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508
颗粒名称: “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其他题名: 记李七庄街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3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兰庄村是一个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村里的变化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及其团队的努力。郭宝印在年轻时就接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他带领村民走上了艰苦创业之路。在他的领导下,王兰庄开始兴办企业,首先建立了小型拔丝厂,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但最终取得了成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郭宝印和他的团队逐渐改变了王兰庄的面貌,使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人物 杨柳青镇 郭宝印

内容

这是一个昔日贫穷落后,如今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是一个昔日房屋低矮、环境脏乱而如今高楼林立、多姿多彩的村庄都市。在这个拥有550户,1700多人的村子里,无论你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如诗如画的美景,感受到的都是现代化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李七庄街王兰庄村。她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我区中南部津淄公路西侧的田野上。
  创造王兰庄辉煌的是这个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是一个怀着强烈“强村富民”愿望的热血男儿,是一个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
  是他,在王兰庄处于危难之际,勇挑重担,为家乡父老点燃了希望的火把;是他,迎难而上,拼搏创业,带领群众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使王兰庄人把贫穷写进历史;是他,心系群众,甘当公仆,尽心竭力地为民造福,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是他,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树立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是他,奋斗不息、永不满足,与支部一班人不断勾划着王兰庄更加宏伟的蓝图。
  二十四年风风雨雨,二十四载春华秋实。让我们走进王兰庄,走近郭宝印,深切领略一下这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村官”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22岁稚嫩的双肩毅然挑起王兰庄村的重担,郭宝印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
  1978后上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二中全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关头,这一年,年仅22岁的共产党员郭宝印临危受命,毅然挑起了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时的王兰庄,年人均收入只有160元,由于人们日子过的紧,不仅人心不稳,村上的秩序也很乱。郭宝印深切感到:人心不稳,秩序混乱只是王兰庄落后的现象。穷,才是病根儿。于是,他暗下决心: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害u出我这一百多斤,也要挖掉穷根儿,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话好说,可事办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他一面梳理着村里的千头万绪,一面陷入了痛苦的沉思:王兰庄人祖祖辈辈种地谋生,汗珠子砸脚面,也难在土坷垃里刨出金娃娃,更何况这里又地处城乡交界,人多地少,仅靠农业难有出头之日。
  为此郭宝印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曾经尝试过带领村民搞劳务、跑运输、租店辅,但靠这些只能临时抓点钱,绝非长久之计。他和支部一班人不知经过多少不眠之夜反复商讨,不知跑过多少兄弟村厂求策取经,最后拍板决策;王兰庄要想致富,就得兴工建厂。
  农民办企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信息,谈何容易。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干,郭宝印认准了这条道。他,玩命了。
  郭宝印上任后兴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小型拔丝厂。这个厂规模并不大,投资只有几十万元,可是这个数对于当时一个工分只值一毛多钱的王王兰庄人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郭宝印想:班子的决心已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资金凑齐。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费尽唇舌去借钱筹款。等到他历尽千辛万苦筹齐钱后,人也脱了一层皮。
