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446
颗粒名称: 民间艺海
分类号: I267
页数: 12
页码: 47-58
摘要: 本篇收录了《壁画与年画》、《剪纸》、《魁阁轶事》、《武判钟馗的故》等文章。
关键词: 艺术 《杨柳青》 杂志

内容

壁画与年画
  王宝铭
  杨柳青年画传承了中国传统壁画的优良传统,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拓展,终以中华民族的传统面貌屹立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从远古人类至唐虞前绘画,出于人类现实生活之要求,其意义全在于实用,这是民族绘画开始的实用化时期。虞舜以后,君权确立,绘画渐由实用转化为礼教宣传工具:“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者也。”使民知神奸。至周则王门画虎以示勇守,战盾画龙以明应变。天子大庙之节税文以山藻以为华饰,实为壁画之新兴。一直延续至西汉。”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裤长剑。”在民间则画鸡于牖、画虎于门,画人于桃板。以为退凶邪之用,后代之门神实源于此。又广川惠王:“坐画室。”为男女裸交接,置酒与诸父姨妹饮,令仰视画。为我国秘戏图之开始。汉代绘画需要之广,画迹之多;其内容质量,以审美论浅薄,注重实用功能,然束缚于礼教之下。佛教传入。到三国归晋,聪明才智之士,多攻艺事为消遣,崇尚文采,张皇幽妙,以为旷达。其结果促成道释绘画盛行,大有取经史故实而代之之势。魏晋以前之绘画,大抵为人伦之补助,政教之方便,以及帝王公卿玩赏装饰之应用,作画者多为豢养之工匠。两晋道教盛行,人民信仰广泛,寺庙道观大量建立,壁画深入民间。此一时期,顾恺之创白描人物并用摹拓之妙法:内放嫌素于原本之上,依择钩描而成者曰摸拓;一为对照原本临写而成者,曰临写;陶渊明,石季龙等置画扇,开后代扇头作画之风。并有画论问世。南北朝时,我国绘画几全为家教画陶熔成为主体。尤张僧繇:“一乘寺,梁邵陵王纶造,寺门遍画凹凸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乃名凹凸寺云。”时南朝绘画绮丽精巧而多新意;北朝伟建富丽出于摹拟。隋文帝统一南北朝,绘画仍以道释画为主题,其势力足继承南北朝之盛势,开盛唐为极则。大唐实为儒、释、道三教汇流时代。故绘画仍以道释人物画为主;初唐时召天下画工修内府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摸写,致摹拓这风盛行;注重技法,隐秘画诀;盛唐之绘画以成浑雄正大之风格,而见空前之伟观,与佛画陶熔而调和,出新意穷极变态,始以自成中土风趣。吴道玄(初名道子)于佛画集大成而特出新意成格式者,创兰叶描而誉为“吴带当风”,后世继承者称为“吴家样”。中晚唐,绘画始分朝野,一些士大夫作画以意求朝着赏玩之路步入院派或文人画之列。壁画则以传统的广泛性流传于民间,画工也以口援心传的方式,在代代经验的累积下传承延续了下来。五代十国为一割裂时期,故绘画之发展每因时地之不同而见盛衰之差异。道释画以宗教之势力,盛行于民间。宋朝结束唐末五代之乱后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奖励文艺,人士蔚起。虽有外患,靖康之难,然宋三百年文运依然不衰。绘画一道,析为十门:一为道释,二为人物,三为宫室,四为番族,五为鱼龙,六为山水,七为鸟兽,八为花九木,为墨竹,十为果蔬。与时北方之辽与金侵入中原北部后,大受华族文化之影响,绘画亦然而民间绘画之势力仍颇兴盛,为元代绘画发展之根源。