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聚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507
颗粒名称: 人物聚焦
分类号: K825
页数: 16
页码: 33-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地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李七庄街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水高庄村党委书记高桐胜、西青区中北镇侯台村党总支书记丁儿领等。
关键词: 人物 杨柳青镇

内容

“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记李七庄街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
  区委宣传部供稿
  这是一个昔日贫穷落后,如今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是一个昔日房屋低矮、环境脏乱而如今高楼林立、多姿多彩的村庄都市。在这个拥有550户,1700多人的村子里,无论你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如诗如画的美景,感受到的都是现代化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李七庄街王兰庄村。她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我区中南部津淄公路西侧的田野上。
  创造王兰庄辉煌的是这个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是一个怀着强烈“强村富民”愿望的热血男儿,是一个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国农村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
  是他,在王兰庄处于危难之际,勇挑重担,为家乡父老点燃了希望的火把;是他,迎难而上,拼搏创业,带领群众闯出了一条致富之路,使王兰庄人把贫穷写进历史;是他,心系群众,甘当公仆,尽心竭力地为民造福,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是他,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树立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是他,奋斗不息、永不满足,与支部一班人不断勾划着王兰庄更加宏伟的蓝图。
  二十四年风风雨雨,二十四载春华秋实。让我们走进王兰庄,走近郭宝印,深切领略一下这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村官”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22岁稚嫩的双肩毅然挑起王兰庄村的重担,郭宝印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
  1978后上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二中全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历史关头,这一年,年仅22岁的共产党员郭宝印临危受命,毅然挑起了王兰庄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时的王兰庄,年人均收入只有160元,由于人们日子过的紧,不仅人心不稳,村上的秩序也很乱。郭宝印深切感到:人心不稳,秩序混乱只是王兰庄落后的现象。穷,才是病根儿。于是,他暗下决心: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害u出我这一百多斤,也要挖掉穷根儿,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话好说,可事办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他一面梳理着村里的千头万绪,一面陷入了痛苦的沉思:王兰庄人祖祖辈辈种地谋生,汗珠子砸脚面,也难在土坷垃里刨出金娃娃,更何况这里又地处城乡交界,人多地少,仅靠农业难有出头之日。
  为此郭宝印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曾经尝试过带领村民搞劳务、跑运输、租店辅,但靠这些只能临时抓点钱,绝非长久之计。他和支部一班人不知经过多少不眠之夜反复商讨,不知跑过多少兄弟村厂求策取经,最后拍板决策;王兰庄要想致富,就得兴工建厂。
  农民办企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信息,谈何容易。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干,郭宝印认准了这条道。他,玩命了。
  郭宝印上任后兴办的第一家企业是小型拔丝厂。这个厂规模并不大,投资只有几十万元,可是这个数对于当时一个工分只值一毛多钱的王王兰庄人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郭宝印想:班子的决心已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资金凑齐。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费尽唇舌去借钱筹款。等到他历尽千辛万苦筹齐钱后,人也脱了一层皮。
  拔丝厂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和调式设备后,终于试车成功了,郭宝印着实高兴了好几天,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拔丝质量不过关,出来的产品没人要,郭宝印急火燎,又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找到某国营企业取经。但是对方根本看不起他,加上技术封锁,他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吃了闭门羹回来,他并不气馁,没顾上吃饭又赶往几十里之外的小年庄拔丝厂求教。路上内火攻心,又遇风寒,刹时间,浑身上下肿成大面包,眼睛眯成一条线,痛痒钻心。恰好路上碰到舅母把他死拉硬拽送进大寺卫生院,打了针,没等红肿消退,他人却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津南区一家企业的老技术员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偷着向他指点迷津,才解决了拔丝的质量问题。在正式生产的那一天,郭宝印心情特别舒畅,他要亲自开动机器拔出第一盘丝。不料,巨大的齿轮咬住他的手套不松口,拉着胳膊朝机器里拽。工人们都吓傻了,郭宝印头上也冒出冷汗,他急忙退步拔手,慌乱中踩断电源。机器停了,才避免了一场灾难。他爬起来,边擦冷汗边笑呵呵地说:“没事,大难不死,必有福将。”他又继续开动机器,直到成功地拔出一盘铁丝方才离去。
  曾在村办工厂上班的工人史庆喜悦:“宝印为把我们村的厂子搞上去,真是连命也豁出去了。”
  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后,郭宝印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一路朝前走去,20多年从未停止过创业的步伐。
  ——1984年,投资80万元,建成了中型轧钢厂,当年收回大部分资金,年产值510万元。
  ——1985年,建成津兰化工厂,当年获利21万元,第二年获得利40万元,第三年获利120万元,津兰牌玫瑰精远销西欧。
