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62
颗粒名称: 散文林
分类号: I267
页数: 15
页码: 13-27
摘要: 散文林收录当代散文作品冬天记忆、特想当年的[「穷」一中、野趣重返子牙河、从常回家看看那首歌谈起、赏雪、善语助人、葡藤缀满紫红色的爱、又到儿童节、我们在忙什么、金婚照。
关键词: 散文 文学 作品

内容

冬天记忆(外一篇)
  张玉海
  老来童心不泯,想起儿时的冬天,依然是那样令人神往。
  那时,每当我与成群的孩子们在光秃秃的原野上疯跑,追逐着从天上飘落下来的一根根白庆麻似的“老爷线”,望着它们随风挂在树梢上,挂在篱笆上,挂在通天的风筝线上,我就知道,那是秋天已经走到尽头,冬天来到了。传说,“老爷线”是老天爷为自己缝制棉衣时,不慎将手中的棉线滑落下来,不经意便将冬天将至的信息传到了人间。
  我总觉的,冬天具有一种无比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让大地沉思,让大河沉默,让世上的一切喧嚣和轰鸣复归于沉静。冬天的到来,不知将天地放大了多少倍,让人着实感受到天高地阔是怎样的一种夺人心魄。记得刚解放时,老家房后旧城墙上有一座“国军”逃跑留下来的青砖大碉堡,我与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时常爬到高高的碉堡顶上当“哨兵”,四下张望,视野极其开阔,顿觉万物都沉浸在大自然的苍茫底色中。向北望,子牙河大堤曲曲弯弯,像是镇北又多了一道厚重的城墙,向东向西一直延伸到雾蒙蒙的远方。津浦铁路上行驶的列车,如同一条黑色的大蜈蚣,吐着白烟在稀疏的荒草芦花间缓缓爬行。向南望,两万多人口的古镇杨柳青宛若一弯新月,紧紧依偎在大运河的怀抱里,任凭天寒地冻,仍能享受着母亲河冰盖下面汩汩暖流带来的脉脉温情。古镇冬眠了,大人们冬闲了,于是,冬天便成了孩子们的天下。
  在那个年代,孩子显得特别多,几乎家家都是“驴球马蛋一窝猴”,无论你走到哪里,第一眼见到的都是无处不在的如野草似的孩子们。不像现在,满眼都是老中青,而小胖墩们不是闷在家里,就是圈在幼儿园。那时,大人们为生活所累,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因此,孩子们也就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然而,贫困并没有夺走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天性,反而让他们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得到摔打磨练,个个变得“人小鬼大”,生命力极其旺盛。一到冬天,大场上、胡同里、老爷庙前、雪地冰面上,都有成群的孩子疯跑疯玩。来弹球、扔铁饼子、煽毛子人、打尜尜、撑托床、抽冰尜、堆雪人、打雪仗、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跳房子、扣家雀、掏喜鹊窝、给架鹰的猎人在荒草地里趟兔子,简直就是无所不玩,把天地都当成了自己的家,几乎没人闷在屋里“扎窝子”。我们一起玩的那些小伙伴,不管是谁呆在家里,哪怕是正吃着饭,只要听到隔墙发出暗号,就像魂被勾走,马上扔下筷子,掰块饽饽带上,溜下炕转身就走。有一次我在家里正剃着半截头,当听到小伙伴的呼叫声,不管三七二一,竟顶着热气腾腾的“阴阳头”,抬腿就往外跑,气得大人在后面边追边喊,但转眼间已摸不着我的人影了。别看那时孩子们在数九隆冬穿着空心棉袄、趿拉着大草鞋、光着脑袋成天在外面东跑西颠,却很少有头痛脑热的,全都活蹦乱跳,结实得像“生铁蛋子”,浑身上下散发着日月天地给予的自然野性。
  当夜幕降临后,我们就到打谷场上玩捉迷藏和老鹰抓小鸡,在柴草堆里乱钻乱滚,追逐打斗。有时还爬到两丈多高的豆秸子垛上,仰面朝天躺着,看着满天的星斗和深邃的夜空,满脑瓜子都是奇思妙想,觉得自己好像飘飘然地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遇上天气不好,我们就到城墙根一位早年从山东来的独身老人家里听鬼狐笑话。老人住着一间没有院墙的土坯房,天刚黑,屋里便坐满了人。小屋北墙上挂着一盏豆油灯,豆大的灯火忽明忽暗,发出惨淡微弱的黄光。老人坐在炕头上,盘腿打坐背靠墙,神态酷似今大看到的蒲松龄老先生的画像。老人一边吱吱地抽着旱烟袋,一边拉着话匣子,把故事中的那些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好鬼厉鬼、蛇仙狐狸精、黄爷白奶奶讲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我们全都听得入了迷,像小老鼠似的趴在炕上,瞪着黑溜溜的眼睛,大气不敢喘,脖子后面嗖嗖地冒凉气,越听越害怕,越怕越想听,就是尿了裤子也不敢动弹一下。等到深夜回家时,为了壮胆,我们每人手举着半根香火,路上目不斜视,故意大声咳嗽,生怕遇上“鬼打墙”,更怕叫鬼“掐住脖子”。有一次因回家太晚,家里大门已经插上,我自知有错,不敢叫门,只得跳墙头,结果把墙根下的鸡窝一脚踩塌,十几只公鸡母鸡一下炸了窝,闹得半夜三更鸡飞狗跳,四邻不安,被父亲着着实实地打一顿。即使这样,第二天照样还是往城墙根儿那跑,忌打不忌听,照听不误。那年头,既没广播,又没电影,更没电视,听大人“说笑话”就成了孩子们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我们听着鬼狐笑话走过冬天,不但没叫鬼狐吓住,反而胆子越炼越大,没人信迷信,也没人敬鬼神,直至后来都成了坚定的无神论者。
