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人物聚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444
颗粒名称:
人物聚焦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本篇收录了《拥抱夕阳的老人》、《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等作品。
关键词:
散文
《杨柳青》
杂志
内容
擁抱夕陽的老人
——戴敬勋与石家大院的情缘
张永良
敬勋同志一九二七年生人,1948年10月参军,时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文工团演员。海南解放后,他响应党的号召,于1953年退伍返乡,任杨柳青文化馆、图书馆馆长等职。一九八九年离职休养。长期以来,戴敬勋同志离职从未离岗,一直担任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石家大院的顾问。
戴敬勋同志长期以来从未以长者、专家自居。他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讲,人活着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要有奉献精神,要勤于思考,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幸福与欢乐。多年来,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心态,无论社会活动和工作多忙,他都能积极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遵守法令,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坚持思想汇报,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戴敬勋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戴敬勋同志更是焕发了青春,他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时刻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看似平凡的群众文化岗位上,刻苦钻研,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着夕阳余辉。
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石家大院建成后,戴敬勋同志任顾问,他积极协助领导搜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为充分发挥搏物馆的载体功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戴敬勋作为戴廉增老画店的第十九代传人,不仅毫无保留地向青年人传授作画技艺和技能,还主动将家中收藏的大画家钱慧安的《四扇屏》及一对汉白玉大花盆捐献给了博物馆,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参观者的好评。经过戴敬勋同志和全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杨柳青博物馆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一百个优秀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1995年被中央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开馆十几年来,年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和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这每一项荣誉的得来都与戴敬勋同志无私奉献分不开。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每年接待来此参观的数万人员中,中小学生达50%左右,而大部分学生来此参观又都是慕名而来,希望听一听戴爷爷那诙谐幽默、集历史知识、民俗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身的解说。
戴敬勋同志在,不顾个人年事已高,积极为馆内年轻人作示范,处处以一个普通党员要求自己,从不以长者自居。特别是接待中央首长及省市自治区领导、港澳台客人、中小学生时,讲解词的洗练,词汇的运用,政治性、思想性必须达到严谨,立场观点不得有半点疏忽,不容许有丝毫错误。正是这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戴敬勋同志在给孩子们讲解时更加负责,在故事性中提高趣味性,穿插了相声抖包袱技巧,使用评书绘声绘色有情节的手法,使青少年更易于接受,从而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多老师特约他讲解,有时一天讲一二次,每次都需讲一个半小时以上。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不仅要求讲细讲透,还要陪他们走访到户,甚至走街串巷搞调研,他也不辞辛苦。戴敬勋同志,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市领导接见,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离休干部优秀党员。
在杨柳青博物馆工作的十几年里,戴敬勋同志先后撰写了《博物馆讲解词》、《话说杨柳青》、《闹鬼的故事》、《慈禧丧权辱国的故事》、《六两银子一朵花的故事》等近二十几万字的文章和资料,先后发表在《中国地理杂志》及各种报刊上。作为杨柳青镇土生土长的娃娃、民间艺术专家、戴廉增画店的第十九代传人,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永远都是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他常说:“忘记昨天,才能把握好今天”。他还参与了西青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关于“杨柳青年画”、“石家大院”等影片的拍摄工作。为了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全面提高群众文化品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曾在1999年、2001年岁首的黄金时段两度播放戴敬勋同志的先进事迹,2003年2月份,天津电视台“枫叶正红”摄制组又专门拍摄播放了《戴敬勋与石家大院》的专题片。
戴敬勋同志常说,共产党员干自己份内的工作埋头苦干,死而后已,还是少张扬的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用此来形容戴敬勋同志再恰当不过了。
(上接26页)
招呼,女主人热情地迎了出来。果然是宽房大屋,一地花草,满院奇香。有些名品被精心地摆在硕大的活动棚内。女主人边给我们报花名,边述说着一年四季养花的辛苦,但语气中却掩不住勤劳致富的兴奋、自豪。而“板儿的”师傅却招呼我们去喝凉水:“真正的矿泉水!”一口在喉,果然甘洌滋润。女主人又骄傲地说:“这是我们自已想法从山上引下来的,没有丁点儿污染,比城里卖的水还好喝吧?你们吃水果吧,自己摘。”于是我们便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见那些果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好,令我们眼花缭乱,简直无从下手。直到看够了花草,喝足了山泉,拎着一袋大“久保”,我们才和女主人依依告别。她边送我们上车边大声嘱咐:“明年你们还来我家呀!我姓张,当家的姓刘。明年来了要多住几天,我们这儿有的是地方啊……”走出好远,大嫂的声音仍在耳边萦绕,心头蓦然一阵感动,眼睛竟有些湿润了。
今游碣石山,不曾见当年帝王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却领略了一番和平晴空下“小桥流水人家”的质朴、恬静。但游罢喝石山,谁还羡桃源?