“宋画院众工作画,必先呈稿,(世称粉本)然后上真。”北宋以后,道释画大见衰退,人物画亦随而衰落。而宗教壁画人物则随着民间的广泛影响,一些善长道释人物画的画家则拥入民间,而传统的粉本、口诀则成为家传承继的秘密了。至元,民间绘画尤以宗教壁画人物盛行于民间,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在雕版印刷术普及下,以木版画的形式流传。明王朝崛起草莽,恢汉唐遗风,复汉唐威仪,承宗制:绘画之人物,多摸拟唐宋人旧派,以道释为主体的人物画,随着元代佛道教中衰,已有绝迹之势。至明,占人物画之主位者,一变而为史实风俗画。一部分民间画工从宗教壁画行业中转向了民间绘画,以制作画片或年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杨柳青年画则是从宋金对抗起,金元佑4年建柳口镇,设榷场贸易以来,经元迁南方富户置於“腹里”,杨柳青人口增加,宗教寺庙建立,佛道教流行,寺庙壁画工匠流入,以传统壁画宗教人物画的“秘决”和“粉本”就成为画业的传承秘诀。尤其到了明代,随着家教人物画和寺庙壁画的衰落,画庙派的画工就纷纷转入到(画片)年画的制作上来,很多壁画传统“切口”和“秘诀”、“粉本”也就成为年画的传统“画诀”了。画工在壁画上刻作画稿,“行活”叫做“摊活儿”,而年画则叫做“作活儿”。“落墨”则相同。“着色”叫“成活儿”,亦相同。
  一铺大壁画常需要很多人参加绘制,主绘画师为统观全局,规定题材内容所应配备的色彩,把画面上的人物,注明着色“代号”,以便于协助绘画着色的画工有所遵循。“代号”就是代表一种色彩的符号,也是历代传承有序的规定。
  如“红色”用“工”字代表,绿色用“六”字代表,这种简化的符号在传承中就成了行业“专用语”。这些“代号”是:“工红、六绿、七青、八黄、九紫、十黑、一米色(米黄)、二浅青、三香色(茶褐色)、四粉红(玫瑰红)、五藕荷(浅紫色)。主绘画师按照不同人物地位的需要,用代号分别注明在已勾好墨线的人物上。例如:画中人衣服需要涂兰色便注上一个“七”字,如是浅兰,注上“二七”(即稍浅的兰色),再浅的兰,就注上“三七”。深绿注上“六”字,稍浅些注上“二六”,再浅些注“三六”。深红注“大工”,正红注“工”字,浅红注“二工”等。依此类推。助理画工便可按照“代号”,把各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上去。这样就免得每一部分或每一个人物的色调都去问师傅,画工们把这种办法叫做“流水作业”。
  我们再来看年画业的“切口”。除了上述传统壁画以“一至十”的颜色代表符号使用外,还使用简笔字样,如:“用“曰”和“彑”代表绿色,草绿则写成“〓”字,石绿则写成“〓”字。朱磦用“票”字代,花青用“主”字,石青则用“玉”字,三青可写成“〓”字样,砂砂简写成“朱”字,赭石写成“者”字,“0”字表示在染料中加粉,“火”字则是要淡染,
  “花”字表示要做花点,花斑或花纹,“通”字则表示由根部向上通染,“满”字则要画面全染全深色”,“瓦”字则需要染色,“已艮”是画面上颜色不对,可改成银朱色。
  传统壁画使用的色彩,多用纯色,“间色”占次要位置。故多采用平涂手法,在衣褶或其它纹理处略加烘染,用以表现物象的凹凸感,它注重的是“装饰风”,是为了使色彩能够鲜明的衬托出主题的效果。衣褶烘染后,再用“同类色”在线描内重勾一次,叫做“勒”,亦称勾勒。可使物象更加爽朗,突出,增强了物象感染力。而杨柳青年画的画工们则完全继承了传统壁画的这一做法,成为杨柳青年画的独特干染法。壁画中传统的“凹凸法”,把人物渲染得有立体感;人物的面部和躯体,在肉色调子平深后,即依照体格干染出阴阳面,使手臂、胸部、腿部肌肉隆起;《画鉴》载:“用色沉着,浮出绢素,而不隐指”。而杨柳青年画则使用水笔,使这传统的“凹凸法”表现的更加鲜明突出,成为独树一帜的年画表现技法。“叠晕法”是用同类色,分成不同“色阶”顺着物象的纹理层层叠起来,因“色阶”的深浅错综,使人远看起来立体感极强。杨柳青年画技法在水笔运用下,以“退晕法”简化“叠晕法”,使观众有凹入和凸出的感觉目迷心眩,更能引人入胜。制做大门神的沥粉泥金法”(堆粉煞金)也是吸收了传统壁画的做法而移植到年画中来的。
