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追求者、大船开到我身边、意念与审美表达方式。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学 评论

内容

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追求者
  ——试谈李新诗歌创作的美感
  陈子茹
  读老诗人李新的诗,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那时,读他的诗的感觉是,很美,很显眼,很传统,很有诗味儿,耐读,多有超越众诗之笔。所以笔者一直关注李先生诗歌创作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李先生在各报刊发表的诗作较多,读后,深感李先生诗作总深含着一种执着的追求。他追求的目标,我觉得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如今他诗作的美就美在这个契合上。
  李先生是一位年至古稀的老诗人,深谙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六七十年代读他的诗所以有超群之感,回忆起来,就是他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表达,与当时突出政治,标语口号,“全国通用歌词200句”式的诗风相比,就显得十分的出类拔萃,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今李先生的诗作不仅坚持了这一传统的写作风格,而且发挥得极尽极致。比如,他把晚香玉的玲珑美玉,写成“射出一箭箭”,“甩出一挂挂鞭”,“亮丽的玉女”,“染醉了游人的明眸”,很简洁,很形象,很质感,一下子就把晚香玉开花的样子很逼真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晚香玉》载诗歌合集《杨柳春风》)。把诗歌写成河,“诗歌之河/从我的心田流过”,“冷冷的乐音,激荡富有韵律的浪波/甜甜得滋润/像我机体里/均匀跳动的脉搏”,用河流的形象表现诗歌流动的激情,脱开了一般诗歌泛泛的表达方式,在读者心里构成一串连续的形象思维,构成一连串的画面。(《诗歌之河》载诗歌合集《杨柳春风》)写迎春花,则是“鹅黄泛着烂漫/笑脸迎着朝霞/爱心悄悄地传递给桃李/清香却急急地教春风挥撒”。写早春却是“惊蛰的一声诱惑,大地松软了脑筋/忙袒露黄色的起伏/热盼细雨纷纷”,“柳条醒眼”,“春风舞腰”,“招惹西出阳关的情人”。杏花,“蘸着朝阳点饰金粉”“燕子殷勤”,“织绣明媚的青春”。
  这些用具像词汇,用色彩点缀,用拟人的手法、,无疑是把传统的比,把形象思维发挥到了极致,在读者心灵里展开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一串串连贯的影像,发酵出丰富无限的联想空间,造成一个幽深华丽的意境,使读者从中充分享受到诗歌的美感,这正是诗人追求传统所取得的艺术效果和成就。
  他的诗歌创作在坚持传统方面,还有在韵律上的讲求。一般来讲,李先生的诗作,大都讲求韵律,一是基本上是一诗一韵,在韵脚上有韵律感,可歌可唱便于吟咏,琅琅上口。不像近年来的奢华诗风,写成断句的散文,除意像之外根本无音韵感,让人读起来不像诗歌,只能看不能朗诵,读者难于接受。二是李先生的诗作很有节奏感,大都有基本的对仗,有音节。加之韵脚的作用,一首诗就是一首歌唱,既有古诗的韵律的继承,又有白话诗歌的自由,结合得相当得体,因而让读者易于接受,读者群可横跨老中青,弥合了新老读者之间因年龄的差别所存在的代沟。
  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还在于对现代意识的执着探讨。何为现代?就是新。他写诗,所谓对现代的追求,不仅仅是追求题材的现代,体裁的新意,更追求写法上的现代。当代白话诗歌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与传统白话诗的差别,就在于朦胧诗时兴后的脱胎而来。因而当代的白话诗,更追求诗境的含蓄,更追求行文的自由,只讲究形象思维的极致,不去追求断句分行的节奏和韵律感。难怪一些上了年岁的读者埋怨,不押韵不像诗。李新先生的诗正是抓住了当代诗歌的这个特点,极力追求诗作的形象化,而贴近当代的时代气息,又坚守了诗歌的传统表达方式。如《游七里海》一诗这样写道:“老远,一望见你/见你,戴个大眼镜/向我跑来到跟前/捧一本大画册/把自己打开/以绿苇镶边/堤岸作框/清纯的画面/亮着西湖的光彩/清亮亮,绿莹莹/是白鹭、海鸥们的歌台/游船、画艇,自由地/徜徉在玻璃似的胸怀/啊,朋友/你真够爽快夕照下/你真坦诚,情深似海/我挥一挥手,再见/心如海河/激荡澎湃/我揣回画册/道一声,拜拜”。他把七里海的湖水,比做一个戴眼镜奔跑的人,捧一本大画册,把自己打开,而后是展开一幅幅具体的画面,美不胜收。这样的诗意,除了李新,谁人能写得出?这样的写法,不正是诗人追求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吗?再如,《蝴蝶兰》一诗,不长,短短的几句,却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朦胧又清晰的画面。诗中这样写道:“款款、翩翩,蝴蝶飞来/在枝头落下飞来/就不再走了/就在这儿,安家粉红的花事/清香的想法/心学着夏兰的热情/捧出一丛鲜艳的惊讶幻梦扎在根部/期盼亮在花上/让知识热恋沃土/灿灿地、灿灿地/绽放娆美的奇葩”这又是一首典型的追求传统和现代契合的好诗。把蝴蝶兰花喻为落在枝头的一群蝴蝶,比开在花剑上的蝴蝶兰花更美丽更动人,把本来不能活动的花头,写成飞动的蝴蝶,一下子使画面活起来。这首诗中,契合点运用得更好的地方,是画龙点睛之笔,让知识的沃土,绽放美丽的奇葩”
