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39
颗粒名称: 小说园
分类号: I247
页数: 11
页码: 10-20
摘要: 本刊收录了杨柳青的玉二爷的传闻文学小说。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学 小说

内容

玉二爷的传闻
  陈子茹
  玉二爷是我远房的爷,我对他印象很深,主要是他在世时,我家原来的住房和他家的住房挨得很近,都住在村西头的一条又窄又浅的胡同里。这条胡同里也就三四户人家,都是一个姓,是大门大户的一姓人,这大约是老辈人分家析产所致。一个胡同里虽不是近门近枝,走的却近。扫胡同做卫生,都是自觉自愿的抢着干。谁家有个泥房、红事白事的急活,都是相互帮忙。
  玉二爷住在胡同最里边的三间南房,和我家的正房后檐相接。他跟前没有孙男弟女围绕,也没老伴儿,据长辈们说,他老伴早亡,有两个女儿都已嫁到外村,就他孤身一人过活。他年长辈分高,大约是觉得与人们没什么共同语言,从胡同里走进走出,从来不和人们交谈。他个子瘦高,那时我是个刚上学的小孩子,遇到他进出胡同看到的就是一个长长的身影,有时碰个对面我就主动问他个好,他就送过来一个淡淡的微笑。盛夏里暑热,一个胡同的几家人傍晚都到胡同口乘凉,始终都没见玉二爷出来乘凉过,不知这暑热,他闷在那三间并不宽敞的小南屋里是怎么度过的。从春到夏,他除了闷在屋里,就是在家西靠赤龙河边不大的一片园子上种菜。收下的四季菜蔬,水萝卜、香菜、茴香、小白菜、老窝瓜什么的,自己吃不了,也一条微微颤的桑木扁担挑着,或是圆系子背筐背着,到外村去,或到城里去卖。他是从来不在村里卖东西的。据老辈人们说,他之所以不在村里卖东西,一是他在村里是长辈,年轻时又曾经风光过,舍不下脸,拉不下面皮在乡亲和晚辈人眼里丢份子。二是本村的乡亲父老脸热,玉二爷豪爽惯了,张不开嘴来要钱,伸不出手来接钱。他这豪爽我是有领略的,那时我还在村里上小学,伏天放暑假,没事,整日野天背地的疯玩,粘知了,钓蜻蜓,釺蛤蟆。那天在芦苇地里捉了一只吱喇子,那东西是鸣虫,与蝈蝈仿佛,可以养在家里鸣叫一夏天。那东西稀少,捉到一只稀罕得很呢。那时就是小孩子心性,如获至宝,插了笼子,挂在院里,还四处寻能喂养它的食物。听说窝瓜的谎花喂它最好,我就一气儿跑到家西地玉二爷的园子上。天天在家西地河边洗澡,看见玉二爷地里种了一溜老窝瓜,长得很旺,花也开得很盛。就以为大晌午玉二爷没在地里,掐他一朵回来算了。谁知玉二爷正在地里踩畦埂,两手拄着锄把,脚蹬在新挑的畦埂上排着踩。我忙刹住疯跑的脚,傻了。我知道,那谎花虽是不结瓜,没有它,也会有碍雌花结瓜。当时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谎花要给结瓜的花授粉的。我当时虽是害怕玉二爷呵斥,可也不能白来呀,就局局促促的走到玉二爷面前,嗫嗫懦懦的说:“二爷,我掐朵窝瓜花喂吱喇子行吗?”