  我少年时看闫文华先生做神像,用画在坚韧的白麻纸上的精确画稿(粉本),沿画面的物像墨线用大针刺成连续的小孔,(俗称“扎谱子”),把它复在要画的纸或布上,用兜着粉(红土或青粉)的小布兜,沿着线条拍打,粉便顺针孔漏下去,(行话“漏谱子”)揭开后,画面的形象便豁然出现,然后用不含胶的青粉依照粉痕勾线叫“定线”,色干拍打后留下淡青痕,这样便可开始落墨(勾线)及着色了;另一种使用粉子的方法,是用拓稿方式。粉本(俗称“谱子”)是民间艺人使用的画稿,也是壁画传统方法之一。粉本的初稿,多出于高手画师所创作,人物形象生动,配景工整细密,艺术水平是很高的。尤其是古粉本,往往使用多少年或多少辈,父子师徒代代沿传,故而把粉本看做自己的财富。
  关于壁画人物画颜面的画法,画工们叫做“开脸”,在古代壁画中,画脸多用“干染法”,技巧非常有深度,费工的“面相”有“七开七染法”,使面部有圆浑逼真的效果。而杨柳青年画的“粉脸法”则正是在传统壁画的开脸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说明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国传统人物画从远古的实用阶段到附庸政教礼仪的警诫作用,利用宗教艺术的奴化宣诫,到风俗年画的形成,始终贯穿着一条中华民族的文化连续精神,那种历史的包容性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终于在杨柳青年画六百年的延续中,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人物画精神,把中国人民追求现实生活的理想实际化,那种以现实生活为目的追求“人生”的积极意义,正是民族精神在历史的传统中积淀物化的结果。
  宋玉霞
  年画
  剪纸
  (―)春风得毒
  (二)大发财源
  (三)福扁吉庆
  (四)富贵平安
  (五)三羊开泰
  魁阁轶事
  (连载)
  谢玉明 谢连华
  五、鲁班爷化身传技艺
  明崇祯七年,文昌阁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已成危楼。人们不敢靠近,只有望阁兴叹。自从天启二年白莲教举火焚阁,已有十几年的光景,当时虽被群众将火扑灭,可是第二层毁坏最为严重。梁枋皆被燻黑,有时发出咯吱的响声,势将倾倒,反倒成了鸟类欢乐之所。筑巢栖息的乌鸦,飞来飞去的麻雀,显得这里有些阴森恐怖。有人说文昌阁里闹鬼,有人说里边住着“黄鼬精”,还说在夜里看到一位白胡老头出来望风拜月,阁内有时灯火通明,里边似有人嬉戏欢笑。胆大之人,结伴往观,刹时又变得漆黑一片,踪影全无了。如此妖言或众,闹得人心慌慌。这消息传到天津县衙。这天,县太爷果然来了,带着师爷和三班衙役,在阁下摆好香案,上了一桌大供,祷告文昌帝君保佑黎民。倒是师爷有点心计,他建议县太爷宣布“重修宝阁,再塑金身”。县太爷依了他的主张,责令镇上士绅操办,县衙出资,限期完工。
  镇上有位周六爷,年过七旬,在天津一带是位有名的瓦木工匠,世故多、见识广。当年天津县衙是由他领工修建的,无一纰漏,甚得好评。镇上的缙绅们商定,把他请出来领工。镇上的工匠,多是他的徒弟,人人都很信服。当年修建县衙都是平房,这回要修三层楼阁,活儿有些难做。这回不同那回了,推辞再三,恐怕毁了自己的声名。周六爷有点好面子,又怕得罪了众乡绅,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把这个活儿应下了。七十多岁还要去领工,难免顾此失彼,万一有失,请多包涵。