  还有冬天的风,也是那么让人怀想。别看冬天的风刮得嗷嗷叫,可我总觉得那凛冽里蕴含着温馨,呼啸中裹挟着希望。一场西北大风刮黄了天,等风一住,从子牙河北卷来的黄沙土便纷纷扬扬的落了下来,好像把整个世界都染得金灿灿的。这时,家家户户的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一手抓着土簸其,一手拿着小铁铲,专找窗台、墙根、墙角刮沙土,为的是晚上用沙土炒出外生里熟、又白又胖的大果仁。晚饭后,当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大炕上,剥着香喷喷的大果仁,又说又笑,独享着那份暖融融的农家乐时,孩子们心里盼的却是下一场大风快快到来。因为一场大风一场暖,大风会送走严寒,还会送来一个天大的惊喜——过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想过的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而除夕永远属于冬天,更属于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我常想,今天与过去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让孩子从小亲近自然,磨练意志应该是一样的。时下,有些孩子被娇惯成足不出户、弱不禁风的“小皇帝”、“小公主”,其责任都在大人。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比过去是富裕了,孩子也显得金贵了。但只要扭过头,看看曾经深深加害于我们这个民族、至今仍不安分的那个“东邻”,人家人均占有财富是我们的几十倍,就知道我们这点小富又算得了什么!日本人富而不忘“强国强种”,大人们有意在严冬时节让孩子光着脚板到山林踏冰踩雪,从小接受“魔鬼训练”,这难道不应当引发我们的深思吗?
  冬天是思考的季节,我怀念儿时的冬天。
  野趣重返子牙河
  一场绵绵细雨不期而至,它把夏日的高温驱赶得无影无踪,也让初秋的子牙河变得生机勃勃,野趣盎然。
  追逐着雨过天晴的第一缕晨光,我来到了子牙河南堤。大堤上凉风习习,秋虫叽叽,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野花与泥土的芳香,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就会闻到一种来自远古的大自然的味道。再看雨后的子牙河,河水陡涨,河面变宽,岸边原来没膝高的稗洋草,好像一下沉入水底,只剩下长长的紫穗在水面上飘摇。极目远眺,河面上雾气缭绕,风动云涌,云雾深处,水天共色,若隐若现的点点渔船,犹如来自遥远的天际。
  我沿着一条被垂钓者踩出的堤坡小道向河边走去,缓缓的河坡上草木异常茂盛。疯长的牵牛花见高则爬,如滚滚波涛漫过小草小树,顺坡而下,并一路把五颜六色的小喇叭花高高举起,似乎在骄傲地呼喊着:秋天的世界是属于我们的。还有那一片片的蒲公英,金黄色的小花竞相开放,也许它们不知夏天已过,仍在尽兴挥洒着从太阳那里得来的能量。然而更多的还是那一簇簇低头小语的狗尾草、鸡爪草、毛刷草、星星草……它们都是那些不被人们理会的小草,然而,正是它们为广袤的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向大自然宣示着绿色生命的坚忍不拔与生生不息。
  我继续前行,越接近河边,草木越深,就在双脚将要踏进水里时,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扑扑棱棱的响声,寻声一看,只见芦苇丛里接连窜出四只红嘴白脖褐背的小野鸭。当时,我以为自己还在梦中,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绝迹多年的小精灵又回到了它们祖辈曾经的乐园。我看到这些受惊的小鸭子极力伸长脖子,拼命煽动双翅,同时用两只带蹼小爪频频向后刨水,直到渐渐离开水面。在即将飞到河心时,又慢慢降低高度,张开双翅,伸出滑水板似的双爪,先在河面上徐徐滑行一段,而后这才轻松入水。从起飞到降落,整整在河面上画了一个大弧,其姿态之优雅,酷似高傲的白天鹅。丑小鸭知道远离了我,自觉安全了,于是又扎猛子,又相互追逐嬉戏,继而像舰队似的排成一字行列,悠哉游哉地向前方游去,而在它们身后,则留下一圈圈放射状的波纹,还有那一串串银铃般的呜叫。
  看着这些小家伙快乐地玩耍,我不禁对大自然的沧桑巨变顿生感慨,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那时的杨柳青生态环境非常好,尤其是水环境更好。除了南北两条大河,还有数不清的坑塘沟渠,不论是河水还是坑水,水质都是那么清凉洁净。而在河边与坑塘里则长满了芦苇、蒲草、花花秸、稗洋草,成了各种鸟类和小动物的快乐家园。每到夏秋季节,我与小伙伴们几乎天天围着河塘转,引蚂螂、套知了、扦蛤蟆、拾王八蛋、灌大眼贼、捕鸟、趟麦垅逮兔子,玩到兴头上,常常忘了回家。有时也下水逮鱼摸虾掏蟹,惊得各种水鸟乱飞乱窜,从草窝里抓住几只小水鸡,那是常有的事。至于野鸭子,更是司空见惯。每到春天秋后,它们成群结队地从头项上飞过,抬头看,遮黑了一片天,低头看,压黑了一河水。那时的日子是穷了一点,可那种纯净透亮的自然环境,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怀念不已。