  ——1985年,当津兰化工厂第一声笛响过之后,津兰电缆厂也进入了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阶段,8月签定协议书,9月开工建厂,1986年4月建成投产。仅仅用了7个月。
  ——1987年,北方福利化工厂用了8个月投入了生产。郭宝印带领技术人员一个个技术攻关,一次次改进设备和工艺,间羟基a——乙基苯胺,终于贴上“津兰”商标。
  ——1988年,郭宝印以优秀企业家的胆略和气魄,快刀斩乱麻般地建起了津兰油漆厂和金属制品厂。10月,他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咬紧了牙关,下了最大的“赌注”,把700万元的家底,投到了兰化染料厂的建设中。这座年产染料中间体二萘酚4000吨的大型染化企业,于1989年6月一次投产成历。从基建到投产,只用了11个月。
  ——1994年,投资1200万元购买了津兰制药有限公司。
  短短10年间,王兰庄村先后建成了25家企业,涉足化工、制药、橡胶、塑管四大行业。春风、秋雨、酷暑、严霜。每一个企业的建成,对郭宝印来说,都是一次意志的考验,都是一次精神的升华。1985年,郭宝印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准了玫瑰精这一化工产品,决定兴建津兰化工厂。从5月份至7月份只用3个月的时间,一座面积几千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成了。郭宝印又想方设法聘请到国营大厂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车投料进入正式生产,玫瑰精远销西欧,成为村里的经济支柱。可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后,由于国外敌对势力封锁,玫瑰精由红得发紫的销售巅峰,一下子跌入低谷,国外客商掐断了进货渠道,外贸收购也相应停止。企业一度面临倒闭的危险。困难吓不倒意志紧强的人,郭宝印再一次北上南下寻求新的产品项目,技术人员向他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全世界的油墨制造商都在梦寐以求一种叫做桃红精的染料,全世界只有德国巴期夫公司独家生产,美国、日本也得从那里进口。郭宝印以一个成熟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把目光定位在这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上,他马上四处招兵买马,成立了津兰染化研究所,拨出专项经费研制桃红精。最初的试验非常顺利,可是最后结晶的关键一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130多个试验也没有攻克,一些人打起退堂鼓。关键时刻,郭宝印信心不减,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化工厂,鼓励他们连续攻关。又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多次探索、多次试验,终于颗颗亮闪的桃红精被中国北方这家乡村企业研制出来了,它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而且也引起了世界染料界的轰动。国家鉴定委员会建议尽快批量生产。郭宝印又使出当年出河工时的劲头,与职工和科技人员昼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1990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第一批产品正式出产了。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形成了年产150吨桃红精的能力;从这一天起,中国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桃红精的历史。津兰在困境中又登上了新高峰。时至今日,津兰化工厂仍然是村里的骨干企业,每年都获得较高的利润。
  郭宝印的追求没有止境。他说:“干事业不能只顾眼前,就得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的确是这样,正当成长中的企业家们“畏惧未知将来,墨守已知过去”的时候,在大多数人仍然迷恋搞工业、上项目、扩大规模的时候,1995年,郭宝印这个憨厚、朴实又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又在谋划着王兰庄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王兰庄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一块宝地,应该靠城吃商。接下来,一个“稳定工业、借助地缘优势发展商贸”的宏伟蓝图展现在王兰庄人面前。
  起初,许多人面对如此大的转型也持怀疑态度,说天津有那么多大商场,一个小小的王兰庄能是人家的竞争对手吧?郭宝印却认为:“国营大商场有它的优势,但它大而杂,对于单一产品来讲不够专不够精不够全,综合国外大商业发展的历程,某些商品的发展方向应是专营店模式。”
  认准了的事说干就得干。但是仅有豪放的热情不行,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他带领有关专家和营销人员下广州、闯上海、访江浙,十几天里,郭宝印没睡一个囫囵觉,但取回了“真经”,仅用8个月的时间,投资3500万元,占地6万平方米,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电器批发市场——天津家电商城开业纳客了。从此,王兰庄人一发不可收,相继建起了旧物调剂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农贸水产批发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津兰海鲜城、汽车维修中心,一个拥有多项载体功能的津兰商贸街初具规模,实现了二、三产业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长达24年的工作历程,郭宝印始终心系群众,在他感情的天平上,最重要的是村里的老百姓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谁家有困难需要救助,他记得清清楚楚。孙少珍忘不了,是郭宝印资助他的两个孩子圆了大学梦。李静、李德俊更忘不了,是宝印和村干部时刻惦记着他们,让他们这些残困户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幸福的家庭。郭宝印到底为王兰庄的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群众说“看得见,数不清。”
  对特困职工,郭宝印心里装着一本帐。村里每次召开工作会议,他都会提出解决群众困难的具体要求,每到年底,郭宝印都反复叮嘱厂长经理们,再忙也不能忘了他们,要及时慰问,让每个家庭都能过好年。每年他和班子成员都带队登门,把温暖送进每一个特困职工家里。刘树鑫、史树民、郭宝山买房时,拿不出钱,他和村干部研究后拍板,哪厂职工有困难,由厂长、经理对口帮助。
  老人们对郭宝印有着更深的感情。他们说:“宝印胜过了亲儿子,只要宝印多干几年,就是咱们最大的福份。”从王兰庄经济起步时起,郭宝印时刻惦记着老人们的生活。春节和中秋节,为老人们送去一份厚礼,这个规矩雷打不动。现在,老人们不仅每月有120元的退休费,而且无论大灾小病,医药费保证报销60%。
  郭宝印常说:“我是王兰庄的娃娃,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就是死也值得。”他的时钟从没有月日的概念,只有分秒的计量。白天他很难脱身回趟家,晚上他办公室的窗前,总浮现出他工作的身影。即使在家与亲人团聚,他的妻子也清楚的知道,这段时间也不完全属于家庭。无论是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还是搬进住宅小区,郭宝印家的门随时向群众敞开,只要灯不熄,他的时间永远属于王兰庄的父老乡亲。这扇门,使群众了解了他胸中描绘的王兰庄发展蓝图,更了解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这扇门也使他的心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使他倾听到了群众的呼声,听到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