  拔丝厂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和调式设备后,终于试车成功了,郭宝印着实高兴了好几天,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拔丝质量不过关,出来的产品没人要,郭宝印急火燎,又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找到某国营企业取经。但是对方根本看不起他,加上技术封锁,他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吃了闭门羹回来,他并不气馁,没顾上吃饭又赶往几十里之外的小年庄拔丝厂求教。路上内火攻心,又遇风寒,刹时间,浑身上下肿成大面包,眼睛眯成一条线,痛痒钻心。恰好路上碰到舅母把他死拉硬拽送进大寺卫生院,打了针,没等红肿消退,他人却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津南区一家企业的老技术员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偷着向他指点迷津,才解决了拔丝的质量问题。在正式生产的那一天,郭宝印心情特别舒畅,他要亲自开动机器拔出第一盘丝。不料,巨大的齿轮咬住他的手套不松口,拉着胳膊朝机器里拽。工人们都吓傻了,郭宝印头上也冒出冷汗,他急忙退步拔手,慌乱中踩断电源。机器停了,才避免了一场灾难。他爬起来,边擦冷汗边笑呵呵地说:“没事,大难不死,必有福将。”他又继续开动机器,直到成功地拔出一盘铁丝方才离去。
  曾在村办工厂上班的工人史庆喜悦:“宝印为把我们村的厂子搞上去,真是连命也豁出去了。”
  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后,郭宝印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一路朝前走去,20多年从未停止过创业的步伐。
  ——1984年,投资80万元,建成了中型轧钢厂,当年收回大部分资金,年产值510万元。
  ——1985年,建成津兰化工厂,当年获利21万元,第二年获得利40万元,第三年获利120万元,津兰牌玫瑰精远销西欧。
  ——1985年,当津兰化工厂第一声笛响过之后,津兰电缆厂也进入了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阶段,8月签定协议书,9月开工建厂,1986年4月建成投产。仅仅用了7个月。
  ——1987年,北方福利化工厂用了8个月投入了生产。郭宝印带领技术人员一个个技术攻关,一次次改进设备和工艺,间羟基a——乙基苯胺,终于贴上“津兰”商标。
  ——1988年,郭宝印以优秀企业家的胆略和气魄,快刀斩乱麻般地建起了津兰油漆厂和金属制品厂。10月,他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咬紧了牙关,下了最大的“赌注”,把700万元的家底,投到了兰化染料厂的建设中。这座年产染料中间体二萘酚4000吨的大型染化企业,于1989年6月一次投产成历。从基建到投产,只用了11个月。
  ——1994年,投资1200万元购买了津兰制药有限公司。
  短短10年间,王兰庄村先后建成了25家企业,涉足化工、制药、橡胶、塑管四大行业。春风、秋雨、酷暑、严霜。每一个企业的建成,对郭宝印来说,都是一次意志的考验,都是一次精神的升华。1985年,郭宝印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准了玫瑰精这一化工产品,决定兴建津兰化工厂。从5月份至7月份只用3个月的时间,一座面积几千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成了。郭宝印又想方设法聘请到国营大厂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车投料进入正式生产,玫瑰精远销西欧,成为村里的经济支柱。可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后,由于国外敌对势力封锁,玫瑰精由红得发紫的销售巅峰,一下子跌入低谷,国外客商掐断了进货渠道,外贸收购也相应停止。企业一度面临倒闭的危险。困难吓不倒意志紧强的人,郭宝印再一次北上南下寻求新的产品项目,技术人员向他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全世界的油墨制造商都在梦寐以求一种叫做桃红精的染料,全世界只有德国巴期夫公司独家生产,美国、日本也得从那里进口。郭宝印以一个成熟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把目光定位在这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上,他马上四处招兵买马,成立了津兰染化研究所,拨出专项经费研制桃红精。最初的试验非常顺利,可是最后结晶的关键一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130多个试验也没有攻克,一些人打起退堂鼓。关键时刻,郭宝印信心不减,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化工厂,鼓励他们连续攻关。又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多次探索、多次试验,终于颗颗亮闪的桃红精被中国北方这家乡村企业研制出来了,它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而且也引起了世界染料界的轰动。国家鉴定委员会建议尽快批量生产。郭宝印又使出当年出河工时的劲头,与职工和科技人员昼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1990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第一批产品正式出产了。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形成了年产150吨桃红精的能力;从这一天起,中国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桃红精的历史。津兰在困境中又登上了新高峰。时至今日,津兰化工厂仍然是村里的骨干企业,每年都获得较高的利润。