  立即开工,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先把二层以上全部落了地,等到立秋之后开始重建。于是搭了席棚,供匠人休息,又搭起伙房,把人们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工人们自然是很卖力气,不几日就把文昌阁的第二层屋架摆好,只等铺瓦了。正在这个当口,只见天空西北,上来一片紫云,夹风带雨,雷电大作。不一会儿雨过天晴,烈日炎炎,三伏的天气更加闷热。只见眼前来了一位老者,年过八旬,身背一个网袋,向工匠们讨碗水喝,随手把网袋撂在地上,便没完没了地搭讪起来。工匠们有些不耐烦,要忙着干活,见他这般大的年纪,又不便撵走他。这时就有好事的人看他网袋里装的什么东西,怎么引来这么多的苍蝇。一看竟是些死了的小鱼,眼见就要烂了,怎么还不快弄回去熬了。那老者不慌不忙地说:“我弄回去也熬不了。”“为什么?”“盐短!就是盐短,你听明白了吗?”伙夫听老者说“盐短”,以为他是缺盐了:“这好办,我们这里有,给你一把算得了什么。”未等伙夫把盐取来,那老者忽的不见了,真是来无影,去无踪。人们回想一下,咱镇上从来没见过这个老头,莫不是黄鼬精来捣乱?还是周六爷有点机灵,回味老头说的话,里边一定有文章。偶一楞神,就看见刚修的文昌阁第二层檐子,有些不好看,那老者在工地上说的话,可能跟修阁有关,是仙人来指路了,“盐短”不就是“檐短”吗?顿时醒悟过来。于是修改了施工方案,在阁的六个角上,又增加了六个“象鼻”大檐子,周围又加铺了一圈钉头檐,果然好看多了,照样铺好第三层,就显出巍峨壮观的气势,胜过原来的旧阁。
  待全部铺完瓦垅,可是阁的顶尖怎么也合不上,用砖用瓦都不相宜。周六爷百思不得其妙,工匠们也等得心里着急。正在这时,眼前又来了一位算命先生,蓬头垢面,破衣褴衫,他绕阁走了一圈,便哈哈大笑起来,口里还说:“算天算地,人间难事,一卦便知,一算就灵。”众人称奇,有的说他是“癞蛤蟆打哈欠,口气太大”,有的工匠就轰他快走开,我们这里正为干活着急呢,别来添乱了。周六爷见状,恐怕惹了这个无赖,只得用好话把他托走,“老先生,不瞒你说,我们这里正愁着封不了顶,哪有闲心来算卦,你还是走开好。到镇上人多的地方去算吧!”那算卦先生开口便说:“我已给你们算完一卦了。”周六爷更觉得这人是个赖皮,只好给他几文钱叫他走开,免得惹出麻烦。谁知算卦先生把钱扔在地上,反问道:“谁向你要钱了?我知道,你们刚铺完瓦顶,还没合上顶尖。我看,刚上瓦顶,就算完活了,还急的什么?别忘了我的‘卦灵’,‘卦灵’,啊!”众人一听,全是废话,说什么“刚上瓦顶”,还说“卦灵”,这事都明摆着,还用你说吗?这不是拿我们找乐吗?说时迟,那时快,瞬间算卦先生不见了。
  周六爷觉科稀奇,怪事怎么全让我遇上了。还是周六爷有点老世故,凭他的经验,觉得其中必有妙,莫非要我们“缸上瓦顶”,一想真有点道理。于是吩咐工匠立刻买回一口小缸,引得工匠们说三道四,买这废物干嘛用,还盛不了一挑水呢?他硬要工匠们搬上阁顶,倒扣过来,放在顶尖的正中。谁知这一来,歪打正着,龙门合上了,远看近瞧,都很相称。人人都夸文昌阁的“宝顶”做得巧夺天工。
  文昌阁刚修完,工匠们还没有来得及撤走,谁知那一群乌鸦又回来了,还有不少的麻雀凑热闹,又是搭窝、又是筑巢。周六爷就急了,刚修好的文昌阁,眼看就被这群鸟类给糟蹋了。还没等向县衙交差,忽的他又想起算卦先生临走时“别忘卦灵”的话,感悟到是“挂铃”,对!于是又找来铜匠,做了十二个铜铃,在二、三层的每个角上各挂一个。果然,这一招很管用,微风铃动,大风铃摇,不时地叮作响,乌鸦不敢靠近,麻雀四散远逃,那清脆悦耳的铃声,不仅保护了建筑,还为古镇增添了古韵。