  “心底无私天地宽。”对群众,他心热如火,对自己,他心清如水。早在八十年代,王兰庄经济还处于爬坡阶段时,为386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费了不少心,提出每年上马一至两个企业。为跑项目,孩子病重、妻子住院,他顾不上登一次家门;在两个企业上马的关键时刻,他家建的三间南房一直没有上盖,四年过去了,荒草爬过了短墙,院里当年飘落的榆树籽已长成一人多高的小树了,可没上盖的房子依然是“半拉子”工程。后来,一个企业的领导背着他,派去了几名民工给他家房子上盖,他知道后,马上将民工劝走,自己又雇人才总算把房子上了盖。当富余劳动力没安置工作的已所剩无几时,他的妻子的就业问题还根本没有装进他的脑子里。为这,他解释的唯一理由就是“村里只要有一个人没安排好工作,她就别想上班。”气得他的妻子偷着掉了好几次泪。直到1994年,家人背着他找到厂长、经理们,才总算给她安排进了效益最差的胶鞋厂。但就为这,他破天荒的跟厂长拍了桌子。
  谈起郭宝印,曾在团市委青工部工作,与他相交19年,共事8年的现任王兰庄集团副总经理兼发展部经理刘玉龙感慨万千。他说,在宝印心中始终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要让王兰庄人安居乐业。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实现了这一愿望,也树立起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有一件事,他感触尤深。为给王兰庄子孙后代留下可再生资源,留下宝贵的财富,他坚持,再困难,王兰庄的地一分也不能卖。近几年,王兰庄不仅买回了曾被国营企业占用的40亩耕地,而且从周围买了400亩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发展资源。
  早在1986年,郭福印就被诊断出患有多囊肾。1998年,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给他下了最后通牒,他的肾只能维持五年时间。许多村民闻讯后,泣不成声。每次见到郭宝印,都劝他几句:“宝印歇歇吧,别再玩命了。”可他能歇吗?王兰庄经济发展后,郭宝印心中一直有个情结——改造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把王兰庄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愿望十年来强烈的撞击着他的心窝,他反复与支部班子成员协商:“其它事能缓则缓,建住宅小区一刻也不能耽搁。”
  住上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敞亮、气派的住宅楼,这不仅是郭宝印和村领导班子的愿望,也是王兰庄村民祈盼多年的一个梦。这儿年郭宝印办事去过青岛、大连、厦门、上海、广州、紧张的工作之余,他总要带上照像机,抽空把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住宅楼拍摄下来,回村后请班子成员和村民鉴赏,思考王兰庄新村的蓝图。他说,建新村,这是王兰庄的百年大计,一定要建得尽善尽美,不能留半点遗憾,楼房至少要在10年20年中是领先的,不能没过三五年就落伍了,被淘汰了。那样,我们就是王兰庄的罪人。
  1999年初,在小区动工前,郭宝印在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和主管人员一起制定了村庄改造基建管理规定,还特意掏钱为基建科成员每人买了两条烟、两瓶酒。并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咱王兰庄祖祖辈辈盼了几十年的大事,楼房质量好坏就在你们身上了。建完楼我请客。可现在谁要是喝了建筑单位一顿酒,抽了一口烟,轻者罚款一千,重者立马走人。”随后,他找到中标单位领导,告诫,你们如果请了一顿酒、一支烟,妄想以次充好,蒙混过关,胡弄王兰庄的老百姓,工程款一分一厘也别想拿走。
  新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了平房拆迁问题。他们多次召集老干部、党员、能人、困难户、群众代表开会,征求意见。讨论研究后,群众一致建议:”平房补偿标准不好定,多个标准也给党支部凭添了许多麻烦。最好是统一定价。最后,贫困户只花了1.2万元,就住进了135平方米的住宅楼。
  楼房漂亮了,环境优美了,这还不能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他和支部一班人觉得新农村不仅要看硬件,还要看软件;不仅要有漂亮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还要有高素质的村民和高品位的文化生活。这几年,他带领支部一班人下力气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塑造新农民的形象。一方面,从娃娃抓起,投资620万元建起了可容纳24个教学班、拥有微机室、绘画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等各种先进设施的现代化小学。村里规定,在职职工凡是参加专业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学费全部报销。目前村班子8名成员中,已有7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青年干部和部分青年职工也在参加不同的专业技术学习。另一方面,全面启动津兰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借助天津市文化名人的力量,挖掘恢复东方艺术等传统文化资源。同时,组建了秧歌队、书法绘画小组,建起了图书室,定期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和各种知识竞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郭宝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24年来,郭宝印把“心系群众,甘当公仆”写进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尚情操。
  多年来重病在身,郭宝印却以惊人的毅力与疾病进行着顽强斗争,全身心地投入到王兰庄的事业中去近年来,郭宝印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几乎年年都要犯病住院,有一次在街里开会,竟然疼的坚持不下去了。乡亲们也为他担心,王德兰大娘告诉记者:“我们就怕宝印犯病,宝印一犯病,大伙就揪心。宝印的病是为我们操心累出来的。他黑白不着家,看他病痛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啊”。这些年来,与宝印共过事的老党员、老干部,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回忆郭宝印的创业历程:从1982年建拔丝厂到2002年建成1.32万平方米的王兰庄新村,20年来,他带领班子一共干了25项工程。他们越回忆越激动,一个劲地说:“宝印太累了!”老干部刘连科一说起郭宝印眼里就含着泪:那年九月,村里建轧钢厂,当时砖碱已经垒完,如果车间里的土不能尽快填上,就会影响砌墙的进度。那时正下着小雨,天有点凉,大家都犹豫起来,不想干了。宝印没有言语,卷起裤腿拉起小拉车,踏进泥水里,自己干了起来。书记干了,大家不再说什么,都跟随郭宝印干了起来。建兰化染料厂时,需要挖一条2米深,1000多米长的排水沟,按要求当天必须挖完,才不影响下个程序。这块活是“包死个子”,每个职工都有份,自己干不完,请家里人来帮忙。由于活脏,又是从沟底往上甩泥,有些人就犯怵了。郭宝印二话没说,跳下沟去,带头挖起来。他带领大伙儿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硬是当天完成了任务。最让村民感动的是,是王兰庄建新村时为了促证工程质量,村里决定给每栋楼都配备一个质量监督员,专门监督房屋质量。就是这样,宝印还不放心,每天早晨6点他必到工地遛一遭,有时水泥浇铸,白天完不了,需要连夜施工,质量监督员需要跟着连轴转,此时如果质量监督员疏忽大意,房屋质量就没保障。所以每到这时,宝印就到工地来了。有一次一位监督员因为拉肚子离岗,而宝印在没看到他之前,就始终没有离开,直到他回来。监督说:“我们监督不好质量,对不起乡亲,更对不起宝印呀。”