  郭宝印的追求没有止境。他说:“干事业不能只顾眼前,就得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的确是这样,正当成长中的企业家们“畏惧未知将来,墨守已知过去”的时候,在大多数人仍然迷恋搞工业、上项目、扩大规模的时候,1995年,郭宝印这个憨厚、朴实又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又在谋划着王兰庄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王兰庄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一块宝地,应该靠城吃商。接下来,一个“稳定工业、借助地缘优势发展商贸”的宏伟蓝图展现在王兰庄人面前。
  起初,许多人面对如此大的转型也持怀疑态度,说天津有那么多大商场,一个小小的王兰庄能是人家的竞争对手吧?郭宝印却认为:“国营大商场有它的优势,但它大而杂,对于单一产品来讲不够专不够精不够全,综合国外大商业发展的历程,某些商品的发展方向应是专营店模式。”
  认准了的事说干就得干。但是仅有豪放的热情不行,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他带领有关专家和营销人员下广州、闯上海、访江浙,十几天里,郭宝印没睡一个囫囵觉,但取回了“真经”,仅用8个月的时间,投资3500万元,占地6万平方米,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电器批发市场——天津家电商城开业纳客了。从此,王兰庄人一发不可收,相继建起了旧物调剂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农贸水产批发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津兰海鲜城、汽车维修中心,一个拥有多项载体功能的津兰商贸街初具规模,实现了二、三产业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长达24年的工作历程,郭宝印始终心系群众,在他感情的天平上,最重要的是村里的老百姓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谁家有困难需要救助,他记得清清楚楚。孙少珍忘不了,是郭宝印资助他的两个孩子圆了大学梦。李静、李德俊更忘不了,是宝印和村干部时刻惦记着他们,让他们这些残困户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幸福的家庭。郭宝印到底为王兰庄的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群众说“看得见,数不清。”
  对特困职工,郭宝印心里装着一本帐。村里每次召开工作会议,他都会提出解决群众困难的具体要求,每到年底,郭宝印都反复叮嘱厂长经理们,再忙也不能忘了他们,要及时慰问,让每个家庭都能过好年。每年他和班子成员都带队登门,把温暖送进每一个特困职工家里。刘树鑫、史树民、郭宝山买房时,拿不出钱,他和村干部研究后拍板,哪厂职工有困难,由厂长、经理对口帮助。
  老人们对郭宝印有着更深的感情。他们说:“宝印胜过了亲儿子,只要宝印多干几年,就是咱们最大的福份。”从王兰庄经济起步时起,郭宝印时刻惦记着老人们的生活。春节和中秋节,为老人们送去一份厚礼,这个规矩雷打不动。现在,老人们不仅每月有120元的退休费,而且无论大灾小病,医药费保证报销60%。
  郭宝印常说:“我是王兰庄的娃娃,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就是死也值得。”他的时钟从没有月日的概念,只有分秒的计量。白天他很难脱身回趟家,晚上他办公室的窗前,总浮现出他工作的身影。即使在家与亲人团聚,他的妻子也清楚的知道,这段时间也不完全属于家庭。无论是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还是搬进住宅小区,郭宝印家的门随时向群众敞开,只要灯不熄,他的时间永远属于王兰庄的父老乡亲。这扇门,使群众了解了他胸中描绘的王兰庄发展蓝图,更了解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这扇门也使他的心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使他倾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听到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
  “心底无私天地宽。”对群众,他心热如火,对自己,他心清如水。早在八十年代,王兰庄经济还处于爬坡阶段时,为386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费了不少心,提出每年上马一至两个企业。为跑项目,孩子病重、妻子住院,他顾不上登一次家门;在两个企业上马的关键时刻,他家建的三间南房一直没有上盖,四年过去了,荒草爬过了短墙,院里当年飘落的榆树籽已长成一人多高的小树了,可没上盖的房子依然是“半拉子”工程。后来,一个企业的领导背着他,派去了几名民工给他家房子上盖,他知道后,马上将民工劝走,自己又雇人才总算把房子上了盖。当富余劳动力没安置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时,他的妻子的就业问题还根本没有装进他的脑子里。为这,他解释的唯一理由就是“村里只要有一个人没安排好工作,她就别想上班。”气得他的妻子偷着掉了好几次泪。直到1994年,家人背着他找到厂长、经理们,才总算给她安排进了效益最差的胶鞋厂。但就为这,他破天荒的跟厂长拍了桌子。