  人们回想起来,这事决不是黄鼬精所为,倒像是瓦木师祖鲁班爷来点化,才使文昌阁玲珑剔透,造型优美,成为千古杰作。提起鲁班,确有此人,生于春秋鲁国,本名公输般,人称鲁般,讹为鲁班,民间奉为瓦工匠的祖师爷。有关他的神话故事遍及全国,以其造物神奇著称,尤以“赵州桥”的故事最名。据说“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张果老的褡裢里盛着日月,柴王爷的车上推着四大名山。鲁班见状,跑到桥下双手托住了桥身,以免被压坏。后来人们见到,果然桥上留下了车印,桥下留有一双大手印,更为离奇动听,民间广为流传。六、梁沛龙梦中遇魁星
  崇祯末年,狼烟四起,关外的满洲兵攻城夺池,明军节节败退,闯王李自成也逼近北京。由于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吴三桂倒戈,引得清兵入关,一举夺了大明江山,建立了大清帝国。
  杨柳青文昌阁,自崇祯七年重修以来,刚过十年,就遇上了改朝换代。清朝建立之初,又把主要精力用于武备,内河缺乏修治,建在南运河北岸的文昌阁,距离河床很近,河道正好由此折向南去,之后又向东流。因此北岸遭受冲刷之害,文昌阁在重修之后,渐被河水冲刷得落出了阁基,时有倾覆之险,危在旦夕。
  康熙四十八年(1783),镇上富户梁沛龙,本系船工出身,祖父三代皆以船业为生,世居小梁庄(今杨柳青一街,文昌阁旧址),由于家境富足,其父送他入塾读书,虽然未能考中秀才,却能熟通四书五经。长大之后,继续以船为业,拥有大船十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船大户。
  一日,梁沛龙忽然得了伤寒病,昏迷之中,觉得口干舌燥,很想喝水。朦胧之时,忽见一个青面红发、锯齿獠牙的小鬼,手里端着一个大方形的酒杯,声色俱厉地硬要让他喝下。梁沛龙迷迷糊糊地就喝了一口,很不是滋味,看水的颜色竟是黑乎乎的,顿感恶心,再也不愿喝了。谁知小鬼竟怒目相视,右手举起一支铁杆的大笔,向梁沛龙的头项戳来,他本能地向旁边一闪,幸未戳着头项,吓得梁沛龙出了一身热汗。被这场恶梦惊醒,觉得浑身倒是轻松了许多。回忆梦中所遇的事情,那小鬼很像文昌阁供奉的魁星,越想越是,但不知此梦预示的是祸是福。为了安慰神灵,自己决意倡修文昌阁。不久病体安康了,便联合镇上众多船户和士绅,上下打点,自己也卖掉了六条大船,准备工料,只等选择吉日开工兴建。鉴于河水冲刷不可能在原地重建了,经过多方协商,另选新址,决定把新阁移地重修新址在运河南岸的张家园(今十六街),便由河北迁建河南,并向西移了百丈之遥。此处河道平直,不犯冲刷之忌,可永葆延年。
  因吉日尚未定妥,征得三官庙住持的同意,便在该庙大殿的屋顶正中,按文昌阁的原样,缩小十倍,仿造了一个小阁。外观形式十分逼真,留作建造新阁的参考。要么等大阁拆完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依据。三官宙里仅有一位道士,俗名姓刘,法号海慧,原是山东逃荒来的贫道,云游来此,便在三官庙里存身。由于这一方水土富饶,便滞留庙中,一生并未收徒。自从建成小阁,来庙的香客终日盈 门,他倍感梁沛龙之德,然至七旬,无疾而终。从此庙里断了香火。三官庙因年久失修,人们已记不起在何年何月坍毁,连那一小文昌阁也无存了。
  说话梁沛龙移地新建文昌阁并非易事,为了慎重起见,多方征询建阁方案。获知文昌阁新址附近不久前新建了一座玉皇庙,梁沛龙为了请教建阁之事,来到玉皇庙拜访。道童让进后房,奉茶水,为何不见天泉法师,道童便告知师你外出云游去了。梁沛龙只好说明来意,耳闻天泉法师已有建庙的经验,特来向他请教,他何日才能归来呢?道童说他师傅外出从不告知归期,只是临走之前留下一张纸条,如果有人前来拜访,就把纸条赠他就行了。说着便从抽屈里拿出来,双手递给沛龙。沛龙接过纸条一看,上面写着四句话:卖船莫许卖桅杆,留它六面顶着天,大缸一个锅一口,顶天立地一千年。梁沛龙十分佩服天泉法师的先见之明。
