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西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03
颗粒名称: 俗话西青
分类号: I269.7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西青区的期刊杨柳青的俗话西青,包括古驿站和杨柳青、关于杨柳青、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文化区随想。
关键词: 杂文 当代文学 杨柳青镇

内容

古驿站和杨柳青
  彭彥杰
  津西杨柳青古镇人杰地灵,杨柳青年画早就蜚声中外。近年,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历史壮举被挖掘出,报刊、书籍、影视作品多有反映,令人震撼。我在这里想要告诉读者,特别是杨柳青人的,是鲜为人知的古驿站和杨柳青的事。
  历史上很多朝代政府曾在杨柳青设陆驿站和水驿站,为官府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提供交通和膳食等。同时,杨柳青的驿站为杨柳青镇的形成和年画向大江南北的传播发挥过重要作用。杨柳青驿站的设置规模一度很大,在当时全国驿站中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还是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首发地。2010年10月9日,天津邮政博物馆在和平区解放北路111号“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建成并开业,成为天津邮政乃至天津市的一张精致名片。为天津邮政博物馆建设付出不少心血的天津邮政退休的老局长仇润喜先生,在筹建博物馆过程中,多次提及杨柳青驿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希望能同步重建杨柳青古驿站,使博物馆与驿站形成互动,交相辉映。仇先生在做了必要的准备的同时,特别希望进一步挖掘杨柳青驿站的相关史实史料,让杨青驿重现昔日辉煌。此举对于挖掘杨柳青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升杨柳青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仇先生关注杨柳青的历史文化多年,在浩繁的历史书籍记载中,整理撰写出《关于杨柳青》一文,以丰富的史实向读者展示杨柳青驿站及有关杨柳青历史文化在历史典籍中的痕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本人有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杨柳青工作整整十个春秋,后转到市区一直从事邮政工作,但对杨柳青总是情有独钟,时常关注杨柳青的发展变化。现将仇先生“关于杨柳青”一文推荐给贵刊,也作为对培养过我的西青杨柳青的感恩和回报吧!老局长曾极力推动杨柳青古驿站的重建,也曾几次拜会,西青区的有关领导,希望玉成此事。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杨柳青人和邮政人,对他对杨柳青的关心,对邮驿文化的偏爱和不懈努力,深表敬意。相信读者看罢《关于杨柳青》一文,会惊讶,会感叹:原来杨柳青有如此多的历史遗迹和记载,杨柳青不愧是历史文化名镇呀!
  关于杨柳青
  仇润喜
  一、杨柳青青驿路长
  杨柳青,在先秦时期曾是黄河、海河的入海口。相传,大禹治水时称此处为“流口”;姜子牙受封后曾在子牙河、卫河的河堤上栽种好多柳树,既防水土流失,又营造了一道风景,“流口”逐渐改名为“柳口”。金贞祐二年(1214年),这里置“柳口镇”,设柳口巡检李咬住。由于元代文学家揭傒斯的诗句“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水两岸苇篱长”的广为流传,“杨柳青”名扬天下,古“柳口”渐渐变得鲜为人知。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漕运兴盛,境内船户益多。至嘉靖初年(1522)成为“商贾云集、货来八方”之地。
  明永乐年间,杨柳青开始设立驿站,原归武清县管辖,明嘉靖十九年(1540),划归河间府静海县。清雍正八年(1730)正疆域,划归天津县辖,分水驿和马驿。
  杨青水驿最早属武清县,设在南运河畔、旧城关南75公里的杨柳青镇。明嘉靖十九年移属静海县,移至天津城外大运河畔,为驿站的最高级别:极冲级。在清代,杨青水驿设夫头10名、探听夫2名、水驿夫95名、买办送牌夫2名。近110人、年实领工食银等927.75两,足见其规模。
  杨青马驿设在天津卫至保定的官驿大道上,在水驿附近,设马夫12名、驿递夫等14名,有驿马20匹,也属极冲级驿站。有驿道4条:南行35公里至静海,东行70公里至梁城所,北行30公里至杨村,西北行125公里抵北京皇华驿。
  明朝后期,杨青水驿从杨柳青镇移至天津城旁,原因在于,当时有“河海咽喉,神京牖户”之称的天津已从初设时的“卫所”,发展为一个较为繁华的城镇,不但是北京的门户,而且已成为北方漕运中心。邮驿的通政、通商之作用开始显现。康熙即位不久,即将漕运列为关乎国家安危之大事,因而天津的行政地位不断上升: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升直隶州为天津府。水涨船高。杨青水、陆二驿的地位随之提高,并开始纳入行政序列。
  天津升为天津府另置天津县后,杨青马驿主要应付天津府差事,及接济静海、武清差事,名为“腰站”。雍正初年曾大幅裁减驿夫、驿马。不久因马少差繁,遂又增加。同治九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常驻天津,洋务、海防等公务、公牍骤增,原有的驿夫、驿马不敷使用,遂增加马夫25名,驿马50匹。