  老天爷的脾气谁也摸不准,当时光走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气象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逆转,由以前30年沥涝变成以后的30年干旱。闹得河水断流,坑塘干涸,土地龟裂,草木枯萎。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出现污染,逼得许多鸟类和小动物都远走高飞了。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的势头越来越猛,子牙河水的颜色变得如同隔夜的茶水,并散发着刺鼻的异味,水草不长,鱼类死亡,更看不见什么水鸟了。当然,老百姓的日子是比从前过得富裕了,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往日的时光,从心里呼唤大自然重现蓝天绿水。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千年古镇杨柳青如有神助,她抖落掉满身的灰尘,一步登上了时代的快车,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建设日月异,文化建设大气磅礴,生态建设波澜壮阔。尤其是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创建优美城镇”以来,不断加大治天、治地、治水、治气的力度,并把两河治理摆上龙头位置,使古镇整体生态环境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再赶上这几年风调雨顺,十次引黄济津,上百亿吨的黄河水携带着黄河母亲伟大的生命力流经子牙河,注入海河,这才使子牙河的自然本性渐渐得以恢复,变得野味越来越足,小野鸭当然也就不请自到了。
  年画的故乡终于在新世纪又走进了年画——一幅融古典美、现代美与自然美于一身的时代画卷。而南运河与子牙河就是这画卷中最为靓丽的两道风景线。“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这样的千古美景不是梦,她不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吗。
  特想当年的『穷』中(外一篇)
  杨书森
  我在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学校十二年的读书生活中,犹如一棵幼嫩的树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尤其是在天津一中读书时倍感温暖的情景,使我这个年逾七十的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依靠父亲肩挑卖菜和母亲纺织毛线,缴足每年四十斤小米价钱的学费,供我小学毕业以后,父亲积劳成疾,只靠母亲一人支撑日子,没有能力再供我报考初中了。就在我准备放弃升学、帮家挣钱的时候,天津一中不收学费的喜讯,像一缕强烈、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压在全家心头的愁云。于是,我立马前去报名应考,并坐立不安地等待决定命运的录取通知。
  一九五五年的秋天,我幸运地步入天津一中的校园。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富耀华,穷一中,吊耳郎当是广东”的顺口溜,进校一看果不其然。教室全是低矮简易的砖瓦平房,校长和老师的办公室也不例外,只有图书馆和学生食堂稍高一些。操场上仅有两付双杠、四条爬绳,跑道顶多五百来米。设施虽然如此贫穷,可我在那儿读书三年,却丝毫没有尝到穷的味道。
  入学两个多月,父母响应政府“农民还乡”的号召,让我住到开杂货店的亲戚那儿,留下两个多月在校吃饭的伙食费,到老家务农去了。我每天在校上完晚自习九点以后走到住处,帮助亲戚算完了当天的营业赢亏,十一点左右才在人家床铺旁边搭块木板躺下睡觉。天长日久,弄得我课上经常犯睏。班主任了解情况以后,让我填写了一张“住校申请表”。转天晚上亲戚说,“下午你们学校来人问你睡在哪儿?看着满屋子的货架,没说什么就走了。”没过五天,班主任居然通知我“准予住校”。我高兴得立即回到住处,卷起衣被就搬进了学生宿舍。住宿免费、洗漱方便、按时就寝、到点吃饭,真是意想不到的好事。住宿的难题解决了,父母给我留下的伙食费却所剩无几了。他们在家务农收入微薄,自己怎能开口要钱?于是冒出辍学的念头,多次请假外出寻找招工的地方。不知怎的,我的诡秘行动被同学“告发”了。正在准备挨批的时候,班主任经过调查,让我尽快从老家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证明寄来的是,在一张烟卷盒纸的背面写着“其父患有肺病,其母一人劳动,生活十分困难”,下面盖着生产大队的印章。我想,这么简单的证明能管用吗?不料班主任据此为我申请办妥了“助学金”,每月缴完九块钱的伙食费,还能剩下一块钱用来购买“中国青年”杂志和肥皂、牙粉。
  我从那以后就像贫瘠嫩弱的幼苗,开始贪婪地吸吮知识的营养。我几乎每天课后都到图书馆专心阅读,如饥似渴地“淘金”,奢望成为知识的“富翁”。图书馆有四间屋子那么大,书架间距一米、高到屋顶,装满古今中外文史哲理的书籍。鲁迅、巴金、老舍、丁玲、赵树理和高尔基等名人的作品中,那令人钦佩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绘声绘色的描述,令我边读边记、如痴如醉。此外,我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从才华横溢的老师那里寻觅瑰宝。记得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两位语文老师。一位是五十多岁、身材修长的胡文埠,他讲陆定一写的“老山界”中红军午夜宿眠高山深壑的描述时,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他范读:“耳朵有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那清晰准确的字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感受至深、如临其境。