  值得一提的是,他那首与其他诗作风格迥然不同的《烧心》,诗中写道:“我感觉,我的体内/有一个小火炉/那熊熊烈焰/正烧炙我的心/像喝醉酒一样/裂心、头晕/仿佛热气被寒冷包围/卡住了,倍感憋闷/疼得我如东女效颦/我急忙抓一把生果仁/又抓一把生芝麻/急忙往下吞/这不是火上浇油吗?/这是母亲多次实验的偏方/妹妹试着灵验/呀,母亲/您留给我们的遗传基因好了,它让我恍然发现:/这是/冷气攻心/冷热一场恶仗、果仁、芝麻/是助战,帮着驱赶瘟神/人们俗称烧心/似乎这是一场凤凰涅磐/让我弃旧更新”。这首诗,正像他诗中写的那样,“似乎这是一场凤凰涅槃,让我弃旧更新”。这首诗有几个地方值得称道:一是从诗的题材上,跳出了以往诗作多为状物抒情,写风花雪月的狭窄的圈子,拓宽了写作的题材和内容,写烧心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二是《烧心》是从自我的心情感受写起,更逼真更有感染力,更容易写得深刻,更容易感染读者。三是《烧心》的表达方式,平实朴素,语言真挚,娓娓道来,语句都是具象的表达,没有浮华的铺陈和描述。四是一语双关,表象中包含另一番深意。表面上看似写病态烧心的感受,实则是写诗过程中追求更高境界的的内心较量,打败一次烧心的困扰,都要经历一次痛苦的凤凰涅槃,都要经历一次弃旧更新。试问,哪一位写作者不是这样呢?每完成一部作品,就得来一次痛苦的烧心,往更高的境界攀登一步,都要来一次凤凰涅槃,弃旧更新的过程。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诗呀。 读李新先生的诗,让我们看到一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不断进步的勤奋的诗人形象。愿李先生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诗作之花越开越旺盛。
  大船开到我身边
  ——读白青长篇历史小说《大船》有感
  潘泽民
  多年没看小说了。说实话,我曾经是一个小说迷,从初中时起,我曾读过许多小说,诸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播火记》、《红旗谱》、《苦菜花》、《迎春花》《红岩》及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许多人物、故事情节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并不时引经据典,作为生活、工作的指导。近些年之所以没再读小说,一是退休之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没有整心思看书,二是现在我对许多书感到不对胃口,言情、武侠之类的书引不起自己的情趣,再加上电视、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因此也就对读书缺乏了迫切性。
  近日,一本尚未上市的《大船》重新燃起我读书的欲望,使我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这是我的老同学白青亲自赠送我的图书博览会展出的新作。这本书之所以重新燃起我读书的欲望,我觉得最主要的缘故是它距离自己近。
  一、作者距离我近。
  作者白青是我近年来交往很近、很深的人。我们同是杨柳青一中的学子,同是上山下乡的一代知青,同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花甲老人。相同的年龄,相近的阅历,相同的思想意识使我们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在我的同学当中,白青是卓有成就的人。想当年回白洋淀老家下乡之间,他接触了当今众多的社会精英,如卢中南、陈凯歌、芒克、多多、林莽等,奠定了他社会交往的视野。在部队服役期间,他从事新闻媒体工作,部队生活提高了他的文学造诣。复员回到社会中,他在大型国营企业当组织部长、校长,行政工作进一步提高和验证了他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开阔的思维视野,超强的观察能力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敢为人先的理念使他提起笔来如脱缰的奔马一发而不可收拾。据我所知,八年来,《天津日报》、《今晚报》隔三差五发表一些他创作的诗歌、散文,并时不时在电视台录像作节目,是一个报上有文,电台有声,电视上有影的名人。近几年,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收获频丰,先后出版了《梧桐飘飘》,《白青爱情诗选》,《民工的诗》《白洋淀诗畔》等书,让人刮目相看。白青为人低调,作风朴实,谦虚谨慎,从不以名人自居而张扬自傲,使许多人愿与他接触交流。我就是在他的鼓励指导下开的博客。我们曾有一个共同为霍元甲文武学校服务的机会,但仅仅共事了两周,白青就以他太忙离别而去。当时我不太理解。就在他离开霍元甲文武学校的三年里,他写了三四本书,其中有两本诗集,一本书信类的《与卢中南的信》,再有就是手中的这本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近40万字的小说《大船》。我看的小说不少,而且名著居多,但总觉得这些书,这些人,这些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只不过是一种文学创作。而自己身边的同学出书,却感到有所不同,这是自己所能听、看、感觉到的事,他既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家乡的历史,是一部还原历史事实的文史文献。有这种感觉,先睹为快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场景距离自己近。