  建阁之时就按天泉法师的指点,把六棵船桅作为通天柱子,支撑最上两层的六角飞檐,使阁身上下一体,浑然天成。这水缸的用途已有先例,周六爷在明朝天启二年曾用过,此物封上了宝顶,不过这次不同的是把缸口向上,再盖上一口铁锅,再用麻绳油灰捆扎,刷上猪血弥合,最后涂以朱漆,显得十分匀称得体。新阁落成之后,回味天泉法师的指点,梁沛龙十分叹服。此阁建成,经历了咸丰三年的太平军北伐,再次被焚。此后,数百年屡次遭毁至今仍无大碍,依然巍然壮观,成为杨柳青古镇十景之一,并享有“崇阁蒙雨”的美誉。
  后来梁沛龙经常提起他梦中遇魁星那段神话故事,他说魁星叫他喝墨水,可惜我当时喝得太少了;它又用铁笔戳我的头顶,因我躲闪,未被点中,若不我本可中个状元,都怨自己没福气。
  旧时的人,崇尚迷信;如今又有多少人,能相信他的梦话?只不过是酒后茶余令人开心的天方夜谭而已。
  武判钟馗的故事
  戴敬勋
  钟馗,终南人士,幼丧父母,贫寒家境頼鄰里扶养成人。貌奇丑,其妹甚美,皆聪慧过人。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科钟馗中进士,皇帝召见。帝因幼年登基,殿上钟道像丑而惊驾,被金瓜武士击毙。钟馗不服,在阴间造反,驱邪逐恶。阎王识其正,而招安,任判官,掌鬼域生死主簿,阴司清明大治。
  钟馗偶登望乡台,遥望邻里对其妹的恩济,急欲嫁妹。请于阎王,准其回乡嫁妹,因而役使鬼卒回乡,答谢乡里,并送其妹出嫁。行前,妹感史长之恩情,画成兄长像感念不忘。放轿中带至婆家。在婆家门后旮旯焚香供奉。又担心兄长相貌恐吓婆家亲人。后被家人发现,亦感念其心地善良。逐渐传闻,远近皆知钟馗的貌丑心善,被誉为“保护姑奶奶的活神仙”,能驱邪逐恶管鬼捉妖。特别是钟馗的妹妹会画画,心里通神,所绘之钟馗像艺高传神。这位保护姑奶奶的神像就很贵重了。这张像是钟馗的妹妹画的,是上轿时带来的。所以杨柳青的钟馗像女儿出嫁上轿必须带一张,保着姑奶奶白头到老,一路平安。并让其驱邪逐恶、捉鬼降妖、到婆家必须供在门后边。并且多买些张,预备女儿出嫁。钟家的姑奶奶就比白俊英画好得多了。武判这张画就好得不得了。这就是杨柳青年画中武判钟馗之登堂入室成了正面人物,也是家家有钟馗、年画《钟馗》卖得多卖得快的原因。
  杨栁青的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
  冯立
  古镇杨柳青以杨柳青年画而闻名,可是大家知道吗?杨柳青有中国最早的民间禁毒组织。而且,杨柳青是这一组织的重要发祥地。至今还保留着部分遗迹和众多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个民间组织叫理门。
  理门是一个产生于清朝初期的、于清朝中后期兴盛起来的、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以禁戒烟酒、鸦片为主要特色的民间慈善组织,曾盛行于大江南北,过去曾有“南洪门,北理门”之说。
  理门的创始人叫羊来如。羊来如是明末清初的民间传奇人物,本姓杨,名泽,字廷贤,山东即墨县人。史书记载,明崇祯十六年,杨泽二十二岁时,中癸未科进士。未及殿试,李自成攻陷北京。当时杨泽正在其朋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许直家中。杨泽忠于明朝,得知崇祯死讯后欲殉国。许直劝其“君未仕,尚可全孝,宜归里奉母,以策后图。”次日早晨,杨泽发现许直已自缢身亡。后又守墓三年。此时清朝已定鼎中华,征召明朝遗老。杨泽为避征召,改姓羊,名宰,后取号来如,隐居于蓟州岐山澜水洞,参禅打坐,研究理学,闭关四十九年。