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杨柳青的酥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53
颗粒名称:
杨柳青的酥糖
分类号:
I269.7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柳青酥糖的制作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学
俗话西青
内容
南运河孕育出杨柳青文化,其中饮食文化也很出色,杨柳青酥糖就是其中之一。
从金秋送爽到转年的春夏之交,在津西古镇杨柳青运河南北的大街小巷,整天弥漫着制作酥糖散发出来的香甜味道。几家作坊将杨柳青的这一特产摆上街头,不但当地的父老乡亲格外青睐,就连四面八方的游客也争相品尝并购回去馈赠亲朋好友。
在杨柳青制作酥糖的作坊当中,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孙宝发家,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手艺,是资格最老、质量最好的作坊。虽然各地酥糖大都以芝麻、香油、白糖、桂花为原料,但生产工艺却有粗细之分,孙家的特点贵在“精细”二字。单就处理芝麻而言,孙家不仅要经过投水、去皮、晾干、火炒、出烟、拔糠、过筛、碾轧等多道工序,而且十分讲究火候。芝麻一进锅开炒,就须专人控制火势。畸重则味苦,畸轻则不香。没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很难恰到好处。至于芝麻掺糖叠卷的工艺更是一绝,一块不到五个厘米厚的酥糖,竟有一百二十八层。因此,孙记酥糖以香甜可口、酥脆异常而出名,享有“一口酥”“到嘴化”的美誉,成为杨柳青食品的一绝和远近闻名的小吃。
解放前,孙家老小提着酥糖盒子沿街叫卖,奔波一天销售无几。由于十分珍惜这门祖传手艺,孙家宁可生活清贫也坚持适量制作。解放后,孙家在庆翻身闹生产的锣鼓声中,每天做出的酥糖供不应求。不料正在生意兴隆、生活改善的时候,遭到“文革”暴风骤雨的袭击,酥糖制作被迫停产,传统手艺濒于失传。乡亲们再也听不到孙家叫卖酥糖时那诱人的吆喝声,更吃不到孙家那“到嘴化”的“一口酥”了。
改革开放使津西古镇“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也使孙家酥糖作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当时区镇有关部门的领导多次登门拜访退休在家的孙宝发老人,见他虽然年迈七十,但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就劝他说,“您老再把祖传的手艺拾起来吧,有什么困难我们帮助解决。”乡亲们也到家相劝,“您老的手艺可别失传,不然,我们就吃不上‘一口酥’‘到嘴化’了。”孙宝发老人听了以后说,“我也早就惦记着这件事啊。”他虽然激动不已,却又心有余悸,“文革”时期“割尾巴”的影子时而在眼前晃动。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家住市区在天大机电分校读书的学生找上门来,说什么也要买二斤孙记酥糖,他说,“奶奶听说杨柳青有卖酥糖的了,我就给她买了一盒,不料,她往嘴里一放,就说这不是孙家做的,因为孙记酥糖到嘴就化。为了不扫她老人家的兴,我到处打听才找到您这儿。”上级的支持,乡亲的期盼,尤其是这个大学生的诉说,使孙宝发老人热泪盈眶,他一拍大腿说,“干!说什么也得干!”于是,孙记酥糖又枯木逢春、应运而活起来。
孙宝发毕竟上了年纪,再加上自家作坊窄小,酥糖不耐高温,就只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制作,月产二三百斤,依然供不应求。尤其是在春节前后,人们为了馈赠亲朋,络绎不绝登门购买或提前订购。为此,孙家不但尽力多产酥糖,满足需求,还针对酥糖易碎、携带不便的特点,采购厚度适宜的草板纸,自制精美的礼品方盒,并附上“孙记惠香斋祖传精制真正杨柳青特产桂花酥糖”字样的标签。一些外出探亲和旅游返程的人将孙记酥糖捎到深圳、新疆、东北等地,使千里之外的亲友也尝到了杨柳青的特产。后来,虽然孙宝发年事已高不再制作,但人们每每提及孙记酥糖,赞叹不已。
时下,王记、徐记等几家作坊制作的酥糖相继上市,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继续缕缕飘向远方,为世界闻名的魅力名镇增添着神秘诱人的色彩。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书森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