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夜访青藤书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677
颗粒名称:
夜访青藤书屋
并列题名:
郑铁生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绍兴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和景点,包括兰亭、三味书屋、东湖、沈园等等,但作者认为了解这些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参观古木、文物、老街等等来更好地了解绍兴的历史和文化。此外,作者还在夜幕降临时散步于老街,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
青藤书屋
景点
绍兴
内容
去过绍兴,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些著名的景点,在茂林修竹、清流淙淙的兰亭,品赏闻名遐迩的王羲之书法碑刻;在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的门前屋后,回想鲁迅小说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世态风情;在鬼斧神工劈凿的半壁山下的东湖,坐在乌蓬船,伸手便可掬一捧水,和水乡流动的生命亲近;从沈园古砖墙上重读陆游的《钗头凤》,追寻放翁暮年心中依旧燃烧的恋情……
然而我要说,对了解这座文化名城的品行,还远远不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参天古木留下的斑驳苔痕,风雨剥蚀的文物点点锈斑,老街深巷块块石板磨砺出的凹凸,仿佛都透着鲜活的灵性。就连那街头巷尾挂着残叶的一丛丛芭蕉,微风习习,喁喁独吟,也在向你诉说绍兴的昨天……尤其当夜幕降临,一边散步,一边打量老街年深历久的一栋栋的老屋,鳞次栉比,形成的狭长的空间,老街长长,小巷深深,弯来绕去,拐弯抹角,颇具魅力。
临离开这座名城的头一天晚上,我们走进一条老街,灯光稀疏,只是家家门口都有一盏挂灯或壁灯,闪烁着昏黄的亮光。忽然同伴惊喜地叫道:徐渭故居,顿时引起我极大的兴致,惊喜不已。
徐渭故居已闭馆,我们反复向看屋的老人说:明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绍兴了,才得以允许在庭院里参观。小庭院的建筑风格自然显现江南的秀气,鹅卵石铺路,通向照壁左侧是月洞门。进门左侧是一株虬曲的古藤,顺着墙壁攀缘,青叶繁茂。所谓“青藤书屋”便源于此。
书屋坐北朝南,三开间,硬山顶。石柱砖墙,木格花窗。窗下有石砌水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走近,在昏暗的夜色中,看到墙上一块牌匾:“青藤书屋”。四百多年来,书屋虽几易其主,均因礼敬徐渭,保留至今。一个狂放不羁、命运多蹇的天才使几间东倒西歪的旧屋有了存在的价值,这正是徐渭的不朽。跨越时空,穿透历史,在天地人间播散着一种精神,一种灵气,一种生命。于是天南地北吊谒的客人来了,从古至今踏访的一串串脚印,拉近了我们与四百年前一位天才的距离。
夜色笼罩着庭院,古树蔽天,修竹婆娑,四周遍植兰花、葡萄、石榴、芭蕉等花木,清幽不俗。透过窗子依稀看到徐渭自题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心想:徐渭当年住的书屋绝没有这样,大概也就是几间草屋吧。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家中命运之悲惨的,无出其右。他一生虽命蹇事多乖,八赴科场,顿挫场屋。仕进无望,不得不入幕府,充当幕僚,寄人篱下,又受牵连,被逼而自杀,虽多次未遂,但精神已处于癫狂的病态中,后因误杀妻子而下狱监禁六七年。在他生命的黄昏时期,把饱尝世间的风雨,寄情于诗文书画的创作中。他像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一样,用一支如椽的巨笔,奋争呐喊,在历史上留下一道鲜亮的足迹。他于诗、文、书、画、戏曲、文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凡所涉猎,无不惊世骇俗,无不成了他抒写个人性情、宣泄胸中垒块不平之气的艺术形式。徐渭作品的特点,主要源自命运的打击与他不屈人格的矛盾造成的内心焦虑。
徐渭的戏剧创作《四声猿》为世人所推重,无论题材还是人物,都流淌着他情感的悲喜忧欢,都影射着他的身世和遭遇,都交织着他心理的孤独苦闷和沮丧狂躁。他已经明显地感到了时代的胎动,个性解放的大潮涌来,用自己的戏剧创作完成了由元代的政治社会的层面进入人生意识觉醒的层面。
徐渭将中国水墨画发展为笔墨恣肆的大写意,创立了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青藤画派”。无怪乎郑板桥发愿做“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恨不早生三百年为青藤磨墨理纸”。他的画显示的是他的气质、他的人格、他的个性。他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的生命体验倾泻在他的画中,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笔中有墨韵,墨中显精神。宣泄他的痛苦、激愤、渴望、抗争、热情和无奈。是其身心受到煎熬和压抑后的张扬与抗争,是其血泪辛酸心路历程的写照。用他“墨葡萄”题画诗所说: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晚年卖画度日,潦倒不堪。在困顿中七十二岁死去。死时惟有一副铺着稻草的床板,境况之惨,令人唏嘘不已。
夜色笼罩的庭院黑乎乎的,使人感到庭院更加逼仄。在这久久地俯仰低徊,让人感到寒气袭人。
我们不用细数徐渭艺术生命的年轮,已扑面感到徐渭的悲剧像历史上被现实压迫而历尽灾难一生的所有天才一样,黑暗现实与人生追求的冲突和反差,给他带来心灵上的苦闷、焦躁和压抑。他发狂了,几次自杀,自锥其耳,斧击其颅;他孤独了,好似落入无边的荒野。正是这种透骨的痛楚,难言的失望,落在了这位先觉者的身上,经历了传统命运向人性解放艰难蜕变过程中的全部痛苦和精神折磨。
想到这,我突然像从长长老街、深深小巷中穿透出来,看到一个个肩闸起黑暗脊梁,兴奋地说:绍兴有多少“中华的脊梁”,秋瑾、鲁迅、还有为坚持“新人口论”不低头的马寅初。徐渭不过是他们的先觉者罢了。
先觉者总是孤独的。
当人性解放的火光点亮了先觉者的心扉的时候,是他,最先睁开了久被黑暗麻木的双眼,映入眼帘的依旧是茫茫无边的黑暗,是人们匍匐在土地上的卑微和可怜,是抽去个性的麻木和猥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特征是无个性,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而有个性的人,特别是有个性的先觉者在这“无物之阵”便受到压迫、围剿、扼杀……徐渭是有个性的先觉者,是明代文化史上独领风骚的天才,他可能就是胡适先生所说的“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个人。”
望着长长老街,深深小巷,家家门口都有一盏挂灯或壁灯,闪烁着昏黄的亮光。“青藤书屋”虽是老街里极普通的几间旧屋,但它像是一部厚重的线装古书,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无论你什么时候打开,都会有新的信息,新的发现,新的启迪。我咀嚼着胡适先生的话,似乎有些领悟。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