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16
颗粒名称: 读写赏析
分类号: I269.7
页数: 3
页码: 59-61
摘要: 本文收集杨柳青镇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试析一首创意独特的朦胧诗》、《诗是审美感觉的妙悟》。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文学作品 读写赏析

内容

试析一首创意独特的朦胧诗
  宋文青
  这是一首创意十分独特的朦胧诗。其题目是:《啊!我爱你》。全诗总共有十三行,或谓十三句,但却没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汉字,有的只是一些连幼儿园孩童都认识的阿拉伯数字。这十三行数字,也可看作是十三行音符,读起来可以琅琅上口。尽管如此,乍看起来,整首诗像是被罩上了一层浓浓的蓝色烟雾,让人感到新奇,神秘,朦胧费猜。但如细细读来,你会发现诗作者却给了读者一把开启全诗之迷的钥匙,这便是:啊!我爱你!
  有了这把钥匙,我终于解开了这首诗的密码:
  啊!
  我爱你!
  你爱我吗?
  啊!
  我爱你你爱我吗!
  我爱你你爱你你你!
  啊!
  你
  你
  你爱我吗?
  ……
  我爱你!
  (附原诗)
  啊!我爱你!
  7!
  123!
  3214?
  7!
  1233214!
  12332333!
  7!
  3
  3
  3214?
  ……
  123!
  诗是审美感觉的妙悟
  ——再读戴望舒的《雨巷》之发现
  李新
  记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给高中生(文学兴趣小组)讲课时,曾讲过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我只感觉这首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和诗的格律美。至于评论家、鉴赏家们所说的内容上,追求什么革命、自由、幸福的生活,对革命的热情向往,以至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哀怨惆怅之情,我感觉太牵强、太附会、太简单抽象,空泛得太不可理喻。我感觉,那时诗人还在学生时代,刚刚从复旦大学文学系毕业,还没有参加革命的实践体验,就不会有那感觉情绪的漫忆和透彻玲珑的艺术概括。那么这首名作是怎么能感之又能写出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中盘旋困扰。前年的某一天,我突然读到报纸上的一篇关于戴望舒的爱情生活文章。我记得文章写道:“戴望舒1925年(20岁上)与姣女谢丽娟在深巷相遇,因情投意合而恋爱并结婚,一年多以后生有一女。然而不久因种种原因闹矛盾,不可调合而离异。”今天再读这首诗,让我思绪突然顿悟而浮想翩翩,猜测顿生:这诗作于1927年夏,是诗人刚刚离婚而对这次婚姻的感悟漫忆。在霪雨霏霏的仲夏时节,诗人的心情郁结苦闷,想到时局纷乱,美好理想失落,妻女离异;而又在思读古典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启示下,想到了法国诗人魏尔伦的名篇名作,突然兴发感动,恍然妙悟,提笔写下这首《雨巷》而大获成功。这是《雨巷》的根本。
  诗是这么写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默、凄清又惆怅。
  她静静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认真看看,仔细品味一下那滋味,这不就是对那刚刚失落的爱情生活的怀恋、哀怨和愁怨吗?不就是慢慢地悠悠地回忆那段感情生活的升华而顿然体悟吗?不过他隐去了那婚姻生活的真实细节,隐去了谢丽娟的真实姓名,而是用象征、暗示的现代象喻手法,艺术地表现出来罢了。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怨愁,都是现实生活的情感反应。就跟小说《红楼梦》一样,真事隐去,用鲜明生动的艺术情节与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及命运来。这首诗的表现方法是现代的,是立体的同态对构。以兴发感动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三层建筑艺术宫殿:底层是真实的让人眷恋、哀惋地与谢丽娟的爱情生活;中间是与之同态对构的艺术建造,丁香姑娘是象征性喻象,愁怨是二人情投意合缱绻缠绵的境界之幻火。雨巷则是二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诗的意境;三层是诗歌建成之后,由意象的伸张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从而进入诗境而产生的新的意象的想象组合,这样理解就合情理了。否则,就是文章前面所述,让读者感到含糊、模棱,疑难丛生了。至于张力,它可以有更丰富的想象,越是好诗,张力越大,魅力越强。所以有人主张,读者读诗,首先要把诗中那含蓄、凝炼的内涵“泡”开,在语言符号和意象的引领下丰富自己的想象。根据我自己写诗、读诗的体验,一定要先找到作者在此时此地的感情心态,也就是生活情感的原生态,方能恰切的理解诗人的原意和诗的主旨内容,即当时的兴发感动原汁原味,如这首诗那郁闷心态感觉中的恍然大悟。因此,有人才提出,说诗、解诗、诠释诗,要读诗人的说诗,只有诗人的说诗,才说到根本上。不是评赏家简单地虚无缥渺,不着边际的误解与妄猜。因此,我主张,写诗一定要注明写作的时间。如这首诗,要不是诗人标明写于1927年夏,那段婚事之后的哀然感觉,我的疑难还不能解开呢,我还在诗的迷宫里转悠呢。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一直有疑难,那就请你顺着我手指的思维方向,重温一下这首诗的感悟,我相信你也会豁然开朗,顿觉愉悦。当然这首诗的音韵美、绘画美、情与景的谐和美,而造成的深邃的境界美是不可忽略的,但更值得重视的是那灵感的突现,悟性的萌发,兴趣中神韵的展现,和那在审美感觉中的妙悟是想象中的灵光一闪,这是比兴手法中“兴”的艺术创造。值此,让人醒悟到了作诗的基本法则:妙悟。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