  宝印的忘我工作精神,不只是在家,就是出差也是如此。别人出差。都是带生活必需品,而宝印出差带的却是药。打开箱子你看到的是袋汤药、肠胃药、降压药和止疼药。
  1996年,郭宝印与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德利一起去广州考察论证建设家电商城的情况。有一天,郭宝印感到腰部剧烈疼痛,先是尿血,后来连解手都很困难。宝印知道,这是多囊肾病又发作了,是肾结石卡在了尿道里。如果在家,都是到空军天津四六四医院或天津医大第二附属医院,用碎石机把结石打碎后排出来。而此时,是在外地,是带着任务来的,万不得已是不能住院的。为了把结石及时排出来,他选择了最古老的办法——“颠簸法”。就是在当地租了一辆减震性能极差的汽车,自己躺在后排座位上,专门选择颠簸的道路快行。此时的难受劲,只有宝印自己最清楚。他一会儿侧卧,一会儿仰卧,颠簸的痛苦,排尿的痛苦、加上口干舌躁的痛苦,把他折腾得脸色煞白,汗珠滚落。他咬紧了牙,攥紧了拳头,坚持着,坚持着……4个小时汽车跑了200多里的土路,他就是在忍受痛苦中硬挺了过来。郭宝印为了王兰庄的老百姓,就是这样经常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他苦中有乐,他常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读懂了郭宝印为什么带病坚持工作的原因。
  这是他对家乡高度负责的精神,是舍已为民的精神,更是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1998年7月,他一到下午就发烧,一直烧了20多天,在同事们的多次催促下,他才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经专家会诊得知:由于病情耽误的时间过长,肾囊已经化脓,必须赶紧穿刺抽脓。大夫告诉他、集团办公室主任和宝印的妻子:这是一个危险的手术,如果穿刺弄不好会碰到肝脾,流血不止,危及生命。然而,郭宝印却笑颜以对:“穿吧,我没压力。”随后,他把妻子和集团办公室主任李德利叫到跟前:“替我保密,不要让群众知道,省得大家都为我担心。”他说的这个话,包括大夫在内所有在场的人无一不为之动情。做完手术,他满脸虚汗,那一米七几的个子缩成一团,疼得他愣是把茶叶罐都给攥瘪了。妻子哭着说:“你呀你,不到这时你是不来医院的。”
  这次住院,虽然严密“封锁”消息,但群众还是多方打听到了,他们恳求村干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宝印吧,他是为我们才累病的。”闻讯后,宝印热泪长流,“这是父老乡亲的一片深情啊”。可想到王兰庄还有多少急事、难事等着去办时,他躺不安稳,对前来探望的村干部下了死命令“谁也不许再来,他们把工作做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说是这么说,可是,他刚刚好受一点,就把办公会挪到了医院。那次研究的是新村规划情况。
  郭宝印就是这样,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忘我工作的奋斗精神,拖着病重的身躯和疾病抢时间,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最基层干部的神圣职责。
  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郭宝印就立下了“清正廉洁,办事公道”的誓言。24年来,他始终不渝地恪守诺言在王兰庄津兰集团,随同郭宝印出过差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和郭总出差是最累、最苦的。住最便宜的旅店、吃两元钱一碗的面条,出差往往一天打个来回。想起这些,他们就感慨万千。
  集团有几位职工至今也不会忘记他们数天顿顿吃面条的经历。1991年,郭宝印带领几位助手到江苏省去参加订货会。在一家较为便宜的部队招待所住下后,郭宝印对大家说:“今天太累了,早点休息吧。咱们伙食从简,就吃点面条吧。”可几天下来,大家发现,每到吃饭的时候,宝印都会说同样的话来应付大家。有几个小伙子实在熬不住了,便向郭宝印“示威”,要求改善伙食。可郭宝印却说:“现在村里资金困难,咱吃点苦不要紧。请大家坚持坚持。”就这么着,他们吃着面条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人们可能会认为郭宝印太抠,其实他只想为村里省些资金。他常对职工们说:“我们出差花的是集体的钱,这里面浸透着乡亲们的血汗,一分一厘都要珍惜。”苦归苦,累归累,大家却丝毫没有因此事埋怨过郭宝印,他们知道,宝印最正派,是让人敬佩的好干部。
  近年来,王兰庄工程较多,加之新村建设步伐加快,许多施工队纷纷送厚礼、拉关系、走后门,想尽办法请郭宝印关照一下。可郭宝印对此丝毫不留情面。他态度鲜明地说:“要揽活儿,就到招标会上去比高低。”
  在小事上,郭宝印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年,郭宝印到北京拜访一位客户,顺便看看在驻京某部服役的儿子。购礼品时,随行人员为了方便,把两份礼品开在了一张发票上。回村后,郭宝印在发票上签字注明,只报销了拜访客户的费用。十几年来,郭宝印的妻子一直在收入较低的胶鞋厂上班,没沾郭宝印一点光。前些日子,她又下岗了,村内一个企业差个看门的,就叫她去了。结果只看了三天门,就被宝印发现了,立即“停止”了她的工作。办事公道,公私分明,是郭宝印干工作的准则之一。多年的工作实践,使郭宝印深知“公”字在群众心中的份量。他曾说:“干部是面镜子,群众是杆秤。我们只有坐得正,站得直,办事公道,守得住正气,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1978年,由于国家占地,补给村里儿十万块钱和部分转工指标。在那个年代,农民转工就意味着一份稳定和体面的工作,村里一下炸开了锅。人们对这个“铁饭碗”争劲很大,纷纷来找宝印“走后门”。宝印与支部一班人反复权衡,向全村发出通告:除复员军人优先享用名额外,其余人抓阄分配有限的指标。同时,他又作出了一项决定,自己的家人不参加抓阄,在企业和集体挣工资的户也不参加抓阄。那些没有资格参加抓阄和没有抓中的村民没有一人不满。每当翻开这些“老黄历”,村里的老人们深感敬佩地说:“20多岁的小伙子,在这么大的压力下,情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不容易呀。”
  去年王兰庄新村二期住宅楼竣工,分房时,乡亲们都说:“宝印为村里操碎了心,理应优先选套楼层好的。”可郭宝印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并征得全体村民的同意,采取了最原始也是老百姓认为最公平的办法——“抓阄”分房。末了,他只抓了一套一楼的住房。事后,儿子埋怨说他太傻。郭宝印却
  对儿子说:“你懂什么。花这么少的钱,就落了套大房子,你知足吧。”亲人的埋怨换来了群众的信服。全体村民对分房结果心悦诚服,在分房过程和分房后,全村无一户上访告状,更没有寻衅生事的。
  二十多年来,郭宝印用一言一行,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去年年底的党支部换届选举中,郭宝印在54名参选党员中获得全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他也以得票849票占有效票95%的压倒优势,再一次当选为村委会主任。郭宝印用自己的清正廉洁和一身正气,在全村干部、群众中树立起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郭宝印的追求永无止境,他说:“成绩属于过去,并不代表将来。”