  “河边病叟长回首,送儿北去还南走:昨日临清买柳回,今日贩鱼桃花口。”(揭徯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驿站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生活及民风民俗的影响难以估量。北去南走,既开阔了杨柳青人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将外地的优秀民间文化“请”了进来。其中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发展,就是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杨柳青青,驿路绵绵。一座历史名镇,两处古代名驿,引来明清两代文人、官员题咏颇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杨柳青》有云:“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明人于慎行写道:“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笛声邀落月,席影挂长天。”清代天津诗人李庆辰有“杨柳驿边黄叶落,桃花市口白云浮”的描绘;《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则有“柳当驿馆门前翠,花在鱼盐队里红”的名句。名镇名驿,相携相伴。经过历代杨柳青人的辛勤劳作和文人的妙笔生花,杨柳青镇与杨青驿一起走红。
  二、杨青水驿与杨柳青年画
  大运河的开通,驿站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生活及民风民俗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其中,最突出的是杨柳青人的商品意识的增强。据马逸先《杨柳青年画小史》上说:“随着南人北迁,南货北运,在江南深受人民喜爱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也传到了北方,受到北方人民的欢迎,于是在明朝末年的崇祯年间,杨柳青一带也出现了木版年画。”聪明勤劳的杨柳青人取他人之长,融入自身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并将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文学典故、世俗生活等为内容,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并以其刀法独特的雕版,精细绝伦的手绘,润泽艳丽的色彩,丰满而严谨的构图,位居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也以当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而享誉中外。
  杨柳青年画的产生和发展,驿站的“催化”作用尤为重要,杨青驿功不可没。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提供了南人北迁的落脚、交流、传授技艺之便。清乾隆中期,首创以自己姓名为店名的戴廉增,系戴氏第九代传人。他的先人便是明永乐年间携画艺从江南随漕船北上,定居杨柳青的。其次,它为南货北运,尤其是南方的纸张、颜料的输入,提高年画的总体质量创造了条件,也刺激了年画艺人的不断增加。再次,它是年画作为贡品进入皇宫大内,供王公大臣们享用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第四,它还是年画向“五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蓟运河)口岸货船批发,远销河北广大农村,并向北京、内蒙、及东北各地扩散,提高年画的声誉,扩大年画影响的重要枢纽之一。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文化区随想
  孙玉昆
  位于杨柳青镇中心建有一片古香古色的,具有青代建筑风格的大宅院——民俗大院文化区,它东起青远路,西至青致路。北起时代豪庭小区,南至估依街。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按照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技术修复的周家、董家、曹家、久家、韩家、张家6个大四合院,加上原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共8个大院历经一年多修复基本完毕,它全面恢复了古镇杨柳青的历史风貌。在这片占建筑民宅中它融进古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为一体。当你漫步杨柳青镇民俗大院文化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气势宏伟的山门,青砖青瓦的四合连套的院落,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令人神往的感觉。如今,这条千年古街又重现辉煌展现在游人面前。漫步游览这条古街,人们不但领略到杨柳青镇老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原貌,还会使人对老四合院的深情怀念,油然而生。
  一
