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物聚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522
颗粒名称:
人物聚焦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49-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北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龙的故事。王海龙进城创业成功后,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改变村庄的面貌。他拿出了80多万元,解决了村里的一些难题,包括修建房屋、购买车辆、改造电网和水管网等。通过王海龙的带领下,中北斜村逐渐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学
人物
内容
一个人的执着追求与一千个人的幸福生活
——记中北镇中北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龙
胡国平
引言
这几年,提起中北斜村的王海龙,全中北镇的人都知道,西青区的人也差不多都知道,他就是带领中北斜村走出困境,走向幸福的带头人——中北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龙。
其实,王海龙为众人所知、众人所服、众人所慕、众人所敬,绝非单单是因为这几年的事,早在1985年,当全村人把火一样的热情全部投入到责任田里的时候,20岁刚出头的王海龙却决然放弃了在当时来讲可为炙手可热的责任田,进城做起了让“农村人”感到陌生的建材生意,他的这一举动曾经让人疑惑,甚至有人觉得这个人有点儿不安份,但他这一做,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年收入打着滚儿的往上翻,着实让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在责任田里的乡里乡亲瞠目结舌地仰慕了许久。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早、中期,“万元户”才刚刚是那些有本事的“专业户”苦心追求的目标,这几十万、上百万的年收入,对刚刚走出生产队的农民来讲,对刚刚吃饱肚子的种田人来讲,简直就是一串天文数字。从此游走在中北斜村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少,无不随时随地地谈论着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年轻人,谈论着一个个陌生而神密的创业神话,猜测这个创造致富神话的年轻人将会怎样的远走高飞……,但大家唯一没有猜到的是,进城闯荡了十年、挣了大钱的王海龙不但没有远走高飞,反而回村来了,回来后的王海龙居然象走之前一样,见到村里人依旧是乐乐呵呵地打招呼、亲亲热热地拉家常,遇上活,不管是脏是累,脱光膀子一块干,遇上饭,不管是好是赖,狼吞虎咽地扒一碗,遇上乡亲们有难处,真心实意地帮一把,只要张开嘴,千儿八百的拿去用。
中北斜村的人至此彻底的心悦诚服了,服了能干的王海龙,服了这个厚道的年轻人。
1999年8月,中北斜村的两委班子要换届,1100人的村子,近900张选票不约而同地写下了同一个名子:王海龙。然而一向开朗豁达的王海龙却犯了愁,一连闷在家里好几天没出门儿,中北镇的领导几次上门开导,王海龙依然拿不定注意。此时,一向专心持家,从不多过问一句的妻子宋桂芬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成了改变中北斜村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她说:“父老乡亲们信得过你、看得起你、用得着你,再推辞就伤了大家的心了。别把自己当成官儿,多为大伙干点儿事,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正是这番话让王海龙当上了全中国最小的官儿,一付担子从此重重地压在了王海龙的肩上,一头是一千多万元的村债,一头是一千多村民的热切期盼……
王海龙对镇领导说:“给我三年时间,这三年我一分钱工资都不要,三年后,中北斜村若不变样,我怎么走进的村委会,我还怎么走出村委会,并且永世不进中北斜村。”于是,有了王海龙的开局“闯三关”