  我们采访郭宝印是在津兰集团会客室进行的。会客室的正面墙上悬挂着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代表时与郭宝印亲切握手的彩色照片。提到他获得的荣誉,他淡淡地一笑:“光荣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
  宝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和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王兰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1年底,村集体已拥有固定资产3.5亿元,年创利税2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王兰庄先后被评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市级先进党组织、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从1993年10月到2001年,郭宝印也先后被评为天津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明星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乡镇企业家、天津“九五”立功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前不久,郭宝印又作为党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看到王兰庄的突出变化,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为他们的安居乐业而自豪。可是此时此刻,郭宝印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身上担子的沉重。他觉得,无论在自身修养上,还是在自已所为之奋斗多年的王兰庄事业的发展上,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都还跟不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
  为了谋求王兰庄“入世”后取得更大的发展,他立志先从提高自向修养上下功夫。多年来,他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到过宝印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论述,以及历史,法律、地理、建筑、企业管理等近千册书籍。他说“经济在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不学习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在廊坊修完国家农业部举办的《企业管理》大专课程后,又报考了北京函授大学现代企业管理专业。1996年底,面对我国将要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他又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的学习。经过刻苦努力,他获得了研究生学历。他平时注重企业管理、生产成本核算、资产评估等金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天津市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他被评为高级经济师。为了拓宽经济发展思路,迎接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他积极参加中日培训中心举办的《应对WTO》、《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市场经济走向》等专题的学习与研讨。由于宝印学习刻苦认真,勤于探索,在分析市场经济规律中,提出了指导性较强的独特见解,在南京召开的研讨会上,他的发言受到国内外经济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今年春天,参加完天津市第八次党代会后,在贯彻落实会议提出的“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精神的那些日子里,郭宝印吃不好,睡不香。面对王兰庄的发展现状,他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尔后在组织班子成员传达学习市八次党代会精神的讨论时说:难道王兰庄是真的那么好吗?与发达地区就真的没有差距了吗?不是,与市八次党代会的要求我们距离很远,差距还很大。比如在发展观念上,村民过多信赖集全,缺乏独立的创业精神;比如经营机制问题,由于认识不到位,企业改制工作还未全面铺天,比如干部素质问题,按王兰庄干部队伍状况,还很难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比如招商引资问题,目前金街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招商引资速度还不快。只有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步,看到差距才有发展。他的发言,在王兰庄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根据市党代会精神和西青区构筑开放式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结合王兰庄的实际,勾画王兰庄新的发展蓝图的活动,在王兰庄干部群众中,特别是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中展开了。经过全体上下的反复讨论和科学论证,他们确定了王兰庄今后的发展目标,要在稳定二产的基础上,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把着力点放在扶持骨干企业上,培植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科技项目;计划购置土地,兴建工业小区,让工业企业高度密集,产生裂变效应;要发挥城郊结合部大型专业化市场密集的优势,打造包括本市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超市、小商品市场在内的津淄市场带,实现金街金收入……
  在采访中,郭宝印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比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更为迫切的任务,是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当务之急。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王兰庄,更要建设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新农村。他透露,对于这一月标的实现,目前王兰庄已加紧运作,不久将启动。同时,完成八大绿化景点的设计和建设,把宽带网引进花园小区,让村民能享受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津兰东方艺术发展中心项目也即将启动,这标志着传统的农村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文明正跨步走近王兰庄人的生活中。
  王兰庄新发展规划正在郭宝印和王兰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胸中升腾,在他们的手中缔造。夏天即将过去,硕果累累的金秋,还会遥远吗!