在讲“牛郎织女”课文时,有个同学对“两人感情‘如胶似漆’一词不解,他将两个食指并拢互相摩擦着说,“如胶似漆就是两个人腻腻呼呼”,简单形象的解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另一位是部队转业的李老师,他讲写作知识时说:“喜欢文学既要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更要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否则,情景描述就很难惟妙惟肖。我刚当兵时总是吃不饱,因为头碗盛得竖了尖,再去盛饭时笸箩里就空了,后来发现老兵头碗盛平、二碗盛半、三碗竖尖,都吃得肚饱腰圆。因此,我总结出‘一平二半三竖尖’才能一日三餐吃饱饭的经验。”说完之后令人捧腹大笑。虽然这是笑谈,但说明只有留心事物的细节,才能写出真知灼见的文章。书籍和老师使我在幼小心灵的泥土里萌出文学创作的嫩芽,于是就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写作,先后在校刊上居然发表了十几篇散文。
  一九五八年初中毕业,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每当想到自己在那儿成为具有革命理想的共青团员并保送天津师范学校的时候,尤其是想到自己的散文集结成册并成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的时候,天津一中那坚持“精心育人、报效祖国”办学方针的领导,那对学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干部,那敬业爱岗、施教有方的老师,那如同知识海洋的图书馆,那……,就一幕一幕地浮在眼前、挥之不去。当年洒向学生都是爱的“穷一中”,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
  从常回家看看那首歌谈起
  “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曲调虽然优美动听,但歌词却与现实相差甚远。别说“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更别说“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就连“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都难。因此,许多老人听了之后,心里燃起无望的怒火,认为只是唱唱而已。
  时下,儿女比较重视对老人的物质赡养,不但按时缴纳生活费用,而且每逢年节还给老人购买礼品。但在精神赡养方面,多数儿女认为能让老人吃喝不愁就行了,往往忽视了老人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致使老人心情苦闷、度日如年,整天“吃了上顿等下顿,数着钟点过日子,偶听敲门心欢喜,一看是来查表的”。有的老人一到周五就打电话,问儿女明天能不能回家,回答往往是“您还有别的事吗?”老人再往下说,不是“对方已关机”,就是“正在通话中”。时下有的老人与狗相依为命就是倍感孤独的真实写照。报载:某地有位李奶奶,老伴去世之后深居简出无人陪伴,虽然儿女每月按时寄钱衣食无忧,但因儿女不能经常回家探望,就养了一只小狗。小狗不但能给她提醒“来人了”、“水开了”,还能给她叼托鞋、拱痰盂,甚至两次在她病危的时候叫来邻居及时抢救。因此,她给这只小狗取名“李小顺”,意为比儿女还孝顺。不料,有一天“小顺”突然失踪,老人急忙在博客上贴相片寻找。儿女看到以后,不但不认真反思、帮助解决,反而认为老人给自己丢面子,居然在博客上冷嘲热讽。由于网友纷纷谴责,致使她的儿女心有悔悟,于是就给老人送来一只小狗。之后,还是不露面。李奶奶说,“同在一个城市生活,儿女们却将每月的赡养费通过邮局寄给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生活奔波,但工作再忙也不能常年不回家看望老娘啊。”类似李奶奶遭遇冷漠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
  诚然,时下儿女们都在快车道上运转。到了单位急忙钻研业务、埋头工作,回到家里急须买菜做饭、照料孩子,有的还需督促、帮助甚至替代孩子完成作业,确实忙得叽里咕噜、四脚朝天,即使与老人同城居住,也难以经常抽身回家探望。有的儿女常年外地打工,每天奔波劳碌,对父母仅能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在精神上往往有心无力,只能每年春节长途跋涉回家团聚。因此,老人应当体谅儿女的疾苦,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使自己每天过得有情有趣。
  但是,作为儿女更应理解老人心灵上的需求。老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饭量越来越小,消化越来越弱,物质上的需求越来越少,但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却越来越多,对享受天伦之乐的渴望越来越强。解决老人心灵的饥渴,使其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比让其一日三餐大鱼大肉更有滋有味。因此,即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应百忙之中电话问候。这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滋润老人干涸的心田,令父母倍感欣慰。笔者认为,千金难买老来乐,能让老人经常开口大笑,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尽孝。如果活着不孝、死后大办,就是能把联合国潘基文请来吊唁也无济于事。
