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青作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24
颗粒名称:
西青作家
分类号:
K825.6
页数:
7
页码:
4-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西青区的期刊杨柳青的西青作家,包括雅茹、祖国在我心中、从失落的春天想到的。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西青
作家
内容
雅茹
程海琴
程海琴
土生土长西青人,笔名海茵。在西青通讯员圈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撰写大量新闻报道的同时,喜欢用笔将周围发生的事情纪录下来,有感而发的写写小文。西青作家协会成立后,有幸成为会员。
雅茹是我当兵时的战友,一个来自科尔沁草原的蒙古族姑娘。
初次见到雅茹,是在她刚入伍来到通信站的第一天。那天,我刚走出宿舍,准备去机房值班。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俊俏的小姑娘,乌黑的头发、清澈的黑眸、鸭蛋圆的脸庞上泛着绯红的亮光,感觉很与众不同。她冲着我腼腆一笑,然后问道:“班长,垃圾往那里倒?”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到。我把手指向了存放垃圾的地方。因为是新兵,虽然知道这批兵来自内蒙,但还是关切的问她是从那里来的。她说了一句“阿旗”。接下,我又问了她一些问题,可她却羞涩的看看我,没有回答一句。见此,我不禁心想:这女孩不会有“毛病”吧?
我们站隶属军部直属队,原先新兵训练都在郊区的通信团,由于军部只有我们这里招收女兵,且人数又不多,在全是男孩的新兵营里非常不便。因此,从我当班长那年开始,新兵就不再去通信团,改在站里进行新训了。新兵与老兵就住在同一层楼里,新兵住在西面的宿舍,老兵住在东面的宿舍。训练新兵的班长都是从老兵中挑选的,雅茹的班长就是从我们班里挑走的,闲暇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从她的描述中,我明白了为什么雅茹会是那样的表现。
雅茹生在一个纯正的蒙古族家庭,除了他们一家住在县城之外,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全是草原上的牧民,寸步不离的居住在茫茫草原上,延续了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当兵之前,雅茹从未离开过家乡,她的周围全是蒙族人,大家平日吃蒙饭,学蒙文,说蒙话,看蒙语电视,接触汉人的机会极少,汉语也不流利。刚入伍的那段日子,不论是语言环境还是饮食习惯,雅茹都很不适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瘦了七八斤。那天,我问她的话,她根本就一句都没听懂,自然不会回答。
新训是每一个新兵由平民老百姓向军人转变所必须经历的。没有新训的历练,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军人。我们站里曾调过来一个战士,就没有参加过新训,即便她带着上等兵的军衔,但身上也还有老百姓的影子,而且,也融不进我们这些从新兵排就在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中。老兵值班、新兵训练,每年的冬天,通信站都是这样的画面。
很快,春节到了,依照惯例,站里要举行联欢会,新兵自然是联欢会的主角。同之前的几年兵不同,这批内蒙兵很是多才多艺,表演了好几个精彩节目。联欢会的最后,雅茹上场了,只见她身穿华丽的蒙袍,一副节日盛装的打扮,在优美的草原舞曲伴奏下,跳起了欢快的酒盅舞,并用蒙语唱起热情的祝酒歌。此刻,雅茹与平日判若两人,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雅茹把全站人都震了。
望着翩翩起舞的雅茹,一下子,大家的思绪都被带到了那辽阔的草原,仿佛看见了蓝蓝的天空和成群的牛羊,耳畔甚至还不时传来马儿的嘶叫和牧民爽朗的笑声。雅茹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全部融进了这歌舞中。
慢慢的,雅茹逐渐适应了新生活,蒙古人天生豪迈的性格,更让她很快的融进了我们这个大集体。大家熟识后,经常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侃。我们都喜欢听雅茹讲草原上的故事和那里的风情。例如,草原人的生活习俗,蒙古人的穿衣打扮,当地处处可见的大如小鸡的野鹌鹑,夏天盛开的团团野花,丰硕肥大的野蘑菇等等。雅茹说,蒙族人天天都离不开肉和奶,一头2000多斤重的牛只够他们家吃半年。蒙古人吃牛肉注重保持肉的原汁原味,一般不会像汉人那样放好多调料,他们会将带着骨头的肉切成大块或是长条放到水里煮熟,一般不放盐,如果放也只是少许,煮熟后直接用刀切着吃或是蘸点酱油吃。她的额木格(也就是奶奶)是草原上最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年轻时帮着爷爷放牧,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到了晚年仍操持这些里里外外的事情,一刻都不歇着。额木格亲手做的奶豆腐、奶皮、奶酪,味道香极了。每次雅茹到草原,额木格都会做好多,让雅茹吃个痛快。她妈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虽然在呼和浩特生活了几年,但只学会了包饺子一种汉族人饭菜的做法。参军之后,由于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她特别怀念在家大口吃肉的日子。
后来,雅茹回家探亲还特意给我们捎来了她家炖的牛肉、野鹌鹑和奶豆腐。听过那么多草原的故事,对这些美味早已如饥似渴,满以为可以大快朵颐,但进口之后,竟什么味道都没有,只有阵阵的膻气。一方水土一方人,雅茹口里的这些美味可不是我的菜,不如故事好听。
别看雅茹年纪不大,在我们中间,她可是大“富翁”,有7头属于自己的牛,都是爷爷奶奶在过年时给她的。她家住在县城,这些牛常年寄养在爷爷家,她会在放寒暑假的时候回去看它们。妈妈说,这些牛要养到雅茹出嫁的时候作为嫁妆陪嫁到婆家。过了些时候,雅茹悄悄告诉我,她写信回家了,告诉妈妈如果家里遇上急事钱不够的话,就卖掉她的牛应急。妈妈很快就回信了,家人接到雅茹的信,知道了雅茹的想法,都说孩子长大懂事了,牛一头都不卖,额木格会把它们养得肥肥壮壮的,等着雅茹回家。
新生活确实能使人发生改变,雅茹也不例外。在老兵的“引导”下,雅茹越来越紧跟时代。十多年前,正流行类似于迪斯科之类的热舞,有一阵雅茹非常着迷,只要听到哪间女兵宿舍响起节奏强烈的音乐,都会跑过去,跟着节奏热舞。都是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女兵们虽然穿着橄榄绿的军装,但内心依旧五彩斑斓,平时总爱在一起研究社会上流行的事物,也爱憧憬未来的感情生活。对于爱情,雅茹同其他姑娘一样有着美好的幻想,但雅茹说,妈妈在她当兵之前曾明确表示,不反对雅茹自己交朋友,但男方必须是蒙族。我们问为什么。雅茹讲,一方面是生活习俗不同,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民族融合。在古老的民族聚居地,当地的人们还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固然是可以促进相互进步,但历史证明,许多民族都是通过通婚和其他途径慢慢和汉族融合而逐渐失去本民族特色的。所以,在纯蒙族人聚居的地区是不允许和汉人通婚的。对于这点,她没有能力改变。现在回过头想,雅茹妈妈的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雅茹当初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正是浓郁的民族气息么?当时,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都很不理解,民族之分有这么重要吗?