  挺立潮头唱大风
  记西青区中北镇侯台村党总支书记丁儿领
  翟金良
  这里曾是鱼米之乡,风沙吹皱了脸、锄头折弯了腰的农民,却总也收获不到发家致富的希望。
  这里是大城市的延长线,历尽沧桑的垂暮老人、山岳一般健壮的青年,却怎么也找不出通向梦想的起点。
  焦虑与渴望,等待和希冀,在这里久久萦回。
  1975年,走出沸腾的军营,远离无数次心潮澎湃的蔚蓝色海洋,丁二领回到久别的侯台村,在父老乡亲火热的目光中,挑起改变家乡面貌的重任,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开始了拓荒者的征程。
  守着大城市,难道只能种菜栽藕养鱼插稻。1969年,丁二领虚岁才十八,就报名参军,到南海舰队当了一名海军。1975年复员回到天津,被分配到远洋局工作。为了家乡的经济建设,他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侯台村。获得了全村人的支持与拥护,24岁就被选为侯台村党支部副书记,后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1982年当选为书记)
  丁二领回村的最初几年,一位退伍的战友,每年春节前都赶着骑车卖菜的空来看他。战友所在的村是菜乡,起初大棚菜稀少有行市,村里人也过上了小富的日子。好景不长,后来蔬菜越来越难卖,价格也随着滑落,战友登门筐里剩的菜一次比一次多,他的眼角也爬上了浓密的皱纹,本是同龄人,看着就像隔了一代。望着战友写满沧桑的脸,丁二领的心就像鞭子抽过似的灼痛。
  难道说农民就只能这样活,守着大城市的近郊区,土地只能种菜产粮、养鱼插藕,丁二领陷入苦苦的思索。
  侯台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多年前就是鱼米之乡,稻米远近闻名,虽说衣食不愁,可农民辛苦一年手头也攒不了几个活钱,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日子过的还是紧巴巴的,想要发家致富就像做梦。想致富就得走新路,决不能捧着城郊结合部这个金碗还受穷。
  1994年,天津开始实施平房改造,丁二领心头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头脑中升腾。
  丁二领把建楼的设想拿到班子会和村民代表会讨论时,引来了一片怀疑声。
  咱这地方建楼房,城里人能来买吗,老人们摇头叹气。中青年人头脑热后,也拨楞起脑袋。咱村总共也没几个钱,就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够资金,班子成员从现实出发,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从国外和国内比较发达地区来看,大城市基本经历了扩张到外迁的过程,城郊尤其是结合部地区都是最大的焦点。天津市的平房改造规模史无前例,天津外商投资渐热,这是我们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创造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不愁引不来城里人和外国人。没有资金,就从银行借一点、剩下的售完楼就堵上了。退一万步说,即使一时没人买,咱们就自己住,先改善村民住房。
  多次讨论、给村民反复讲解后,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住宅楼工程在当年启动实施。
  栽好梧桐树,不愁凤凰来。修路、开通公交车后,丁二领又六上北京,引进了在当时尚属于新鲜事物的连锁超市。温泉宾馆、万客隆超市、加油站、农贸市场、仓储超市相继在侯台村兴起。碧岭园花园别墅楼在启动建设之初,就引起了在津投资的外商的热切关注,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捷足先登,率先为员工购置了40栋楼房。如今,碧岭园花园别墅楼已成为天津市的涉外居住区,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和办事人员在这里居住,仅租赁费收入一年就达1400多万元。侯台村迅速成为天津中环线和外环线交汇处的房地产开发黄金地带,大批城市居民和外商看好这里的居住环境,前来购房居住。到1998年,侯台村已建起200多栋新颖别致、功能齐全、高标准的欧式温泉别墅小区和4万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建起了公寓式住宅楼,800平方米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图书室,三口之家居住面积135平方米,水电、暖气、天然气、有线电视一应俱全,彻底改变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一条腿走路永远走不快,只有多轮驱动、多业并举才能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丁二领带领67名党员多方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先后办了13家小型企业,为市区的大企业搞配套生产。初步的尝试,使他们积累了经验,也锻炼出一批做工业、办企业的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宁愿苦干,不能苦熬,穷不丧志,丁二领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为跑项目昼夜兼程出车祸,折断了7根肋骨。在碧岭园建设过程中,二儿子突发高烧,顾不得回家,电话中交待完妻子带孩子看病,又扎进工地。因为耽误,儿子没来得及看父亲最后一眼,永远离开了入世。惊闻噩耗,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心痛如绞,抹掉眼泪又投入工作。是啊,祖祖辈辈受穷的乡亲们是多么渴望早日过上富裕日子,他又怎么有空间搁下自己,怎么能够停下脚步呢。
  让农民持续增收,土地必须实现最大效益房地产开发受土地制约,表面红红火火的背后,有着潜在的危机。丁二领清醒地看到,城郊结合部就像城市延伸的大陆架,势必要承担一定的城市功能,土地将变得越来越匮乏。搞房地产固然是强村富民的方式,但占用大量土地的后果就是,农民持续增收将越来越艰难,留给子孙后代的可再生资源也将枯竭。在越来越局促的空间里,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势下,不能只顾眼前,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不但只干今天,还要想着明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产业。2000年后,丁二领果断叫停商品房出售,转为租赁,由此每年带来近2000万元租赁收入。
  把资产转化为资源,让农民持续增收,也给子孙留下取之不尽的财富。这几年,在考察江浙、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时,丁二领心头始终萦绕着一个果敢而超前的思路,一幅壮美的蓝图不断浮现在他的头脑中。
  站在潮头浪尖,在国内外资本加紧向环渤海转移的背景下,兴建工业园区,主动营造投资环境,率先承接资本转移,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这个在当时北方农村堪称石破天惊的决定,让村民感到震惊,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的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侯台村这几年就像顺风的航船,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就,经济早已走在了四邻八村的排头,村民富裕了,集体有了雄厚的实力,何必要冒险,走上一条谁也摸不准终点的路。
  打开心锁,就要让小富即安的农民看到差距,激起发展的动力。2000年,丁二领破例“奢侈”了一回,带着侯台村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包专机到江苏、上海考察。沿海地区跃进的脚步,农民富裕的程度,外向工业园区崛起的势头,强力撞击着村民心底腾起的火花,豪情灼烧出眼里火热的渴望。“二领,领着大伙干吧!”,一向沉稳的老干部也动了激情。
  打铁须趁热,开弓箭不回。丁二领和村支部一班人齐心协力,积极争取,在外环线以外1600亩土地上搞起了侯台科技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抢时间、抓进度,投资1.1亿元完成了水、电、路、通讯、绿化等基础配套建设。到目前,园区投入资金5亿元,完成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已建成标准厂房面积17万平方米,在建面积20万平方米。为建设高标准工业园区,提高厂房的使用率,为企业职工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计划建设60万平方米的园区配套生活区,目前一期10万平方米的工程已完成,形成了生产与生活融为了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平、高品位的精品工业园区。