  看《大船》感到特别亲切,原因是书里所描写的场景就在自己的眼前,全部是家乡的环境。白青,真名叫朱继和,白青是他的笔名,白青其实是一个地理名称,他出生在白洋淀,成长在杨柳青。用白青作笔名,这是他的家乡情结,表达出他对家乡的爱。书里所描述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家乡人非常熟悉的地方,像淀洼相连,水烟浩渺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像干流短小,支流众多,流域形状恰似“扇形”的海河流域和它的五大支流,像十年九捞的津南洼,像夹在南运河、子牙河之间的有小苏杭之称的杨柳青和它的街道、胡同、店铺、寺庙以及石家大院、安家大院这样的名称,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家乡人都历历在目,这些地方再熟悉不过了!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海河上桥梁遍布,内河航运的功能没有了,沿岸的码头不见了,平房不见了,“三不管”这样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是高楼大厦,物业小区,就是被称为华北第一宅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也成了当地的博物馆而对外开放。书中所涉及的地名地物已成了历时的绝唱而被人们载入了史册。白青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对家乡有深厚情节的作家,它的《大船》为后人留下一部环境文史资料,为家乡的文史资料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人物距自己近。
  白青曾经对我讲过,《大船》是依据自家的故事为原型写出来到书。他起初的写作动机,只不过是想写一部家史,但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故事不断展开,书中人物轮廓越来越清晰,形象越来越丰满,情节越来越动人,从而使写作不断深入,于是就如平原走马,一泻千里,直到水到渠成,大获成功。
  《大船》人物众多,个性鲜活,人物鲜活,栩栩如生,看后让人过目难忘,并使人浮想联翩。如看完《荷花淀》描写荷花的一章,使我想起来孙犁笔下的水生嫂,看完《君宜姑娘》一章,使我想起杨沫《青春之歌》笔下的林道静,看完《庙主之争》一章,使我想起浩然《播火记》中手执铡刀的朱老巩。而主人公朱琴声,更像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诸如历史上的石万仕,安文忠,王二愣这样的地方名人,描写的更是接近历史,接近现实,接近民间演绎,从而让人读起来感到莫大的兴致。《大船》中人物对话精彩,地方方言突出,更让人感到就是家乡人在唠家常,既生动又亲切,因此引起读者更多的关注。
  关注自己,关注家人,关注老乡,这大概是人的一种本能吧。
  四、故事距自己近。
  《大船》的故事,是以海河内河漕运为主线,组成相互衔接的几十个故事。这些故事,有许多是家乡人耳熟能详的事,让人感到亲切,动人。许多年龄大的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阅历,如抗洪保堤,60岁以上的人都曾经历1963年抗洪的体验,搭人墙抗风浪是经典的人定胜天的瞬间。上航拉纤,顺风张帆是子牙河、南运河沿岸的一大景观,扦工号子犹在耳边震响。下河游泳,张网捕鱼,飞叉捕鱼,鱼鹰猎鱼、凌眼捕鱼叉鱼和冬季窖冰,更是当地人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而冬季冰拖床的运货、运人的场景,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大船》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把家乡风土人情描写的生动翔实。至于安文中的赶大营,更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杨柳青文史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本书的漕运,是杨柳青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个就是赶大营,是杨柳青商帮和大院文化发展的成因。白青是把杨柳青两个文化亮点结合的第一人。白青多次提到的“莲花白”白酒,是当地人自以为豪的地方名产,白俊英也是杨柳青年画典型的代表,至于反面人物王二愣,在当地更是赫赫有名,这个心狠手黑的惯匪,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公安机关通缉,当地人当时都被动员提供线索,最后在东北被抓获归案,经政府公审枪决。白青把众多人们关注的故事作为书中素材,拉近了书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异常的亲切。
  匆匆读完《大船》,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我更被白青的精神所折服。一个年过花甲,退休闲赋的人,竟能在不耽误诗歌创作,不影响所有日常活动的情况下,完成一部40万字的长篇著作,真是令人称奇。我衷心的祝愿老同学保持这种永远向上的精神,尽快完成48集的连续剧剧本的改编创作,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奇,给所有关心、爱护他的人献上一道精美浩大的文化盛宴!