短暂的部队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最难忘的人生回忆。一晃和雅茹分别已经十五六年了,她早已经找到了让自己心动的蒙族小伙儿,带着自己的牛开始了新的生活。我很想念雅茹,更想念那段美好的岁月。
祖国在我心中
(外二首)
张广真
张广珍
张家窝中学教师,西青作家协会会员,曾用笔名广真、纤纤雨中竹等。有多首诗歌和随笔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每当我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心中就会升腾起对祖国深深的爱
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
你曾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殖民者的铁蹄踏痛了你丰盈的身躯
受难的你满目疮痍
十月革命的炮声
震惊了我的祖国
东方睡狮猛醒了
于是
在你的大地上
便诞生了年轻而伟大的党
我们的党以前所未有的气魄
带领亿万同胞走上了
争取独立、民主的征程
这是一条何等艰辛的路啊
无数革命志士
为了祖国的光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经过疾风暴雨的洗礼
共和国终于披着一身霞光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四万万同胞在欢呼
“祖国,你站起来了!”
祖国啊
你有悠久的历史
你有灿烂的文化
你幅员辽阔
你物产广博
你有富饶的北疆
你有美丽的南国
你有东海之滨绵长的海岸线
你有大漠驼铃摇响的丝绸之歌
原子弹、氢弹的发射
人造卫星《东方红》的赞歌
成为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先河
横空出世的神舟
悄然奔月的嫦娥
将航天的垄断打破
亚洲雄风
奥运强国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唱响了我们的国歌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啊
正用智慧的双手
建设着我们的祖国
祖国啊
如果国籍可以自由选择
我也会
义无返顾地选择你
我的中国
你听
国歌响起来了……
童年的雨
不经意间
泥房子在心头一闪
雨中
丁香花开放
巷子里
小脚丫
沾满泥浆
屋檐下
麻雀啁啾
枣树的嫩叶
在窗前闪亮
雨后
风儿来了
乐坏了墙头上的草尖
把露珠洒了一地
云朵白了
彩虹笑了
心头的梦也笑了
从前
在孩子们的身上
我看到了
看到了
我的童年
假如时光
可以倒转
不管花多少钱
我也要买回
那一天
记忆的小船
又驶回从前
那一片青纱帐
那一池浅水湾
那不尽的原野
开满野花,长满绿草
蒲公英星星点点
站在一圈又一圈的年轮
面前
我润湿的双眼
看到了蹉跎的
岁月
回不去的从前
从失落的春天想到的
刘芳
女,出生于1976年,中学语文教师,西青区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孤烟、司徒有恨。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校园里的春天总是比外面来得迟,校园里的树好像也不如外面的绿。往往,当你偶然发现校园里的那一抹淡绿时,已是春天的尾巴了。
也许是因为围墙吧。墙,无论透不透视,都象征着禁锢。
学生,过的是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对春天的感悟,对社会的了解,很多是来自于上学、放学行色匆匆的路途中。
曾几何时,在家与学校之间,道路两旁是盎然的生机。往下看是绿油油的麦子,往上看是粉嘟嘟的桃花,让人不由得放缓了骑车的速度——迟到一点儿也顾不得了,这可是美丽的春天啊!
现在,家与学校之间,马路上满是疯狂的车辆。道路两旁,往下看是钢筋水泥,往上看还是钢筋水泥。于是,生命里关于春天的喜悦渐行渐远。
不是不知道建设的好处,但我也同样珍惜遗失的美好。
为什么高楼大厦和麦田里的桃花不能共存呢?
唉,人面逐渐已冷去,桃花不再笑春风。在这个钢筋水泥充斥的年代,人性也越来越具有了钢筋水泥的特质。
时光如白驹过隙,春天越来越短了。
道路变宽了,可以漫步之处变窄了。
到处都叫嚣着的减负已经深入人心了,师生们却越来越累了。
生活质量提高了,幸福度却降低了……
当这些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一个民族必须停下来反思的时候了。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