  谈起郭宝印,曾在团市委青工部工作,与他相交19年,共事8年的现任王兰庄集团副总经理兼发展部经理刘玉龙感慨万千。他说,在宝印心中始终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要让王兰庄人安居乐业。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实现了这一愿望,也树立起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有一件事,他感触尤深。为给王兰庄子孙后代留下可再生资源,留下宝贵的财富,他坚持,再困难,王兰庄的地一分也不能卖。近几年,王兰庄不仅买回了曾被国营企业占用的40亩耕地,而且从周围买了400亩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发展资源。
  早在1986年,郭福印就被诊断出患有多囊肾。1998年,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他的肾只能维持五年时间。许多村民闻讯后,泣不成声。每次见到郭宝印,都劝他几句:“宝印歇歇吧,别再玩命了。”可他能歇吗?王兰庄经济发展后,郭宝印心中一直有个情结——改造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把王兰庄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愿望十年来强烈的撞击着他的心窝,他反复与支部班子成员协商:“其它事能缓则缓,建住宅小区一刻也不能耽搁。”
  住上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敞亮、气派的住宅楼,这不仅是郭宝印和村领导班子的愿望,也是王兰庄村民祈盼多年的一个梦。这儿年郭宝印办事去过青岛、大连、厦门、上海、广州、紧张的工作之余,他总要带上照像机,抽空把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住宅楼拍摄下来,回村后请班子成员和村民鉴赏,思考王兰庄新村的蓝图。他说,建新村,这是王兰庄的百年大计,一定要建得尽善尽美,不能留半点遗憾,楼房至少要在10年20年中是领先的,不能没过三五年就落伍了,被淘汰了。那样,我们就是王兰庄的罪人。
  1999年初,在小区动工前,郭宝印在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和主管人员一起制定了村庄改造基建管理规定,还特意掏钱为基建科成员每人买了两条烟、两瓶酒。并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咱王兰庄祖祖辈辈盼了几十年的大事,楼房质量好坏就在你们身上了。建完楼我请客。可现在谁要是喝了建筑单位一顿酒,抽了一口烟,轻者罚款一千,重者立马走人。”随后,他找到中标单位领导,告诫,你们如果请了一顿酒、一支烟,妄想以次充好,蒙混过关,胡弄王兰庄的老百姓,工程款一分一厘也别想拿走。
  新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了平房拆迁问题。他们多次召集老干部、党员、能人、困难户、群众代表开会,征求意见。讨论研究后,群众一致建议:”平房补偿标准不好定,多个标准也给党支部凭添了许多麻烦。最好是统一定价。最后,贫困户只花了1.2万元,就住进了135平方米的住宅楼。
  楼房漂亮了,环境优美了,这还不能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他和支部一班人觉得新农村不仅要看硬件,还要看软件;不仅要有漂亮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要有高素质的村民和高品位的文化生活。这几年,他带领支部一班人下力气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塑造新农民的形象。一方面,从娃娃抓起,投资620万元建起了可容纳24个教学班、拥有微机室、绘画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等各种先进设施的现代化小学。村里规定,在职职工凡是参加专业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学费全部报销。目前村班子8名成员中,已有7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青年干部和部分青年职工也在参加不同的专业技术学习。另一方面,全面启动津兰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借助天津市文化名人的力量,挖掘恢复东方艺术等传统文化资源。同时,组建了秧歌队、书法绘画小组,建起了图书室,定期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和各种知识竞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郭宝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24年来,郭宝印把“心系群众,甘当公仆”写进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尚情操。