  报载:最近在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力”。也就是说,已经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国家和社会都如此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儿女更应加深理解、认真践行。如果有的儿女无视有关法律规定,即使与老人相距不远、工作不忙,有功夫打牌、跳舞,却没功夫回家看望老人,平常连个电话也不打,甚至老人患病都不闻不问,父母就可依法将其告上法庭。诸如:我市某区刘大爷老两口退休后月收入将近四千,子女也定期给数目不少的零用钱。两位老人虽然经济上富富余余,却总觉得家里冷冷清清。刘大爷说,“儿子和女儿住得都不远,不知道他们整天都忙些什么,有时一连两三个月也不能回家一次,老伴有时给他们打电话,这个说忙着开会,那个说正在外地出差。”无奈之下,老两口想出一个怪招:“既然多次打电话要求儿女回家看看都不见效,干脆把他们告上法庭,要求他们依法履行精神赡养的义务。”经法庭调解,儿女深感愧疚,表示今后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老人,多多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这个问题目前尚属道德范畴,虽然法院往往只能予以调解,但毕竟能使儿女增强精神赡养的观念。
  但愿“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今后不仅唱在嘴上,更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别再让老人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赏雪
  吴志刚
  下雪了。
  雪花飘落在古镇上了。
  雪花飘落在古镇上那古老的运河上了。柳絮一样的雪纷纷落在古老运河上的石拱桥上了。
  河的冰面上铺了一层白色的纱毯,从西到东绕了一个大弯,宛如一弯银月飘落在古镇。
  桥上覆盖着白雪,更像一座白玉雕出来的龙横亘在运河之上。
  那优雅的垂柳上、旷达的广场上,那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上,以及社区的阆苑瑶台上,都覆盖了白雪。纷纷扬扬漫天飘落的雪,把古镇变成了粉妆玉啄的世界。
  人们玩雪、看雪、赏雪,是这时节最不可少的乐趣。
  望着飘洒的雪花,眼前就会出现儿时玩雪嬉戏的画面。那时节,冬天是枯燥的,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游戏机等娱乐工具。心中就期盼着下雪,雪天是我们欢乐的殿堂。
  每当天空上飘洒着雪花,我们便像一群欢快的燕子随着飘落的雪花起舞。在杨柳青广场(以前的大会场)。平整的广场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在飘飘洒洒的雪花中更显得清旷莹明。我们专拣平整的雪面,在上面一步一步走着,就为听脚下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再回头看看身后一行行歪歪斜斜的足印。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在西青文化中心(以前的花园)。四面环水的花园,只有东面一条小道可供出入。在这里到处都留下我们童年的欢笑。童伴们有的用手抓一把雪,握紧后扔在地上,一会儿就滚成一个巨大的雪球,直到推不动;有的用双手往一块拥雪,堆着雪人。最热闹的还是打雪仗,你扔我一把雪,我投你一个雪弹,摸爬滚打,很快就弄得头上、脸上、脖领子里全是雪,头上蒸腾着热气,欢快的笑闹声在天空中回荡,我们尽情撒欢,融入这银海雪涛的世界。
  儿时玩雪,是童趣。就像飘洒的雪花那样,清纯,洁白,没有一丝瑕疵,是出于孩子好玩之天性。
  如今看雪,在纷扬的雪花中漫步,嗅着雪中清新的空气,欣赏着那晶莹剔透的树挂,凝视着晶莹的雪花在自己的掌心里慢慢融化的感觉,把自己融入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是一种情趣。
  既是有情,那漫天似蝶蹁跹,就不知会牵动哪根心弦。是情思,是凄凉,是领悟,还是飘落的如烟往事?则全凭当时个人之心境。
  但无论如何,看轻雪簌簌而落,无声无息地行走在楼宇阁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心中总会有一种梦幻般的,清爽的,圣洁的感觉。如地上渐积渐厚的白色。那是一种净化,一次荡涤,是一种淡泊,一种意念。
  看残雪消融,慢慢渗入广袤的大地,去滋润着新的生命。更是一种境界,“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假如,唐人陆畅的《雪》中“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只是一种心理上、情感上、想象中的感受;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则又多了一层对雪一饮的情趣:在寒冷飘雪的冬夜里,在雪花飘飞的时节,一捧炉火,两杯浊酒,谁又能拒绝这充满诱惑的酒约呢?还有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明末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增添了一份对雪的痴情:“雾凇沅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种旷达、寂寥的美,谁看了会不怦然心动、尘虑皆消呢?