  玉二爷跳下田埂,一脸和蔼的微笑说:“行行,掐吧,掐吧。”
  得到了玉二爷的允许,我像等待皇封的人得到了圣旨,撒着欢跳进瓜垄,掐了两朵瓜花就走。玉二爷说:“等等,孩子。”我打了个沉,忙站下来,不知所措。玉二爷说:“别着急,多掐两朵,省得来回跑。”说着,他亲自走进瓜垄掐了几朵谎花递给我,说:“以后来了,不用问,自己掐。”
  我心里涌上一阵暖流,热呼呼的,觉得玉二爷真好。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近距离和玉二爷接触,由于年龄的差距太大,小孩子和老人的事情忙不到一个点上,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很少有相同的话题。对玉二爷的更多了解,知道玉二爷更多的事情,大都是从老辈人口中的传闻。这些传闻虽是片段,事与事之间似乎并无什么本来的联系,却也富于传奇色彩,记载下来,似乎也能令人从中有所咀嚼。
  一、对门二奶奶讲的故事
  对门的二奶奶精瘦精瘦的,小脚,盘头梳得光光的,一杆细杆儿铜锅小烟袋儿,隔一会儿就点上一锅儿,数上七十大几的人了,精气神足着呢。那二爷早亡,她一人带着一个光棍小叔和两个儿子过生活,大儿子成了家,二儿子那时还是独身。我们住对门,从没听过他家有个抬杠拌嘴的,日子安排得有条有理,过得很安稳。她家养一条黑黄花的大狗,很温顺。那时初秋晚饭后,一个胡同的人坐在胡同口乘凉,她叫一声:“大花过来!”那狗就乖乖的走到她身边,两只前腿一曲,卧下来。二奶奶便一手捏着细烟杆抽烟,一手理着大花的狗毛,给娃娃们讲故事。她很善讲,故事也很多。我们就一晚上一晚上的在胡同口铺块席头,几个小伙伴躺在地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听二奶奶讲故事。听完一个,还要求二奶奶接着讲。一直听到在外面呆着冷了,才不再出来。那天,二奶奶刚要给我们开讲,从西面街上走过一个细长的身影,肩上背着背筐,筐头里放着两个老窝瓜,是玉二爷从地里回来了。二奶奶就问:“二哥,这么晚才回来,这大岁数了,看累着了。”
  “嗨,白菜刚定完棵,长满了草,我得赶紧把它拾掇出来,要不今年冬天吃不上白菜了?”
  说着,他细长的身影走过我们,走进胡同里,消失在他家那个门洞里。
  二奶奶望着他消失的背影,喃喃的道:“好人呐,老二爷子好人呐。”我们这般年龄的人,对玉二爷一无所知,对二奶奶的叹息更是个谜。我们有好奇之心,想知道玉二爷的事情,可又不知从何问起。二奶奶没用我们问,就自言自语的给我们讲起玉二爷的身世。我说玉二爷是好人,他就是个好人。当年我嫁过来的时候,很少见到他,他在外面混事由,说是在北京,干嘛咱不知道,村里人都说是很风光,是给什么大官当差事。家里有老婆和俩闺女。俩闺女十五六岁就都出了门子,家里只剩媳妇一人,他干脆也把媳妇带到北京,一块过。
  不久,他家里老哥三个分家析产,他从北京赶回来,他们老爷子,把老哥仨拢在一块,就说,我是快八十的人了,说不定哪天踹腿,这点家产也不算多,这一前一后两登正房,还有西胡同那三间南房。地产你们也都知道,南洼北洼还有姜洼六亩大田的官地,还有家西家东六亩园子。产业不算多,可勤俭种地也尽可以糊口。我担心的是分不均,你哥几个打架,给我这风烛人添了堵。
  老爷子说完话,就听他们哥几个说话,谁知哥几个闷头吃包子,没一个人言语。房子有正房有南房,地也是虽是亩数差不了多少,可有好有薄。哥几个都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算计着自己怎么合适,闷的功夫大了,那老爷子憋不住了,开口说了话:“老大,你先说说,你打算怎么分?”
  那老大是有名的小算盘,早算计好了自己怎么合适,那样别人就太吃亏了,他不敢跟老爷子说出来,怕挨啐。又想比别人占个先,他认为他是老大呀,总得多得点才对。他总想闷着,等别人先说,他好找理由反驳,为自己多争。老爷子点了他的名,他不能再闷了,本来说话不沾嘴唇的人,此时说话乌鲁起来。他说是,这这,分家嘛,总,总得公平啊,还还得揣摩,谁为家出力多,谁家里不好过,一根棍撅三半儿,也不算好,哥哥们弟兄情意更重。至于我自个,就听爷爷的,给多少我不争。
  说了半天,他等于没说。老爷子并不昏庸,从他的乌鲁中也听出一些端倪,他没动声色,又回过头来问老三,老二在外面混事由不种地,老三,你说说。
  老三当然也是一阵乌鲁,说不清道不明,乌鲁里都含着多要财产的理由,令老爷子十分恼火。
  老爷子本来是暴躁脾气,这哥俩一通乌鲁,棉里含针,暗含着争执,老爷子胡子就翘起来了。啪,一个茶瓯摔在地上,吼道:“狗日的们,我还没死呢,你们就这么不和气,说话都暗藏着争,还扯着听我分家的旗儿。你们是真的这么光光调吗?我告诉你们,老话说得好,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我心里有数,我就分了,我说怎么分就怎么分,谁要是争嘴说个不字,我就跟他撞死,让他留下不孝的骂名!”