  多年来重病在身,郭宝印却以惊人的毅力与疾病进行着顽强斗争,全身心地投入到王兰庄的事业中去近年来,郭宝印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几乎年年都要犯病住院,有一次在街里开会,竟然疼的坚持不下去了。乡亲们也为他担心,王德兰大娘告诉记者:“我们就怕宝印犯病,宝印一犯病,大伙就揪心。宝印的病是为我们操心累出来的。他黑白不着家,看他病痛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啊”。这些年来,与宝印共过事的老党员、老干部,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回忆郭宝印的创业历程:从1982年建拔丝厂到2002年建成1.32万平方米的王兰庄新村,20年来,他带领班子一共干了25项工程。他们越回忆越激动,一个劲地说:“宝印太累了!”老干部刘连科一说起郭宝印眼里就含着泪:那年九月,村里建轧钢厂,当时砖碱已经垒完,如果车间里的土不能尽快填上,就会影响砌墙的进度。那时正下着小雨,天有点凉,大家都犹豫起来,不想干了。宝印没有言语,卷起裤腿拉起小拉车,踏进泥水里,自己干了起来。书记干了,大家不再说什么,都跟随郭宝印干了起来。建兰化染料厂时,需要挖一条2米深,1000多米长的排水沟,按要求当天必须挖完,才不影响下个程序。这块活是“包死个子”,每个职工都有份,自己干不完,请家里人来帮忙。由于活脏,又是从沟底往上甩泥,有些人就犯怵了。郭宝印二话没说,跳下沟去,带头挖起来。他带领大伙儿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硬是当天完成了任务。最让村民感动的是,是王兰庄建新村时为了促证工程质量,村里决定给每栋楼都配备一个质量监督员,专门监督房屋质量。就是这样,宝印还不放心,每天早晨6点他必到工地遛一遭,有时水泥浇铸,白天完不了,需要连夜施工,质量监督员需要跟着连轴转,此时如果质量监督员疏忽大意,房屋质量就没保障。所以每到这时,宝印就到工地来了。有一次一位监督员因为拉肚子离岗,而宝印在没看到他之前,就始终没有离开,直到他回来。监督说:“我们监督不好质量,对不起乡亲,更对不起宝印呀。”
  宝印的忘我工作精神,不只是在家,就是出差也是如此。别人出差。都是带生活必需品,而宝印出差带的却是药。打开箱子你看到的是袋汤药、肠胃药、降压药和止疼药。
  1996年,郭宝印与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德利一起去广州考察论证建设家电商城的情况。有一天,郭宝印感到腰部剧烈疼痛,先是尿血,后来连解手都很困难。宝印知道,这是多囊肾病又发作了,是肾结石卡在了尿道里。如果在家,都是到空军天津四六四医院或天津医大第二附属医院,用碎石机把结石打碎后排出来。而此时,是在外地,是带着任务来的,万不得已是不能住院的。为了把结石及时排出来,他选择了最古老的办法——“颠簸法”。就是在当地租了一辆减震性能极差的汽车,自己躺在后排座位上,专门选择颠簸的道路快行。此时的难受劲,只有宝印自己最清楚。他一会儿侧卧,一会儿仰卧,颠簸的痛苦,排尿的痛苦、加上口干舌躁的痛苦,把他折腾得脸色煞白,汗珠滚落。他咬紧了牙,攥紧了拳头,坚持着,坚持着……4个小时汽车跑了200多里的土路,他就是在忍受痛苦中硬挺了过来。郭宝印为了王兰庄的老百姓,就是这样经常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他苦中有乐,他常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读懂了郭宝印为什么带病坚持工作的原因。
  这是他对家乡高度负责的精神,是舍已为民的精神,更是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1998年7月,他一到下午就发烧,一直烧了20多天,在同事们的多次催促下,他才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经专家会诊得知:由于病情耽误的时间过长,肾囊已经化脓,必须赶紧穿刺抽脓。大夫告诉他、集团办公室主任和宝印的妻子:这是一个危险的手术,如果穿刺弄不好会碰到肝脾,流血不止,危及生命。然而,郭宝印却笑颜以对:“穿吧,我没压力。”随后,他把妻子和集团办公室主任李德利叫到跟前:“替我保密,不要让群众知道,省得大家都为我担心。”他说的这个话,包括大夫在内所有在场的人无一不为之动情。做完手术,他满脸虚汗,那一米七几的个子缩成一团,疼得他愣是把茶叶罐都给攥瘪了。妻子哭着说:“你呀你,不到这时你是不来医院的。”
  这次住院,虽然严密“封锁”消息,但群众还是多方打听到了,他们恳求村干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宝印吧,他是为我们才累病的。”闻讯后,宝印热泪长流,“这是父老乡亲的一片深情啊”。可想到王兰庄还有多少急事、难事等着去办时,他躺不安稳,对前来探望的村干部下了死命令“谁也不许再来,他们把工作做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说是这么说,可是,他刚刚好受一点,就把办公会挪到了医院。那次研究的是新村规划情况。
  郭宝印就是这样,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忘我工作的奋斗精神,拖着病重的身躯和疾病抢时间,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最基层干部的神圣职责。
  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郭宝印就立下了“清正廉洁,办事公道”的誓言。24年来,他始终不渝地恪守诺言在王兰庄津兰集团,随同郭宝印出过差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和郭总出差是最累、最苦的。住最便宜的旅店、吃两元钱一碗的面条,出差往往一天打个来回。想起这些,他们就感慨万千。
  集团有几位职工至今也不会忘记他们数天顿顿吃面条的经历。1991年,郭宝印带领几位助手到江苏省去参加订货会。在一家较为便宜的部队招待所住下后,郭宝印对大家说:“今天太累了,早点休息吧。咱们伙食从简,就吃点面条吧。”可几天下来,大家发现,每到吃饭的时候,宝印都会说同样的话来应付大家。有几个小伙子实在熬不住了,便向郭宝印“示威”,要求改善伙食。可郭宝印却说:“现在村里资金困难,咱吃点苦不要紧。请大家坚持坚持。”就这么着,他们吃着面条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人们可能会认为郭宝印太抠,其实他只想为村里省些资金。他常对职工们说:“我们出差花的是集体的钱,这里面浸透着乡亲们的血汗,一分一厘都要珍惜。”苦归苦,累归累,大家却丝毫没有因此事埋怨过郭宝印,他们知道,宝印最正派,是让人敬佩的好干部。