  古人是懂得赏雪的。
  每次看雪,我都期盼着儿时留在雪地上那一行行脚印的叙述,期盼着能保住一点点童真,期盼着能留住心底那一片的洁白。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善语助人(外一篇)
  孙利
  “大夫,您轻点。”
  “好的,请放松,马上就好。”这是我每天听到和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身为一名检验人员,化验指血是我的工作,面对一双双或冰冷,或温热的手,我们必须做到一针见血,及时报出准确结果,积极辅助临床医生给出满意诊断。
  那天照例我顶门诊,窗口伸进来一只粗糙瘦手,指甲缝里布满黑泥,手指肚上一层厚茧。化验单显示:李苗苗,女,33岁,习惯性流产待查。不禁看了一眼她的脸:面如土色,神情倦怠。
  由于患者指茧过厚,尽管我已用力下针,还是导致出血不畅,情急之下,只得改取耳血化验。此举一下子激怒了眼前这个女人,只见她瞬间劈头咆哮:“你是不是看俺们农村人好欺负,故意再来一针,告诉你,没门!”
  面对情绪异常激动的患者,千万不可指责她,我当即换了一种说法耐心劝解:“你误会了,看了你的化验单,我知道你特别想要宝宝,是不是?我必须对你越发负责任,不如今天多复查几遍,尽快找出病因,将来顺利生个健康宝贝,你愿不愿意啊?”
  “真的么,只要能查出毛病,让俺怀上孩子,做什么俺都不怕,大夫,快来扎吧。”患者顿时转怒为善,极力配合了我的工作。最后化验结果提示:中度贫血。虽然我无法改变她的现状,临了还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叮嘱:“待会儿上楼乖乖听妇科主任的话,让咱干嘛就干嘛,回到家多吃枣,少贪凉;别劳累,多睡觉。一旦有喜了,记得告诉我一声呦!”
  事隔半年后,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陕西商洛。只听电话那端传来喜极而泣的女声:“孙大夫,可找到你啦,还记得苗苗么?俺照你的话去做了,果然怀孕了,真太谢谢你啦。”为她高兴的同时,我的内心溢满幸福的滋味。
  往往一句善意的安抚,一个温暖的微笑,犹如一剂对症的良药,不知不觉产生一股神奇正能量,彼此的好运结伴而来。
  葡藤缀满紫红色的爱
  九月是令我欣喜的时节,告别酷暑,硕果飘香。多么适合带上一份快乐的心境出发,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亲近大自然,聆听鸟鸣,感受芬芳。
  昨晚做了个甜蜜的梦,醒来依然回味无穷:追逐打闹的顽童、摇曳悦耳的风铃、阵阵扑鼻的茉莉香、满园诱人的甜葡萄!毫不迟疑,一大早约上好友,准备驱车寻找梦中邂逅的那片园林。
  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们顺着中央大道一路直行。穿过彩虹桥、路经航母主题公园、中新生态城,逐渐进入汉沽地界,慕名前往茶淀镇,亲临葡萄乡。
  沿途路边,每隔几米便有一户农妇摆摊吆卖自家熟透的果实。“茶淀牌”玫瑰香葡萄果然名不虚传,皮薄、肉甜、粒粒盛,未入口、心先醉。经当地淳朴农民耐心指引,穿过一条黑暗的隧道,倏地,骄阳刺目,预示着我们顺利到达此行目的地。
  越过狭仄丛生的小路,两旁焦黄的玉米赧颜向我们微笑,不一会儿功夫,闯入眼帘另一番热闹场景,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上悬挂着一串串炫目惹眼的大葡萄。奔过去,迫不及待地剪下这丰收的果实,零距离感受一份沉甸甸的惊喜,内心感到无比欢快与惬意!