王海龙上任了,可摆在王海龙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摊子呵?在齐腰深的杂草丛中,掩映着一间破旧的库房,一把锈锁显现出这里特有的冷清,有谁会相信这里竟然是一个村的村委会呢?坑洼不平的街道和小巷里,积水、垃圾和畜禽粪便随处可见,杂乱无章的铺面和棚亭,随意地占据着本来就不宽敞的行走空间。由于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平时多是一些老人和妇女,时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拌嘴,无所事事的小青年儿惹事生非,搞得村里整天鸡飞狗跳。村里原本就不算多的可耕地,园田碱、大田旱,十多年的个体耕种把原来的水利设施破坏得已不堪重负,辛辛苦苦忙一年,勉强落个温饱,一时间,土地在这些世世代代的农民眼中,成了“扔了舍不得,种又值不得”的鸡肋。由于村里没钱,电网维护保养不利,电损严重,故障频发,电费标准只升不降,本分人怨声载道,不本分的歪招儿邪法儿花样百出,私拉乱接的,软磨硬泡的、死顶硬抗的,想方设法不交费的,电力部门提起中北斜村就头疼,几年下来,电费欠了十几万。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跑冒滴漏损失的水量比用水量还大,水费搞得令人咋舌,个别村民不得不重新使用自家的“老头乐”。成堆的问题排着队等着解决。
王海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把班子成员召集在一起说:“乡亲们生活上的困难,生产上的问题,希望依靠我们来解决,我们自己必须站得住,我们要让乡亲们靠得住,要想让老百姓改变对党支部的看法儿,党支部就得有办法改变老百姓的活法儿。”
可是,一个穷得叮当山响、信誉欠佳的小村庄,真要解决成堆的问题谈何容易?于是,王海龙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举动:没挣一分钱的他,却一下子从家里拿出来了八十多万元。
第一关:八十万元解三难
他先是花十几万元盖起了一排砖瓦房,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郑重地挂了起来,中北斜村从此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组织;其次,他见村里办事没有车,就把自家三十多万元买的小汽车开到村里“充了公”;他一次次地跑电力部门,好话说了两火车,终于说服电力部门协助村里改造了旧电网。他找到专业部门,在村里打了一眼封闭式深水井,重新铺设了自来水管网,村民从此不再为最基本的吃水问题犯愁。他又打出了七眼浅水井,修建了四个蓄水池,重修了大渠,保证了村里每一分农田的旱灌涝排。彻底改变了长期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用电、吃水、农田灌溉三大难题,屈指一算,几个月时间竞又花去了王海龙的三十多万元。而王海龙却倍显轻松的说:“钱放在银行里就是个数字,拿出来为大家救救急,作用大多了。”然而又有谁知道,由于王海龙顾不上生意,又撤出了那么大的周转资金,他的建材生意已明显出现了滑坡迹象。
第二关:分文不花改村颜
王海龙说:“有些事情要做好,必须得花钱,可还有些事要做好,就可以不花钱。”这不花钱的事就是整村容。
为改变村容村貌,王海龙组织村干部和后勤人员成立了环境卫生清扫队,自任队长,全部清扫队员从自家带来工具,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整,而后坚持每天一扫,一个多月下来,村民便由开始时的猜测、观望,转变成了称赞,并逐步克服了乱扔乱到的坏习惯。看到村干部这样,村里的党员坐不住了,村民代表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加入清扫队。王海龙说:这样的事还是让村干部多做些吧,如果大家真想帮忙出力,就带个头儿,在自家门前墁砖铺路。就在党员和村民代表行动起来的同时,王海龙趁势又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一起行动起来,并借势顺水推舟地清掉了占路棚亭,没用半年时间,中北斜村旧貌换新颜,街道平整了,小巷干净了,村民满意了,村干部形象树起来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乃至邻里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整个过程没花村里一分钱。现在如果你走在中北斜村的大街小巷,你一定不会相信自己是置身于一个面临即将进行平改的村庄。
村民自豪地说:别看中北斜村民现在住得还是平房,就我们这个平房村的卫生标准,你在楼房村都不好找。前两天看创卫新闻,说有个村一天清除垃圾300多吨,好家伙!那得多少?要我说,那不是嘛光彩事儿,300多吨垃圾哪儿来的?还不是你平时日积月累攒下来的?拿欠账当成绩有嘛光彩的?你看我们中北斜,累死你也找不出300吨垃圾!