  近年来,王兰庄工程较多,加之新村建设步伐加快,许多施工队纷纷送厚礼、拉关系、走后门,想尽办法请郭宝印关照一下。可郭宝印对此丝毫不留情面。他态度鲜明地说:“要揽活儿,就到招标会上去比高低。”
  在小事上,郭宝印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年,郭宝印到北京拜访一位客户,顺便看看在驻京某部服役的儿子。购礼品时,随行人员为了方便,把两份礼品开在了一张发票上。回村后,郭宝印在发票上签字注明,只报销了拜访客户的费用。十几年来,郭宝印的妻子一直在收入较低的胶鞋厂上班,没沾郭宝印一点光。前些日子,她又下岗了,村内一个企业差个看门的,就叫她去了。结果只看了三天门,就被宝印发现了,立即“停止”了她的工作。办事公道,公私分明,是郭宝印干工作的准则之一。多年的工作实践,使郭宝印深知“公”字在群众心中的份量。他曾说:“干部是面镜子,群众是杆秤。我们只有坐得正,站得直,办事公道,守得住正气,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1978年,由于国家占地,补给村里儿十万块钱和部分转工指标。在那个年代,农民转工就意味着一份稳定和体面的工作,村里一下炸开了锅。人们对这个“铁饭碗”争劲很大,纷纷来找宝印“走后门”。宝印与支部一班人反复权衡,向全村发出通告:除复员军人优先享用名额外,其余人抓阄分配有限的指标。同时,他又作出了一项决定,自己的家人不参加抓阄,在企业和集体挣工资的户也不参加抓阄。那些没有资格参加抓阄和没有抓中的村民没有一人不满。每当翻开这些“老黄历”,村里的老人们深感敬佩地说:“20多岁的小伙子,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情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不容易呀。”
  去年王兰庄新村二期住宅楼竣工,分房时,乡亲们都说:“宝印为村里操碎了心,理应优先选套楼层好的。”可郭宝印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并征得全体村民的同意,采取了最原始也是老百姓认为最公平的办法——“抓阄”分房。末了,他只抓了一套一楼的住房。事后,儿子埋怨说他太傻。郭宝印却
  对儿子说:“你懂什么。花这么少的钱,就落了套大房子,你知足吧。”亲人的埋怨换来了群众的信服。全体村民对分房结果心悦诚服,在分房过程和分房后,全村无一户上访告状,更没有寻衅生事的。
  二十多年来,郭宝印用一言一行,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去年年底的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郭宝印在54名参选党员中获得全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他也以得票849票占有效票95%的压倒优势,再一次当选为村委会主任。郭宝印用自己的清正廉洁和一身正气,在全村干部、群众中树立起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郭宝印的追求永无止境,他说:“成绩属于过去,并不代表将来。”
  我们采访郭宝印是在津兰集团会客室进行的。会客室的正面墙上悬挂着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代表时与郭宝印亲切握手的彩色照片。提到他获得的荣誉,他淡淡地一笑:“光荣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
  宝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和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王兰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1年底,村集体已拥有固定资产3.5亿元,年创利税2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王兰庄先后被评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市级先进党组织、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从1993年10月到2001年,郭宝印也先后被评为天津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明星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乡镇企业家、天津“九五”立功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前不久,郭宝印又作为党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看到王兰庄的突出变化,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为他们的安居乐业而自豪。可是此时此刻,郭宝印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身上担子的沉重。他觉得,无论在自身修养上,还是在自已所为之奋斗多年的王兰庄事业的发展上,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都还跟不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