  为了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先后投资1623万元,用于整治村容村貌,拓宽并用水泥混凝土硬化路面22185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9155米,安装天然气管道1096户,新建街心公园3000平方米、绿地28000平方米。此外,建设并引进了占地7.6万平方米先后投资2600万元完成了水、电、路、通讯设施、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园区全面实现了“七通一平”,在建和已竣工的标准化厂房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为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使侯台科技产业园具备了企业入驻的条件,许多知名中外企业到科技园考察办厂条件,短短两年时间,累计引进企业48家,园区2005年租赁费收入达到2000万元。
  光有硬件设施还不行,还必须搞好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关键性因素。丁二领带领侯台人大力营造“重商、亲商、扶商”的氛围,不断强化园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按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简化招商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方便、快捷、周到、满意的服务。村领导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诚心诚意地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侯台科技产业园的名声大振,许多企业与侯台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侯台科技园有了很高的评价。侯台村达到了以情招商、以友招商、以商招商、在服务中招商的良好效果。
  设置入园门槛,不搞盲目引进,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路。侯台科技园不断提高园区的“含金量”,引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通过完善产业配套,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上,放在跨国公司旗舰型项目和龙头企业上,构筑产业链延伸的高平台。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同时,重新规划侯台科技园区布局,建三个5层高标准厂房组团和一个10层的标准厂房组团,提高土地容积率。现在,园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管理创新,人才辈出,才能迎来真正意义的发展。
  农村发展初期,烙下了浓厚的能人经济印记。但长远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管理是保证,人才则是关键因素。只有能人淡出,才能人才辈出,才能迎来可持续发展。丁二领深谙这个理,在创业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1998年,侯台集团公司成立,农村生产队式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丁二领在集团公司采用了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立了包括工程预结算管理部、开发部等在内的10个管理部门,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预结算部、采购部、财务部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从1998年至今,通过严格预结算审核管理,共剔除了各类工程预算中不合理报价2200多万元。
  经济发展了,经常要应对谈判、签约,为了避免在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中上当受骗,丁二领在集团公司成立了全国首家村级司法所,负责集团公司签订合同的文字把关,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集团公司签订的所有合同,必须先由司法所负责人审查签字,然后再由公司总经理签字。司法所的成立,为集团公司避免了很大经济损失。侯台超市租赁过程中,司法所把关,将合同中的预付款改为定金,仅仅几个字的改动,后来为集团公司避免了1200万元的经济损失。现在集团公司每年签订合同的标的都在2亿元以上,但没有出现过一起因合同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经济发展同人才工程相结合,做到培养和使用并重,创造条件让一批经营型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丁二领的远见卓识,为侯台村的跨越式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重点培养有才能的年轻人,送他们到高校或各种培训班去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经常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强他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努力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大胆使用和提拔青年干部,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的发展空间。几年来,先后有20多名青年人被推上了物业管理、工程、技术、建筑、装饰等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集团公司下属各部的经理、副经理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而且都有大专学历。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现在已能够独挡一面,出色地完成集团公司交给的任务。工程部负责的工程就获得了“市级示范工程”称号,而物业管理部管理的小区获得了“天津市涉外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城市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等荣誉。
  做人德为先,不仅是教育干部职工,丁二领也以此自警自励。从1997年开始,侯台村投入近2亿元,分两期进行平房改造。村民都清楚的知道,为了侯台的父老乡亲早日过上好日子,丁二领没黑带白的玩命干,身体严重透支,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几次晕到在工作现场。他的老父亲身体也不好,需要照顾护理。分房时,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一起抓阄,结果抓到六楼。村民李某孩子行动不便,他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分给一个一楼的偏单,惹得老爸怄了几天气。群雁齐飞看头雁。丁二岭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企业家,“八五”、“九五”立功奖章获得者,普法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2005年度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同年,被授予2005年全国建设农村小康十大杰出复转军人荣誉称号。
  三蒸九酿,美酒飘香。如今的侯台村已经成为镶嵌在天津外环线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经济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引进3条公交线路,缩短了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农民全部住进生态花园式公寓楼,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全部劳动力给安置就业。退休老人每月领取200元退休费,村民每年领到1400元福利费,上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变成退养有保障的新型农民。80%的家庭添置了轿车。这样的文明富足,让城里人也称羡不已。
  与时俱进兴村富民的一面旗
  ——记水高庄村党委书记高桐胜任连
  庆蔡盼
