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大营”与天津商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427
颗粒名称: “赶大营”与天津商帮
分类号: I269.7
页数: 1
页码: 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商人们在清同治年间进行了称为赶大营的随军贩售活动,这促进了天津与新疆等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形成了财资充裕、势力雄厚的天津商帮。最早从事赶大营活动的是安文忠,他吸引了一批杨柳青人跟随入疆发展。天津商帮的经营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在新疆自购自销,还内货外运、外货回销。同时,商帮与官府关系密切,办理协饷成为一项重要业务。协饷是指代表新疆政府从天津商帮领取库银,用于采购货物并运往新疆,并限期交归新疆省库。办理协饷使商帮的财富骤增,其中以同盛和最为强大。通过赶大营和办理协饷,天津商帮成为中国商业历史上一段特色独特的辉煌时期。
关键词: 天津 商帮 杂著

内容

“赶大营”是指清同治年间,杨柳青商人们的随军贩售活动,并由此引发出长达百年的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贸往来,极大地促进了天津与新疆等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商业历史上极具特色的辉煌一页。
  杨柳青人中最早从事赶大营活动的当首推安文忠。清同治七年(1868),安文忠在白沟被召随军队运输征西物资,抵达西安。他看见当地人有用肩挑小篓贩卖百货的,也利用应募结算的银钱购置了一副挑担,趸买了一些毛巾、线袜等日用品,开始跟随西征的清军队伍贩卖,收获颇丰。清光绪二年(1876),安文忠随军进入新疆,与几位沿途结识的老乡相伴买卖,并在迪化(乌鲁木齐)城内搭起了简易住房,安顿下来。
  随着安文忠在新疆做买卖的根基日厚,吸引了一批杨柳青人跟随入疆。这些人当中较有声望者有周氏四兄弟:周乾义、周乾吉、周乾风、周乾玉及张立亭、曹仲山、曹瑞山、李锡三、牛德奎、乔如山、王一冠、李祥甫、郭德奎、周质臣、王锦棠、萧连第、王兴芝等。从此,“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就基本结束了随军贩售的艰苦生涯,开始座商经营,并逐步扩大影响,最终形成了财资充裕、势力雄厚的天津商帮。
  天津商帮的经营也已不限于在新疆的迪化、古城子、伊犁、塔城等地的自购自销,而是内货外运、外货回销,即把天津等地区的货物运往新疆,再把新疆的土特产品运回津、京等地。此外,天津商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随军贩售发家的历史,与官府关系一直密切,从清光绪十八年(1892)开始办理协饷。
  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开始筹办建省。清政府决定每年协助拨给库银48万两,作为地方经费。而新疆政府每领取这样库银一次,需动用运输镖车40辆,马80匹;另外还需要运送帐篷、行李、粮秣的大车20辆,马20匹,以及大量的护送军卒,押运官员等。从新疆到京城再返回,约需一年时间,耗费万两白银。清廷和新疆地方政府为节省开支,决定将这笔款项改交天津商帮的殷实富户到北京户部代为领取,并利用这笔饷银就地采购货物,运往新疆,限期交归新疆省库。或者由新疆商帮持户部执照,直接向有关省份催讨该上缴户部的饷银,再交归新疆省库。此即为办理“协饷”。
  第一次办理协饷的,是较早来新疆的一批商人。有同盛和的周乾义,复泉涌的杨润棠,永裕德的郑子澄、杨少洲,德恒泰的李汉臣、王德云,公聚成的王锦棠,忠利祥的王兴芝,升聚永的周质臣,聚兴永的肖连第等。在京城领到库银后,他们的采购能力大大增加,从此每年都有大批商品经迪化客货栈转运到古城子,再由数千头的骆驼队承运到新疆。如此大规模的承运,使得办理协响的商号财富骤增,逐渐成为新疆地区最为殷实的富商大贾,被称为“天津商帮八大家”。这“八大家”之中,实力最大、利润最丰的是同盛和。同盛和最初并不热衷于办理协饷,一心想保住老本。但经永裕德的杨少洲怂恿,还是参与了进来。在北京置办货物后,同盛和回疆后率先归还库银,取得了官府信任,凡有饷银总归其优先使用。致使同盛和财力大增,竟与首屈一指的文丰泰齐名,一度成为迪化首富。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淑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