后来羊来如心有所得,创立了一套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综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后来系统化,称为“在理”,也叫理门。由于羊来如极其反对烟酒,禁烟酒便成为了理门的最主要特色。康熙四十年(1702年),羊来如八十一岁时下山传道,从正定到东安(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历时五载,跋涉千里,度化八处,择孝子义士,传弟子十五人,史称“羊祖八度”,其中第五度在天津,第六度在杨柳青。
  话说这一日,羊来如来到了杨柳青碾坨咀渡口,见此间景致秀丽,民风淳朴,心忖此地必有贤士,不如在这里观察一下,收一弟子。于是,羊来如面向运河,在河边双杨柳树下盘膝打坐,观察过往行人。人们见一个高大老者蓬头赤足在河边打坐,都很奇怪,且异样眼光打量羊来如。有一位叫董来真的人,见这个老者两眼炯炯有神,相貌不凡,心生尊敬。此时羊来如也正在观察他。见董来真面带忠厚,眉宇间又透着几分灵气,便已有了几分喜欢,于是作歌试探:
  “苦海无边水边于,圣宗慈悲度人船,
  普度群迷出苦海,得理学道妙中玄……”。
  董来真果然机灵,一听此歌便过来答话:“老师傅!我听你说得很有深机,敢请教一言。”羊来如道:“有何见教?”董来真问:“人身上有多少关窍?其名称为何?”羊来如答:“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董来真一听果然是高人,便说:“我愿拜你为师,行吗?”羊来如说:“只要出于真心,心虔意诚就可。”董来真说:“我确实发自真心。”羊来如就把自己所悟的人生道理讲给董来真。董来真又问自己将来如何。羊来如答:“事在人为,只要肯用功。”随后又为董来真讲了修身养性的道理,并作歌道:
  “山静则明,水静则清,地静则万物生,树静则枝叶茂盛,人静始能穷理。静也者,理成于中也。周公之制礼乐,老子之道德,孔子之家语,皆蕴和顺于心而发英华,以精诚于中,而形于外也。有心而无为,动以天也。”
  歌罢,羊来如又作诗曰:
  “堪修大道得长久,若无恒心休乱走,
  绕进门户问元关,未曾学识要下手。
  始勤终怠志不坚,阳奉阴违多招咎,
  只想哄人露天机,神仙暗中笑破口。”
  此时又有刘来纯、达来鼎二人踊跃向前道:“老人家大发慈悲,也收我们二人为弟子吧。”羊来如看二人面貌善良,审其来意,又很至诚,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为他们一一讲解了世界、人生的道理。讲毕,羊来如飘然离去。
  后来,董来真并不满足于所学,希望能得到羊来如更深的教诲。于是,董来真便到羊来如的隐居地蓟县岐山去朝山。可是谁知,这时羊来如已经“火炼金身”(去世)。董来真正在悲伤之际,发现羊来如的遗蜕旁有一个包裹。于是,董来真打开查看,原来是羊来如为使理门流传所整理的一套包括集会、歌赞、摆斋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董来真得包裹便回杨柳青去,按照包裹规定的程序开始传播戒烟酒的思想。乾隆三十二年,董来真在杨柳青老公所胡同建立了杨柳青理门的第一个活动场所——正安堂老公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理门公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禁毒活动场所之一。从此,理门在杨柳青便传开了。