第三关:真情打动清拖欠
中北斜村原是中北镇党委、政府的所在地,地理位置上有着一定的优势,计划经济时为发展副业建过一部分厂房,在近水的地方开挖过几个养鱼池,生产队没有了以后,厂房和鱼池都租给了个人使用,村里按时收取一定的租金作为日常开销,但由于种种原因,租金常常收不齐,后来干脆收不到了,个别人得了便宜,却伤了全村人的心。村里的干部软、班子散,工作力度难如人愿,即便是村干部硬着头皮上门催要,承租人也是要么推委扯皮、躲躲闪闪,要么装傻充愣打哈哈,严重的死顶硬抗、恶语要挟,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村干部干着急没办法,村民怨天忧人,敢怒而不敢言。王海龙说,这是长在中北斜村身上的一个脓瘤,不下狠心切掉会殃及全身,这个问题不解决、甚至不解决好,中北斜村下一步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于是,王海龙开始只身上门催要,刚开始,那些承租人依旧照方抓药,王海龙不急不恼,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说承租人,租赁费不是小事,那是中北斜村民的血汗钱,是中北斜村60岁以上老人的活命钱,是中北斜村孩子们的吃饭钱,是中北斜村老弱病残人的吃药钱,把这样的钱占在自己手里,跟偷他们、抢他们没什么两样,跟拿绳儿累他们脖子没什么两样,把这样的钱占在自己手里,良心上过得去吗?把这样的钱占在自己手里,比抢银行罪过还要重!家里要有钱,就把欠款补上,真要是一时拿不出来,给我写张欠条也行,不写欠条也行,只要肯跟我说一声,欠多少,这钱我先替你们垫上,若是有钱就是赖着不想交,那就只有等法院发传票了……一席话说得承租人耳红脸热,当即低下了头。就这样,积累了十来年的租赁费,大半年的功夫,分文不差地收齐了,并且重新签订了承包合同,每年为村里赢得了40多万元的发展资金,至此中北斜村彻底摆脱了困境,打开了新局面。
王海龙在清欠时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二十多年的旧厂房都能租出去挣钱,中北斜守着近在咫尺的天津市汽车工业基地,却依旧日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这不是捧着金碗要饭吃又是什么?于是,在几个彻夜不眠之后,有了王海龙的发展“三步棋”
第一步:荒地里长出来金豆子
2002年初,一汽集团与天汽集团重组,并要在原有基础上成规模扩建汽车配套产业聚集区。王海龙得到这一消息后,兴奋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他一次次地跑到村南的荒地上,痴痴地看着随风摇摆的野草。坦白的说,王海龙并不是一个浪漫的人,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也很难找出一两个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片段,但此时,他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片野草从未有过的美丽,他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这回,天上真要掉馅儿饼了,不光有肉馅儿的,还有三鲜馅儿的,还有钢儿馅儿的……他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召集到一起,白天分头跑手续,晚上一起做方案,饿了一包方便面,困了一张钢丝床。等到所有的审批手续办齐了,方案也找专家论证通过了,这时的王海龙才发觉,自己竟然有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于是,不懂浪漫的王海龙竟然破天荒地到曹庄花卉市场买了一束玫瑰……
机械进场了,工地开工了,王海龙天天盯在工地上,他看着荒地一天天在变样,心中的兴奋常常溢于言表。五个月后,7万平方米的中北工业园南园(一期)建成了,走在宽敞的海光路上,看着26幢拔地而起的新型标准厂房,听着20家企业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王海龙心里别提有多美,仅2003年一年,南园(一期)创收就超过了1000万元,这时,大多数的中北斜人甚至还不知道1000万元究竟有多大一堆。
朴实憨厚的中北斜人笑了,笑他们终于选对了自己的领头人;纯朴善良的中北斜人服了,服了这个没念过多少书但有真学问的年轻人。
第二步:金豆子变成金种子
南园(一期)挣钱了,中北斜村有钱了,中北斜人终于有了自豪的借口和炫耀的资本。然而,冷静的王海龙却远没有满足,他在全村人的笑声里,开始盘算着南园(二期)的扩建计划,村民眼中“扔了舍不得,种又值不得”的,又小、又远、又散的巴掌田、鸡爪地,在他看来已经成了能长出钱来的“聚宝盆”,他提出用每年200斤粮食和每人每月210元的补贴,置换村民的低产承包田,高额的回报使心平气顺的村民热情空前高涨,没费吹灰之力,中北斜就完成了扩大发展用地的集约和开发,南园(二期)又顺顺利利地建成了。到南园(二期)建成后,整个南园的占地面积已达到了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入园发展的56家中外企业一年仅租赁费一项就为中北斜村带来2200多万元的收入,这个座落于天津外环沿线的经济明珠,已经成为津沽大地上极具发展潜力的工业基地。
能在荒地和低产田上找出大把的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足以说明王海龙是精明的,其实不然,王海龙真正的精明在于他的远见卓识,在于他总能够比一般人远看一步。他说:我建的厂房是用钢架结构做主体,新型复合材料做墙壁和顶棚,这样的厂房既稳定又牢固,结实耐用,最关键的是,假如有一天把厂房拆掉,我的地是可以复耕的,这才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得意之作,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们向子孙后代借用的,把一时的发展建立在永久性的破坏上,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这种赔本儿的买卖是不能干的。