  老爷子这一骂,那哥俩都不敢言声了,老大只是几声干咳,老三单手加额,胳膊肘子拄在连四桌子的角上,斜眼偷看他爹。
  玉二爷站起身来,拿笤帚扫着地上的碎瓷片,说:“爹,你老别着急,他两个争,也是怕往后日子为难,我说咱这分家析产的,别让老爹着急,谁多一点少一点的算不了嘛,日后不是还得挣了吗?我说说我的想法,我在外混事由,常年不在家,媳妇也跟我在外面过,家里的地我不要,两登正房给你们,那处小南房我要,我两口子回家时得有个住处呀?不许争,那些地就让爹给你们扒拉开得了,让爹痛痛快快的,这么大岁数了,咱哥们都和和气气的,多好呀?”那哥俩没再说话,心里就都满足了,觉得玉二爷大度,又觉得对不住玉二爷,不过这些想法,都闷在肚子里,没有说出来,还不知老爷子是嘛心气呢,不言不语的存着心的静观其变。
  老爷子清了清嗓子,说:“你们看看人家老二,多大度。房子就按老二说的,你俩人口多,你俩住正房,老大前一排,老三后一排,老二委屈了,就给你南房,你暂时也住不着,空着也是空着。丑话说头喽,他翻盖房的时候,你俩给他凑一半钱。地,老二也不能一点不要,家西地的二亩园子给他,姜洼的二亩大田给他,他如今不种,先给你俩种,他多暂回来,你们多暂还他,不许赖着不给,我都写在字据上,真有那一天,可别打官司闹火的,让人们笑话。”
  那哥俩得了那么多便宜,还有不高兴的。欢欢喜喜的把家分利索了,玉二爷也回北京当他的差事去了。
  谁知一年后他媳妇得病死了。紧接着他给跟包的那大官也下台了,他在北京的差事没了,就把他从北京调了回来,在柴楼大乡的警所里当了警察。后来,兵荒马乱的,闹军阀,闹鬼子,闹国军的,警察也不好干,他也上了年岁,就告老不干回乡了。还好,他那哥们没有食言,还给他分家的地土。姜洼的大田,他种上棒子高粱吃口粮,日常没多少活干。他就专心的摆弄家西的二亩园子,除了自己吃菜,也到外村去卖了,换些零钱花。俗话说:光棍好过。他一个人过,不拉家带口,日子倒也不算为难,就是没个儿子在跟前,闺女又都离得远,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都忙自个的日子,谁能帮衬他呀?就辛苦了他自个了。这说话,岁数越来越大了,推不动爬不动了谁管他呢?寻思起来,也怪可怜的。
  二奶奶说的动情,我们那时不懂什么事,却也跟着唏嘘。觉得玉二爷,这么豪爽大度的人,晚年的日子却并不舒畅。
  二、西头邓三爷讲的故事
  邓三爷是村西头邓家的掌门人。村子尽西头的一个胡同就住着他一大家。其实他那胡同也不叫什么胡同,进了胡同口,他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邓老爷的住房外,就是村西头的家西地了。胡同口冲着村上的大街,胡同里面连着地是开放的。所以那胡同能成为胡同,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的沿街住房之间有一个很宽敞的大过道。那过道搭着房盖,是放铁皮大车和耠子耧耙的地方,不着雨淋。那里南北通透,过堂风,又遮阴避雨,东西两侧靠墙边还筑有两道土台板凳。是夏天乘凉的好去处。整个村西头的男女老少有闲空都愿意到这里纳凉。更有这邓三爷年岁大了,儿孙满堂,用不着下地劳作,又善讲故事,就引得人们在这里整个夏天常聚不散。
  那天,放暑假几个一把的小学生在大过道玩耍。就见邓三爷到村西边草地里栓毛驴回来,口里呐呐的说:“娃儿们,你们见玉二爷了吗?比我还长上几岁,还在园子上干活呢,年轻时他可没干过这个,就是没个儿子呀,到老了受罪。”
  我们几个人里就有人多嘴问,想不起当时是谁问的了,大概是小群子。他说:“邓三爷,那玉二爷年轻时候不干这个,是干嘛的呢?”
  他这一问,打开了邓三爷的话匣子,立即眉飞色舞起来。他说,这玉二爷,年轻时可了不得呢。在北京,给袁大头当差,开电船,北京天津的长跑呢,可风光了。
  说这玉二爷一个庄子地的娃娃怎么混到袁世凯身边的呢,那可造化了。
  那一年夏收后的农闲,我们几个年轻人凑到一块去南运河的漕船上拉纤,拉上个十天半月的,挣点外找钱。有一次,我们船到三岔河口的时候,前面停着一艘大船,挺讲究的。我们的船小得绕过大船才能前行。我们忙把揽绳收起,靠船把式撑篙绕大船,我们也乐得喘口气歇一歇。我们漫步走过大船的时候,只听大船上的妇女一声喊:“不好,快救人!”
