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有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775
颗粒名称: 逢年有余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3
页码: 17-1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杨柳青年画的喜爱以及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和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个人经历和见闻,展示了杨柳青作为一座文化古镇和年画重镇的魅力,并强调了杨柳青作为古战场的地位。文章中还提到了杨柳青的石家大院、年画老作坊等著名景点,以及作者为杨柳青文友配说明文、带鲁院同学参观等事迹,表达了作者对杨柳青的热爱和珍视。
关键词: 杨柳青 杂志 文学

内容

我喜欢杨柳青年画。
  那时,每逢春节,在供销社工作的父亲总要捎回两张年画,一张是《连年有余》,另一张还是《连年有余》,不过,画的内容有所不同,一张是有硕大的莲花,一个大胖娃娃怀抱一条大鲤鱼,在得意地微笑,另一张上只有莲花和鲤鱼。前面的一张贴在屋墙上,后面的一张贴在外屋的水缸上。老祖母见了十分高兴,笑得都露出了豁齿。
  我曾听老祖母说过,杨柳青年画,一年“鼓”一张,所谓的“鼓”就是活了。在村里,一家人买了一张年画贴在墙上,全家人正坐在炕上观看,突然画面上一声水响,溅起好多水花,把大伙衣服都弄湿了。这时,那条鲤鱼“澎”的一声蹦了下来,在炕席上上下左右翻滚起来,大家一时都吓傻了惊呆了,只有激灵的小儿子用双手抱住鲤鱼,这时画上的胖娃娃哈哈一笑,那条鲤鱼突然打个挺,又蹦回画面上,小儿子的手上,只有一枚金色的铜钱,在闪闪发光,那是鲤鱼的鳞片变成的。关于这样的故事,我听到好几个版本,无论如何,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我的祖母对此坚信不疑,总是喃喃地对我说,晚上睡觉时小心听着外屋,等画上的鱼“鼓”了,就会掉进水缸里,为此,缸里还养了两条小鲫鱼,想把大鲤鱼从画面上引下来。
  就在那几年,村里的稻子获得大丰收,农副业也有了较快发展,消息登上了《天津日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朋友还来村上访问参观。年终,我们家四个劳动力共分了两千多元现金,曾经要饭讨生的祖母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一笑又露出了豁牙。村里有了广播站、电话交换台、图书室、幼儿园、气象站、农机站、红医站、篮球队、汽车队、农民剧团……我记得大队有篮球场,农闲时举行全村篮球比赛,还和河北省省队进行过友谊赛。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大饥荒从天而降,到上世纪70年代伊始,由于黄河基本断流,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最后终于“稻(田)改旱(田)”了。原来一片蛙声的稻田变成玉米、高粱地。村里有人开始外出讨饭,我亲眼看见一个生产队的小队长,白天领着全队学大寨,晚上换了新衣服到塘沽串“亲戚”(讨饭)。一个曾经经营军粮城机米厂的日本朋友,听到以后大为震惊,十分激动地说,那地方可是一把土浇上一桶水就是一碗稻米的地方啊!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时,我又想起杨柳青年画,想起画上的大胖娃娃和那条金色的大鲤鱼……
  1980年年底,我和村里的干部开车到山东微山湖去买米,途经河北省某县时,发现新华书店门口排着长队,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买年画,我也加入到队列中去,排到个儿时《连年有余》已经售完,只剩四扇条屏《西厢记》。无奈之下,也只好买了一套,等回到家,才发现原来是天津印刷的。
  为什么农民那么喜欢杨柳青年画?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村调乡文化站任站长,因工作需要曾到杨柳青镇参观学习。那里真是年画的圣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画样多达上百种,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丰满对称,线条坚实有力,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明块,题材广泛深刻,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品,在绘画史上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在展厅里,我又看见了《连年有余》,画上的大胖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持莲花……我想起了老祖母,如果她还活着该有多好,这可是她常常挂念的一幅年画呀,这时,我突然发现那鲤鱼“鼓”了,胖娃娃也“鼓”了——飘飘忽忽来到我面前……呀,原来是泪水把我眼睛模糊了……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向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