第三步:中北斜遍地开金花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农民出身王海龙深切地理解世世代代耕种为生的人,对土地的依赖和眷恋,因此他决心一定要在满足村民意愿的同时,让有限的土地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他一方面把村里的高产水浇田整片地保留下来,整合承包给村里乐于且善于耕种的人,种地需要的水电费村里全额支付,地里收成村里分文不取,满足了愿意留在土地上的人的意愿;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想走出田野,走进厂房做工的人们,他把他们组织起来,由村里付学费,送他们进入专业培训班学习做工技艺,而后再负责介绍他们进厂做工,彻底享受一回按钟点上下班、按月份领工资的、当工人的待遇。每当有一批村民进厂,哪怕只有一个人,王海龙也一定会给他上一堂不可或缺的课,他常讲:到企业上班跟去自家的地里干活是一样的,不管是掏力气还是出技术,都是为了挣钱养家,尊重企业,遵守企业的制度就是尊重土地,尊重自己的劳动,如果是因为我们村的人文环境不好,使企业撤了资,就是断了我们自己的财路,所以,亲商就是致富。到目前为止,全村已有80%的劳动力成了地地道道的“产业工人”,还没有出现过一次违犯企业规章制度的现象,在每半年一次的两委班子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一个个的厂长经理都为选择了南园而感到欣慰。
中北斜变了,中北斜彻底变了,自王海龙上任以来,短短的七年时间,中北斜村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以说,由于当初选择了王海龙,而今的中北斜村是幸运的,而今的中北斜人是幸福的,到2005年底,村有资产已达到了1.8亿元,人均11500元的年纯收入虽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但也足以让一般的城里人啧啧称奇一番,高中以上的学生,每人每年可领到3600元的奖励费和生活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也可享受4800元的养老费,即将建筑实施的每户100多平方米的欧式花园楼房,届时只需用村民自家的平房来置换,而不用村民多花一分钱,因此,村民从来都不关心房价又涨了多少;所有村民享受的双医疗保险,让苦解看病贵难题的人顿生妒嫉;村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完全解除了村民及其子女的后顾之忧。还有什么事值得中北斜人发愁呢?
然而,王海龙却说:不让村民为个人的生活发愁,还只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标准,与天津市乃至全国发展比较快、比较早的富村、强村相比,中北斜还有很大的差距,对这个差距,我们自己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小富即安的小圈圈,才能有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村民也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王海龙的和谐“三部曲”
第一曲:还钱于民廉洁歌
村里有钱了,怎么管、怎么花自然就成了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王海龙说:钱是村里挣来的,当然要由让村民信得过的人来管;钱是全体村民的,当然要花在村民最需要的地方。他组织村民海选产生了财务管理组,全权掌管村里的“财政大权”,再由财务管理组讨论制定出了财务管理制度,走上了“由村民管组织、用制度管财务”路子,村里的每一项支出都是由财务管理组向村民发放《财务支出意见征询表》来确定,村里近几年做的几项大的开支性的工作,都是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集体决策下做出来的。进出中北斜村的主干道拓宽硬化,新建1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为各家各户配置统一规格的国旗,在全村范围内安装使用路灯,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等等等等一项一项的开支全部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账目随时公布在村委会旁的财务公开栏中,自觉接受着全体村民的监督。
王海龙说:谁都想挣钱,谁都想多挣钱,在这一点上我跟大家一样,如果说我不想挣钱,当年我就不会进城做生意,但是,古人说的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特别是当干部,管钱、用钱的机会多,就更要做到心干净、手干净。
第二曲:还政于民正气歌