  一个十来岁的小娃娃,“噗通”一声,从船头滚落进海河水里,手脚在河水里不住的扑打,在水里忽沉忽起,断断续续的哭喊,船里的人还没来得及出来,只是一个妇女哭喊救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玉二爷连衣服也没脱,噗通一声跳下水,快速的朝孩子游去,孩子在水下水上的不住挣扎,一把抓不住孩子,他抓了几下抓不住,忙一个猛子钻到水里,用头把孩子顶出水面,举到肩上,用一只手扶着,一只手游水,游到岸边。纤手们一块跑上来帮忙,把玉二爷和孩子一块拉上来。孩子落水时间不长,救的及时,没喝多少水,只是水零零的站在岸上吓得哭,呜呜的哭。人们见孩子没事,把孩子送上船。然后,又把玉二爷拉到背眼的地方,帮他拧衣服。这时岸上几乘快马停下来,几个马弁簇拥着一个做官模样的人跑上前来,问:“哪位救的孩子?”
  人们把浑身湿衣服的玉二爷指给他,那人说:“恩人,你别走,等着我。”他让马弁陪住玉二爷,他自己忙跑上船去看孩子。
  这时纤船的头过来了,喊玉二爷完事了赶紧走,别误了船,人家还等着交货呢。马弁骂了一声:“你滚,什么东西,不长眼,看不见恩人还穿着湿衣服等主人接见呢?你滚!”
  纤船的头儿被没屁股没脸的训了一通,忙叫着其余的纤夫走了。玉二爷也要跟着走,马弁说,你不能走,等等,主人一会儿就下来。玉二爷想动也不行啊,好几个马弁看着呢,只好耐下性子等。
  邓三爷说:“我们走了以后,都担心玉二爷救人可别救出祸来,好几个马弁看着不让走哇。”邓三爷一拍大腿大声说道:“孩子们,你们知道玉二爷救孩子的那家主人是谁?是袁世凯,袁大头,当时他可是最大的官了,后来还当了大总统,还做过几天皇上呢!这一下玉二爷可够上天了,他救的是袁世凯外房生的小儿子,那船上喊叫的女人就是他的姨太太。”
  后来听玉二爷说,我们走后不久,那船上就传下话来,让玉二爷上船。到船上先让下人找了身干衣服给玉二爷换上。问他是干嘛的,会嘛手艺,他就告诉他是种地的,现在河上临时拉纤。又问他,愿意不愿意跟着他干,他看玉二爷,不认不识的就敢急于救人,心眼好,准是忠诚人,就想把他留在身边干事。玉二爷当然是巴望不得,不过嘴里却没这样说。他说他是庄子地人,虽是小时上过几个冬三月,识得几个字,却是没见过世面,他想留下,又怕给主人误了事。如是那样倒不好了。袁世凯说,我看你心眼好,厚实,也挺机灵的,跟着我准能干好,你是我们的恩人,我会善待你的。不会的可以学嘛,今天你先别回家,跟我一块上北京。我好好安排安排你。中午,袁世凯请他一块吃了午饭,下午就跟着船一块去了北京。
  到北京后,主人安排他到颐和园去学开电船,给他当机船的司机。安排好后,让他回家一趟,告诉父母,然后回来参加学习。一个月后,学习出师,从此,玉二爷就当上了袁大头的电船司机。孩子们你们想想,咱一个庄子地人,祖祖辈辈扒拉土坷垃,后人能到北京,给大总统,皇上开电船,那可是最大的出息,顶天的风光啊。在全村,在这一带都不得了了。
  那小群子又多嘴了,这一次记起来了,就是他问的。
  “邓三爷,后来呢,那玉二爷怎么就又回了庄子地了呢?”