  为了谋求王兰庄“入世”后取得更大的发展,他立志先从提高自向修养上下功夫。多年来,他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到过宝印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论述,以及历史,法律、地理、建筑、企业管理等近千册书籍。他说“经济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不学习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在廊坊修完国家农业部举办的《企业管理》大专课程后,又报考了北京函授大学现代企业管理专业。1996年底,面对我国将要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他又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的学习。经过刻苦努力,他获得了研究生学历。他平时注重企业管理、生产成本核算、资产评估等金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天津市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他被评为高级经济师。为了拓宽经济发展思路,迎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他积极参加中日培训中心举办的《应对WTO》、《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市场经济走向》等专题的学习与研讨。由于宝印学习刻苦认真,勤于探索,在分析市场经济规律中,提出了指导性较强的独特见解,在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他的发言受到国内外经济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今年春天,参加完天津市第八次党代会后,在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精神的那些日子里,郭宝印吃不好,睡不香。面对王兰庄的发展现状,他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尔后在组织班子成员传达学习市八次党代会精神的讨论时说:难道王兰庄是真的那么好吗?与发达地区就真的没有差距了吗?不是,与市八次党代会的要求我们距离很远,差距还很大。比如在发展观念上,村民过多信赖集全,缺乏独立的创业精神;比如经营机制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企业改制工作还未全面铺天,比如干部素质问题,按王兰庄干部队伍状况,还很难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比如招商引资问题,目前金街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招商引资速度还不快。只有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步,看到差距才有发展。他的发言,在王兰庄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根据市党代会精神和西青区构筑开放式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结合王兰庄的实际,勾画王兰庄新的发展蓝图的活动,在王兰庄干部群众中,特别是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中展开了。经过全体上下的反复讨论和科学论证,他们确定了王兰庄今后的发展目标,要在稳定二产的基础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把着力点放在扶持骨干企业上,培植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科技项目;计划购置土地,兴建工业小区,让工业企业高度密集,产生裂变效应;要发挥城郊结合部大型专业化市场密集的优势,打造包括本市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超市、小商品市场在内的津淄市场带,实现金街金收入……
  在采访中,郭宝印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比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更为迫切的任务,是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当务之急。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王兰庄,更要建设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新农村。他透露,对于这一月标的实现,目前王兰庄已加紧运作,不久将启动。同时,完成八大绿化景点的设计和建设,把宽带网引进花园小区,让村民能享受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津兰东方艺术发展中心项目也即将启动,这标志着传统的农村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文明正跨步走近王兰庄人的生活中。
  王兰庄新发展规划正在郭宝印和王兰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胸中升腾,在他们的手中缔造。夏天即将过去,硕果累累的金秋,还会遥远吗!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宝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