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俗话西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30
颗粒名称:
俗话西青
分类号:
I269.7
页数:
5
页码:
60-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西青区的期刊杨柳青的俗话西青,包括从法藏寺到千尊玉佛寺、杨柳青镇杨柳青。
关键词:
杂文
当代
杨柳青镇
内容
从法藏寺到千尊玉佛寺
徐文路
法藏寺座落于辛口镇大沙窝村南与王家村交界处,当地俗称大佛寺(现名千尊玉佛寺)。它始建于陈隋之间(公元约557年—581年),数百年来屡遭荒、旱、兵、火破坏,明弘治15年,有本村岳氏父子两代出资与该寺庙两届住持佛宝法翠带领乡民对该寺进行重建。他们构筑大殿、两侧偏殿及南房殿宇,绘塑法藏和尚佛像,又油漆彩绘,经15年修建,至明正德11年完工,使法藏寺重现旧颜,恢复其往日巍峨之势。
大约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公元约1510年—1532年),该村又有信士提出对法藏寺进行扩建,并出资捐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两廊,分别在两侧加建钟鼓二楼,傍边又跨建出3间禅室,后绘塑历次参加建寺之功臣像供于殿中。法藏寺内亭榭、楼台、泉室错落有致,高低相映,其间又有奇花异草,怪石嶙峋。这样的扩建工程一直延续到明嘉靖3年春完工。信士岳信、岳钺、岳佩、岳仲华等4人为此事请赐进士出身的云南道监察御史皋兰段绩撰文,赐进士第前给事中知楚雄府任丘于溱篆额,金城后学海陵陈养丹书,明嘉靖3年孟夏立碑记志。
至此,古代文献及文物中再没有有关法藏寺的记载。据祖居小沙窝村的九旬余老大爷孙百瑞回忆,儿时在此遗址上见到的是一片瓦砾和几块石碑。由此推断,法藏寺坍塌成为一堆废墟的时间约在清晚期亦或是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内。
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该村在法藏寺遗址上建造大沙窝小学校,发现其遗址上遗存有大小石碑各1块。小石碑疑为该寺始建时(即陈隋)的碑记,惜在填埋水塘时一起埋入坑中,而另一块大石碑幸被当时任某厂厂长的孙国民同志保护起来。现此碑已断为3截,存放在千尊玉佛寺院中。
21世纪初,西青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20余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百业俱兴,政通人和。弘扬历史文化,恢复重建法藏寺已成为众佛教弟子及四方信士共同心愿。2002年天津挂甲寺住持释寅龙大师云游至辛口镇了解此事后,萌生重建法藏寺的心念,又结缘于辛口镇副镇长张士锦先生,经他们牵线,辛口镇与西青区两级政府顺应民意,做出恢复重建法藏寺的决定。于2003年4月报请天津宗教事务管理局审批,同年8月经该局批准,易地当城村建寺,更名千尊玉佛寺。是年8月16日千尊玉佛寺举行洒净仪式。2004年2月成立千尊玉佛寺筹建委员会,由西青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沈正国先生任顾问,释演龙大师任主任。2005年1月千尊玉佛寺内由四方信士及700居士护卫,隆重举行了七宝如来、88佛大殿安座仪式。
千尊玉佛寺座落于辛口镇当城村南,津静公路西侧,子牙河东岸。地形呈平行四边形状,占地400余亩,供奉主佛为阿弥陀佛。寺内大小玉佛共计一万一千余尊,此乃由缅甸佛王捐赠的优质缅甸玉石佛。其中最大一尊是卧佛——释迦牟尼佛,卧长7米,高3米,重达25吨,为一块天然玉石雕琢而成,堪称举世无双。最高的佛是铜质阿弥陀佛,立高达48米,连同基座68米高,预计该寺建成后需3亿8千万元人民币。此善款一部分由融资方投资,另一部分由该寺住持释演龙大师化缘而获,在建设中不断有信士捐资,辛口镇人民捐款捐物,多者上万元,少者两三千元,场面甚是感人。
千尊玉佛寺四周均由护寺河、河堤路、绿化带三重拱卫。该寺由南起入口,进口一座名曰“梵音涛声”四柱七楼立式牌坊,接着是明三暗五牌楼式山门,面阔16米,标高12米,顶为黄色琉璃瓦面配黄色脊饰件,中门上额汉白玉石上用扁圆平浮雕镌刻题额——“千尊玉佛寺”五个大金字,铜制仿木质大门,门面排列49颗铜制门钉,油漆彩绘,富丽堂皇。与山门并列两大方形建筑,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它们台高4米,台面20平方米,在台上建重檐攒顶式屋顶,内吊钟、鼓二法器。