  可惜呀,这好景不长,也就是三四年的功夫,那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还不死心,又折腾着当皇上,那叫嘛,恢复帝制。才做了百十天的洪宪皇上,就被推翻了,赶下台来了,不久又病死了。
  袁大头一死,玉二爷在北京没了依靠,可那玉二爷在民国里是有公职的,他就办了手续,回了家乡,调到了柴楼大乡的巡警所,当了警察。
  三、村北谢大爷讲的故事
  谢大爷家是开客店的,住在村子的紧后头。一拉溜五六间正房,在高台上,高台下三间东房。房前是一个大院,篱笆墙夹着,院门朝东冲南北的大道。院里几株枣树,秋后结满树红红艳艳,堆堆垒垒的鲜枣。怪馋人的。他家房后头一拉溜高台上是一溜树木,青槐、刺槐、红柳,还有明开夜合,一长夏天,就有许多知了、蜻蜓、黑老婆甸儿、嗡嗡落、蝴蝶,在这里飞来飞去,停停落落。引得我们这些十一二的娃娃们在这里天天折腾抓昆虫。枣熟的时候就一帮一伙的围篱笆外转悠,望着满树的枣流口水,伺机隔篱笆偷摘一两颗枣子送进嘴里解馋。对谢家不胜骚扰。
  谢大爷聪明人,知道都是邻居乡亲的孩子,并不着急。摘下一小浅枣儿,把孩子们叫进大院,让孩子们吃枣,他给孩子们讲故事听。捧着哄着,拿面子局着,令孩子们不好意思再来骚扰。
  那一天,他就讲了玉二爷抓抢匪的故事。
  他说,咱村的玉二爷当巡警的时候,可威风呢。他带着四五个警察天天在周围这些个村子里巡夜,小偷小摸的都不敢出来糟害乡里人。有过这毛病的人,见了他都似老鼠见了猫一般,躲着走。他也知道,这些人也都是乡里乡亲的,让穷闹的。他是挣大洋的,有钱花,就常去接济他们。南村有个小九,家里不好过,又没嘛本事,体格也不壮。遇个没米下锅的时候,就到邻舍家偷点摸点,打发日子。玉二爷就常找他问,家里还有没有吃的,顺便撂下个块八毛的,又告诉他,别摸人家的,缺德,让人家骂祖宗。后来,玉二爷帮着他干了个小铺,他家里吃饭有了来源,就不再偷摸了,那个村子里从此安定了。这样的事情他做过不少呢。
  那一年闹抢匪,那匪人是两个外来人,专抢周围村里店家住的外来老客。抢了好几处了,折腾了好几个月,闹得人心不安的。玉二爷带的巡警也摸不着头绪。原来这两个匪人,不住村,不住店,睡在开洼的谷场房子,看地的窝铺,棒子秸、秫秸攒里,一天换一个地方。白天他们就在个村子里吹糖人、变戏法,蹬道。看哪个店里住了客人,有没有富主儿,到夜间好下手。抓不着抢匪,一流庄子上的客店老遭抢,那时玉二爷是督察,小头头,老挨抠。他就把他带的人换上便衣撒下去,到周围的村子里暗访。也不知他是怎么发现的,到了傍晚,他就带着几个人穿着便衣不声不响的躲进我家的磨屋、厨房和柴垛里,连我都不知道。那天正好我家店里住了两个外地的老客,看样子是有钱的主儿。到了半夜,我都睡一觉了,起来撒尿,听见院里有动静,篱笆墙七吃咔嚓响。坏了,有人进院,我吓坏了,不敢言声。舔开窗纸往外一看,两个黑影窜进客房。紧跟着客房里就响起喊话声,外地口音,把钱都拿出来!两个外地老客说,我们小本买卖,没啥钱,好汉行行好,放过我们吧,啪啪,打人的声音。抢匪骂道:两个不知死的守财奴!不拿钱就拿命来!这时就听玉二爷大喊:别动!客房里一阵打斗声,两个抢匪被拿住了。一阵稀里哗啦手铐子响,紧跟着抢匪被推到院子里,被玉二爷的人打得鬼叫。这时我才敢出屋,一看有个人是白天在我家院外吹了半天糖人的人。
  我说,你小子,白天磨磨蹭蹭呆在我家门口不走,闹半天是贼人蹬道来的。
  玉二爷说:“我们瞄了他们好些日子了,今个冤家路窄,抓获归案了。”他向手下摆摆手:“走,带他们回局子!”谢大爷说,这事是我亲历。玉二爷当年可是个好警察呀。
  我们听得入了迷,就让谢大爷还说。谢大爷说,不说了,下次再来祸祸枣,我拿嘛哄你们呐。
  “下次我们再来不祸祸枣,你还给我们说吗?”
  “还说还说,不祸祸枣,我就多给你们说。”
  “好!”