  将其捧在掌心,简直爱不释手啊!紫红的葡萄珠各个圆润饱满,却又彼此紧密相依,体现着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流露出一种自然风情。它是上天对这个美妙季节厚重的恩赐,将浓浓的爱意传递给人们的视觉,满足大众的味蕾!
  葡园的主人是一对年近六旬的农村夫妇,他俩看上去面色红润,健步如飞,在地里忙前忙后,乐此不疲,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微笑。女主人向我们自豪地道出:“这些年农村政策好,收成也不错,俺们供出两个大学生,如今一双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在城里买了楼,每逢周末开车回来看看俺们老两口,孙子可爱吃俺做的农家饭了,能过上这样舒坦日子俺俩可自足喽!”男主人瞅着老伴儿连连点头,幸福溢于言表。
  置身这片瑰丽葡园中,望着翠叶衬托下的串串娇艳玉珠,仿佛回味出阵阵葡萄酒的醇香,令人顿生一番久违的感动: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以诚相待源自爱,用心播种的是希望,感恩回馈的乃真情!
  又到儿童节
  秦丽华
  又到六一节了,听着电台里播放着《小松树》、《火车向着韶山跑》、《我是公社小社员》等儿童歌曲,把自己带进了美好的童年时代。
  上小学第一天,背着奶奶给我缝制的小兰花书包,自己缅腆地、忐忑不安地来到熙熙嚷嚷的学校。因为是长孙女,从小倍受家人的疼爱,由老太太和奶奶带看,寸步不离。如今自己到学校上学,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素不相识的同学,心里有些害怕。
  在那个年代,我家的生活条件算是不错的了,我有的确良的“警察服”,有绦卡上衣,有皮鞋。那时候的冰棍都是三分钱和五分钱的,我可以买五分钱奶油的。
  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好多同学都穿着膝盖打补丁的裤子,我好羡慕!每天都会在妈妈上班的时候,自己玩儿了命的搓裤子,争取早早地把裤子搓破,也打上“好看”的补丁,可这个愿望至今没能实现。
  小时候一直是长头发,我有许多各种颜色的绸子,小辩绳。老姑每天都会给我编各样的发式。我的头发在班里最长,想和同学们一样,便偷着在同学家剪掉了一块,回到家被老姑狠狠地批了一顿。
  学校每次演出都有我,为了纪念《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发行,我们班编排一个表演唱,在这个节目中,有的同学扮演解放军,有的同学扮演医生,有的同学扮演农民,我也想扮演解放军,可老师让我扮演小朋友,第一个上场,手里拿着一本毛选五卷,边跑边喊:“哎……快来看呀,毛选五卷出版啦!”同学们再上台,有扛枪的,有穿白大褂的,我好羡慕他们啊! 偶尔拿出像册翻看老照片,一看到小时候跳舞蹈照的照片,女儿就笑得前仰后合,因为那时的动作太“革命”了。女儿现在跳的是街舞了。
  儿时的游戏多种多样,有跳房子,砍大把,跳皮筋,迈大步,砍沙袋等等等等,现在的孩子们可没玩儿过,现在想想那时做游戏是别样的快乐!
  儿时的开心事很多。记得有一次和同学提着篮子去地里揪葱莛,(炒葱莛可好吃了)。那时候有生产队的菜地里的菜有人看管。我们就偷着去揪,那时的动作真叫一个麻利快,正在越揪越上隐的时候,看菜的老爷爷追过来了。吓得我们扔下葱莛没命地跑。听说要是被逮着要送到大队部,可惊险了!现在想想,我们这些孩子纯属祸害人。那些长出来的葱莛是打籽用的!
  小时候,同学之间也打架,我坐第二排。前面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每天一架,就是上课没打,等小组学习完回校交作业也要补上这一仗。我们那个时候每天上半天课,四五个人一小组到一个同学家写作业。写完作业大家还能一起尽情地玩一会,幸福吧?
  可我也挨过打。不是同学,是同姓的一个姐姐,原因倒不复杂。我们去供销社买东西必经她家门口,只要没有家大人跟着,她就不让过,想过就得挨打。知道吗?许多小孩子都挨过她的打。
  那时候的我们男生和女生是不说话的,要是说话,就会被同学们说成你们俩搞对象。一直到初中,高中以后才渐渐的说话,有意思吧?