  在杨柳青镇民俗大院文化区古建筑群宅中,安家大院是因安文忠“赶大营”回归,按照大西北的建筑布局结构修建的民居四合院,其余大院均具有清代的建筑风格,如:董家大院是最典型的院落,院内北房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小二楼,两侧石雕回廊曲经(附图1)二门,月亮门两侧精美的花雕花蕊吐絮,含苞待发,集中体现了古镇名门望族在封建社会中的大家贵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礼教。(附图2)。走进周家大院,门前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式门楼(虎坐门楼),两侧抱鼓石雕刻着狮子滚绣球是按中国的传统理念取自“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之意。虽经多年岁月的风霜雨打已显露出疤痕,但这座虎式门楼仍显示出当年宅院主人的身份及地位。走进院内迎面墙是一影壁,影壁又称照壁,它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风格,是古人依据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而设置的。既幽雅、闲静,又弥补了人体气流的冲煞,有了影壁气流就会绕弯进入,气流轨迹就会形成“S”形,使人感到环境舒适、幽雅,体现“天人合一”。周家大院内分两个院落,在两院甬道连接处有一座原始的欧式建筑;西洋门(附图3),同时还保存一座完好的绣楼,它真实的反映出杨柳青镇八大家周氏家族在封建社会中大姑娘未出嫁时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写照。
  二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区,游人会领略到古镇在清十八世纪中叶曾盛兴的一些店堂、店铺和商号又展现在游人面前。因大运河而兴盛的杨柳青估依街当年是店铺、店堂林立,以水为街;各地土产物资运输繁忙,为岸为市;云集商家、名流、达官贵族投资兴业,如;石万程石家常年坐客招待达官贵人的玉顺馆,曹乐亭曹家经营的万昌布铺,戴廉增的杨柳青画店,戴恩荣戴家独资经营的玉成号钱庄,在曹家胡同由张雅武合赵少堂两家合资开的庆瑞和银号以及米面庄,杂货铺,镖局等,繁荣市井长年不衰,一派江南景色。于是,本镇的名门望族抓住机遇纷纷建起了一幢幢古香古色,雍容典雅的大四合院,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建起了许多长短不齐,宽窄相异的小宅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杨柳青的先辈们就这样利用这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构成了一幅古镇民居里巷的优美画卷。如今走进民俗大院区一些以姓氏命名的小胡同又展现在游人面前,如:曹家胡同,人平实胡同,董家实胡同,杜家胡同,乔家疙瘩、乔家疙瘩二条、三条、四条(附图4)。漫步在这九曲弯弯的小胡同,流连忘返,触景生情,这里曾是我儿时捉迷藏戏闹过的地方,这里曾是我当年上学回家走了无数个春秋,留下无数足迹的胡同小路。忆往昔,峥嵘岁月,社会在发展,城镇在飞跃,如今人们都已搬进花园式小区住宅,住进了有暖气、然气、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楼房,在享受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丰硕成果和幸福生活,但老人们依旧怀念向往在同一胡同里住同一大宅院的生活岁月,依旧怀念那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谐融洽的年代。
  三
  漫步杨柳青民俗大院文化区,人们还会看到一座重新修复的关帝庙。追溯杨柳青的关帝庙,它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曾多次修复又多次被毁,这次是在原旧址恢复重建的,殿内塑有关公座像,同时在关帝庙对面还建有一座戏楼。多少年来人们崇拜关公,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耿直,重情重义。人们供奉关公是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别忘记走麦城”的口语和诫训。杨柳青镇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每当遭遇坎坷或身处逆境,都会来到这里找到值得效仿得榜样,以至于他们当年背井离乡,前仆后继,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西域边陲创业,创新,富强,和谐。他们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与边疆少数民一起开创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是用这种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古镇的后人代代相传。
  城镇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地区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体现着一个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西青区政府在城镇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中,对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古迹,保留地方村镇的民俗风情,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做出了积极有意义的工作。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