  意念与审美表达方式
  ——兼评孟宪华组诗
  李新
  自然界有海贝、河蚌,它们的壳内都有一种胶质层。更有一种珍珠贝,壳内有光艳的珍珠层,遇砂粒袭人,它便疼痛磨裹,张壳采日月之光,在痛苦中形成珍珠。这使我油然而想到人、诗人和诗歌。人人都会有诗意生活,但不见得都会写诗,成为诗人;诗人只有受了外界刺激兴感而生意念,才会有诗;诗歌只有意念与审美表达方式完美结合,同态对构才会有佳作。
  作为观念形态的诗歌,它是兴发的意念与审美表现方式的同态对构,在同一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意念是审美表现方式的凝聚概括;审美表达方式是观念的具象化和意象化。二者是忻合统一的。或者说是情思意绪统摄下的意象化,或叫兴拟喻象化。
  一首诗,往往一个意念作胚胎,意象、喻象的飞腾联接形成胚盘,二者和谐,默契相融,同态对构在诗艺世界里。而观念的底层,是一个物象世界,通过超感与超验性的想象,形成一个物象与意念的同态对构。这就是诗学和诗美学的具体表征。例如女诗人孟宪华的组诗《桃花盛开》中的一首《桃花的姿势》:
  春风转过身来的时候
  你动有一生的柔情,打开自己
  娇媚,在清纯的笑靥上
  字字句句都是唐诗宋词
  粉色的花事,遮住尘世的是是非非
  醉了春天的眼睛
  梦在树之下
  想象在花之上
  我知道,其实
  你什么也没有想
  什么也没有说
  只用一种姿势,隔着彼岸的时光
  静静地带走一点点、一点点
  属于自己的秘密
  初读这首诗,让我的眼睛忽然一亮光芒闪烁,思绪顿起。那桃花的姿势、美容、笑靥粉色、带走秘密等意象,在眼前飘忽飞腾,在清淅的画面里,让人寻觅追思那背景后面的深层象征;那个诗眼,那个焦点,那个忽闪的意念。一个兴拟喻象与意念在我的心灵世界里同态对构。桃花展现的姿容与春风之醉恋与我心灵世界的男女情爱,以博喻而同态对构,和谐美恋在一起。同时,又忽闪出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初会等等。鲜美想象飞腾,造成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曼妙效果。回过头来,又重读全诗,一遍有一遍的新意,不只五遍,诗意在脑屏上回旋、盘结,多时不退,绕梁三日,余韵袅袅。这就是好诗的魅力。
  时隔不久,我又读到了她的另一组诗《心如夏花》头一首是:
  把一首心爱的诗
  梳妆打扮然后
  学着一朵夏花
  捧出所有的执着
  淡淡的一厢情愿的
  嫁出去
  风情万种的夏中
  我看到了自己的心
  映红了,太阳
  读着这首诗,我的脑屏上闪着意象之美和意念之美的同态对构;菡萏荷花与涵韵深婉的意念和谐叠加;诗人与编辑、读者的相互映衬的忻合默契之美等都在心灵上翩翩浮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诗不仅有三重意,而是多层多意的统一体。古人说,“诗有双层意,不求其佳必自佳。”这首诗自然是一首佳构妙作。
  这使我想起孟子的话:“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于是,我找机会,见到了诗人孟宪华。她是个诗才,她有诗歌的禀赋气质,尽管她读书不甚多。严羽说得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应验在她身上,非常恰切。但要想作出好诗,非多读书,多读好诗不可,更应读诗学、美学和心理学。诗神乘这三个金轮的马车,华美地驰骋在光辉灿烂的神道上,奔向太阳般的迷宫。
  综观她的诗歌、散文,诗意浓酽是其特点。她善用兴拟喻象,想象丰美别致。诗意在意象中活泼、生动形象,富有神趣、真趣和天趣。如她的《桃花盛开》、《一朵桃花在写》、《阅读一只蝉》、《饲养一场雨》等,都富有诗的趣味,是诗的好材质。但是,没有构成诗的绝妙意境,是其缺憾。一是焦点与胚珠问题,即诗的意念诗眼问题没有抓稳、抓牢。二是意象与喻象的跳荡、联接所构成的意境没设置好,使诗显得片段、支离,或构不成统一和谐的佳境。让人感觉光灿灿、晶莹莹的珍珠,很散漫地疏离没有用一条金线穿起来,形不成珠光闪闪的项链。
  我坚信,她有作诗的天才,又有写好诗的信念,她一定能取长补短,会写出那耐人寻味的佳作神品来。
  期待,殷殷期待。
  因为是学着写诗、写评论,有些感悟,便匆匆地写出来。难免不深不透,也许不准确、不到位,望多谅解。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