  高桐胜同志现任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党委书记,天津市高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自85年任职以来,他带领高达集团一班人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身作则,奋力拼搏,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过十几年的奋力拼搏,把一个只有一个企业,全村总资产不足2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全区有名穷村,发展成为总资产3.6亿元,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的富裕村。水高庄村也因此多次获得全国先进党组织、全国先进村委会、天津市明星小康样板村等光荣称号,高桐胜同志也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劳模等。做为一个村的当家人,高桐胜同志自任职以来,就抱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立志改变水高庄贫穷面貌”的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经营、学习先进经验,从心里吃透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精神,逐步掌握了农村发展经济的规律,使全村企业从完成原始积累到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全村经济出现了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
  高桐胜同志把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当作首要任务,把提高和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收入和维护群众的经济利益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大胆改制,对三环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化工产品、毛衣厂、毛纺厂五大骨干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由管理层率先人股,带领基层职工人股,进一步理顺了经营者与管理者、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完善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新三会的作用,基本改变了过去家族式一统夭下的局面,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风险机制,上下一心,政通人和,充分显示了企业管理的活力,干部职工积极性大增,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思想在提高,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观念在提高,职工为了企业发展加班加点无怨言,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的日益增多,新的管理机制激发了企业活力,使企业走上了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如:全友钢丝绳有限公司、杰泰化工有限公司已实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规模,并且“只环”牌钢丝绳和“梦得舒”牌羊绒衫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名牌产品,产品覆盖国内外市场,产品出口率已达30%以上。企业产品质I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增加了,股东们尝到了甜头,积极要求入股。从改制以来,村里的企业解决了2500多名职工就业,集团干部职工人股资金达2600万元万元,占到企业总资产的7%以上。现村工业经济已成为全村经济支柱,占到全村总收入的80%以上,企业职工收入已占到全村年人均收入的80%以上。
  在巩固发展现有企业的基础上,高桐胜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将该村莲花淀1200亩土地全部纳入镇工业园区规划。2005年首期建设了10000平米的标准车间,并完成了为整个工业园区10万平米标准厂房配套的水电气路通讯等配套工程。现已有日本伊林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国力包装有限公司落户该村。2006年该村还将继续建设6000平米的标准厂房,并用3年时间努力完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
  村工业经济的发展,为村容村貌的改变创造了条件。每年村里都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村里公益事业的发展。现在全村已建住宅楼十儿万平方米,有60%的村民已经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人均35平方米。村里绿化、街道硬化,公用水厕、花园景点建设,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卫生状况样样达标,真正实现了白天绿起来、晚上亮起来,已达到都市化的建设标准。对退休老人,村里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补贴,特别对一些孤寡老人更是有专人照顾,使他们安度晚年。同时,村民看病除了有新型合作医疗外,还有村实施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档次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生活安居乐业,村里治安状况一直稳定。
  企业富了,要善待身边贫困的百姓;工业强了,更要支持农民和农业一些发展。人类的反哺,是对养育之爱的升华。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高桐胜认识到改变农业传统落后状态,只有建设具备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设施,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村里每年都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2005年,村里更是投人了500万元用于进行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其中修建农田路23568平米,修建节制闸3座,新建温室大棚636个,沟渠开宽清淤动土5万方。为了提高农民对科技兴农的认识,除积极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外,还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并派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天津市“351”工程培训计划,培训科技人员63名,使农民们懂得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让农民门尝到了科学技术的甜头。同时为充分利用该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不断加快一产向三产调整步伐,高桐胜把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作为当前的主要工作。在近几年,全村共植树造林25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25%,并且在东淀还建起了万亩果园,供游人采摘游玩。
  物质文明是船,精神文明是舵,政治文明是保障。水高村不仅要在物质文明上富裕,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要上水平。集团公司在高桐胜同志建议下,开展了扶贫助残活动,从集团班子成员到每一位企业厂长、工会干部都和特殊家庭户、残疾人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而且特别规定帮扶的目的绝不是到年底个人掏个百八十元钱完事,一定要帮到底,从解决就业、解决生产入手,解决实际困难。三环金属制品厂一个职工患腰椎错位证,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高位截瘫,但需3万元治疗费,高桐胜同志得知此事后,与该厂工会协商,集团工会和该厂工会分别送去了5000元,厂里又为其垫付了10000元,使这名职工及时做了手术,恢复了正常,全家人无比感动。
  作为水高庄村的带头人,高桐胜的心中时刻装着水高庄村4000多名老百姓,时刻装着高达集团2000余名员工。他不止一次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资格越老越要谦虚,威信越高越要民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愧对党,不愧对父老乡亲。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以身作则,始终恪守“三不”原则:不拿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房子,几十年如一日。现在的水高庄村可谓是家大业大投入也大,但他始终坚持村务公开,技改投入花钱,他从来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成立合同班子、验收班子、结算班子,所有的建设开支大家一清二楚,甚至于区委区政府奖励的奖金至今分文未拿,全部用于发展集体事业。高桐胜同志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水高庄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