  我们大家一哄而散。
  四、管子张二哥讲的故事
  张家二哥之所以称他二哥,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多小,而是因为他家的乡亲辈分低。不知是什么原因,一个村的年轻人,甚至是小孩子,都管他喊二哥。
  这张二哥在村上是活跃人物,他在村上吹歌队里管子吹得很棒,他的管子乌哩哇啦一吹,吹歌队就会到村中心的操场上集合,演奏,就会引得全村的人去看。他也爱讲故事。那时我们参加生产队干活了,我们是一个小队,工间歇歇儿的时候,大家就坐在大榆树根底下乘凉。我们一把儿的年轻人就喝腾张二哥讲故事。推脱不过,他就讲了玉二爷遇到的邪性事儿。他说,玉二爷当巡警那功夫,天天步行去柴楼的警所,从村东头要穿过两片野地和王家墩一个村子才能走到。特别是上夜班,那时候没有电,村上的住家都点煤油灯,更没有路灯,多远的道都得摸黑自己走。有一次,他接半夜的班,快到子时了,他走出村子,过了村东的枣树行子。从远处王家墩子那边道上过来一个糖挑子,糖挑子前后灯火通明,那挑糖挑子的扁担走起路来还咯吱咯吱响。嘛叫糖挑子,就是挑担子卖糖的,那时乡下没有水果糖,都是卖主自个熬好的各色糖块,也卖大力糕、豆根糖,有的还蘸糖葫芦。玉二爷也纳闷,这深更半夜的怎还有做小买卖的糖挑子,稀奇。他和糖挑子对面走,越来越近,当走到还有十来步远的时候,玉二爷就想借那糖挑子挑着的马灯看看挑担人的脸,看看什么人做生意这么辛苦。他还没有看清,兀地,一声唿哨,那灯火一下子冲到天上去,担子没了,灯火散了,眼前一片漆黑,玉二爷半晌回不过神儿来,手握紧了衣袋里的手枪。他心说,这是邪气,怕我手中的枪呢。面前的一切归于平静,他忘却所有,咳嗽了两声,继续走向警所的路。
  张家二哥说,这段经历是他自个儿说的,没第二个人在跟前,是真是假,难说。他这是说,多邪的邪气也怕枪,也怕拿枪的人。世上还是正气压邪气,鬼神也怕人呢。
  张家二哥说,这件事传说了多年,都是口口相传的,或许是玉二爷为了显摆自己的正,能压邪气,杜撰的,也未可知。还有一件事,可是别人的经历,与玉二爷本人无关。
  说是那天玉二爷没跟警所里的一伙人一起去巡子时的夜,他们出警所由西往东沿着赤龙河河沿边的大道查看。巡到新园村北时,那座过河的大木桥的桥膀子上,站着一个黑影。领头的警察就喊:“干什么的?”
  黑影晃了晃,答道:“我等玉二爷。”
  听说是等玉二爷,一定是玉二爷的朋友,一个警所的,又是小头头,就没再追问,向东沿路巡逻而去。
  丑末寅初,有人到警所来报案,说是新园村后大桥翻河里一辆卡车,车上两人都没有救上来。巡警连忙出警救人,巡警们忙了半天,车上一个司机一个跟车的都被打捞上来,跟车人死了,司机重伤,口中喃喃的道:“玉二爷,玉二爷,怎么样?”