过山门有一小桥与第一殿宇——天王殿相连。此殿为5间重檐单层歇山式,面阔24.94米,进深为15.68米,整个大殿采用压五墨旋子彩画,顶部用黄色琉璃绿剪边瓦配以脊饰件,须弥座采用花岗岩石材砌基,高1.05米,上供奉弥勒佛,殿内四角分别供奉身着白、红、青、绿衣的四大护法神玉石塑像,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与巨齿燎牙、直眉瞪眼的四大护法神成鲜明对照。藏于弥勒佛身后的护法神韦驮法相更为威严。
出天王殿,有2.1米高月台一个,呈长方形,总面积339.4平方米,花岗岩板铺地,四周由莲花望柱头、净瓶莲花栏板组成的围栏。拾阶上月台,雄伟宏大的千佛大殿映入眼帘。
千佛大殿又名七宝如来88佛殿,面阔7间,共39.91米,进深为27.62米,建筑面积1103.14平方米,有地宫,内专供奉千余尊小玉佛。大殿采用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殿顶配脊饰件,其中有形态各异的小兽9只,殿四角分别挂4个风铎。大殿上下檐各用七踩斗拱法叠砌,并以金啄墨石碾玉龙棉枋心旋子彩画,殿内供奉如来佛祖及88尊玉佛。千佛大殿外东西南北四方建有四大菩萨宝殿,侍卫着如来佛祖,四座大殿殿顶均为墨瓦砌墁。每座殿阔16.5米,进深为12.42米,总面积约为820.05平方米,又有1.5米高的月台,地面花岗岩石板铺砌,面积68.8平方米,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及地藏菩萨。
千佛大殿后建有卧佛殿,殿内供奉该寺内最大的卧佛和千尊小玉佛,她们慈祥安宁的法相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出地藏宝殿向左拐,有三圣殿一座,其建筑楼阁式,单层,下檐盈顶,上檐为八角攒尖顶。其面积约为650.25平方米。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大势至及阿弥陀佛。
出三圣殿,给人豁然开阔的感觉,栽有各种奇花异草。怪木丛生的生态园中间有一20余亩的人工湖,湖心有岛屿,上有露天观音菩萨园一处,供奉飘海观音,湖边建主峰高12.8米的罗汉山一座。但见瀑布飞泻,泉水清澈,鱼儿在潺潺流水中悠哉游哉,山腰中空内设往生洞天,供放仙逝之人的骨灰。山上建有八角七层佛塔,高48米,塔内供奉各种姿态的十八罗汉,构成生动的十八罗汉渡海图,以拱卫观音菩萨安全渡海。园内依山傍水而建红顶四角、八角、五角凉亭点缀其间,水中倒映,甚似天山仙境。
千尊玉佛寺内还建有种植园,信士及僧人们借此参禅修智,养心护道,再配以花园式的安养院,以备那些佛教道心修持的老龄僧人长居安养、修佛诵经。在长远规划中还将建千尊玉佛宝塔,高99米,塔顶层安放大钟一口,塔底有地宫,供奉佛舍利子。
该寺内还有大型佛学院,藏经楼、小乘、密宗研习殿,以及禅堂、僧房、法物流通处、库房等,僧人住房、信士休息间一应俱全。殿与殿之间,廊与廊之间加种各种名贵树木。子牙河畔15公里的密植林,4米宽的绿化带构成绿色的海洋,郁郁葱葱间黄、红、黑殿宇顶时隐时现,俨然须弥山色降落人间。
现初进千尊玉佛寺,此起彼伏的“叮当”响声,显示寺内正在施工,绕寺一圈,主轴线的每个大殿均已起四梁八柱,殿顶已构筑完成。令人欣喜的是各个大殿的玉佛都已安座完毕,大寺外延的三重屏障早已完工启用。据工地负责人说,完成上述工程项目已用去总投资的三分之一,现在到了待资施工阶段。祝愿千尊玉佛寺早日建成,使所有的人得愿以偿。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幸得辛口镇高祝民先生惠助,三番五次去法藏寺原址大沙窝村走访调查,一同去寻找该寺碑文,在此谨致最诚挚的谢意。
杨柳青镇杨柳情
牧歌
据史料记载,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杨柳青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柳青”。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杨柳青人精心培育着杨柳,外柔内刚的杨柳滋润熏陶着杨柳青人,一代一代的演绎和加深着人与杨柳的友谊与感情,使杨柳青人在杨柳长期感染和熏陶下不断激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激励人们靠杨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慢慢的把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不断发展到具有中国“魅力名镇”称号的区府新城。
杨柳虽然没有杨树的雄伟、松树的庄重,更缺少槐树的庄重,但她枝叶之间流淌的朴素气质、迎着微风那舞姿般拂动的身影,翠绿的嫩叶和那枝条随风起舞的颤动,不仅显得淡雅简约,给人带来一种非常愉悦的视觉享受;更能够让你浮躁的内心也显得平静淡然。如果你在她的身边坐下来,开始说话,或者开始微笑,你又觉得很亲切,很温情,仿佛一触即热,可感,可触,从她那下垂的树梢,你就会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妥贴,唤起你心灵深处对于温情的久已遥远的记忆。