  清朝中期,鸦片开始流入我国,许多人吸嗜成瘾,搞得意志消沉,形销骨立,弄坏了身体。更有甚者竟至妻离子散,倾家荡产。而在理门是严禁教人吸烟的,鸦片更在禁忌之内。在理教组织内部,教众相互劝戒,相互监督,形成了一个自觉抵制鸦片、烟酒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而理门公所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戒烟酒的场所。杨柳青许多家庭为使其子弟远离鸦片而送其皈依理教。理教也因此得到很多群众的拥护,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津西八大家(包括著名的石家大院的石家的八个富户、商贾)为首的杨柳青商铺(主要还是小商贾)成为了杨柳青理门主要的经济支持者。
  杨柳青的理门公所主要以互相劝戒的方式督促群众禁戒鸦片,同时辅以赠送由羊来如传下来的以黄芩为主的草药熬制的“茶膏”帮人戒毒。
  有民间流传的《劝戒鸦片歌》唱道:一心贪恋鸦片烟,二八佳人去半边,三餐茶饭不想吃,四季衣衫穿不全,五更天明难起早,六亲断绝苦黄连,七情六欲须节制,八方一律要戒烟,九九归一烟戒绝,十分安乐似神仙。
  我也曾听老人介绍理门的宣传词:外国鸦片,吗啡药针,金丹白粉,共烈十分,流入中国,害我人民,坑家败产,妻离子分,更有甚者,断子绝孙……立志戒除,断此祸根。(凭记记)
  一些历史上理门的主要人物也得到了杨柳青人的尊敬。于五爷、邵二爷都被民间传成了神化般的人物。由于理门领众(主持人)邵二爷是位儿科大夫,杨柳青民间很长时间流传着春天家长领着孩子到邵二爷坟地踏青,去百病的风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门人物在百姓中是很受尊重的。
  据资料记载,在杨柳青镇内及附近村落有公所九处。
  (1)东二众公所,地址在杨柳青大寺胡同碾子根。早已不存在了。
  (2)正安堂西老公所,地址在杨柳青后大道老公所胡同内。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是杨柳青最早的老公所。至今尚有遗迹。这恐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理门公所遗迹了。
  (3)同安堂河南老公所,地址在杨柳青镇旧运河南岸十六街公所胡同。已不存在了。
  (4)复善堂东公所,地址在杨柳青镇后大道取灯胡同北门对过。已不存在了。
  这是最主要的几处,称为四大老公所。还有几处,是民国年间建成的:
  1.同善堂中公所,地址初建在杨柳青七星庄东,后迁入八街姜店胡同内。
  2.永安堂公所,地址在杨柳青西头公议胡同内。
  3.西二众公所,地址在杨柳青十街经堂庙内。
  4.碾坨嘴公所,地址在本村内。
  5.当城村公所,地址在本村内。
  据了解,理门在解放后,同红卐字会一样,并没有被定为反动会道门(它的性质我认为应为民间慈善组织)。尽管当时大多数民间组织特别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组织被定为反动会道门,理门仍然在民间活动。但到1957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理门失去原有的以小商贾为主要支持者的经济来源,也就自生自灭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杨柳青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理门的详细历史和情况了。如今,只有极少数的人还知道一些理门的历史与传说。与理门有关的历史遗迹也只有正安堂老公所遗址了。
  我们重提这段历史并不是要恢复理门,而是要记下这段历史。毕竟理门为禁毒、为中华民族立过功。有清史专家跟我讲,这些历史都是“俱往矣”,我们要做的是文化的留存。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