  巡警们以为他找玉二爷,就告诉他:“玉二爷今天没来,向西边出警了。”
  那司机说:“我说的我的伙伴儿。”
  事有凑巧,原来那个翻车被砸死的跟车人也叫玉二爷。
  一个警所的人都唏嘘不已。当时在场的人,除了巡警,还有不少的乡亲,这事儿一下子就传遍了这一溜台子八个庄,怎么说的都有。有的说,这是无常拿替身;有的说,幸亏那晚玉二爷没上班,要是赶上了没准会遭了厄运;有的说,玉二爷命大,此玉二爷非彼玉二爷,无常也不会拿错的;也有的说,这事跟咱们的玉二爷根本就没有关系,只是巧合而已。还有的说,玉二爷这么好的人,怎会遭那厄运。总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只有玉二爷蒙在鼓里,一丝不知这消息。转天上班时,人们都拿异样的目光瞧玉二爷,但这天发生的事,人们都对玉二爷缄口,只字不提。过了很长时间,玉二爷才渐渐被人们一点点渗透,得知了端倪。
  玉二爷苦苦的笑了一笑:“胡说胡说,简直是一派胡说,我不信这个,是人们在编排我呀,看来我是得罪人了,以后我得注意呀。”
  从此,便很少有人再提起此事,这传说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张二哥说,玉二爷早过世了,我还嚼舌嚼这件事,是你们逼得我没了词想起来的,罪过罪过。”
  说完,掏出他衣袋里的小尾管子呜哩哇啦了一通。
  五、隔壁宝老爷讲的故事
  宝老爷跟玉二爷住隔壁,房山挨着房山,一堵院墙隔开两家。他们是堂叔伯兄弟,没出五福呢。宝老爷长得一副憨态,一双金鱼眼,胖脸盘方方圆圆,额头高高,矮墩墩的身子,样子像画中的乐佛,又像寿星。为人处事虽是憨直,却也透着机灵和鬼道。他和玉二爷很要好,年轻时麦收过后,几个一把儿的常到杨柳青御河上给货船拉纤,挣点零花钱。玉二爷从北京回来当了巡警,也约着他常去杨柳青游玩。他知道玉二爷许多隐秘的事,可是他从来也不说。
  一次,几个老汉在村子中心的老王家门前的平台儿上晒太阳聊天,记得有大马爷、王傻爷、宰猪张大爷,还有宝老爷。他们聊朱元璋考儿孙,出“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联,让孙子朱允文对,试其才华和气魄,朱允文对了“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不喜,而四儿子朱棣却对了“日照龙鳞万点金”,后来政变夺位的典故;也讲朱元璋咬了一口烧饼考刘伯温,刘伯温编出《烧饼歌》的传说;还聊东村的新闻,西台的趣事,等等。我们几个小孩子在他们周围玩耍,听他们聊得有趣,就坐在周围跟着听。大马爷和宰猪张大爷很善调侃的,他们信马由缰的古今中外,东西南北的聊着聊着,宰猪张大爷就笑着问起宝老爷来,喂,宝老弟,你是不是把玉二爷娶尼姑的事给我们念叨念叨?大马爷并不笑,拈着颌下花白的长胡须,对你得给我们说说,这玉二兄弟是怎么交上的这份风流艳遇的?王傻爷也跟着起哄。宝老爷并不傻,就说,这个我哪知道哇,我走我走,我还有事儿呢。说着就往起站身,想逃。宰猪张大爷哪容他逃脱,一伸手薅住宝老爷胳膊,抓小鸡一般把宝老爷摁回他坐的那块砖头上,攥着宝老爷的胳膊不撒手,宝老爷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张大爷杀猪的出身,壮得很呢,一夏天光着红褐色的脊梁,上了岁数肌肉都不见松弛。大马爷捻了一把胡须说:“你不说怎么走得了呢?”王傻爷也说,是啊。宝老爷说:“我真的不知道。”宰猪张大爷不饶了:“你说你不知道,你怎么钻人玉二爷窗户跟儿去听床的,你不了解细情你敢吗?”宝老爷被逼的没了办法,只得塌住心坐下来,说:“好吧好吧,我说,你把手松开呀!”张大爷冲他促狭的一笑:“松开,你跑了怎么办,别跟我耍花活,快说!”
  在宰猪张大爷和大马爷的挟持下,他说了这样的故事:
  那是玉二爷从北京回来当警察以后,他与过去拉纤的杨柳青漕帮旧情难忘,常和他们联系,又见玉二爷当了警察,很待见他。也常让他联系个货物,找点活,跑跑合什么的,他们也不亏玉二爷,给点好处。玉二爷没家没业的,歇班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挣点外快手头也好松快点,他也便乐在其中。那时我常跟他去杨柳青,是因为我有辆骡子车,他经常从漕帮那里揽些运输活让我去拉。有一次,他坐着我的骡子车去杨柳青。刚过张窝的炒米店,路边的柏树林子旁坐着一位长得很标致的尼姑,一身风尘。见我们的车过来就喊,阿弥陀佛,两位大哥,我是从山东来,去杨柳青净月庵挂单的。走不动了,能让我跟几步车吗?玉二爷忙让我停下车,招呼那尼姑:“来,小师傅,上车吧,我们正好去杨柳青,顺道。”那尼姑得到允许喜出望外,急忙抱着行李爬上了车。玉二爷把车厢打扫干净,让她坐在车厢里,自己坐车膀子上。我在前面赶车,他们俩在后面聊,整整聊了一道。聊的嘛,我光顾赶车了没入耳听。大约都是玉二爷问,那尼姑答。
  宰猪张大爷说:“说实话,别打马虎眼!说的嘛?”
  我真的没注意听全,也就是你这么年轻,为嘛出家当尼姑,青灯古佛怪难熬的。家里还有嘛人?为嘛大老远的跑杨柳青来挂单?日后打算怎么办,就这样苦熬到死吗,怪可怜的?