王海龙会当村官儿,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秘诀”,他总是憨厚地笑笑说:哪来的什么秘诀,全村的父老乡亲都捧着,想干点儿事就容易多了。几十年来,王海龙一直保留着一个农村人特有的习惯——串门儿、聊天儿,热心肠。他不但自己这样,还动员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也和他一样,他说:党员是群众的连心锁,代表是村民的情报员,不走到群众当中去,就不知道群众想什么,就不知道群众想要什么,村里的决策就有可能做偏、做错,如果村干部不能自觉代表群众的利益,群众就会重新寻找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这样的村干部就会让群众觉得信不过、靠不住、看不起。在王海龙的提议下,村里先后成立了党员议事组织,选出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村民代表队伍,制定了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民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20多项村民参与管理村务的制度,更有意思的是,王海龙居然开创了家庭妇女例会制度,让村里的家庭妇女有组织地、名正言顺地直接参与村务活动,此举极大地鼓舞提高了妇女主人翁意识和姿态,这种横到边、纵到底的方法,把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做得没有一点死角,把还政于民做到了极致。
在中北斜村,凡是涉及经济发展、群众利益、重大事务、大项开支等事项,村里都严格按照《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召开支委会、村委会班子成员会、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各种会议,反复征求意见、讨论酝酿、完善方案,并最终提交村民大会表决。因此,近几年来中北斜村始终在团结、稳定、祥和、温情中稳步发展,村里的所有重大决策都没有偏离群众的意愿,各项工作开展得顺顺利利,有条不紊。今年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到中北斜村考察时,对村里的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三曲:同心齐唱和气歌
走进中北斜村委会的办公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民送给王海龙和党支部、村委会的锦旗,一面面锦旗记录着王海龙带领着村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动人故事,在二楼的荣誉室里,满满当当地陈列着新一届村班子上任以来荣获的奖状、奖牌、奖杯和证书,一件件奖状、奖牌、奖杯和证书记载着王海龙和村班子一个个坚实的脚印,看着这些锦旗、奖状、奖牌、奖杯和证书,不由得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王海龙的“富有”和中北斜村的殷实。
上任伊始,王海龙就向班子成员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大伙的事要大伙操心,群众的事要干部领头。他带头资助村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何长会、邱增双,并承诺会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郝汝星的儿子突发心脏病,他从家里拿来20000元钱为孩子治病,村民李桂起常年患有多种疾病,但因家境不好无奈放弃治疗,王海龙就一次又一次地拿出钱来让他治病,到现在,连李桂起自己都算不准已经用了王海龙多少钱。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党员、干部成立了义务清扫队,自备工具,坚持每天清扫村里的大街小巷,到现在清扫队的人数已难以准确统计;在老党员的启发带动下,村民自发成立了义务治安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白天由老年人负责,夜间由青壮年人负责,自觉上岗,自由交接,无论刮风下雨,从未出现过空人空岗,几年来,村里没发生过任何失窃现象,村民对此交口称赞,提出要给巡逻队员发放报酬和奖励,可是,村里准备的补贴和奖励费却经常发不出去。现在,村班子所有成员每人每年必须为村民办两件以上有影响的实事、好事,已经成为了中北斜村不成文的规定,成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制度。
如今的中北斜村,干部自身硬了,班子能力强了,党员形象好了,群众心气顺了。在生活无忧以后,又建起了自己的棋牌室、健身房、图书室、书画室、修建了各种球类运动场和小花园,又成立了自己的100多人的秧歌队,培养了自己的农民歌手和文艺骨干,每逢节假日或闲暇之余,村民们自编自演,自得其乐,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弘扬了正气,陶冶了情操,村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全面提高。05年,村里的两名歌手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双双获得了男女一等奖,并应邀参加了区里的“大舞台”演出;06年初,秧歌队代表西青区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民间花会广场舞擂台赛,荣获十大擂主荣誉称号,并应邀参加了天津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演出,为中北镇、为西青区争得了荣誉。
王海龙说:当干部有上来的那一天,就一定有下去的那一天,特别是下去的那一天,必须在上来的那一天之前就要想到,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曾为自己设想过多种下去的情境,他说:我决不等到村民赶我走的时候再下台,中北斜村的发展一旦出现滑坡或倒退,一千多村民的生活水平一旦出现下降,我将第一个辞职回家……
如今的中北斜村正在王海龙的带领下,阔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路上。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海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