  听着广播里讲捡马粪的事,我干过。不过很有限。那时候叫积肥,就是把马排的粪便用锨铲到背筐里背到学校,看谁积的多。平时都是奶奶帮我捡马粪,一筐筐的背到学校,算我的任务。回忆自己的童年,乐趣多多。以后再慢慢地讲给大家听。
  我们在忙什么
  高明
  周六,难得今天在家赋闲一天,儿子在自己屋里写作业,我在按照老婆临上班之前的吩咐,扫地、擦地之后,又洗了两件衣服,看看表才十点多,打开电视搜了一圈也没好看的节目,或者说没有我爱看的节目,电脑也没兴趣,临近中午了,也没有饭局,第一次感觉有些百无聊赖,于是我在几间屋内转悠,忽然看到儿子室内窗台上的一罐墨汁,这是我三年前买的了,我心血来潮,打算练习毛笔字,其实,早在七八年前,我就想练习毛笔字了,一直没有时间,所以这个想法在心里存了好几年,终于在三年前碰巧遇上,并买了下来,还买了两只毛笔。可是买完之后,就将它们束之高阁了。有时看到也懒得去写,这罐墨汁买来之后一次都没用过,今天是第一次开瓶,这让我生出些许感慨。,被打入“冷官”的何止这一瓶墨汁,还有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子、足球、篮球、跳绳、跑步机、哑铃,还有被摆放在书橱里的一些书籍,从内心深处,我打算写写字、看看书陶冶情操,打打球、跑跑步练练身体,可是一忙就都扔一边了。果真那么忙吗?忙的是什么呢?忙的连半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都抽不出来?答案是否定的。除去上班、值班,还有很多时间的,至少周末能有一天的时间,我在干什么呢?歇班的时候应邀或是邀请别人喝酒,喝多了就呼呼大睡了。在家的时候,除了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是上网打发时间,究其原因,忙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心浮躁了,被浮华世界迷住了眼睛,以至于置身喧嚣之中,忙于交朋友、忙于搞关系,懒得动脑子、更懒得运动出汗,一句话,我变得越来越现实了,越来越庸俗了。看着我们周围,又有多少像我一样,整日奔波劳碌,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乐此不疲的,或者说疲于应付、无可奈何的。如今的工作已经没有了明确的界限,下了班也在忙工作,出了单位还在为工作推波助澜。
  既然看透了这一点,索性我就关闭手机,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缗缗毛笔字,然后又拉上儿子在楼下打一会儿羽毛球,难得出身汉痛快痛快,其实,这样的生活才是我向往的。
  金婚照
  晓宇
  春节回老家探亲,和妈妈爸爸到姥爷家去拜年,一进屋就感觉到除了有与往常一样的过大年的浓浓的气氛,还多了一份喜庆。姥爷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24寸的彩照,那是姥爷和姥姥穿着中国红唐服的金婚照。二老精神矍铄,容颜可亲,以往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姥爷拿出一个精致的本子,本子中记录了姥姥姥爷五十年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一篇“天赋簪花笔一支,谱写人生歌一曲——彩红色的回忆”那正是姥爷为纪念金婚五十年而写的一首打油诗。姥爷翻着本子为我讲述起这风风雨雨扬帆远航五十载的历程,让我了解到了五十年前的今天,正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年代,那时的姥爷在局机关工作,风华正茂,英俊潇洒。姥姥在食品厂上班,美丽大方,气质端庄。在天地的见证下,在亲友们的祝福中,踏入了婚姻的殿堂。时间如流水般的稍纵即逝,在艰苦的岁月中,拼搏着,奔忙着,互爱着。上帝赐予他们四女一儿。姥姥不但是勤俭持家的贤内助,而且还是养儿育女的慈母。二老牵手相依,扶老携幼,共同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特别时期”的日子,最终迎来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二老的婚姻虽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九十九朵玫瑰的恋爱经历,但从他们的“彩红色回忆”中深深的感悟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两不离”的浓情厚意。
  曾听妈妈说起这个家之所以和和美美,团结融洽,是源于姥爷传家有训凭厚道,处事无奇靠诚心,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是姥姥凭着一颗爱心支撑起这片蓝天,培育出了优秀的儿女。“迢遥不畏千里路,艰苦惟存一片心。”他们牵手相依过了五十个春秋,用汗水、泪水、血水创建了如今的美好家园,根基深,枝桠茂。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生真谛。
  看着二老的金婚照,听着姥爷讲述这五十年和姥姥携手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深深的感悟到:我们十分幸运的有这样的长辈,是姥姥的体贴入微的关怀照顾,教会我们用爱心和感恩的心去关怀帮助身边的人,教会我们笑对人生,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也正是这美好的日子,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伴随春风,牵手走来颐养天年,虽见秋圃菊黄仍芳香。祝愿二老长寿安康,共享盛世太平!情深似海寿比南山,只羡鸳鸯不羡仙。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亲爱的姥爷、姥姥,你们是我们人生的指路人,也是我们晚辈人的骄傲,有你们的指引,才有我们晚辈更加辉煌的明天!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作品

冬天记忆
相关作品
野趣重返子牙河
相关作品
赏雪
相关作品
善语助人
相关作品
又到儿童节
相关作品
我们在忙什么
相关作品
金婚照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