赶大营的先导
安文忠
王秀丽
落于千年古镇杨柳
青估衣街的杨柳青年画馆原是“赶大营”先导安文忠的家祠。
安文忠,字荩臣,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祖籍浙江绍兴,始祖安承怀于康熙(1662-1720)年间北迁,在杨柳青定居务农。五世孙安瑞章改业为船业工人,生有四子,安文忠居长。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一举击破了盘踞新疆多年的阿古柏,收复全疆。青年时代的安文忠肩挑两个小篓随军出关,紧跟西征的清军,沿途贩售针头线脑等物,以补军需之急。杨柳青人肩挑货担,随左宗棠军队进入新疆进行商贸活动,史称“赶大营”。现杨柳青人的后裔遍布天山南北达10万余人。
清末时期,去新疆客货运输主要有三条路:
一是走大路。从杨柳青镇去新疆,既可步行,也可用毛驴、骡、骆驼、马车等代步的一条路线,全程近万里。
二是走外蒙大草原。这条路是在十八世纪初期,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时,由兆惠将军开辟的,从北京出发,经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百灵庙进入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大草原,再分成两路,一条向西北,进入科布多、阿尔泰到伊犁;一条向西到巴里坤、古城子至迪化(今乌鲁木奇)。
三是从沙俄乘火车,时称“俄台”。清代末年,沙俄修建了由海参威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铁路,其中有一个车站距我国东北的满洲里很近,来去新疆的客商就利用这条铁路往返于天津、北京至塔城、伊犁之间。
民国以后,“赶大营”的路线有了变化:一是走大陆的变化。在民国初年走大路去新疆的人,多是为了投亲靠友谋生,一般都带着路途盘费,像过去前一辈人沿途挑篓叫卖的很少了。走路的条件也已改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已初步建成,从杨柳青乘车到徐州,转乘陇海路到观音堂,路程2400里,过去步行需40天,有了火车只用4天就够了。二是走大草地与归化城的变化。宣统三年(1911),沙派遣使臣进入外蒙,煽惑哲布尊丹巴活佛并给予实力援助,趁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之机,赶走清政府驻库伦大臣的办事机构,库伦(今乌兰巴托)宣布独立,接着又出兵攻占了新疆边城科布多。从此,来往新疆的运输队不能再走乌里雅苏台大草原,更不能经科布多入伊犁,只得改走内蒙、甘肃之间的长城内外,选择水草丰盛的地方穿行,这一段路取名小草地,也叫“走甘边”。
安文忠西出阳关,先后在哈密、古城子等贸易区内摆摊售货,是杨柳青人到新疆艰苦创业的第一家,第一人。光绪七年(1881),安文忠回家完婚,并置办内地商品,运往新疆销售,设字号“文丰泰”,新疆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分号。经过四年营运,每年大批内地商品进入新疆,生意兴隆,积累了大量资金,蜚声全疆,名噪津门。
光绪二十年(1894),安文忠回津料理父亲后事后回到新疆伊犁。此时,由于货源充足,生意更加红火。至1909年已家资百万,颇有经营头脑的安文忠回到故乡杨柳青,重辟生财之道。
回到家乡后,安文忠手握雄厚资金,与天津金融界巨头创立了洽源银号,在安文忠的影响下,许多在民国时归来的新疆贸易者也效仿他的做法,纷纷投资开办银号。
发财还家的安文忠在生活稳当后,开始着力善举活动,早在新疆经商期间,他就时刻惦记着故乡,组织各分号集资,每年都为家乡杨柳青十八道水会汇寄银两,添置消防器材,维修水会房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伊犁商户安文忠等人又捐钱救济家乡父老。
安文忠回津后,在其家住宅后,独资成立施医局,曾在甘肃做过知县的刘文蔚为局董,中医马少三看诊,并施种牛痘等。同时还参加天津市及杨柳青慈善团体。如杨柳青的辅善社、普济社等,加入世界红十字会办理赈灾。安文忠非常重视教育,自己投资在杨柳青镇药王庙西院成立安氏私立小学校,捐土地一顷余,以每年所得收入用于辅助学校经费。民国17年(1928年,安文忠举家迁往天津市河北区博爱道定居。民国31年(1942),安文忠病逝,享年91年。在天津大办丧事,有万民伞70余把,均为天津市各慈善团体所赠。
“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六渡玉门,八涉瀚海,”舍生忘死,拼搏创业,在八千多里的征途中,冒着难以想像的恶劣环境,毫无退却,为此摆脱了贫困,获得发家致富的成功,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赶大营”有力地支援了清军的卫国战争,恢复了新疆的大片国土,安文忠及其杨柳青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举,让后人称颂,无论是在遥远的西部边疆经商,还是回到故乡,安文忠时刻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父老需求,为家乡捐款的善举在杨柳青广泛传诵。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作品
擁抱夕陽的老人
相关作品
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
相关作品
气韵生动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