杨柳青的杨柳是最能抒情的树木。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在河边渠畔还是宅旁路边,都可以见到与景物巧妙地融在一起的杨柳身影,其景就是现实中的优美风景画。再加上她那柔软纤细枝条不断随风翩翩起舞动人情景。那绚丽多彩的姿态和万种风情的柔美融化在一起,不禁让人们倍感生活的情趣,更会激发起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也许就是杨柳在杨柳青创造的独特优美环境,才使记录人们优美生活的年画从元代就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兴旺。鼎盛时期,杨柳青及周边几十个村庄几乎“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慢慢地形成了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的“杨柳青年画”。多少年来,“御河杨柳”旁,每天都有人载歌载舞,娱乐身心,慢慢形成了高跷为主的民间花会。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杨柳青人与外地游客在栽满杨柳的大街小巷,一起赏年画、挂彩灯、奏民乐、舞高跷、扭秧歌、跑旱船,一起把欢乐祥和写满了每个人的脸庞。使一幅人与杨柳高度和谐的风景线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你透过流传极广驰名海外的经典名画《万象更新》、《莲年有余》、《富寿平安》等画面,细细品味这里满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似乎都会感到到有那杨柳翩翩起舞的身影。深深体会到杨柳那优美、潇洒和开朗在民众当中生活中的体现。
杨柳青的杨柳是一种外柔内刚的树木。每年的“五九、六九”,在众多树种还屈服于严寒的余威,不敢向寒冬挑战的时候,只有杨柳却敢顶风冒雪,大胆地把绿色挂满树梢,第一个向人们传递春天的信息。多少年来,杨柳青人也像杨柳一样,天生就有敢于向恶势力挑战的精神。杨柳青妇女林黑儿,是义和团青年妇女组织红灯照首领,1900年6月初,她不顾邪恶势力阻拦,在天津城沿侯家后运河边设立红灯照坛口,自称“黄莲圣母”。曾参加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并带领红灯照救治在反侵略战斗中负伤的义和团团民。传奇式的民族英雄霍元甲,他的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抱着为国雪耻,振奋民族的强烈愿望,在天津和上海,先后同俄、英洋力士比武,并打败外国洋力士,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光,令国人扬眉吐气,欢欣鼓舞。天津解放前夕,作为平京战役指挥部所在地的杨柳青人,奋勇支前,积极救护伤员,为全中国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柳青的杨柳是一种生命里最旺盛的树木。她不管土地的肥脊,环境的好恶,只要有一点水汽,她就会生根发芽。就是把一根杨柳枝干钉在地上,照样会很快吐叶生枝。也许就是靠受这种精神的熏陶,在那饥寒交迫的年代,杨柳青人无论走到何处,都会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光绪元年,一大批被饥荒逼上绝路的杨柳青人,在安文忠的率领下,背井离乡,肩挑小篓,紧跟左宗棠征讨侵略者阿古柏的西征大军奔赴新疆,并在那里安家立业,繁衍至今,使杨柳青人成为了新疆商业舞台上第一大商帮。“赶大营”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经济商贸的发展,这一商贸活动不仅把古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拓展到了渤海之滨,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边防巩固作出巨大贡献。在此,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可以欣慰了,因为一千多年后,杨柳之乡的杨柳青人不仅在远离玉门的新疆落户生根,而且把杨柳栽进了新疆戈壁滩上……
初春季节,站在根治海河时期修建的子牙河枢纽那高高的桥头向镇区眺望,在风光如画的南运河畔、古色古香的各种大院内、相互酿美的各式居民楼群中、雄伟美观的文昌阁边、宽敞整洁的街道旁、朴素大方的主广场上和各种优美的小区公园内,到处都有发芽吐绿的杨柳的陪伴。依旧用她那芊芊细枝舞着优美的旋律,始终都像以前那样,毫不停息的呼唤和催促杨柳青人,在追求新生活的征途上继续前进……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