  宰猪大爷又问:“那姑子说的嘛?”
  那姑子都没明白的回答,她说是,阿弥陀佛,出家人四海为家,佛祖周围就是家。关于家人,她说是修行人割断红尘,剪断烦恼,不再有家人。到杨柳青来挂单是四海为家,到哪里都是修行,这要看自己感觉的缘分到那里就去那里。日后的打算,她说是出家人修行为本,金刚牢固,就是修道涅槃,涅槃就是再生,就是修到了佛祖身边了,就是离得道更近了一步,谢谢施主。
  一路他们说着车就进了杨柳青,尼姑就要下车,玉二爷拦住她,跟我说:“兄弟,赶着车把小师父送到净月庵,省得再让小师父辛苦跑腿了。”因为咱不是佛道中人,对杨柳青一个大镇店也不太熟悉,我赶着车找了半个杨柳青才找到这个净月庵。临下车,那尼姑脸颊绯红,羞答答的跟玉二爷告别,玉二爷目送着尼姑进庵时也是恋恋不舍,脉脉含情。
  从这以后他和那尼姑是怎么交往的,他去杨柳青的趟数比我多,他也没必要把他们后来的交往让我知道。反正他最后是把那尼姑嫂子娶了回来。那是我赶车去接来的,尼姑嫂子已经蓄了发。以前也认识,所以,他们办事的那天晚上,我就藏在了门洞里躲过他的驱赶,听他们的床,闹闹喜,玉二爷当警察的,多精明的人,我趴在他窗根的喘气声就被他发现了,他就问:“是谁在窗根呢?”我没法再躲,也没处再躲,就说:“二哥,没外人那,是我。”
  那尼姑嫂子就问玉二爷:“是谁呀?”玉二爷答:“宝老兄弟。”
  就听他在屋里朝我喊:“混账东西!两口子的事,你还不是外人?”
  屋里一阵开门的声音,我一看不好,他出来准得打我,急忙跑进过道,打开大门,连滚带爬的跑了。转天早晨去道喜,见了面他还卷我呢。
  他俩倒也算般配的一对,一个高壮威武,一个俊俏可人,你恩我爱的。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远那,俩人才过了不到二年,那尼姑嫂子就一病不起,年轻轻的过世了,又甩下玉二爷一个人在世上受苦。人们都背后说玉二爷命相克妻,连克了两房。从此,他不再想那续弦再娶之事。除了到警所上班,就是泡在了麻将牌局,上班也是含含糊糊,得过且过了。直到他上了年纪,时局又是兵荒马乱的越来越甚,警察也不好干了,他就退了差事,种自己的那点地了。农村的家,农民的底,一个人飞多高,蹦多远,最终也难离这一亩三分地,这就叫叶落归根。哪也不跟庄子地的饭吃的牢靠。在外面混事,顺风顺水的一路走下去可以,遇上个三灾八难,沟沟坎坎,坑洼曲折的,就知道老乡亲亲热,生长起来的家乡会收留你。玉二爷就是个例儿。
  几位老聊伴,一起为玉二爷叹息了一番。宰猪张大爷这才松开了抓宝老爷的胳膊的大手。宝老爷甩甩胳膊说:“你这个老东西,破手还真有劲。”
  五、一个村人都知道的故事
  全村子的人都知道,玉二爷的离世是平淡的,没见什么大病,一夜之间,眼一闭熟睡,就没有再醒过来。八十几岁的年龄,不算短寿,也算是享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没有儿子,给他办丧事,算是有了难题。出殡的时候谁打幡儿?属过继的他大哥的那个侄儿,没有享受过他的抚养,也没跟他一起过过日子,没什么感情。他的地土财产,集体化了,所能继承的只有那三小间破旧低矮的小南房。那螟蛉而没螟蛉上的螟蛉之子根本看不上,老大个老爷们说嘛也不愿担那个过继的名声,脸面上挂不住。几替人轮换劝说,他也只是摇头。丝毫不后退。他的两个女儿,离得近的一个,是个痴人,连生的几个孩子都不灵透,怎么能担这打幡的事。到了还是远道回来奔丧的女儿那位六姑,自告奋勇,六姑爷外姓人没这个资格。她一人两职,既打幡又抱罐儿,总算把老爹打发着入土为安了,全村人无不为之唏嘘慨叹。
  玉二爷走完他传奇的一生,至今,他传奇的故事片段,有的还在流传。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作品

玉二爷的传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